油灯把三秒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忽明忽暗的光里,她正趴在炕桌上扒拉算盘。算珠碰撞的脆响混着窗外的虫鸣,像支热闹的夜曲。最后一粒算珠归位时,她猛地抬起头,辫子梢的红头绳扫过账本,在“总收入”那行顿了顿。
“爷!您快看!”三秒的声音惊得油灯芯跳了跳,她把账本往爷爷面前推,指尖重重戳在数字上,“试种地比普通地块多挣了九百七十三块!”
爷爷正坐在灶门前添柴,火光照亮他满脸的皱纹。老人放下火钳,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接过账本时,指腹蹭过纸页上的油渍——那是中午吃饭时溅上的玉米糊糊。他的目光在数字上慢慢扫过,从“玉米产量”到“土豆售价”,最后停在最末一行。
“这行才是真收成。”爷爷的手指点在“留种50斤”那行,墨迹被他按出个浅浅的印子,“今年留的种,明年能长出更多粮。”
三秒的算盘停在半空。她盯着那行字看,突然觉得刚才算出的九百七十三块,好像没那么亮堂了。“可这五十斤种子,又不能换钱。”她嘟囔着,想起镇上供销社的收购价,五十斤玉米种顶多卖二十块。
“换不来现钱,却能换明年的盼头。”爷爷把账本往炕桌上一放,起身往粮仓走。木梯在他脚下发出“吱呀”的呻吟,像是在诉说年岁。很快,他抱着个小布包回来,解开绳结,金黄的玉米粒滚落在粗瓷碗里,在油灯下闪着珍珠似的光。
“你看这籽粒。”老人捏起一粒玉米,凑到灯前,“饱满得能映出灯影,这是咱从抗灾的穗子上掰下来的。明年把它们种下去,遇上旱涝都不怕,这可比揣在兜里的钱实在。”
三秒想起春天下种时的情景。爷爷蹲在地里,把这些留种的玉米一粒粒摆在垄沟里,手指在泥土里扒来扒去,像是在给每粒种子找个舒服的窝。当时她还笑,说“机器播种多快”,老人却只是说:“好种得用心待,它们才肯给你长好粮。”
灶膛里的火渐渐弱下去,爷爷添了根柴,火星子往上窜,照亮他鬓角的白发。“我像你这么大时,村里遭过灾。”他望着跳动的火苗,声音像被烟熏过,“地里颗粒无收,就靠各家藏的那点种子,才撑过了第二年。”
三秒的算盘不响了。她想起奶奶常说的“手有余粮,心里不慌”,以前总觉得是老话,现在看着碗里的玉米种,突然懂了——那些藏在粮仓里的种子,是土地给的底气,比账本上的数字更让人踏实。
“陈五爷爷也来要过种子。”三秒突然说,指尖在账本上画着圈,“他说要把留种的土豆埋在窖最深处,铺三层干稻草。”
“他懂。”爷爷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花,“种地人都知道,账本上的钱会花完,地里的种子却能长出新的来。就像这油灯,油烧完了能再添,灯芯不断,就总有亮。”他往油灯里添了点油,灯芯“啪”地爆出个火星,照亮了账本上“留种50斤”那行字,像颗小小的星。
夜里睡觉前,三秒把账本放进抽屉时,特意把“留种50斤”那页折了个角。月光从窗纸透进来,在账本上洒下片银白,她突然觉得那五十斤种子,像五十个藏在土里的秘密,等着明年春天,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二天一早,陈老五扛着半袋土豆种来串门。老人的布鞋上沾着泥,显然是刚从地窖出来。“按你爷说的,铺了三层稻草。”他把土豆种往地上一放,布袋上还印着“抗灾品种”四个字,“我家那口子说,这才是正经的家底。”
三秒爷爷正在晒玉米种,竹匾里的籽粒在阳光下摊成金红色。“家底不在钱匣子里,在粮仓里。”老人抓起把玉米种往陈老五手里塞,“你看这成色,明年种下去,保管比今年还强。”
陈老五的手在衣角蹭了蹭,接过玉米种时,指腹轻轻捻着籽粒,像是在数自家的羊。“账本我也算过了,”他突然说,声音有点闷,“今年多挣的钱,够给孙子买台学习机了。但我更高兴的是,窖里藏着的种子,够种三亩地。”
三秒蹲在旁边翻晒土豆种,听见这话忍不住笑。阳光落在三个装满种子的竹匾上,把土豆的白、玉米的黄、红薯的红,都染得暖洋洋的。她想起账本上的数字,突然觉得那些阿拉伯数字,远不如这些实实在在的种子让人心里亮堂。
收工时,三秒把账本拿出来,在“留种50斤”后面添了行字:“明年能收500斤”。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很轻,却像在她心里种了颗种子,带着股沉甸甸的盼头。
爷爷凑过来看,在“500斤”旁边又添了个“ ”号。“土地不欺人,”老人拍了拍她的头,“你对它用心,它给你的,永远比账本上算的多。”
风从粮仓的窗缝钻进来,带着股干燥的谷物香。三秒望着堆在墙角的种子袋,突然明白账本里的收成,从来不止那些能数清的钱。那些藏在籽粒里的阳光、雨水、汗水,那些等着明年破土而出的希望,才是土地给的,最厚实的收成。
“爷!您快看!”三秒的声音惊得油灯芯跳了跳,她把账本往爷爷面前推,指尖重重戳在数字上,“试种地比普通地块多挣了九百七十三块!”
爷爷正坐在灶门前添柴,火光照亮他满脸的皱纹。老人放下火钳,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接过账本时,指腹蹭过纸页上的油渍——那是中午吃饭时溅上的玉米糊糊。他的目光在数字上慢慢扫过,从“玉米产量”到“土豆售价”,最后停在最末一行。
“这行才是真收成。”爷爷的手指点在“留种50斤”那行,墨迹被他按出个浅浅的印子,“今年留的种,明年能长出更多粮。”
三秒的算盘停在半空。她盯着那行字看,突然觉得刚才算出的九百七十三块,好像没那么亮堂了。“可这五十斤种子,又不能换钱。”她嘟囔着,想起镇上供销社的收购价,五十斤玉米种顶多卖二十块。
“换不来现钱,却能换明年的盼头。”爷爷把账本往炕桌上一放,起身往粮仓走。木梯在他脚下发出“吱呀”的呻吟,像是在诉说年岁。很快,他抱着个小布包回来,解开绳结,金黄的玉米粒滚落在粗瓷碗里,在油灯下闪着珍珠似的光。
“你看这籽粒。”老人捏起一粒玉米,凑到灯前,“饱满得能映出灯影,这是咱从抗灾的穗子上掰下来的。明年把它们种下去,遇上旱涝都不怕,这可比揣在兜里的钱实在。”
三秒想起春天下种时的情景。爷爷蹲在地里,把这些留种的玉米一粒粒摆在垄沟里,手指在泥土里扒来扒去,像是在给每粒种子找个舒服的窝。当时她还笑,说“机器播种多快”,老人却只是说:“好种得用心待,它们才肯给你长好粮。”
灶膛里的火渐渐弱下去,爷爷添了根柴,火星子往上窜,照亮他鬓角的白发。“我像你这么大时,村里遭过灾。”他望着跳动的火苗,声音像被烟熏过,“地里颗粒无收,就靠各家藏的那点种子,才撑过了第二年。”
三秒的算盘不响了。她想起奶奶常说的“手有余粮,心里不慌”,以前总觉得是老话,现在看着碗里的玉米种,突然懂了——那些藏在粮仓里的种子,是土地给的底气,比账本上的数字更让人踏实。
“陈五爷爷也来要过种子。”三秒突然说,指尖在账本上画着圈,“他说要把留种的土豆埋在窖最深处,铺三层干稻草。”
“他懂。”爷爷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花,“种地人都知道,账本上的钱会花完,地里的种子却能长出新的来。就像这油灯,油烧完了能再添,灯芯不断,就总有亮。”他往油灯里添了点油,灯芯“啪”地爆出个火星,照亮了账本上“留种50斤”那行字,像颗小小的星。
夜里睡觉前,三秒把账本放进抽屉时,特意把“留种50斤”那页折了个角。月光从窗纸透进来,在账本上洒下片银白,她突然觉得那五十斤种子,像五十个藏在土里的秘密,等着明年春天,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二天一早,陈老五扛着半袋土豆种来串门。老人的布鞋上沾着泥,显然是刚从地窖出来。“按你爷说的,铺了三层稻草。”他把土豆种往地上一放,布袋上还印着“抗灾品种”四个字,“我家那口子说,这才是正经的家底。”
三秒爷爷正在晒玉米种,竹匾里的籽粒在阳光下摊成金红色。“家底不在钱匣子里,在粮仓里。”老人抓起把玉米种往陈老五手里塞,“你看这成色,明年种下去,保管比今年还强。”
陈老五的手在衣角蹭了蹭,接过玉米种时,指腹轻轻捻着籽粒,像是在数自家的羊。“账本我也算过了,”他突然说,声音有点闷,“今年多挣的钱,够给孙子买台学习机了。但我更高兴的是,窖里藏着的种子,够种三亩地。”
三秒蹲在旁边翻晒土豆种,听见这话忍不住笑。阳光落在三个装满种子的竹匾上,把土豆的白、玉米的黄、红薯的红,都染得暖洋洋的。她想起账本上的数字,突然觉得那些阿拉伯数字,远不如这些实实在在的种子让人心里亮堂。
收工时,三秒把账本拿出来,在“留种50斤”后面添了行字:“明年能收500斤”。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很轻,却像在她心里种了颗种子,带着股沉甸甸的盼头。
爷爷凑过来看,在“500斤”旁边又添了个“ ”号。“土地不欺人,”老人拍了拍她的头,“你对它用心,它给你的,永远比账本上算的多。”
风从粮仓的窗缝钻进来,带着股干燥的谷物香。三秒望着堆在墙角的种子袋,突然明白账本里的收成,从来不止那些能数清的钱。那些藏在籽粒里的阳光、雨水、汗水,那些等着明年破土而出的希望,才是土地给的,最厚实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