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大阵定-《逃荒是不可能的》

  黄河大堤的工地上,弥漫着一股奇异的气息——既有草木燃烧的烟火味,又有矿石煅烧的硫磺味,还有泥土被夯实的腥气。李砚站在刚浇筑好的水泥堤段前,看着工匠们用木抹子将表面抹得平整光滑。这些灰色的泥浆刚从模子里倒出来时还软塌塌的,不到半日就变得坚硬如石,连铁器敲击都只留下淡淡的白痕。

  “陛下,这‘水泥’真是神物!”工部尚书用手指戳了戳堤面,惊叹道,“以前筑堤用糯米石灰浆,得晾三个月才能承重,这水泥一日就能凝固,十日就比石头还硬,简直是为修河量身定做的!”

  李砚笑了笑,指尖拂过水泥表面的纹路。这东西是玄道司的术士们偶然发现的——他们在炼丹时,将石灰石、粘土和铁矿粉按比例混合煅烧,冷却后磨成粉末,加水搅拌竟能凝固硬化。他让工匠营反复试验,终于定下了最合适的配方,取名“水泥”,专门用于水利工程。

  “把水泥的配方抄给各地府衙,让他们也学着烧。”李砚吩咐道,“不光是黄河,长江、淮河、珠江,所有容易泛滥的河道,都要用水泥加固堤岸。”

  工部尚书连忙应下,又指着远处正在搭建的脚手架:“那边在浇筑‘镇河塔’,塔身全用水泥浇筑,里面还埋了玄道司画的符纸,术士们说,这塔能镇住河底的‘水煞’。”

  李砚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八角形的塔基正在成型,工匠们正用特制的木模浇筑塔身,水泥浆通过竹管源源不断地注入,塔基周围还埋着八根粗壮的铁柱,柱顶刻着镇水的符文。

  “让塔尖对准黄河的主流方向。”他补充道,“再在塔下埋块‘分水玉’,就是上次从昆仑山脉运来的那块,能引导水流避开堤岸。”

  正说着,清虚道长带着几位 senior 术士匆匆赶来,他们的道袍上沾着水泥点子,手里捧着一卷巨大的阵图。“陛下,‘锁河大阵’的阵眼位置定好了,请您过目。”

  阵图铺开,上面用朱砂和墨线绘制着黄河沿岸的地形,从上游的黄土高原到下游的入海口,密密麻麻标注着阵眼、符桩和灵脉走向。整个大阵由九座镇河塔、七十二根锁水桩和三百六十个聚灵点组成,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整条黄河笼罩其中。

  “这九座镇河塔对应九天星象,七十二根锁水桩暗合地煞之数,三百六十个聚灵点则与全年节气相应。”清虚道长指着阵图解释道,“大阵启动后,能引天地灵气汇入黄河,让水流顺着阵法引导的方向走,既不会泛滥,也不会干涸,真正做到‘水行其道’。”

  李砚的目光落在上游的聚灵点上,那里正好是黄土高原种树的区域。“这些聚灵点能和树木的根系相连吗?”他问道,“若是能让阵法的灵气滋养树木,岂不是两全其美?”

  清虚道长眼睛一亮:“陛下提醒得是!我们可以在聚灵点埋下‘木灵珠’,让阵法灵气顺着珠串流入树根,既能固土,又能增强阵法的威力,简直是天作之合!”

  李砚点点头,心中对这锁河大阵更有信心了。他知道,光靠水泥和人力还不够,黄河的暴躁不仅是泥沙淤积的问题,还与地脉紊乱有关。玄道司的风水大阵正好能弥补这一点,用天地灵气引导水流,从根本上解决水患。

  接下来的几日,李砚每天都去工地查看进度。他看到水泥堤岸像巨龙的鳞片一样,一段段延伸向远方;看到镇河塔的塔身一天天增高,顶端的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越的声响;看到术士们在聚灵点埋下木灵珠,周围的树苗立刻泛起生机勃勃的绿意。

  最让他满意的是下游的改道工程。工匠们用炸药炸开阻碍水流的礁石,再用水泥浇筑新的河道,让黄河水重新沿着古河道流淌,避开了夺淮入海的旧路。玄道司的术士们则在新旧河道的交汇处布下“分水阵”,用特制的符纸和铁柱引导水流,确保大部分河水顺着新河道入海。

  “陛下,改道后的河道比以前宽了三丈,深了五尺,就算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也能容得下。”负责改道工程的官员汇报时,脸上满是自豪,“我们还在河道两侧种上了固堤柳,用水泥加固了堤岸,就是再冲个十年八年,也绝不会决口!”

  李砚走到新河道的岸边,看着黄河水在新的河道里平稳流淌,不再像以前那样横冲直撞,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他能“听”到河水的心声——不再是愤怒的咆哮,而是温和的低语,像是在感谢这新的归宿。

  工地上的奴隶们依旧在忙碌,但效率比以前高了不少。水泥的使用减少了搬运石块的劳力,阵法的布置让水流不再干扰施工,连监工的皮鞭都落下得少了。有些奴隶甚至开始哼起了家乡的小调,虽然脸上依旧带着疲惫,却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盼。

  “让厨房给奴隶们加个肉菜。”李砚对监工头说,“别让他们饿死了,后面还有很多活要干。”

  监工头愣了一下,连忙应下。他没想到陛下会关心这些土着奴隶的死活,不过转念一想,也就明白了——这些奴隶是宝贵的劳力,养好他们,才能更快地完成修河工程。

  第七日傍晚,清虚道长禀报,锁河大阵的最后一个阵眼已经布置完毕,只需等到月圆之夜,就能正式启动。“陛下,启动大阵时,需要您注入一丝国运金龙的气息,这样大阵才能与中原龙脉相连,发挥最大的威力。”

  李砚点点头,他知道这是最后的关键一步。国运金龙与他的脊柱秘纹相连,注入大阵后,能让锁河大阵与整个帝国的气运绑定,既增强了阵法的力量,又能让黄河的地脉与中原龙脉相通,互相滋养。

  然而,他没有等到月圆之夜。宫里传来急报,说三皇子李屿在美洲遇袭,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对方使用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巫术,让随行的术士们束手无策,急需他回去主持大局。

  “看来是时候回宫了。”李砚看着即将完工的黄河大堤,心中虽有不舍,却也知道国事为重,“这里就交给你们了,月圆之夜,按计划启动大阵,有什么情况,随时用传讯鹰报给朕。”

  清虚道长和工部尚书连忙跪下领命:“请陛下放心,臣等定不辱使命,定让黄河安澜!”

  离开工地前,李砚最后看了一眼那片忙碌的景象。夕阳下,水泥堤岸泛着灰色的光泽,镇河塔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术士们正在进行最后的阵法调试,奴隶们扛着工具走向工棚,一切都井然有序,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自己不用再担心黄河了。这里有坚固的水泥堤岸,有玄妙的锁河大阵,有忠心耿耿的术士和工匠,还有那些虽然被迫劳作、却实实在在参与了这项伟大工程的土着奴隶。就算他不在,他们也能把剩下的事情做好。

  坐在返回长安的龙辇上,李砚闭上眼睛,脊柱处的龙形秘纹与黄河的地脉隐隐共鸣。他能“看”到远方的锁河大阵在月光下启动,九座镇河塔发出金光,七十二根锁水桩泛起银辉,三百六十个聚灵点像星星一样闪烁,整个黄河被笼罩在一片祥和的灵气之中。

  河水变得更加平稳,泥沙在阵法的引导下慢慢沉淀,上游的树木长得更加茂盛,下游的新河道里,鱼儿欢快地游弋……这幅景象让他心中一片安宁。

  他想起老河工说的话,想起大禹治水的传说,想起那些为了修河而名留青史的前人。或许若干年后,也会有人记得,在他统治的时代,曾经用一种叫“水泥”的神物,配合玄妙的风水大阵,驯服了这条暴躁的母亲河,让她真正成为了滋养中原的福祉。

  但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黄河安澜了,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了,大秦的根基更加稳固了。这就够了。

  龙辇驶进长安城门时,李砚睁开眼睛,目光坚定。美洲的巫术也好,其他的麻烦也罢,只要有黄河安澜带来的底气,有这强大的帝国作为后盾,他什么都不怕。

  而黄河岸边的工地上,锁河大阵的光芒还在继续闪耀,映照着那条重新焕发生机的母亲河,也映照着一个帝国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