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太子理政,初露锋芒-《嫡女重生谋锦绣》

  仲夏时节,洛阳城暑气蒸腾,却丝毫不减皇城的庄严肃穆。太极殿旁的弘文殿内,凉意沁人,殿外的古柏枝繁叶茂,筛下细碎的光影,落在雕花窗棂上,摇曳生姿。十六岁的太子萧承泽身着月白锦袍,腰束玉带,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既有少年人的清朗,又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今日是他正式协助萧玦理政的第一日,案头已堆满了厚厚的奏折,每一本都系着不同颜色的丝带,标注着轻重缓急。

  内侍轻步走入,躬身禀报:“太子殿下,户部尚书李大人、工部侍郎陈大人已在殿外等候,求见殿下。”

  萧承泽抬眸,目光清亮而坚定:“宣他们进来。”前世沈清辞的遭遇与家族的覆灭,让他自幼便明白权力与责任的重量,更在萧玦与沈清辞的悉心教导下,苦读经史子集,研习治国方略,早已不是懵懂无知的稚子。

  李尚书与陈侍郎身着朝服,缓步走入殿内,躬身行礼:“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两位大人免礼,请坐。”萧承泽抬手示意,声音沉稳,不见丝毫局促。他指尖划过案头的奏折,开门见山,“李大人,昨日朕阅过户部呈上来的江南漕运粮草账目,发现其中有些许疑点,漕运损耗率较往年高出三成,不知是何缘由?”

  李尚书心中微动,没想到太子初次理政,便如此敏锐,竟能从繁杂的账目中发现问题。他定了定神,躬身回道:“殿下明察。江南近来多雨,河道泥泞,漕船行驶受阻,故而损耗略高。”

  萧承泽眸光微沉,指尖轻轻敲击着案面:“李大人,朕已查阅过钦天监的记录,江南今年汛期较往年推迟半月,且雨量适中,并未出现大规模洪涝或河道堵塞之事。再者,漕运损耗自有定例,三成损耗远超常理,恐非天灾,而是人祸吧?”

  他的话掷地有声,李尚书脸色微微一白,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萧承泽见状,放缓了语气:“李大人,朕知道漕运之事繁杂,涉及多方利益,但粮草乃国之根本,关系到军民生计,绝不可有半点马虎。朕希望你能彻查此事,三日之内,给朕一个明确的答复。若有官员从中渔利,务必严惩不贷,不得姑息。”

  李尚书心中既惊且愧,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臣定当彻查此事,绝不辜负殿下信任。”

  一旁的陈侍郎见状,心中暗自赞叹太子的敏锐与魄力。他上前一步,递上一份奏折:“殿下,这是工部关于修缮洛阳城外护城河的方案,还请殿下过目。”

  萧承泽接过奏折,仔细翻阅起来。方案中详细列出了修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规划看似周全,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妥。他抬眸看向陈侍郎:“陈大人,护城河修缮是关乎都城防御与民生的大事,朕自然支持。但方案中提及要征调周边三县的民夫,共计五千人,工期三个月。朕想问,此时正值农忙时节,征调如此多的民夫,会不会影响秋收?”

  陈侍郎一怔,显然未曾考虑到这一点,连忙回道:“殿下思虑周全,臣确实未曾顾及农时。只是护城河修缮工期紧迫,若等到秋收之后,恐入冬河水结冰,无法施工。”

  萧承泽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此事并非没有两全之策。朕以为,可减少征调民夫的数量,改为招募闲散人员与工匠,给予优厚的工钱,这样既能保证工程进度,又不会影响农忙。同时,可将工期分为两期,先修缮防御最为薄弱的河段,待秋收之后,再完成剩余工程。此外,修缮所用的石料与木材,可从去年修缮宫城剩余的材料中调拨,这样还能节省一笔开支。”

  他的建议条理清晰,兼顾了工程进度、民生与财政,让陈侍郎茅塞顿开,连忙躬身行礼:“殿下英明!臣即刻按照殿下的意思修改方案,再呈陛下与殿下审阅。”

  送走两位大臣后,萧承泽揉了揉眉心,继续批阅奏折。不知不觉间,日头已升至中天,内侍端来精致的膳食,他却只是简单吃了几口,便又投入到政务之中。前世的记忆如同警钟,时刻提醒着他,唯有手握实权,具备足够的能力,才能守护好自己的亲人,守护好大齐的江山。

  下午,萧承泽前往坤宁宫拜见沈清辞。坤宁宫内,花香氤氲,沈清辞正坐在窗边看书,身着素雅的宫装,气质温婉而宁静。看到萧承泽进来,她放下书卷,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承泽,今日理政还顺利吗?”

  萧承泽走到她身边,躬身行礼后,便将上午处理漕运账目与护城河修缮方案的事情一一告知。沈清辞认真倾听着,眼中满是欣慰:“你做得很好,既保持了原则,又懂得变通,没有辜负你父皇的期望。”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漕运之事牵扯甚广,江南漕运总督是前朝老臣,背后牵扯着不少世家势力,你让李尚书彻查,恐怕会遇到不小的阻力。还有护城河修缮,虽然你的方案可行,但招募工匠与调拨材料,都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若有人从中作梗,工程也难以顺利推进。”

  萧承泽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凝重:“母后所言极是,儿臣也考虑到了这些。只是儿臣初涉朝政,根基未稳,不知该如何应对。”

  沈清辞握住他的手,眼神温和而坚定:“承泽,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面对阻力,一味强硬打压并非良策,要懂得审时度势,借力打力。漕运之事,你可让李尚书暗中收集证据,同时将此事告知你父皇,借助你父皇的权威,震慑那些暗中作梗之人。至于护城河修缮,你可亲自前往工部与户部,与相关官员商议,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期限,同时派监察御史监督工程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防止有人从中舞弊。”

  她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的玉佩,递给萧承泽:“这是暖玉的伴生玉,虽无暖玉那般强大的力量,却能让你感知到身边人的善恶之心,在与人打交道时,可助你明辨是非。你要记住,作为储君,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断的决策力,还要懂得识人、用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萧承泽接过玉佩,入手温润,心中满是感动:“多谢母后指点,儿臣谨记在心。”

  离开坤宁宫后,萧承泽按照沈清辞的建议,即刻前往御书房拜见萧玦。萧玦正在批阅奏折,看到他进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承泽,今日理政可有收获?”

  萧承泽躬身回道:“父皇,儿臣今日处理了漕运与护城河修缮两件事,虽有初步的方案,但恐会遇到阻力,特来向父皇请示。”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禀报,并呈上了自己的处理方案。

  萧玦仔细听着,眼中闪过赞许之色:“你的方案很周全,考虑到了民生与财政,实属难得。漕运之事,朕会给李尚书下一道密旨,让他全力彻查,任何人不得阻挠。至于护城河修缮,朕会命监察御史全程监督,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你大胆去做,父皇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得到萧玦的支持后,萧承泽信心倍增。他回到弘文殿,即刻下令,命李尚书暗中彻查漕运损耗过高之事,同时派监察御史前往江南,协助调查。对于护城河修缮,他亲自前往工部与户部,与相关官员召开会议,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与期限,并强调了工程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通力合作,不得推诿扯皮。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几日后,李尚书向萧承泽禀报,漕运损耗过高之事确实涉及官员舞弊,但涉案官员中有一人是吏部尚书的侄子,吏部尚书从中作梗,阻挠调查,导致证据收集困难。

  萧承泽闻言,眸光微寒。吏部尚书是世家势力的代表,向来与寒门官员不和,此次显然是想包庇自己的侄子。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前往吏部,与吏部尚书当面交涉。

  吏部尚书府内,气氛凝重。吏部尚书端坐于堂上,神色傲慢,显然并未将这位年轻的太子放在眼里:“太子殿下,此事恐怕是个误会,犬侄一向勤勉奉公,绝不可能做出舞弊之事。李尚书的调查,恐怕有误。”

  萧承泽端坐于客座,神色平静,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尚书大人,是否有误,并非单凭你的一面之词。李尚书已收集到部分证据,证明犬侄在漕运过程中,与漕运使相互勾结,虚报损耗,中饱私囊。此事关乎国之根本,百姓生计,朕绝不能姑息。还请尚书大人以大局为重,配合调查,若犬侄确有过错,唯有主动认罪,才能从轻发落。”

  吏部尚书脸色一变,没想到萧承泽如此不给面子,竟敢在他的府邸上直言不讳。他冷哼一声:“太子殿下,老夫侍奉先帝多年,位居吏部尚书,难道还会偏袒一个晚辈?此事若没有确凿的证据,还请殿下不要轻信他人之言,以免冤枉好人。”

  萧承泽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从袖中取出一枚令牌,重重拍在桌上:“这是父皇赐予朕的监国令牌,在此期间,朕有权处理朝中大小事务,包括查办官员舞弊之事。尚书大人若执意阻挠调查,休怪朕不客气!”

  令牌上刻着“监国”二字,金光闪闪,散发着威严的气息。吏部尚书见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没想到萧玦竟如此信任萧承泽,赐予他如此大的权力。他知道,若再执意阻挠,恐怕自己也会受到牵连。无奈之下,他只得躬身说道:“臣遵旨,臣会配合李尚书调查,绝不偏袒。”

  解决了吏部尚书的阻挠后,漕运舞弊案的调查顺利推进。很快,涉案官员悉数被捉拿归案,证据确凿,萧承泽按照大齐律法,对他们进行了严惩,追缴了所有赃款,用于补充漕运粮草。此事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百官们都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太子竟如此有魄力,连世家势力都敢得罪,纷纷对他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护城河修缮工程也在萧承泽的监督下顺利推进。他时常亲自前往工地视察,慰问工匠与民夫,了解工程进度与遇到的困难。有一次,他发现工地所用的石料质量不佳,不符合修缮标准,当即下令停止施工,严查石料供应商。

  经查实,石料供应商与工部的一位主事相互勾结,以次充好,从中渔利。萧承泽毫不留情,将两人革职查办,并重新挑选了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了工程质量。工匠与民夫们见太子如此重视工程质量,体恤他们的辛苦,都干劲十足,工程进度大大加快。

  除了处理这些具体事务,萧承泽还十分关注民生。他得知洛阳城外有几个村庄因干旱导致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便即刻下令,从国库中调拨粮食与银两,前往赈灾。同时,他还亲自前往村庄,查看灾情,安抚百姓。

  在村庄里,萧承泽看到百姓们吃着掺着野菜的粗粮,心中满是愧疚。他走到一位老者面前,躬身问道:“老人家,今年的灾情如此严重,为何不向官府禀报?”

  老者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殿下,往年灾情较轻时,官府还会发放一些救济粮,可今年灾情严重,我们多次禀报,却始终没有回音,想必是官府太忙,无暇顾及我们这些小老百姓。”

  萧承泽心中一沉,知道这其中定有官员失职。他当即下令,命监察御史彻查此事,严惩那些失职的官员。同时,他还与百姓们一同商议抗旱之策,指导他们开挖水渠,引用附近河流的水进行灌溉。

  沈清辞通过暖玉的力量,得知了萧承泽在村庄的所作所为,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萧承泽已经懂得了何为“以民为本”,这是成为一位合格君主的必备品质。

  几日后,萧承泽回到宫中,向萧玦与沈清辞禀报了赈灾与查办失职官员的事情。萧玦满意地点点头:“承泽,你做得很好。作为君主,心中必须有百姓,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你能亲自前往灾区,体恤民情,解决百姓的困难,这很难得。”

  沈清辞也笑着说道:“承泽,你不仅有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断的决策力,还有一颗爱民之心,母后为你感到骄傲。不过,你要记住,治理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丝毫懈怠。在查办失职官员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萧承泽躬身行礼:“儿臣谨记父皇与母后的教诲,以后会更加努力,不辜负父皇与母后的期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萧承泽处理的政务越来越多,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他不仅在朝堂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赢得了百官的认可,还在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百姓们都称赞他是一位体恤民情、英明果断的太子,对他充满了期待。

  然而,萧承泽的崛起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与忌惮。一些世家势力与前朝老臣,认为萧承泽过于年轻,行事太过激进,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便暗中勾结,企图阻挠他理政,甚至散布谣言,诋毁他的声誉。

  有一次,朝堂之上,一位老臣突然出列,弹劾萧承泽,说他在处理漕运舞弊案时,量刑过重,有失偏颇,还说他年轻气盛,不懂治国之道,不应拥有过多的权力。

  萧承泽闻言,神色平静,没有丝毫慌乱。他躬身回道:“陛下,臣以为,漕运舞弊案涉案官员,中饱私囊,损害国家与百姓的利益,情节严重,按照大齐律法,理应严惩。臣的量刑,皆是依据律法,并无偏颇。至于臣是否拥有过多的权力,这都是父皇赐予的,臣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与百姓做事。若臣在理政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还请陛下与各位大臣指出,臣定会虚心改正,但绝不允许有人恶意诋毁,阻挠朝政。”

  他的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说得那位老臣哑口无言。萧玦见状,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太子所言甚是。太子理政,兢兢业业,所做之事皆是为了国家与百姓,何错之有?今后,若有人再敢恶意诋毁太子,阻挠朝政,朕定当严惩不贷!”

  萧玦的话震慑了百官,那些暗中勾结的人再也不敢轻易妄动。萧承泽也通过这件事,明白了朝堂之上的复杂与凶险,更加坚定了他要努力提升自己,守护好自己与家人的决心。

  这一日,萧承泽处理完政务,再次前往坤宁宫拜见沈清辞。沈清辞正在修剪花枝,看到他进来,笑着说道:“承泽,今日看起来心情不错,是不是遇到什么好事了?”

  萧承泽走到她身边,脸上露出笑容:“母后,今日朝堂之上,父皇为儿臣撑腰,挫败了那些恶意诋毁儿臣的人。现在,百官们都对儿臣服服帖帖,理政也顺利了许多。”

  沈清辞放下手中的剪刀,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承泽,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朝堂之上,权力纷争不断,想要真正站稳脚跟,赢得所有人的认可,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你要记住,作为储君,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还要有宽广的胸怀与沉稳的心态,既要懂得坚持原则,又要懂得灵活变通。”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你父皇与我会一直支持你,但未来的路,终究要靠你自己走。以后,在理政过程中,你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挑战,甚至会面临生死考验。母后希望你能始终保持初心,以民为本,勤勉为政,成为一位合格的君主,守护好大齐的江山,守护好我们这个家。”

  萧承泽眼中满是坚定,躬身说道:“母后,儿臣谨记您的教诲。儿臣一定会努力提升自己,不辜负您与父皇的期望,成为一位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繁荣昌盛的君主。”

  沈清辞看着他眼中的坚定与执着,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萧承泽已经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她相信,在她与萧玦的教导与陪伴下,萧承泽一定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君主,续写大齐王朝的辉煌。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坤宁宫的庭院里,将萧承泽与沈清辞的身影拉得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