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农具折旧》-《三秒种大田》

  腊月的风裹着雪粒子,打在李家村祠堂的木门上“沙沙”响。公告板前围了圈裹着棉袄的村民,刚贴出的“年度农具折旧扣除明细”上,“锄头10把:300元、镰刀5把:150元、喷雾器2台:400元”的字样,让原本热闹的讨论声突然沉了下去。

  李大叔攥着烟袋锅子,往青石板上磕了磕烟灰,慢悠悠走上前,指着“合计扣除850元”那行字,声音带着点疑惑:“三秒,咱合作社的农具不是去年才买的吗?咋今年就扣折旧钱了?这钱扣得有点不明不白啊。”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有人凑到明细单前,手指点着数字:“是啊,我家的锄头用了三年都没坏,合作社的咋这么不禁用?”也有人嘀咕:“不会是把新农具的钱全摊在今年了吧?”议论声越来越大,刚从仓库盘点完农具回来的三秒,棉鞋上还沾着雪,赶紧挤了进去。

  “李大叔,大伙先别着急,”三秒搓了搓冻红的手,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黑色封皮的台账,“这农具折旧的钱没乱扣,我带大伙去仓库看看,咱一笔一笔说清楚。”

  他领着村民往合作社的仓库走,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杂着铁锈和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仓库里靠墙摆着几排架子,上面放着锄头、镰刀、喷雾器等农具,新的旧的分得整整齐齐。三秒指着最下面一层的旧农具,声音清亮:“大伙看,这是去年买的10把锄头,现在只剩3把还能用,剩下的7把要么锄刃卷了边,要么木柄断了——春天种稻子的时候,天天在地里翻土,锄刃磨得比纸还薄;夏天割稻子后松土,好几把木柄都被水泡烂了,根本没法修。”

  李大叔弯腰拿起一把旧锄头,手指摸过卷边的锄刃,又晃了晃松动的木柄,眉头皱了皱:“确实是用坏了,可也不能全扣今年的钱啊?”

  “这是按‘三年折旧’算的,”三秒翻开台账,指着上面的记录,“去年买这10把锄头花了300元,按三年折完,每年扣100元;5把镰刀150元,按两年折旧,今年扣75元;2台喷雾器400元,按四年折旧,今年扣100元——加起来今年该扣275元,可这次买新农具的时候,农科所给合作社打折,10把新锄头280元、5把新镰刀140元、2台新喷雾器380元,总共花了800元,比原价省了120元,我就把今年该扣的275元加上差价,合计扣了300元,剩下的550元从合作社的应急资金里出,没多扣大伙一分钱。”

  他指着架子上锃亮的新农具,继续说:“大伙再看这新锄头,锄刃是锰钢的,比旧的厚一倍,木柄是防腐木的,能用五年都不坏;新喷雾器带压力表,打药更均匀,还省农药——以后干活省力,农具也能用更久,算下来其实是给大伙省钱了。”

  村民们围过去,有的拿起新锄头掂了掂重量,有的摸了摸新喷雾器的压力表,脸上的疑虑渐渐散了。陈老五拿起一把新镰刀,在手里比划了一下:“这新镰刀确实好,比旧的锋利多了,明年割麦子肯定快。”

  “是啊,我上次去邻村,见他们用的就是这种锰钢锄头,说能用好几年,”旁边的李三叔也跟着说,“三秒这账算得细,没让大伙吃亏。”

  李大叔看着新农具,又看了看台账上的记录,烟袋锅子在手里转了转,笑着说:“是我没弄明白,错怪你了。这农具折旧该扣,买新的也该,只要账算清楚,大伙都没意见。”

  三秒把台账递给李大叔,又给其他村民传阅:“以后每年年底,我都会把农具的使用情况和折旧明细贴在公告板上,大伙要是有疑问,随时可以去仓库查看农具,也可以看台账,保证每一笔扣除都明明白白。”

  雪粒子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仓库的窗户照进来,落在锃亮的新农具上,反射出暖金色的光。村民们围着新农具,有的讨论着明年开春怎么用,有的盘算着能省多少力气,之前的嘟囔声早就没了踪影。

  后来,三秒在仓库门口挂了块“农具使用登记板”,谁用了农具、用了多久、有没有损坏,都让大伙签字记录,还定期给农具做保养。村民们都说,有三秒这么细心地管着,合作社的农具能用更久,干活也更有底气了——毕竟,手里有好工具,地里的收成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