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盒上的泥点还没干透,三秒用美工刀划开胶带时,指尖触到了一层细密的绒毛。他把鼻子凑过去闻了闻,一股混合着草木灰和潮湿泥土的气息涌进鼻腔——那是高原草海特有的味道,带着点凛冽的清苦,像去年深秋在毕节草海湿地闻到的风。
“来自威宁草海的黑麦草种,共2.5kg”,快递单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春花的手笔。三秒想起视频里她站在自家菜窖前的样子,身后堆着刚收获的黑麦,穗子垂着沉甸甸的紫黑色,发梢上还沾着草籽。“这是咱那儿的老品种,耐冻,还能固氮,跟你种的玉米轮作准行。”她说话时,背景里传来爷爷敲陶瓮的声音,叮叮当当的,像是在给种子打包票。
试验田的塑料大棚刚掀开保温膜,四月的风卷着沙土扑在脸上。三秒蹲下身,抓了把褐色的土壤,指缝间漏下去的土块碎成齑粉。这片位于河套平原的耕地,种了十年玉米,地力早就亏空了,去年秋收时,秸秆还没晒干就发了霉,测土仪显示有机质含量连草海土壤的一半都不到。
“黑麦草的根系能分泌有机酸,正好解玉米留下的土壤板结。”他翻出手机里存的农技手册,指尖划过“轮作改良”那一页。屏幕上跳出春花发来的照片:草海湿地边缘,黑麦和马铃薯间种着,紫穗和白花在风中交错,像块拼布。她配的文字是“爷爷说,土地也需要换口味,老吃细粮会积食”。
三秒扛着卷尺走进试验田,金属尺在地面拉出清脆的声响。他在东北角划出一分地,用石灰撒出整齐的边界。去年种在这里的玉米长得特别矮,穗子只有巴掌大,收获时连收割机都懒得开进来。现在土坷垃里还嵌着枯黄的玉米须,像老人没剃干净的胡茬。
“就从这儿开始。”他从工具箱里拿出点播器,金属尖嘴扎进土里时,带出条蚯蚓,在阳光下蜷成个褐色的圈。三秒忽然想起春花说的,草海的黑麦根系能扎到地下一米深,冬天冻不死,开春还能当绿肥翻进土里。“爷爷用它喂过牛羊,说秸秆比麦麸还养牲口。”视频里她掰着手指头数好处,鬓角的碎发被风吹得乱晃。
拆开封口的刹那,黑麦种子滚出来,在掌心铺成片深紫色的云。三秒捻起一粒,表皮带着细微的纹路,像被草海的风沙打磨过。他想起草海的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原上,紫外线把植物的表皮都晒得格外坚韧。这些种子要从云贵高原来到河套平原,跨过长江黄河,在完全不同的水土里扎根,能行吗?
点播器在地上扎出一个个浅坑,三秒把种子一粒粒放进去,动作轻得像在放鱼苗。风卷着远处的玉米秸秆碎屑飘过来,落在他的草帽上。试验田的另一半还留着去年的玉米茬,枯黄的茎秆戳在地里,像排沉默的哨兵。三秒望着那片齐整的茬子,忽然觉得它们在等新邻居——等那些来自远方的黑麦种子,在春天里发出绿芽。
撒完最后一粒种子,他直起身捶了捶腰。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春花发来的视频。镜头晃得厉害,能看见草海的湖面泛着银光,爷爷正蹲在地里拔草,手里捏着株黑麦,穗子在风里摇出细碎的响。“记住,苗长到三寸高就得间苗,太密了会争肥。”春花的声音混着风声传来,“爷爷说,土地不偏心,你对它实诚,它就给你长好庄稼。”
三秒蹲在刚播完种的土地旁,用树枝在垄沟里划了道浅痕。他想象着几天后的场景:紫黑色的种子裂开缝,冒出嫩黄的芽尖,像群刚睡醒的雏鸟。而不远处的玉米茬旁边,新的玉米种子也会破土而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将在同一片土地上伸展枝叶。
接下来的日子,三秒每天都来试验田。黑麦发芽那天,他正在给玉米播种,回头看见垄沟里冒出点点新绿,赶紧跑过去蹲下身。那些芽尖顶着种皮,像戴着小帽子的孩子,嫩得能掐出水来。他掏出手机拍照,背景里能看见刚播下玉米种的土地,平整得像块摊开的布。
“它们醒了。”他给春花发消息,配着黑麦幼苗的照片。很快收到回复,是张爷爷在草海地头的照片,老人手里举着株黑麦,穗子已经开始灌浆,背后的湖面上掠过几只候鸟。“让它们好好长,土地会认亲的。”
春末的雨来得又急又猛,三秒披着雨衣在试验田查看时,发现黑麦的幼苗已经长到半尺高,叶片在雨里舒展着,根须在泥土里扎得很稳。而玉米也冒出了绿芽,两片豆瓣叶像举着的小巴掌。雨水顺着叶尖滴进土里,把两种作物的气息混在一起,酿出种新的味道——既有黑麦的清苦,又有玉米的清甜。
入夏时,黑麦已经抽穗了,紫黑色的穗子在风里弯着腰,像群低头交谈的姑娘。玉米也长到了齐腰高,宽大的叶片在风中哗啦啦地响。三秒站在田埂上,看着黑麦的穗子和玉米的叶片在风中互相触碰,时而交错,时而分开,像在跳一支默契的舞。
他忽然想起地理课上学的,云贵高原的土壤偏酸性,河套平原的土壤偏碱性,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水土。可现在,来自草海的黑麦和生于河套的玉米,却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得如此和谐。风从试验田吹过,带着黑麦的清香和玉米的气息,往更远的地方去,像两个地域的土地,终于在风中握紧了手。
手机响了,是春花打来的。她那边很吵,能听见拖拉机的轰鸣和爷爷的吆喝声。“爷让问,黑麦抽穗了没?说要是长得好,明年就多留些种,给你寄十斤过来!”
三秒望着试验田里交织的紫与绿,笑着说:“告诉爷爷,它们长得很好,像在草海时一样精神。”风又起了,黑麦的穗子和玉米的叶片再次互相致意,沙沙的声响里,仿佛藏着跨越千山万水的应答。
“来自威宁草海的黑麦草种,共2.5kg”,快递单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春花的手笔。三秒想起视频里她站在自家菜窖前的样子,身后堆着刚收获的黑麦,穗子垂着沉甸甸的紫黑色,发梢上还沾着草籽。“这是咱那儿的老品种,耐冻,还能固氮,跟你种的玉米轮作准行。”她说话时,背景里传来爷爷敲陶瓮的声音,叮叮当当的,像是在给种子打包票。
试验田的塑料大棚刚掀开保温膜,四月的风卷着沙土扑在脸上。三秒蹲下身,抓了把褐色的土壤,指缝间漏下去的土块碎成齑粉。这片位于河套平原的耕地,种了十年玉米,地力早就亏空了,去年秋收时,秸秆还没晒干就发了霉,测土仪显示有机质含量连草海土壤的一半都不到。
“黑麦草的根系能分泌有机酸,正好解玉米留下的土壤板结。”他翻出手机里存的农技手册,指尖划过“轮作改良”那一页。屏幕上跳出春花发来的照片:草海湿地边缘,黑麦和马铃薯间种着,紫穗和白花在风中交错,像块拼布。她配的文字是“爷爷说,土地也需要换口味,老吃细粮会积食”。
三秒扛着卷尺走进试验田,金属尺在地面拉出清脆的声响。他在东北角划出一分地,用石灰撒出整齐的边界。去年种在这里的玉米长得特别矮,穗子只有巴掌大,收获时连收割机都懒得开进来。现在土坷垃里还嵌着枯黄的玉米须,像老人没剃干净的胡茬。
“就从这儿开始。”他从工具箱里拿出点播器,金属尖嘴扎进土里时,带出条蚯蚓,在阳光下蜷成个褐色的圈。三秒忽然想起春花说的,草海的黑麦根系能扎到地下一米深,冬天冻不死,开春还能当绿肥翻进土里。“爷爷用它喂过牛羊,说秸秆比麦麸还养牲口。”视频里她掰着手指头数好处,鬓角的碎发被风吹得乱晃。
拆开封口的刹那,黑麦种子滚出来,在掌心铺成片深紫色的云。三秒捻起一粒,表皮带着细微的纹路,像被草海的风沙打磨过。他想起草海的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原上,紫外线把植物的表皮都晒得格外坚韧。这些种子要从云贵高原来到河套平原,跨过长江黄河,在完全不同的水土里扎根,能行吗?
点播器在地上扎出一个个浅坑,三秒把种子一粒粒放进去,动作轻得像在放鱼苗。风卷着远处的玉米秸秆碎屑飘过来,落在他的草帽上。试验田的另一半还留着去年的玉米茬,枯黄的茎秆戳在地里,像排沉默的哨兵。三秒望着那片齐整的茬子,忽然觉得它们在等新邻居——等那些来自远方的黑麦种子,在春天里发出绿芽。
撒完最后一粒种子,他直起身捶了捶腰。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春花发来的视频。镜头晃得厉害,能看见草海的湖面泛着银光,爷爷正蹲在地里拔草,手里捏着株黑麦,穗子在风里摇出细碎的响。“记住,苗长到三寸高就得间苗,太密了会争肥。”春花的声音混着风声传来,“爷爷说,土地不偏心,你对它实诚,它就给你长好庄稼。”
三秒蹲在刚播完种的土地旁,用树枝在垄沟里划了道浅痕。他想象着几天后的场景:紫黑色的种子裂开缝,冒出嫩黄的芽尖,像群刚睡醒的雏鸟。而不远处的玉米茬旁边,新的玉米种子也会破土而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将在同一片土地上伸展枝叶。
接下来的日子,三秒每天都来试验田。黑麦发芽那天,他正在给玉米播种,回头看见垄沟里冒出点点新绿,赶紧跑过去蹲下身。那些芽尖顶着种皮,像戴着小帽子的孩子,嫩得能掐出水来。他掏出手机拍照,背景里能看见刚播下玉米种的土地,平整得像块摊开的布。
“它们醒了。”他给春花发消息,配着黑麦幼苗的照片。很快收到回复,是张爷爷在草海地头的照片,老人手里举着株黑麦,穗子已经开始灌浆,背后的湖面上掠过几只候鸟。“让它们好好长,土地会认亲的。”
春末的雨来得又急又猛,三秒披着雨衣在试验田查看时,发现黑麦的幼苗已经长到半尺高,叶片在雨里舒展着,根须在泥土里扎得很稳。而玉米也冒出了绿芽,两片豆瓣叶像举着的小巴掌。雨水顺着叶尖滴进土里,把两种作物的气息混在一起,酿出种新的味道——既有黑麦的清苦,又有玉米的清甜。
入夏时,黑麦已经抽穗了,紫黑色的穗子在风里弯着腰,像群低头交谈的姑娘。玉米也长到了齐腰高,宽大的叶片在风中哗啦啦地响。三秒站在田埂上,看着黑麦的穗子和玉米的叶片在风中互相触碰,时而交错,时而分开,像在跳一支默契的舞。
他忽然想起地理课上学的,云贵高原的土壤偏酸性,河套平原的土壤偏碱性,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水土。可现在,来自草海的黑麦和生于河套的玉米,却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得如此和谐。风从试验田吹过,带着黑麦的清香和玉米的气息,往更远的地方去,像两个地域的土地,终于在风中握紧了手。
手机响了,是春花打来的。她那边很吵,能听见拖拉机的轰鸣和爷爷的吆喝声。“爷让问,黑麦抽穗了没?说要是长得好,明年就多留些种,给你寄十斤过来!”
三秒望着试验田里交织的紫与绿,笑着说:“告诉爷爷,它们长得很好,像在草海时一样精神。”风又起了,黑麦的穗子和玉米的叶片再次互相致意,沙沙的声响里,仿佛藏着跨越千山万水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