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的晒谷场铺满了金黄的玉米秸秆,王二婶蹲在秸秆上,把刚从地里挖来的土豆往麻袋里倒。大小不一的土豆滚在一起,最大的像个小皮球,最小的只有鸡蛋大,还有些带着虫眼和疤痕,混在中间格外扎眼。“管它大小,能卖钱就行。”她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麻袋口的绳子勒得手指发红,“贩子来了一秤称,省得费那功夫挑拣。”
我抱着三个竹筐从仓库里出来,筐沿分别用红漆写着“大”“中”“小”。“二婶,咱得分级卖!”我把筐子摆在她面前,“大的能供超市,中的赶集卖,小的送淀粉厂,这样算下来能多赚不少钱。”
王二婶直起腰,看着我手里的筐子直撇嘴:“分级?那得挑到猴年马月!去年我家的土豆混着卖,贩子给八毛一斤,省下来的功夫还能去摘棉花,里外里差不了多少。”她抓起个带疤痕的小土豆往麻袋里扔,“你看这小的,单独卖谁要?”
旁边收拾谷堆的李大叔凑过来,手里还攥着把脱粒的木叉:“二婶说得对,分级太费人工。我家那三亩地的土豆,要是一个个挑,得请两个人帮忙,工钱都比多卖的钱贵。”他指了指远处驶来的收购车,“你看贩子都来了,再磨蹭人家就走了。”
我把筐子往地上顿了顿,拿起个碗口大的土豆放进“大”筐:“超市收一级薯,个头均匀、表皮光滑的,能给到一块二一斤;这种小的虽然卖不上价,但淀粉厂收去做粉条,比混在里面按八毛卖划算。”我从口袋里掏出张纸条,上面记着不同收购渠道的价格,“您看,大薯一块二,中薯一块,小薯六毛,平均下来比混卖多两成还多。”
王二婶的眼睛亮了亮,但手指还是没停地往麻袋里装土豆:“可这挑拣太费事儿了。我这老腰,弯一会儿就直不起来。”
“我帮您挑!”我蹲下来,捡起个大土豆擦了擦泥,放进“大”筐,“咱们找几个婶子一起干,边唠嗑边挑,快得很。”
说话间,收购贩子赵老板已经开车到了晒谷场。他摇下车窗,探出头喊:“二婶,今年的土豆还按去年的价收,八毛一斤,咋样?”
王二婶刚要应声,我赶紧按住她的手:“赵老板,我们分了级,大薯一块二,您要不要?”
赵老板愣了一下,推开车门走下来:“分级?你们村还搞这套?”他走到“大”筐前,拿起个土豆掂了掂,又翻过来看看表皮,“嗯,这薯确实周正,超市能卖上价。行,大薯我要了,一块二就一块二。”
王二婶这下没话说了,赶紧喊来隔壁的张婶和李婶帮忙。四个女人围着土豆堆蹲成圈,手里的动作飞快:大的往红筐里扔,中的往蓝筐里放,小的和带伤的往绿筐里归置。李大叔看得眼热,也放下木叉凑过来:“我也分分看,要是真能多卖钱,我家的也这么弄。”
挑拣的学问还真不少。我教她们按直径分:超过十厘米的算大薯,得表皮光滑、没虫眼、没疤痕,连泥土都得擦干净;五到十厘米的算中薯,允许有轻微的表皮擦伤,但不能有深疤;五厘米以下的和带虫眼的,都归到小薯里,专门送淀粉厂。
“你看这薯,”张婶举起个表皮有浅痕的大土豆,“就这点伤,算不算大薯?”我接过来看了看,疤痕没超过一厘米,还在表皮层:“算!这种浅伤不影响食用,超市能收。”
李婶则拿着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土豆比来比去:“这个圆一点,那个扁一点,哪个算大的?”“按重量算,”我笑着说,“只要够分量,形状不用太讲究,超市卖的时候会按重量称。”
晒谷场渐渐热闹起来。男人们把分好级的土豆装袋,女人们继续挑拣,孩子们则在旁边捡掉落的小土豆,说是要带回家烤着吃。赵老板的伙计已经开始过秤,大薯装了满满三麻袋,称下来有六百斤,光这一项就卖了七百二十块。
“乖乖,”王二婶数着钱,手指都有些发颤,“这才挑了一半,就比去年混卖一整袋多了!”她忽然加快了挑拣的速度,眼睛瞪得溜圆,生怕漏过一个大薯。
李大叔也学着我们的样子分自家的土豆,他笨手笨脚的,把好几个中薯误放进了小薯筐。“你看你这眼神,”王二婶笑话他,“这薯至少有八厘米,咋能放小筐里?”李大叔挠挠头:“我瞅着它扁,就觉得小。”
“得用尺子量!”我回家拿来卷尺,在每个筐边都放了一把,“别光靠眼睛看,尺子最准。”李大叔拿着卷尺挨个量,嘴里还念叨着:“九厘米,中薯;十二厘米,大薯……”
太阳偏西的时候,所有土豆都分完了。王二婶家的两千斤土豆,分出大薯七百斤,中薯九百斤,小薯四百斤。按赵老板给的价,大薯七百乘一块二是八百四十块,中薯九百乘一块是九百块,小薯四百斤联系了淀粉厂,六毛一斤是二百四十块,总共一千九百八十块。
“要是混着卖,”张婶帮她算账,“两千斤乘八毛才一千六,这一分级,多卖了三百八十块!”王二婶笑得合不拢嘴,非要留我们吃饭:“今晚我杀只鸡,咱庆祝庆祝!”
李大叔家的分级也有了结果,虽然不如王二婶家的比例好,但也多卖了两百多块。他扛着分好级的土豆往收购车走,嘴里哼着小曲:“以前总觉得瞎耽误功夫,没想到这里面真有门道。明年我从种的时候就开始管,争取多结大薯!”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了全村。第二天,晒谷场挤满了分土豆的人,连八十岁的赵奶奶都拄着拐杖来帮忙,说要给重孙子赚点压岁钱。我把分级标准写成大字报贴在墙上,还画了示意图,教大家怎么快速分辨大小。
赵老板又来了,这次他带了辆更大的卡车:“你们村的分级薯质量真不错,我跟超市老板说了,明年他要包销你们村的大薯。”他还带来了新消息,说中薯可以送到菜市场的摊位,比卖给贩子更划算;小薯除了淀粉厂,还能卖给做薯片的厂家,价格能提到七毛。
王二婶听了更起劲了,她把中薯装在漂亮的网袋里,每袋五斤,说要去赶集零售:“超市卖两块五一斤,我赶集卖两块,肯定好卖!”她还在网袋上贴了张纸条,写着“望海坡甜薯”,说是借借名气。
果然,赶集那天,王二婶的网袋土豆很快就卖光了,不少人还特意找她预订。她回来的时候,篮子里装满了新买的布料,说是要给小孙子做件新棉袄。“这分级卖就是好,”她逢人就说,“不光多赚钱,还能按顾客的需求卖,谁都满意。”
后来,村里成立了土豆合作社,专门负责分级和销售。大薯供超市和电商平台,中薯发往菜市场和社区团购,小薯则和淀粉厂、薯片厂签了长期合同。有次我去县城超市,看见货架上摆着“望海坡甜薯”,标价两块九毛八一斤,旁边还印着我们村的照片,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王二婶现在成了合作社的分级能手,她带出来的徒弟有十几个,每个人都能闭着眼睛摸出土豆的大小。她常跟新来的人说:“这分级啊,看着是挑拣土豆,其实是挑拣日子。把好的挑出来,卖个好价钱,日子才能越过越甜。”
有天傍晚,我路过晒谷场,看见王二婶正带着几个年轻人分级土豆。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红的、蓝的、绿的筐子在暮色里格外显眼。远处的山尖浮在晚霞里,像块巨大的土豆。
“你看这大薯,”王二婶举起一个金黄的土豆,对着夕阳照了照,“多像个金元宝。”我忽然明白,这分级的门道,其实是对品质的尊重。不是所有的土豆都一样,就像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该得到同样的回报,把最好的呈现出来,才能得到最公正的价格,这是市场的规律,也是生活的道理。
我抱着三个竹筐从仓库里出来,筐沿分别用红漆写着“大”“中”“小”。“二婶,咱得分级卖!”我把筐子摆在她面前,“大的能供超市,中的赶集卖,小的送淀粉厂,这样算下来能多赚不少钱。”
王二婶直起腰,看着我手里的筐子直撇嘴:“分级?那得挑到猴年马月!去年我家的土豆混着卖,贩子给八毛一斤,省下来的功夫还能去摘棉花,里外里差不了多少。”她抓起个带疤痕的小土豆往麻袋里扔,“你看这小的,单独卖谁要?”
旁边收拾谷堆的李大叔凑过来,手里还攥着把脱粒的木叉:“二婶说得对,分级太费人工。我家那三亩地的土豆,要是一个个挑,得请两个人帮忙,工钱都比多卖的钱贵。”他指了指远处驶来的收购车,“你看贩子都来了,再磨蹭人家就走了。”
我把筐子往地上顿了顿,拿起个碗口大的土豆放进“大”筐:“超市收一级薯,个头均匀、表皮光滑的,能给到一块二一斤;这种小的虽然卖不上价,但淀粉厂收去做粉条,比混在里面按八毛卖划算。”我从口袋里掏出张纸条,上面记着不同收购渠道的价格,“您看,大薯一块二,中薯一块,小薯六毛,平均下来比混卖多两成还多。”
王二婶的眼睛亮了亮,但手指还是没停地往麻袋里装土豆:“可这挑拣太费事儿了。我这老腰,弯一会儿就直不起来。”
“我帮您挑!”我蹲下来,捡起个大土豆擦了擦泥,放进“大”筐,“咱们找几个婶子一起干,边唠嗑边挑,快得很。”
说话间,收购贩子赵老板已经开车到了晒谷场。他摇下车窗,探出头喊:“二婶,今年的土豆还按去年的价收,八毛一斤,咋样?”
王二婶刚要应声,我赶紧按住她的手:“赵老板,我们分了级,大薯一块二,您要不要?”
赵老板愣了一下,推开车门走下来:“分级?你们村还搞这套?”他走到“大”筐前,拿起个土豆掂了掂,又翻过来看看表皮,“嗯,这薯确实周正,超市能卖上价。行,大薯我要了,一块二就一块二。”
王二婶这下没话说了,赶紧喊来隔壁的张婶和李婶帮忙。四个女人围着土豆堆蹲成圈,手里的动作飞快:大的往红筐里扔,中的往蓝筐里放,小的和带伤的往绿筐里归置。李大叔看得眼热,也放下木叉凑过来:“我也分分看,要是真能多卖钱,我家的也这么弄。”
挑拣的学问还真不少。我教她们按直径分:超过十厘米的算大薯,得表皮光滑、没虫眼、没疤痕,连泥土都得擦干净;五到十厘米的算中薯,允许有轻微的表皮擦伤,但不能有深疤;五厘米以下的和带虫眼的,都归到小薯里,专门送淀粉厂。
“你看这薯,”张婶举起个表皮有浅痕的大土豆,“就这点伤,算不算大薯?”我接过来看了看,疤痕没超过一厘米,还在表皮层:“算!这种浅伤不影响食用,超市能收。”
李婶则拿着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土豆比来比去:“这个圆一点,那个扁一点,哪个算大的?”“按重量算,”我笑着说,“只要够分量,形状不用太讲究,超市卖的时候会按重量称。”
晒谷场渐渐热闹起来。男人们把分好级的土豆装袋,女人们继续挑拣,孩子们则在旁边捡掉落的小土豆,说是要带回家烤着吃。赵老板的伙计已经开始过秤,大薯装了满满三麻袋,称下来有六百斤,光这一项就卖了七百二十块。
“乖乖,”王二婶数着钱,手指都有些发颤,“这才挑了一半,就比去年混卖一整袋多了!”她忽然加快了挑拣的速度,眼睛瞪得溜圆,生怕漏过一个大薯。
李大叔也学着我们的样子分自家的土豆,他笨手笨脚的,把好几个中薯误放进了小薯筐。“你看你这眼神,”王二婶笑话他,“这薯至少有八厘米,咋能放小筐里?”李大叔挠挠头:“我瞅着它扁,就觉得小。”
“得用尺子量!”我回家拿来卷尺,在每个筐边都放了一把,“别光靠眼睛看,尺子最准。”李大叔拿着卷尺挨个量,嘴里还念叨着:“九厘米,中薯;十二厘米,大薯……”
太阳偏西的时候,所有土豆都分完了。王二婶家的两千斤土豆,分出大薯七百斤,中薯九百斤,小薯四百斤。按赵老板给的价,大薯七百乘一块二是八百四十块,中薯九百乘一块是九百块,小薯四百斤联系了淀粉厂,六毛一斤是二百四十块,总共一千九百八十块。
“要是混着卖,”张婶帮她算账,“两千斤乘八毛才一千六,这一分级,多卖了三百八十块!”王二婶笑得合不拢嘴,非要留我们吃饭:“今晚我杀只鸡,咱庆祝庆祝!”
李大叔家的分级也有了结果,虽然不如王二婶家的比例好,但也多卖了两百多块。他扛着分好级的土豆往收购车走,嘴里哼着小曲:“以前总觉得瞎耽误功夫,没想到这里面真有门道。明年我从种的时候就开始管,争取多结大薯!”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飞遍了全村。第二天,晒谷场挤满了分土豆的人,连八十岁的赵奶奶都拄着拐杖来帮忙,说要给重孙子赚点压岁钱。我把分级标准写成大字报贴在墙上,还画了示意图,教大家怎么快速分辨大小。
赵老板又来了,这次他带了辆更大的卡车:“你们村的分级薯质量真不错,我跟超市老板说了,明年他要包销你们村的大薯。”他还带来了新消息,说中薯可以送到菜市场的摊位,比卖给贩子更划算;小薯除了淀粉厂,还能卖给做薯片的厂家,价格能提到七毛。
王二婶听了更起劲了,她把中薯装在漂亮的网袋里,每袋五斤,说要去赶集零售:“超市卖两块五一斤,我赶集卖两块,肯定好卖!”她还在网袋上贴了张纸条,写着“望海坡甜薯”,说是借借名气。
果然,赶集那天,王二婶的网袋土豆很快就卖光了,不少人还特意找她预订。她回来的时候,篮子里装满了新买的布料,说是要给小孙子做件新棉袄。“这分级卖就是好,”她逢人就说,“不光多赚钱,还能按顾客的需求卖,谁都满意。”
后来,村里成立了土豆合作社,专门负责分级和销售。大薯供超市和电商平台,中薯发往菜市场和社区团购,小薯则和淀粉厂、薯片厂签了长期合同。有次我去县城超市,看见货架上摆着“望海坡甜薯”,标价两块九毛八一斤,旁边还印着我们村的照片,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王二婶现在成了合作社的分级能手,她带出来的徒弟有十几个,每个人都能闭着眼睛摸出土豆的大小。她常跟新来的人说:“这分级啊,看着是挑拣土豆,其实是挑拣日子。把好的挑出来,卖个好价钱,日子才能越过越甜。”
有天傍晚,我路过晒谷场,看见王二婶正带着几个年轻人分级土豆。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红的、蓝的、绿的筐子在暮色里格外显眼。远处的山尖浮在晚霞里,像块巨大的土豆。
“你看这大薯,”王二婶举起一个金黄的土豆,对着夕阳照了照,“多像个金元宝。”我忽然明白,这分级的门道,其实是对品质的尊重。不是所有的土豆都一样,就像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该得到同样的回报,把最好的呈现出来,才能得到最公正的价格,这是市场的规律,也是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