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阳光柔和地洒在望海坡的老水渠上,渠水潺潺流淌,滋养着岸边刚种下的冬小麦。李大叔、赵卫东和两村的乡亲们围坐在渠边的石碑旁,脸上却没有了试水时的轻松——虽然漏水隐患已用黏土糊好,但大伙都清楚,水渠要长久通畅,光修好还不够,得有人常看着、常护着。
“这渠就像咱的娃,得天天操心。”老支书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说,“当年老辈修渠后,就有轮流看渠的规矩,后来日子久了,规矩就淡了。现在渠重修了,这规矩也得捡起来,不然过个三五年,又得坏。”
赵卫东点点头,接过话茬:“老支书说得对。我跟草海的乡亲们商量过,想定个轮流守渠的规矩,两村人一起轮,每人每周巡查一次,主要看看渠壁有没有裂缝、渠底有没有淤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我同意!”陈老五第一个举手,“上次修渠我就明白了,这渠得常维护,不然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更费钱费力。我每周一有空,就定周一吧!”
“我周二!”李建军紧跟着说,“我年轻,腿脚快,能多走几段渠。”
乡亲们纷纷报名,很快就把一周七天的巡查名额占满了——望海坡的王大伯、春花、三秒,草海的张大哥、刘叔、小芳,再加上李大叔、赵卫东,二十多个人排了个详细的轮值表,连小石头都吵着要跟着爷爷(周大爷)一起巡查,说要帮着捡渠边的垃圾。
三秒拿出纸笔,认真地把每个人的名字、轮值日期、负责巡查的渠段都记下来,字迹工整,一点也不马虎。“光记在纸上不行,容易丢。”他抬头说,“我家仓库有块木板,我明天把巡查表抄在木板上,挂在仓库门口,谁查完了就打个勾,这样大家都能看见,也不会漏查。”
“这个主意好!”李大叔笑着说,“三秒细心,让他管着巡查表,咱们都放心。”
第二天一早,三秒就把巡查表抄在了木板上。他特意用红漆描了表头“老水渠巡查表”,日期和人名用黑墨写,还在每个名字后面画了个小方框,方便打勾。木板挂在仓库门口最显眼的地方,路过的乡亲都能看见。
周一早上,陈老五早早地起了床,扛着铁锹、拿着手电筒就去巡查。他负责的是望海坡段的渠头到石碑处,这段渠刚修完,他心里总惦记着。走到之前的漏水点,他蹲下身,用手摸了摸糊黏土的地方,干硬结实,没有一点渗水的痕迹,才放心地往前走。
渠边的杨树苗长出了新叶,陈老五顺手把缠在树枝上的塑料袋摘下来,扔进随身带的布兜里。走到石碑处,他又用铁锹把渠边的杂草铲了铲,防止杂草的根扎进渠壁,把水泥顶裂。巡查完,他回到仓库,拿起红笔,在自己名字后面的方框里认真地打了个勾,还特意把勾描得粗粗的,像个小对号。
“老五,查得咋样?”路过的王大伯笑着问。陈老五挺起胸脯:“没问题!渠壁结实,渠底干净,连个小石子都没有。明天该你了,可得仔细点,别漏了啥问题。”王大伯点点头:“放心吧,我比你还细心!”
周二一早,王大伯果然早早地去了水渠。他不仅查了自己负责的渠段,还顺便帮草海的张大哥查了一段,发现渠底有几片落叶,赶紧用竹筐捞了上来。“落叶多了容易堵渠,得及时清。”他一边捞落叶,一边念叨。巡查完,他也在仓库的巡查表上打了个勾,还在勾旁边写了“渠底清落叶”四个字,提醒后面的人注意。
三秒轮值那天,更是细心。他带着自己画的水渠示意图,一边巡查一边对照,哪里该加宽,哪里该垫高,都一一核对。走到分洪沟,他发现沟里有几块石头,赶紧用铁锹挖出来,生怕下雨时石头堵了水流。巡查完,他在巡查表上打了勾,还在旁边画了个小水渠的图案,逗得路过的孩子们直笑。
草海的张大哥轮值时,还特意从草海带了些松针,撒在渠边的土壤里。“松针能保水,还能防止杂草长,对渠壁好。”他笑着说。巡查完,他也在巡查表上打了勾,虽然字写得不好看,但勾打得格外认真。
渐渐地,轮流守渠成了两村乡亲的习惯。每天早上,都有人扛着工具去水渠巡查,有的清淤,有的除草,有的修补小裂缝,把水渠照顾得妥妥帖帖。仓库门口的巡查表上,红勾越来越多,有的勾旁边写着“渠壁完好”,有的写着“分洪沟通畅”,有的画着小树苗、小土豆,密密麻麻的,比家里的账本记得还认真。
有一次,春花轮值时,发现渠壁有一道细小的裂缝,大概手指宽,虽然没渗水,但她还是赶紧给赵卫东和李大叔打了电话。赵卫东带着水泥和沙子,李大叔带着工具,很快就赶了过来。三人一起,用水泥把裂缝补好,还在旁边做了个小标记,提醒后面的人多留意。
修补完,春花在巡查表上打了勾,还特意在旁边写了“补裂缝一处”,后面画了个小感叹号,提醒大家注意。“虽然裂缝小,但不及时补,下雨就会漏。”春花说,“咱们守渠,就是要把小问题解决在萌芽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石头跟着周大爷巡查时,也学会了不少本事。他知道哪里容易淤堵,哪里容易长杂草,还会用小铲子把渠边的小石子捡起来。每次巡查完,他都抢着在周大爷的名字后面打勾,虽然力气小,勾画得歪歪扭扭,但每次都笑得格外开心。
冬天的时候,下了一场小雪,水渠结了薄薄的冰。轮值的刘叔早早地就去了水渠,用铁锹把渠边的积雪铲了,防止雪化后水流进渠壁的缝隙,把水泥冻裂。“冬天的渠最娇气,得格外小心。”刘叔一边铲雪,一边说。巡查完,他在巡查表上打了勾,还在旁边写了“铲雪防冰裂”,提醒后面的人注意保暖。
仓库门口的巡查表,渐渐成了村里的“风景线”。路过的乡亲都会停下看看,谁没打勾,就会主动提醒;谁写了备注,就会互相转告。孩子们也喜欢围着巡查表看,指着上面的勾和图案,认上面的名字。
有一次,镇上的技术员来检查水渠,看到仓库门口的巡查表,忍不住称赞:“你们这守渠的规矩定得好,巡查表记得比专业的工程记录还认真!有你们这么护着,这水渠能用几十年!”
乡亲们听了,都笑了起来。李大叔指着巡查表上的红勾,笑着说:“这可不是普通的勾,每个勾都是咱们两村乡亲的心意。咱们守着渠,就是守着两村的情谊,守着咱们的好日子。”
赵卫东也点点头:“以后,咱们还要把这守渠的规矩传下去,让咱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知道要护着这水渠,让这水渠一直流下去,一直护着咱们两村的庄稼,护着咱们的日子。”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仓库门口的巡查表上,红勾和字迹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水渠里的水潺潺流淌,像是在为这守渠的约定,为这两村的情谊,轻轻歌唱。乡亲们站在渠边,望着远方的田野,心里充满了希望——有这水渠,有这守渠的约定,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像这渠里的水一样,顺畅又安稳。
“这渠就像咱的娃,得天天操心。”老支书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说,“当年老辈修渠后,就有轮流看渠的规矩,后来日子久了,规矩就淡了。现在渠重修了,这规矩也得捡起来,不然过个三五年,又得坏。”
赵卫东点点头,接过话茬:“老支书说得对。我跟草海的乡亲们商量过,想定个轮流守渠的规矩,两村人一起轮,每人每周巡查一次,主要看看渠壁有没有裂缝、渠底有没有淤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我同意!”陈老五第一个举手,“上次修渠我就明白了,这渠得常维护,不然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更费钱费力。我每周一有空,就定周一吧!”
“我周二!”李建军紧跟着说,“我年轻,腿脚快,能多走几段渠。”
乡亲们纷纷报名,很快就把一周七天的巡查名额占满了——望海坡的王大伯、春花、三秒,草海的张大哥、刘叔、小芳,再加上李大叔、赵卫东,二十多个人排了个详细的轮值表,连小石头都吵着要跟着爷爷(周大爷)一起巡查,说要帮着捡渠边的垃圾。
三秒拿出纸笔,认真地把每个人的名字、轮值日期、负责巡查的渠段都记下来,字迹工整,一点也不马虎。“光记在纸上不行,容易丢。”他抬头说,“我家仓库有块木板,我明天把巡查表抄在木板上,挂在仓库门口,谁查完了就打个勾,这样大家都能看见,也不会漏查。”
“这个主意好!”李大叔笑着说,“三秒细心,让他管着巡查表,咱们都放心。”
第二天一早,三秒就把巡查表抄在了木板上。他特意用红漆描了表头“老水渠巡查表”,日期和人名用黑墨写,还在每个名字后面画了个小方框,方便打勾。木板挂在仓库门口最显眼的地方,路过的乡亲都能看见。
周一早上,陈老五早早地起了床,扛着铁锹、拿着手电筒就去巡查。他负责的是望海坡段的渠头到石碑处,这段渠刚修完,他心里总惦记着。走到之前的漏水点,他蹲下身,用手摸了摸糊黏土的地方,干硬结实,没有一点渗水的痕迹,才放心地往前走。
渠边的杨树苗长出了新叶,陈老五顺手把缠在树枝上的塑料袋摘下来,扔进随身带的布兜里。走到石碑处,他又用铁锹把渠边的杂草铲了铲,防止杂草的根扎进渠壁,把水泥顶裂。巡查完,他回到仓库,拿起红笔,在自己名字后面的方框里认真地打了个勾,还特意把勾描得粗粗的,像个小对号。
“老五,查得咋样?”路过的王大伯笑着问。陈老五挺起胸脯:“没问题!渠壁结实,渠底干净,连个小石子都没有。明天该你了,可得仔细点,别漏了啥问题。”王大伯点点头:“放心吧,我比你还细心!”
周二一早,王大伯果然早早地去了水渠。他不仅查了自己负责的渠段,还顺便帮草海的张大哥查了一段,发现渠底有几片落叶,赶紧用竹筐捞了上来。“落叶多了容易堵渠,得及时清。”他一边捞落叶,一边念叨。巡查完,他也在仓库的巡查表上打了个勾,还在勾旁边写了“渠底清落叶”四个字,提醒后面的人注意。
三秒轮值那天,更是细心。他带着自己画的水渠示意图,一边巡查一边对照,哪里该加宽,哪里该垫高,都一一核对。走到分洪沟,他发现沟里有几块石头,赶紧用铁锹挖出来,生怕下雨时石头堵了水流。巡查完,他在巡查表上打了勾,还在旁边画了个小水渠的图案,逗得路过的孩子们直笑。
草海的张大哥轮值时,还特意从草海带了些松针,撒在渠边的土壤里。“松针能保水,还能防止杂草长,对渠壁好。”他笑着说。巡查完,他也在巡查表上打了勾,虽然字写得不好看,但勾打得格外认真。
渐渐地,轮流守渠成了两村乡亲的习惯。每天早上,都有人扛着工具去水渠巡查,有的清淤,有的除草,有的修补小裂缝,把水渠照顾得妥妥帖帖。仓库门口的巡查表上,红勾越来越多,有的勾旁边写着“渠壁完好”,有的写着“分洪沟通畅”,有的画着小树苗、小土豆,密密麻麻的,比家里的账本记得还认真。
有一次,春花轮值时,发现渠壁有一道细小的裂缝,大概手指宽,虽然没渗水,但她还是赶紧给赵卫东和李大叔打了电话。赵卫东带着水泥和沙子,李大叔带着工具,很快就赶了过来。三人一起,用水泥把裂缝补好,还在旁边做了个小标记,提醒后面的人多留意。
修补完,春花在巡查表上打了勾,还特意在旁边写了“补裂缝一处”,后面画了个小感叹号,提醒大家注意。“虽然裂缝小,但不及时补,下雨就会漏。”春花说,“咱们守渠,就是要把小问题解决在萌芽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石头跟着周大爷巡查时,也学会了不少本事。他知道哪里容易淤堵,哪里容易长杂草,还会用小铲子把渠边的小石子捡起来。每次巡查完,他都抢着在周大爷的名字后面打勾,虽然力气小,勾画得歪歪扭扭,但每次都笑得格外开心。
冬天的时候,下了一场小雪,水渠结了薄薄的冰。轮值的刘叔早早地就去了水渠,用铁锹把渠边的积雪铲了,防止雪化后水流进渠壁的缝隙,把水泥冻裂。“冬天的渠最娇气,得格外小心。”刘叔一边铲雪,一边说。巡查完,他在巡查表上打了勾,还在旁边写了“铲雪防冰裂”,提醒后面的人注意保暖。
仓库门口的巡查表,渐渐成了村里的“风景线”。路过的乡亲都会停下看看,谁没打勾,就会主动提醒;谁写了备注,就会互相转告。孩子们也喜欢围着巡查表看,指着上面的勾和图案,认上面的名字。
有一次,镇上的技术员来检查水渠,看到仓库门口的巡查表,忍不住称赞:“你们这守渠的规矩定得好,巡查表记得比专业的工程记录还认真!有你们这么护着,这水渠能用几十年!”
乡亲们听了,都笑了起来。李大叔指着巡查表上的红勾,笑着说:“这可不是普通的勾,每个勾都是咱们两村乡亲的心意。咱们守着渠,就是守着两村的情谊,守着咱们的好日子。”
赵卫东也点点头:“以后,咱们还要把这守渠的规矩传下去,让咱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知道要护着这水渠,让这水渠一直流下去,一直护着咱们两村的庄稼,护着咱们的日子。”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仓库门口的巡查表上,红勾和字迹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水渠里的水潺潺流淌,像是在为这守渠的约定,为这两村的情谊,轻轻歌唱。乡亲们站在渠边,望着远方的田野,心里充满了希望——有这水渠,有这守渠的约定,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像这渠里的水一样,顺畅又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