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徒弟的请求-《三秒种大田》

  三月的望海坡,油菜花开得满山遍野,黄灿灿的,把田埂都染成了金色。赶集日的清晨,春花刚把玉米粑摆好,就见一个穿着粉色外套的姑娘站在摊前,眼睛直勾勾盯着竹篮里的粑,看了好一会儿,才犹豫着开口:“姐姐,你这玉米粑咋做得这么好?我能跟你学吗?”

  春花抬头一看,姑娘看着二十出头,脸上带着点腼腆,手里还拎着个空竹篮。“你是谁呀?为啥想学做玉米粑?”春花笑着问。

  “我叫小兰,是邻村的。”姑娘赶紧说,“我看你这玉米粑天天都卖得这么好,想学会了也在家做,赶集的时候卖,给家里多赚点钱。我保证好好学,不会偷懒的!”

  春花看着小兰诚恳的样子,想起了自己刚开始做玉米粑的时候,也是啥都不懂,一点点摸索。她心里有点动摇,可又觉得学做玉米粑不是简单的事,得先让小兰明白,做好粑的关键在哪里。“想学可以,但我有个条件——你得先跟我去地里选三天玉米,懂了玉米的好坏,知道啥样的玉米能做粑,啥样的不能做,我再教你磨浆、发酵的法子。”

  小兰愣了愣,没想到学做粑还要先去地里选玉米,可她还是赶紧点头:“行!别说三天,就是十天我也愿意!只要能学会做粑,再累我都不怕!”

  当天收摊后,春花就带着小兰去了合作社的玉米地。此时的玉米地,玉米棒已经长得饱满,青绿色的苞叶层层包裹着,风一吹,叶子哗啦作响。春花蹲下身,扒开一棵玉米的苞叶,指着里面的玉米棒说:“选玉米得看三样——须子、苞叶、颗粒。你看这须子,焦黑的才成熟,甜度够;苞叶得紧实,用手捏着硬邦邦的,说明玉米饱满;颗粒要硬实,按压不瘪,这样的玉米做出来的粑才甜。”

  小兰跟着蹲下来,认真地看着,还伸手摸了摸玉米颗粒:“姐姐,是不是这样的就是好玉米?”

  “对,你再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出不好的玉米。”春花笑着说。

  小兰站起身,在玉米地里仔细找了起来,时不时扒开苞叶看看,遇到不确定的,就问春花。太阳渐渐升高,晒得人有些热,小兰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裤脚也被露水打湿了,可她一点都没抱怨,依旧认真地选着玉米。

  接下来的三天,小兰每天都早早地来到玉米地,跟着春花一起选玉米。第一天,她还经常选错,把须子半青半黄的玉米当成好玉米;第二天,她就能准确找出好玉米了;到了第三天,她不仅能选出好玉米,还能说出为啥好,哪里不好。

  “姐姐,你看这棵玉米,须子是焦黑的,苞叶也紧实,可颗粒有点软,是不是水分流失了,不能做粑?”小兰指着一棵玉米问。

  春花笑着点头:“没错!你现在已经懂玉米的好坏了,接下来我教你磨浆、发酵。”

  回到家,春花先教小兰磨玉米浆:“磨浆得慢慢来,不能急,要把玉米磨得细腻,没有颗粒,这样蒸出来的粑才软乎。”她手把手地教小兰推动石磨,看着细腻的玉米浆流进陶盆,小兰的眼睛里满是兴奋。

  然后是发酵,春花拿出奶奶教她的老面引子:“这是老面引子,用它发酵的粑更软和,放凉了也不硬。你看,要把老面引子用温水化开,再倒进玉米浆里,顺时针搅拌均匀,然后用纱布盖好,放在暖和的地方发酵三个小时。”

  小兰认真地记着每一个步骤,还拿出个小本子,把春花说的话都记下来,遇到不懂的,就及时问。发酵的时候,春花又教小兰怎么辨别浆体是否发好:“你看,浆体表面起了密密麻麻的小气泡,用勺子舀起来能拉出丝,就是发好了。要是没起泡,就是发酵时间不够,还得再等会儿。”

  等浆体发好,春花教小兰怎么包芝麻盐馅,怎么把粑放进蒸笼,怎么控制火候:“蒸粑得用中火,火太急容易蒸老,火太慢又蒸不熟。等蒸笼里冒出白雾,再蒸十分钟,粑就熟了。”

  小兰跟着春花一步步做,虽然第一次做的粑有些大小不一,有的还没包好馅,露了出来,可她一点都不气馁,认真地总结经验,准备下次做得更好。

  “姐姐,我终于做出玉米粑了!”看着蒸笼里自己做的玉米粑,小兰高兴地跳了起来。

  春花笑着说:“不错!第一次做成这样已经很好了。以后做的时候,多注意细节,慢慢就会越做越好。记住,做粑跟选玉米一样,得用心,不能马虎,这样才能做出好吃的粑。”

  小兰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激:“姐姐,谢谢你愿意教我,还没收我学费。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做,不辜负你教我的东西。”

  “不用谢,”春花笑着说,“大家都是农村人,能互相帮衬就互相帮衬。以后你要是遇到啥问题,随时来问我。”

  后来,小兰也开始做玉米粑,赶集的时候卖。她按照春花教的方法,认真选玉米,用心做粑,生意也渐渐好起来。每次遇到不懂的问题,她都会来问春花,春花也总是耐心地教她。

  看着小兰的生意越来越好,春花心里满是欢喜。她知道,教小兰做玉米粑,不仅是帮了小兰,也是在传承这门手艺。只要大家都用心做,用心经营,望海坡的玉米粑就会被更多人知道,更多人喜欢,望海坡的农产品也会走得更远,让更多人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