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秒把水准仪往地里一杵时,爷爷正蹲在坡地边上抽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老人额头上的沟壑,倒比水准仪的刻度线还要深。“顺坡开沟?”三秒盯着屏幕上的等高线图,眉头拧成了疙瘩,“县农技站的李工说,坡地得搞梯田,您这法子会水土流失的。”
爷爷没接话,用枣木拐杖在黄土地上划了道斜线。拐杖尖挑着碎土往下滚,却在半坡被一丛狗尾草拦住。“你太爷爷那会儿,哪有啥水准仪?”老人往坡下吐了口烟,“这坡地朝南,雨水顺着坡流,咱就顺着地势开沟,让水走得慢些,还能浇着根。”他又划了几道平行线,像给坡地系上了腰带,“水是活的,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这话三秒听着悬。上个月县农业局刚组织培训,投影仪上的卫星图把羊街镇的坡地标成了红色预警区,专家说顺坡种植会让表土每年流失一寸,不出十年就成了荒坡。可爷爷划的那几道沟,却让他想起小时候跟着上山采蘑菇的情景——雨后的坡地,顺着山势的浅沟里总有积水,旁边的野草长得格外茂盛。
“要不咱再分着试?”三秒收起水准仪,踢了踢脚边的土块。自打上次倒春寒的较量后,他学会了给老法子留余地。爷爷眼睛一亮,拐杖往坡上一指:“就从那棵老核桃树分,东边你搞梯田,西边我顺坡开沟,种一样的玉米种,看谁的苗长得壮。”
丈量土地时,陈老五背着猎枪路过,瞅着爷爷划的沟线直咂嘴:“老叔这是‘龙摆尾’啊!我年轻时跟采药人进深山,看见他们在坡上开这种沟,说是能聚气。”马春花送午饭来,蹲在坡地边数着等高线:“三秒,你爷划的沟间距都差不多,是不是有啥讲究?”爷爷这才得意地笑:“每道沟隔三尺六,正好是玉米根系能分到水的距离,这数是你太奶奶用脚步量出来的。”
梯田修得很费劲。三秒雇了台小型挖掘机,沿着等高线挖出一层层土埂,埂边还种上紫穗槐固坡。机器轰鸣着爬上爬下时,爷爷正带着几个老人用锄头开沟。他们弯着腰,把土往沟边堆,形成一道微微倾斜的小埂,像给坡地镶了圈花边。“这沟得深五寸,宽八寸,”爷爷给年轻人做示范,“下雨时水在沟里打个转,带着肥渗进土里,苗才能喝饱。”
玉米种下后,羊街镇的人分成了两派。镇中学的地理老师带着学生来考察,说梯田符合现代水土保持原理;可放牛的张老汉却蹲在坡上,看着顺坡的玉米苗摇头:“这要是下暴雨,准保冲得啥都不剩。”爷爷听见了,就往他手里塞个烤土豆:“等着瞧,秋天下坡收玉米时,我这边的穗子比你家的沉。”
半个月后的一场中雨,成了第一次检验。三秒半夜爬起来往坡地跑,看见梯田埂边的排水口哗哗淌水,带着不少碎土;而顺坡开的沟里,水流得慢悠悠的,沟底积着层浑浊的泥水,却没冲垮埂边的玉米苗。“这叫‘截流’,”爷爷第二天一早带着他看沟,“水在沟里走得慢,土就沉下来了,正好当肥料。”
真正见分晓是在玉米长到齐腰高的时候。三秒拿着卷尺量苗高,东边梯田里的玉米平均一米二,叶片有些发卷;西边顺坡沟里的玉米竟有一米七,叶片绿得发亮,根须从沟边的土里钻出来,像在抓着大地使劲长。他蹲下去扒开土,发现顺坡沟的玉米根系比梯田里的多了三成,根须上还沾着湿润的黑土。
“知道为啥不?”爷爷递给他个放大镜。阳光透过镜片照在沟底,能看见细小的水流在土缝里蜿蜒。“梯田埂太陡,水存不住;顺坡沟是斜的,水慢慢渗,根就跟着水往深里扎。”老人用拐杖戳着地面,“土是活的,得让它能喘气,能喝水,就像人不能总憋着,得顺着性子来。”
马春花带着游客来参观时,特意把人领到分界处的核桃树下。“大家看,”她指着两边的玉米,“科学有科学的理,老法子有老法子的道。”有个戴眼镜的游客掏出笔记本记着:“这叫‘顺应地形的微地形改造’,比机械梯田更省成本。”爷爷听不懂这些词,只咧着嘴笑,往游客手里塞煮玉米:“尝尝,顺坡长的就是甜。”
秋收那天,县农技站的李工特意跑来测产。顺坡沟里的玉米亩产比梯田多出一百二十斤,颗粒饱满度也更高。李工蹲在沟边,用手量着沟深沟宽,突然一拍大腿:“这不就是古代的‘区田法’改良版吗?咱农业史课本里讲过!”他拉着爷爷的手:“老叔,您这法子得推广,比机械梯田适合咱山区。”
三秒扛着玉米往家走时,夕阳把顺坡的沟线描成了金色。他想起爷爷常说的话:“地要养,不能愣治。”原来那些被称作“土办法”的智慧,早被祖辈们揉进了土地的纹理里,就像这顺坡的沟壑,看着随意,却藏着与自然相处的密码。
爷爷没接话,用枣木拐杖在黄土地上划了道斜线。拐杖尖挑着碎土往下滚,却在半坡被一丛狗尾草拦住。“你太爷爷那会儿,哪有啥水准仪?”老人往坡下吐了口烟,“这坡地朝南,雨水顺着坡流,咱就顺着地势开沟,让水走得慢些,还能浇着根。”他又划了几道平行线,像给坡地系上了腰带,“水是活的,得顺着它的性子来。”
这话三秒听着悬。上个月县农业局刚组织培训,投影仪上的卫星图把羊街镇的坡地标成了红色预警区,专家说顺坡种植会让表土每年流失一寸,不出十年就成了荒坡。可爷爷划的那几道沟,却让他想起小时候跟着上山采蘑菇的情景——雨后的坡地,顺着山势的浅沟里总有积水,旁边的野草长得格外茂盛。
“要不咱再分着试?”三秒收起水准仪,踢了踢脚边的土块。自打上次倒春寒的较量后,他学会了给老法子留余地。爷爷眼睛一亮,拐杖往坡上一指:“就从那棵老核桃树分,东边你搞梯田,西边我顺坡开沟,种一样的玉米种,看谁的苗长得壮。”
丈量土地时,陈老五背着猎枪路过,瞅着爷爷划的沟线直咂嘴:“老叔这是‘龙摆尾’啊!我年轻时跟采药人进深山,看见他们在坡上开这种沟,说是能聚气。”马春花送午饭来,蹲在坡地边数着等高线:“三秒,你爷划的沟间距都差不多,是不是有啥讲究?”爷爷这才得意地笑:“每道沟隔三尺六,正好是玉米根系能分到水的距离,这数是你太奶奶用脚步量出来的。”
梯田修得很费劲。三秒雇了台小型挖掘机,沿着等高线挖出一层层土埂,埂边还种上紫穗槐固坡。机器轰鸣着爬上爬下时,爷爷正带着几个老人用锄头开沟。他们弯着腰,把土往沟边堆,形成一道微微倾斜的小埂,像给坡地镶了圈花边。“这沟得深五寸,宽八寸,”爷爷给年轻人做示范,“下雨时水在沟里打个转,带着肥渗进土里,苗才能喝饱。”
玉米种下后,羊街镇的人分成了两派。镇中学的地理老师带着学生来考察,说梯田符合现代水土保持原理;可放牛的张老汉却蹲在坡上,看着顺坡的玉米苗摇头:“这要是下暴雨,准保冲得啥都不剩。”爷爷听见了,就往他手里塞个烤土豆:“等着瞧,秋天下坡收玉米时,我这边的穗子比你家的沉。”
半个月后的一场中雨,成了第一次检验。三秒半夜爬起来往坡地跑,看见梯田埂边的排水口哗哗淌水,带着不少碎土;而顺坡开的沟里,水流得慢悠悠的,沟底积着层浑浊的泥水,却没冲垮埂边的玉米苗。“这叫‘截流’,”爷爷第二天一早带着他看沟,“水在沟里走得慢,土就沉下来了,正好当肥料。”
真正见分晓是在玉米长到齐腰高的时候。三秒拿着卷尺量苗高,东边梯田里的玉米平均一米二,叶片有些发卷;西边顺坡沟里的玉米竟有一米七,叶片绿得发亮,根须从沟边的土里钻出来,像在抓着大地使劲长。他蹲下去扒开土,发现顺坡沟的玉米根系比梯田里的多了三成,根须上还沾着湿润的黑土。
“知道为啥不?”爷爷递给他个放大镜。阳光透过镜片照在沟底,能看见细小的水流在土缝里蜿蜒。“梯田埂太陡,水存不住;顺坡沟是斜的,水慢慢渗,根就跟着水往深里扎。”老人用拐杖戳着地面,“土是活的,得让它能喘气,能喝水,就像人不能总憋着,得顺着性子来。”
马春花带着游客来参观时,特意把人领到分界处的核桃树下。“大家看,”她指着两边的玉米,“科学有科学的理,老法子有老法子的道。”有个戴眼镜的游客掏出笔记本记着:“这叫‘顺应地形的微地形改造’,比机械梯田更省成本。”爷爷听不懂这些词,只咧着嘴笑,往游客手里塞煮玉米:“尝尝,顺坡长的就是甜。”
秋收那天,县农技站的李工特意跑来测产。顺坡沟里的玉米亩产比梯田多出一百二十斤,颗粒饱满度也更高。李工蹲在沟边,用手量着沟深沟宽,突然一拍大腿:“这不就是古代的‘区田法’改良版吗?咱农业史课本里讲过!”他拉着爷爷的手:“老叔,您这法子得推广,比机械梯田适合咱山区。”
三秒扛着玉米往家走时,夕阳把顺坡的沟线描成了金色。他想起爷爷常说的话:“地要养,不能愣治。”原来那些被称作“土办法”的智慧,早被祖辈们揉进了土地的纹理里,就像这顺坡的沟壑,看着随意,却藏着与自然相处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