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傍晚,日头把最后一缕金红洒在西山顶上,地里的玉米秆还透着晒了一天的暖。三秒扛着半袋刚摘的青椒走在前面,胶鞋踩过田埂的土路,扬起细薄的尘,身后春花拎着竹篮,时不时弯腰捡起路边滚落的黄豆——那是前几天风大,从邻家晒在田埂上的竹席里吹出来的。
“慢点儿走,你看你脚边,差点踩着人家的毛豆苗。”春花追上两步,伸手拽了拽三秒的衣角。三秒停下脚步,低头一看,果然见几株嫩绿的毛豆苗刚没过脚踝,叶子上还沾着傍晚的潮气,他赶紧往旁边挪了挪,笑着说:“光顾着琢磨晚上炒青椒鸡蛋,倒把这茬忘了。”
两人是从镇上的小菜园过来的。那片菜园在村西头,是三秒爷爷生前留下的,后来三秒接过来种,种些当季的蔬菜,自己吃不完就拿到春花的水果摊旁边卖,有时也给邻里送些。今儿傍晚收工早,两人便想着去菜园摘些新鲜菜,晚上凑在一起做饭。
田埂两旁的玉米长得比人高,叶子在风里“哗啦”响,夹杂着此起彼伏的虫鸣。有蟋蟀在草根下唱,声儿脆生生的;还有蝼蛄在土里钻,偶尔传出“咕咕”的闷响;最热闹的是玉米叶上的秋蝉,虽然入了秋,声儿却没减,一阵接一阵,把傍晚的田野衬得格外鲜活。
“你听这虫鸣,多热闹,跟开音乐会似的。”春花放下竹篮,伸手拨开面前的玉米叶,往地里瞅了瞅——她家的几亩土豆就在不远处,叶子已经开始泛黄,再过些日子就能挖了。三秒也跟着停下,靠在玉米秆上,掏出兜里的烟,刚想点燃,却忽然皱了皱眉:“不对啊,怎么没声儿了?”
春花一愣,仔细一听,果然,刚才还喧闹的虫鸣不知何时突然稀了,只剩下风刮过玉米叶的“沙沙”声,连最聒噪的秋蝉都没了动静。田野里静得有些反常,连远处谁家的狗叫都听得格外清楚。
“怎么回事啊?刚才还好好的。”春花下意识地往三秒身边靠了靠,心里莫名有些发慌。三秒掐灭没点燃的烟,脸色沉了沉,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常说的话:“虫静有贼来,地里的虫比人灵,要是好好的突然不叫了,准是有生人靠近,它们怕得躲起来了。”
那时候三秒才五六岁,跟着爷爷在地里守夜——每年秋收前,总有人趁着夜里来偷玉米、挖土豆,爷爷便搬个竹椅坐在田埂上,一守就是大半夜。有一次也是这样,傍晚的虫鸣突然停了,爷爷立马拉着他躲进旁边的草垛,没过多久,就看见两个黑影鬼鬼祟祟地钻进玉米地,想掰还没成熟的玉米,爷爷抄起旁边的锄头喊了一声,吓得那两人拔腿就跑。
“别出声,跟我来。”三秒压低声音,一把拽住春花的手腕,往不远处的草垛跑。那草垛是村里张婶家晒的稻草堆的,足有一人多高,堆在土豆地旁边,正好能挡住身子。春花心里又慌又疑,却还是跟着三秒跑,手里的竹篮都差点扔了。
两人钻进草垛后面,草叶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稻草梗戳得胳膊有些痒。三秒扒开草缝,眼睛紧紧盯着不远处的土豆地,春花也屏住呼吸,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两道黑影从玉米地的缝隙里钻了出来,手里各拎着一个竹筐,猫着腰往土豆地走,脚步放得极轻,几乎听不到声音。
“果然是偷土豆的。”三秒咬着牙,声音里带着气。他家的土豆地就在春花家旁边,前几天还发现有几株土豆苗被踩倒了,当时以为是谁家的鸡鸭闯进来,现在看来,是这些贼提前踩点了。
那两个黑影走到土豆地边,从兜里掏出小铲子,蹲下身就开始挖。他们动作很快,挖出来的土豆往竹筐里塞,不一会儿,其中一个竹筐就满了大半。春花看得又气又急,想出声喊,却被三秒按住了。“别冲动,咱们两个人,他们也两个人,硬拼不一定占优势,等会儿我开手电照他们,你跟着喊,先把他们吓走再说。”三秒凑到春花耳边,小声交代。
春花点点头,攥紧了手里的竹篮,指节都有些发白。三秒悄悄摸出兜里的手电——那还是白天修电器时顺手充了电的,他打开开关,先把光柱对着地面,然后深吸一口气,猛地站起身,把手电往那两个黑影身上照去。
“谁在那儿偷土豆!”三秒的声音又响又亮,在寂静的田野里炸开。那两个黑影被突如其来的灯光吓了一跳,手里的铲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下意识地想躲,却被光柱牢牢罩住。春花也跟着站起身,举起手里的竹篮,大声喊:“抓小偷啊!偷土豆的小偷!”
村里的住户离田埂不算太远,春花的喊声一出口,远处就传来了狗叫,还有人家的灯亮了起来。那两个小偷慌了神,哪里还顾得上竹筐,拔腿就往玉米地跑,跑的时候还差点被田埂上的石头绊倒,连掉在地上的铲子都没敢捡。
三秒见状,也没追上去,只是举着手电照他们的背影,直到那两个黑影钻进玉米地,看不见了才放下。“别追了,晚上玉米地太密,容易出事,只要把他们吓走就行。”三秒回头对春花说,语气里还有些未平的怒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春花这才松了口气,放下手里的竹篮,走到土豆地边,看着被挖得坑坑洼洼的土地,心疼地说:“这才刚要成熟,就被他们挖走这么多,多可惜啊。”三秒也走过来,蹲下身查看——地里被挖了十几个坑,竹筐里还剩下些没来得及带走的土豆,有大有小,沾着新鲜的泥土。
“还好发现得早,要是再晚一会儿,他们两个竹筐都装满了。”三秒捡起地上的小铲子,看了看,是那种最常见的园艺铲,边缘都磨得发亮了,“这铲子说不定是他们专门用来偷东西的。”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脚步声,还有说话声。“三秒?春花?是你们在喊抓小偷吗?”是村东头的李叔,他手里拿着手电筒,身后还跟着几个邻居,都是被刚才的喊声惊动的。
“李叔,你们来了。”三秒站起身,迎了上去,“刚才有两个小偷来偷土豆,被我们用手电照走了,地里被挖了不少。”李叔走到土豆地边,看了看地上的坑,皱着眉说:“这些贼真是胆大包天,前几天隔壁村就丢了不少玉米,没想到今天跑到咱们村来了。”
跟着来的邻居也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要报警,有人说要组织几个人夜里来守着。“报警吧,虽然没抓住人,但也得让警察知道,好留意着。”三秒说,“另外,咱们几家的地都挨在一起,接下来几天晚上,咱们轮流来守夜,省得这些贼再来。”
大家都同意三秒的说法,李叔当即就掏出手机报了警。没过多久,派出所的民警就来了,在地里查看了现场,取了那两个小偷留下的铲子和竹筐,说会加大周边的巡逻力度,也让村民们多留意,有情况及时联系。
等民警走了,邻居们也各自回了家,田埂上又只剩下三秒和春花。刚才的紧张劲儿过了,春花才觉得腿有些软,她靠在草垛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忍不住说:“刚才真是吓死我了,要不是你想起爷爷说的话,咱们说不定还没发现他们呢。”
三秒也坐了下来,捡起一根稻草,在手里摆弄着:“我也是突然想起爷爷的话,小时候总觉得他那些话是瞎编的,没想到这么管用。”他顿了顿,又说:“爷爷那时候守夜,总跟我说,地里的生灵都通人性,虫鸣、鸟叫,甚至风吹草动,都能告诉你有没有危险。那时候我不懂,现在才明白,他说的不是生灵通人性,是他跟这片土地待得久了,摸清了这里的规律。”
春花点点头,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外婆在地里干活,外婆也能通过庄稼的长势知道天会不会下雨,通过泥土的湿度知道该什么时候浇水。那些看似普通的经验,都是一辈辈人在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实在,也更管用。
“你看,刚才虫鸣突然停了,要是咱们没在意,说不定等他们把土豆偷完了都不知道。”春花说,“以后咱们来地里,可得多留意这些动静。”三秒“嗯”了一声,抬头看了看天,月亮已经升了起来,银辉洒在田野上,玉米叶上的露珠反射着光,格外好看。
“时候不早了,咱们把地里的土豆捡一捡,然后回去吧,晚上风大,别着凉了。”三秒站起身,拿起手电照向土豆地。两人蹲下身,把那些被小偷丢在筐里的土豆捡起来,放进春花的竹篮里。那些土豆还带着泥土的温度,圆滚滚的,透着新鲜的气息。
捡完土豆,三秒扛着青椒,春花拎着竹篮,慢慢往镇上走。田埂上的虫鸣又响了起来,比刚才更热闹,像是在庆祝刚才的“胜利”。风里带着玉米和泥土的清香,月亮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安静的田埂上。
“你说,那两个小偷还会再来吗?”春花忽然问。三秒想了想,说:“不好说,但咱们有防备了,轮流守夜,再加上警察巡逻,他们就算想来,也得掂量掂量。”他顿了顿,又说:“其实不止是防小偷,爷爷说,留意这些动静,也是在护着这片地。你对土地上心,土地才会给你好收成。”
春花听着,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她想起刚才躲在草垛后面的紧张,想起手电照向小偷时的坚定,想起邻居们赶来时的团结,这些画面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这个傍晚的记忆。她忽然明白,爷爷说的“虫静有贼来”,不只是一句警示,更是一种对土地的敬畏——只有心里装着这片土地,才能听见它的“提醒”,才能护好它给的馈赠。
回到镇上时,已经快九点了。春花把捡回来的土豆倒在自家院子里,三秒帮着她把土豆上的泥土清理干净。“这些土豆虽然被挖出来了,但还新鲜,明天早上我煮点土豆粥,给你送过去。”春花说。三秒笑着点点头:“好啊,我正好早上没什么事,到时候来你这儿蹭粥喝。”
第二天早上,春花果然煮了土豆粥,还炒了个青椒土豆丝。三秒来的时候,粥还冒着热气,土豆的清香飘满了屋子。“你这手艺,比镇上的早餐店还好。”三秒喝了一口粥,满足地说。春花笑着说:“这都是用咱们自己种的土豆和青椒做的,吃着当然香。”
吃完饭,两人又去了田埂。李叔已经在那里了,他搬了个竹椅坐在土豆地边,手里拿着个收音机,正听着戏曲。“三秒,春花,你们来了。”李叔看见他们,笑着打招呼,“今天早上我过来的时候,看见地里没什么动静,那些贼应该没敢再来。”
“那就好。”三秒松了口气,走到自己的菜园边,查看青椒的长势。春花则走到土豆地边,蹲下身,把被踩倒的土豆苗扶起来,用泥土把根埋好。“这些苗还能活,好好照料着,说不定还能结土豆。”春花说。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的人轮流在田埂上守夜。三秒和春花值夜班的时候,就搬两个竹椅坐在草垛旁边,聊着天,听着虫鸣,偶尔用手电照照地里的情况。有时候聊到小时候在地里的趣事,两人都会忍不住笑起来;有时候聊到爷爷和外婆,又会有些伤感,但更多的是温暖。
有一天夜里,轮到三秒和春花守夜。两人坐在草垛边,看着天上的星星,虫鸣在耳边此起彼伏。“你说,爷爷要是还在,看到咱们现在这样,会不会很高兴?”三秒忽然问。春花想了想,说:“肯定会的,他那么护着这片地,看到咱们也在护着,肯定开心。”
三秒点点头,从兜里掏出爷爷生前用的那个旧烟袋——烟袋杆是木头的,已经被摩挲得发亮,烟袋锅上还有些锈迹。“这是爷爷留给我的,他说,以后要是想他了,就拿着这个烟袋,在地里坐一会儿,听听虫鸣,就像他还在身边一样。”三秒的声音有些轻,带着怀念。
春花看着那个旧烟袋,心里也有些感动。她知道,三秒对爷爷的感情很深,爷爷走后,他把这片菜园照顾得很好,就像爷爷还在的时候一样。“以后咱们守夜,就把这个烟袋带来,让爷爷也跟咱们一起守着这片地。”春花说。三秒笑着点点头,把烟袋又揣回兜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收的季节到了。村里的玉米、土豆都成熟了,村民们忙着收割,田埂上满是丰收的热闹。三秒和春花的菜园也收成不错,青椒、茄子、豆角收了不少,土豆也挖了满满两麻袋。
收割那天,李叔和几个邻居都来帮忙。大家一边挖土豆,一边聊着天,说起上次抓小偷的事,都忍不住感慨:“要不是三秒想起他爷爷的话,咱们的土豆说不定就被偷光了。”“是啊,老辈人的经验就是管用,以后可得多听听这些老话。”
三秒听着,心里忽然觉得很骄傲——不是因为自己发现了小偷,而是因为爷爷的话帮了大家,爷爷对土地的那份心,还在影响着身边的人。他想起爷爷常说的另一句话:“土地是根,守好根,才能过好日子。”以前他不懂,现在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终于懂了。
收完土豆,春花煮了一大锅土豆炖肉,邀请李叔和邻居们来家里吃。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吃着香喷喷的土豆炖肉,喝着自家酿的米酒,聊着地里的收成,笑声在院子里散开。三秒看着眼前的景象,又想起了那个虫鸣突然变稀的傍晚——从紧张到平静,从担心到丰收,这一切,都始于爷爷那句“虫静有贼来”的警示,也始于大家对这片土地的守护。
后来,村里的人都学会了留意地里的动静,虫鸣、鸟叫、风吹草动,都成了大家守护土地的“信号”。有人还把老辈人留下的那些看地、识天气的经验记下来,传给村里的年轻人,让这些经验能一直传下去。
三秒也常常带着爷爷的旧烟袋去地里,坐在草垛边,听听虫鸣,看看庄稼。有时候春花会陪着他一起去,两人坐在田埂上,聊着天,看着夕阳把田野染成金红色,虫鸣在耳边轻轻响着,安静而温暖。
三秒知道,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的话还在,他对土地的那份心还在。而自己,还有春花,还有村里的人,都会把这份心传下去,守好这片土地,守好这份丰收,也守好那些藏在虫鸣里的、老辈人留下的智慧与温情。
“慢点儿走,你看你脚边,差点踩着人家的毛豆苗。”春花追上两步,伸手拽了拽三秒的衣角。三秒停下脚步,低头一看,果然见几株嫩绿的毛豆苗刚没过脚踝,叶子上还沾着傍晚的潮气,他赶紧往旁边挪了挪,笑着说:“光顾着琢磨晚上炒青椒鸡蛋,倒把这茬忘了。”
两人是从镇上的小菜园过来的。那片菜园在村西头,是三秒爷爷生前留下的,后来三秒接过来种,种些当季的蔬菜,自己吃不完就拿到春花的水果摊旁边卖,有时也给邻里送些。今儿傍晚收工早,两人便想着去菜园摘些新鲜菜,晚上凑在一起做饭。
田埂两旁的玉米长得比人高,叶子在风里“哗啦”响,夹杂着此起彼伏的虫鸣。有蟋蟀在草根下唱,声儿脆生生的;还有蝼蛄在土里钻,偶尔传出“咕咕”的闷响;最热闹的是玉米叶上的秋蝉,虽然入了秋,声儿却没减,一阵接一阵,把傍晚的田野衬得格外鲜活。
“你听这虫鸣,多热闹,跟开音乐会似的。”春花放下竹篮,伸手拨开面前的玉米叶,往地里瞅了瞅——她家的几亩土豆就在不远处,叶子已经开始泛黄,再过些日子就能挖了。三秒也跟着停下,靠在玉米秆上,掏出兜里的烟,刚想点燃,却忽然皱了皱眉:“不对啊,怎么没声儿了?”
春花一愣,仔细一听,果然,刚才还喧闹的虫鸣不知何时突然稀了,只剩下风刮过玉米叶的“沙沙”声,连最聒噪的秋蝉都没了动静。田野里静得有些反常,连远处谁家的狗叫都听得格外清楚。
“怎么回事啊?刚才还好好的。”春花下意识地往三秒身边靠了靠,心里莫名有些发慌。三秒掐灭没点燃的烟,脸色沉了沉,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常说的话:“虫静有贼来,地里的虫比人灵,要是好好的突然不叫了,准是有生人靠近,它们怕得躲起来了。”
那时候三秒才五六岁,跟着爷爷在地里守夜——每年秋收前,总有人趁着夜里来偷玉米、挖土豆,爷爷便搬个竹椅坐在田埂上,一守就是大半夜。有一次也是这样,傍晚的虫鸣突然停了,爷爷立马拉着他躲进旁边的草垛,没过多久,就看见两个黑影鬼鬼祟祟地钻进玉米地,想掰还没成熟的玉米,爷爷抄起旁边的锄头喊了一声,吓得那两人拔腿就跑。
“别出声,跟我来。”三秒压低声音,一把拽住春花的手腕,往不远处的草垛跑。那草垛是村里张婶家晒的稻草堆的,足有一人多高,堆在土豆地旁边,正好能挡住身子。春花心里又慌又疑,却还是跟着三秒跑,手里的竹篮都差点扔了。
两人钻进草垛后面,草叶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稻草梗戳得胳膊有些痒。三秒扒开草缝,眼睛紧紧盯着不远处的土豆地,春花也屏住呼吸,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两道黑影从玉米地的缝隙里钻了出来,手里各拎着一个竹筐,猫着腰往土豆地走,脚步放得极轻,几乎听不到声音。
“果然是偷土豆的。”三秒咬着牙,声音里带着气。他家的土豆地就在春花家旁边,前几天还发现有几株土豆苗被踩倒了,当时以为是谁家的鸡鸭闯进来,现在看来,是这些贼提前踩点了。
那两个黑影走到土豆地边,从兜里掏出小铲子,蹲下身就开始挖。他们动作很快,挖出来的土豆往竹筐里塞,不一会儿,其中一个竹筐就满了大半。春花看得又气又急,想出声喊,却被三秒按住了。“别冲动,咱们两个人,他们也两个人,硬拼不一定占优势,等会儿我开手电照他们,你跟着喊,先把他们吓走再说。”三秒凑到春花耳边,小声交代。
春花点点头,攥紧了手里的竹篮,指节都有些发白。三秒悄悄摸出兜里的手电——那还是白天修电器时顺手充了电的,他打开开关,先把光柱对着地面,然后深吸一口气,猛地站起身,把手电往那两个黑影身上照去。
“谁在那儿偷土豆!”三秒的声音又响又亮,在寂静的田野里炸开。那两个黑影被突如其来的灯光吓了一跳,手里的铲子“哐当”一声掉在地上,下意识地想躲,却被光柱牢牢罩住。春花也跟着站起身,举起手里的竹篮,大声喊:“抓小偷啊!偷土豆的小偷!”
村里的住户离田埂不算太远,春花的喊声一出口,远处就传来了狗叫,还有人家的灯亮了起来。那两个小偷慌了神,哪里还顾得上竹筐,拔腿就往玉米地跑,跑的时候还差点被田埂上的石头绊倒,连掉在地上的铲子都没敢捡。
三秒见状,也没追上去,只是举着手电照他们的背影,直到那两个黑影钻进玉米地,看不见了才放下。“别追了,晚上玉米地太密,容易出事,只要把他们吓走就行。”三秒回头对春花说,语气里还有些未平的怒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春花这才松了口气,放下手里的竹篮,走到土豆地边,看着被挖得坑坑洼洼的土地,心疼地说:“这才刚要成熟,就被他们挖走这么多,多可惜啊。”三秒也走过来,蹲下身查看——地里被挖了十几个坑,竹筐里还剩下些没来得及带走的土豆,有大有小,沾着新鲜的泥土。
“还好发现得早,要是再晚一会儿,他们两个竹筐都装满了。”三秒捡起地上的小铲子,看了看,是那种最常见的园艺铲,边缘都磨得发亮了,“这铲子说不定是他们专门用来偷东西的。”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脚步声,还有说话声。“三秒?春花?是你们在喊抓小偷吗?”是村东头的李叔,他手里拿着手电筒,身后还跟着几个邻居,都是被刚才的喊声惊动的。
“李叔,你们来了。”三秒站起身,迎了上去,“刚才有两个小偷来偷土豆,被我们用手电照走了,地里被挖了不少。”李叔走到土豆地边,看了看地上的坑,皱着眉说:“这些贼真是胆大包天,前几天隔壁村就丢了不少玉米,没想到今天跑到咱们村来了。”
跟着来的邻居也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要报警,有人说要组织几个人夜里来守着。“报警吧,虽然没抓住人,但也得让警察知道,好留意着。”三秒说,“另外,咱们几家的地都挨在一起,接下来几天晚上,咱们轮流来守夜,省得这些贼再来。”
大家都同意三秒的说法,李叔当即就掏出手机报了警。没过多久,派出所的民警就来了,在地里查看了现场,取了那两个小偷留下的铲子和竹筐,说会加大周边的巡逻力度,也让村民们多留意,有情况及时联系。
等民警走了,邻居们也各自回了家,田埂上又只剩下三秒和春花。刚才的紧张劲儿过了,春花才觉得腿有些软,她靠在草垛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忍不住说:“刚才真是吓死我了,要不是你想起爷爷说的话,咱们说不定还没发现他们呢。”
三秒也坐了下来,捡起一根稻草,在手里摆弄着:“我也是突然想起爷爷的话,小时候总觉得他那些话是瞎编的,没想到这么管用。”他顿了顿,又说:“爷爷那时候守夜,总跟我说,地里的生灵都通人性,虫鸣、鸟叫,甚至风吹草动,都能告诉你有没有危险。那时候我不懂,现在才明白,他说的不是生灵通人性,是他跟这片土地待得久了,摸清了这里的规律。”
春花点点头,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外婆在地里干活,外婆也能通过庄稼的长势知道天会不会下雨,通过泥土的湿度知道该什么时候浇水。那些看似普通的经验,都是一辈辈人在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实在,也更管用。
“你看,刚才虫鸣突然停了,要是咱们没在意,说不定等他们把土豆偷完了都不知道。”春花说,“以后咱们来地里,可得多留意这些动静。”三秒“嗯”了一声,抬头看了看天,月亮已经升了起来,银辉洒在田野上,玉米叶上的露珠反射着光,格外好看。
“时候不早了,咱们把地里的土豆捡一捡,然后回去吧,晚上风大,别着凉了。”三秒站起身,拿起手电照向土豆地。两人蹲下身,把那些被小偷丢在筐里的土豆捡起来,放进春花的竹篮里。那些土豆还带着泥土的温度,圆滚滚的,透着新鲜的气息。
捡完土豆,三秒扛着青椒,春花拎着竹篮,慢慢往镇上走。田埂上的虫鸣又响了起来,比刚才更热闹,像是在庆祝刚才的“胜利”。风里带着玉米和泥土的清香,月亮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安静的田埂上。
“你说,那两个小偷还会再来吗?”春花忽然问。三秒想了想,说:“不好说,但咱们有防备了,轮流守夜,再加上警察巡逻,他们就算想来,也得掂量掂量。”他顿了顿,又说:“其实不止是防小偷,爷爷说,留意这些动静,也是在护着这片地。你对土地上心,土地才会给你好收成。”
春花听着,心里忽然觉得很踏实。她想起刚才躲在草垛后面的紧张,想起手电照向小偷时的坚定,想起邻居们赶来时的团结,这些画面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这个傍晚的记忆。她忽然明白,爷爷说的“虫静有贼来”,不只是一句警示,更是一种对土地的敬畏——只有心里装着这片土地,才能听见它的“提醒”,才能护好它给的馈赠。
回到镇上时,已经快九点了。春花把捡回来的土豆倒在自家院子里,三秒帮着她把土豆上的泥土清理干净。“这些土豆虽然被挖出来了,但还新鲜,明天早上我煮点土豆粥,给你送过去。”春花说。三秒笑着点点头:“好啊,我正好早上没什么事,到时候来你这儿蹭粥喝。”
第二天早上,春花果然煮了土豆粥,还炒了个青椒土豆丝。三秒来的时候,粥还冒着热气,土豆的清香飘满了屋子。“你这手艺,比镇上的早餐店还好。”三秒喝了一口粥,满足地说。春花笑着说:“这都是用咱们自己种的土豆和青椒做的,吃着当然香。”
吃完饭,两人又去了田埂。李叔已经在那里了,他搬了个竹椅坐在土豆地边,手里拿着个收音机,正听着戏曲。“三秒,春花,你们来了。”李叔看见他们,笑着打招呼,“今天早上我过来的时候,看见地里没什么动静,那些贼应该没敢再来。”
“那就好。”三秒松了口气,走到自己的菜园边,查看青椒的长势。春花则走到土豆地边,蹲下身,把被踩倒的土豆苗扶起来,用泥土把根埋好。“这些苗还能活,好好照料着,说不定还能结土豆。”春花说。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的人轮流在田埂上守夜。三秒和春花值夜班的时候,就搬两个竹椅坐在草垛旁边,聊着天,听着虫鸣,偶尔用手电照照地里的情况。有时候聊到小时候在地里的趣事,两人都会忍不住笑起来;有时候聊到爷爷和外婆,又会有些伤感,但更多的是温暖。
有一天夜里,轮到三秒和春花守夜。两人坐在草垛边,看着天上的星星,虫鸣在耳边此起彼伏。“你说,爷爷要是还在,看到咱们现在这样,会不会很高兴?”三秒忽然问。春花想了想,说:“肯定会的,他那么护着这片地,看到咱们也在护着,肯定开心。”
三秒点点头,从兜里掏出爷爷生前用的那个旧烟袋——烟袋杆是木头的,已经被摩挲得发亮,烟袋锅上还有些锈迹。“这是爷爷留给我的,他说,以后要是想他了,就拿着这个烟袋,在地里坐一会儿,听听虫鸣,就像他还在身边一样。”三秒的声音有些轻,带着怀念。
春花看着那个旧烟袋,心里也有些感动。她知道,三秒对爷爷的感情很深,爷爷走后,他把这片菜园照顾得很好,就像爷爷还在的时候一样。“以后咱们守夜,就把这个烟袋带来,让爷爷也跟咱们一起守着这片地。”春花说。三秒笑着点点头,把烟袋又揣回兜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收的季节到了。村里的玉米、土豆都成熟了,村民们忙着收割,田埂上满是丰收的热闹。三秒和春花的菜园也收成不错,青椒、茄子、豆角收了不少,土豆也挖了满满两麻袋。
收割那天,李叔和几个邻居都来帮忙。大家一边挖土豆,一边聊着天,说起上次抓小偷的事,都忍不住感慨:“要不是三秒想起他爷爷的话,咱们的土豆说不定就被偷光了。”“是啊,老辈人的经验就是管用,以后可得多听听这些老话。”
三秒听着,心里忽然觉得很骄傲——不是因为自己发现了小偷,而是因为爷爷的话帮了大家,爷爷对土地的那份心,还在影响着身边的人。他想起爷爷常说的另一句话:“土地是根,守好根,才能过好日子。”以前他不懂,现在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终于懂了。
收完土豆,春花煮了一大锅土豆炖肉,邀请李叔和邻居们来家里吃。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吃着香喷喷的土豆炖肉,喝着自家酿的米酒,聊着地里的收成,笑声在院子里散开。三秒看着眼前的景象,又想起了那个虫鸣突然变稀的傍晚——从紧张到平静,从担心到丰收,这一切,都始于爷爷那句“虫静有贼来”的警示,也始于大家对这片土地的守护。
后来,村里的人都学会了留意地里的动静,虫鸣、鸟叫、风吹草动,都成了大家守护土地的“信号”。有人还把老辈人留下的那些看地、识天气的经验记下来,传给村里的年轻人,让这些经验能一直传下去。
三秒也常常带着爷爷的旧烟袋去地里,坐在草垛边,听听虫鸣,看看庄稼。有时候春花会陪着他一起去,两人坐在田埂上,聊着天,看着夕阳把田野染成金红色,虫鸣在耳边轻轻响着,安静而温暖。
三秒知道,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的话还在,他对土地的那份心还在。而自己,还有春花,还有村里的人,都会把这份心传下去,守好这片土地,守好这份丰收,也守好那些藏在虫鸣里的、老辈人留下的智慧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