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考工记
辩论赛结束后的黄昏,虞明抱着摞资料往实验室走,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条沉默的河。转角处突然传来清脆的铃铛声,海蓝蓝从香樟树下跑过来,发间的莲花银饰随着步伐轻晃,手里还抱着个精致的木盒。
“等等!” 她气喘吁吁地喊住他,脸颊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这个给你,算是辩论赛的‘战利品’。”
打开木盒,里面躺着枚手工雕刻的桃木书签,上面刻着双鱼戏珠的图案,鱼眼处点着金漆,边缘还描着圈细金线。
“我照着你那个青铜鱼形徽章刻的,” 海蓝蓝的声音细若蚊蚋,“上面的符文,我查了《道藏》,是护佑平安的意思。”
虞明指尖触到书签上的刻痕,深浅不一的纹路里,仿佛还留着她掌心的温度。
正要道谢,实验室方向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系里的学弟神色慌张地跑过来,眼镜都歪了:
“学长!宋代沉船出土的瓷器在修复时出问题了,古教授让你们赶紧过去!” 实验室助理小李,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道。
虞明和海蓝蓝对视一眼,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朝实验室赶去。一路上,虞明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些精美的宋代瓷器,它们在海底沉睡了千年,本以为重见天日便能完整展现昔日风采,如今却状况百出,令人揪心。
两人赶到实验室时,只见古教授正站在操作台旁,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操作台上,几件刚刚修复好的青白瓷瓶静静躺着,然而,原本光洁的瓶身此刻却爬满了细密的裂纹,在实验室的灯光下,犹如一张张大网,肆意蔓延,似乎要将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瓷器彻底吞噬。
“这批瓷器在水下泡了千年,胎质早就酥松得如同豆腐渣了。” 古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声音中透着深深的焦虑,“我们在修复时采用了现代黏合剂,本想着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可没想到,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应力反应。”
说着,他指向显微镜下的图像,只见那些原本紧密相连的胎质结构,如今已被一道道裂缝撕扯得支离破碎。
“你们结合之前辩论赛中探讨的思路,好好想想,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
海蓝蓝轻轻走上前,附身凑近仔细观察着瓷瓶,她脖颈间的佛牌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片刻后,她直起身,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或许我们可以试试古法?”
说着,她迅速从随身的帆布包中掏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封面上 “陶记” 二字古朴苍劲。
“宋代的《陶记》里记载,当时修复瓷器会用糯米汁混合石灰做黏合剂,这种天然材料说不定能减少对脆弱胎质的损伤。” 她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寻找着相关记载。
虞明则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 3D 扫描数据,那些复杂的线条和图形在他眼中逐渐构建出瓷器内部的微观结构。突然,他眼睛猛地一亮,兴奋地说道:
“但是糯米汁的黏合强度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微型支架,这样既能给瓷器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又不会对文物本体造成任何破坏!”
他一边说,一边操作着鼠标,在屏幕上调出 3D 建模软件,开始构思支架的形状和结构。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露出会心的笑容,那笑容中满是对挑战的期待和解决难题的决心。接下来的一周,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海蓝蓝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整日穿梭于图书馆的古籍书架之间,从《天工开物》到《考工记》,每一本可能与瓷器修复相关的古籍她都不放过。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配方和修复方法。
“这里说要加‘百草霜’,其实就是锅底灰,它具有防潮的作用,或许能改善瓷器的保存环境。” 她一边记录,一边自言自语道。
虞明则全神贯注地投身于 3D 建模程序的调试中。实验室里,电脑主机的风扇嗡嗡作响,仿佛在为他加油助威。屏幕上,三维模型不断旋转着,他仔细调整着每一个参数,力求做到精准无误。
“我设计了蜂窝状的支架,” 他对着海蓝蓝解释道,“这种结构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轻重量,整个支架重量只有 0.3 克,绝对不会给脆弱的瓷器增加额外负担,而且还能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制作支架的过程中,虞明也遇到了诸多挑战。3D 打印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既要保证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确保其不会与瓷器发生化学反应。他尝试了多种材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印测试。每一次失败,他都认真分析原因,调整参数,重新开始。终于,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找到了一种最为合适的材料,成功打印出了理想中的微型支架。
而海蓝蓝在调配糯米汁和石灰的黏合剂时,也并非一帆风顺。石灰的比例稍有偏差,就会影响黏合剂的黏性和干燥速度。她反复进行试验,仔细观察每一次调配后的效果,不断调整配方。在加入 “百草霜” 时,她更是小心翼翼,严格控制用量,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对瓷器造成二次伤害。
当一切准备就绪,两人开始了紧张而又细致的修复工作。虞明先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微型支架安装在瓷器内部需要支撑的部位,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轻柔,仿佛在摆弄一件稀世珍宝。
海蓝蓝则手持小刷子,蘸取适量的糯米汁黏合剂,均匀地涂抹在瓷器的裂缝处,动作优雅而沉稳。他们配合得默契十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对文物修复工作的敬畏和热爱。
累了的时候,海蓝蓝会泡上两杯荷叶陈皮茶,碧绿的茶汤冒着热气:
“《本草纲目》说这个能‘清心火’。” 虞明则变些小戏法逗她,硬币穿过掌心的瞬间,总能让她忘了疲惫,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
某个深夜,海蓝蓝趴在桌上打盹,笔尖还蘸着朱砂,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红点。虞明看着她眼下淡淡的青影,悄悄在她速写本上画了只吐泡泡的鱼,旁边题了行小字:“熬夜可是会变丑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件瓷器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光彩。那些曾经令人揪心的裂纹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光洁如新的瓶身。古教授站在一旁,看着两人的修复成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文物修复工作的成功,更是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胜利。
解决了瓷瓶危机的那天,两人在实验室待到很晚。窗外飘起细雨,打在玻璃上沙沙响。海蓝蓝突然说:
“下个月十五是我爷爷的忌日,我想去太湖边看看。” 她望着窗外的雨帘,声音轻得像叹息,“他当年就是在探测水下古寺时失踪的,只留下本潜水笔记。”
虞明心里一动:“我陪你去。正好可以顺便考察下那边的水文环境,说不定对研究有帮助。”
“那就一言为定了!”他们击掌定下了太湖之行。
辩论赛结束后的黄昏,虞明抱着摞资料往实验室走,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条沉默的河。转角处突然传来清脆的铃铛声,海蓝蓝从香樟树下跑过来,发间的莲花银饰随着步伐轻晃,手里还抱着个精致的木盒。
“等等!” 她气喘吁吁地喊住他,脸颊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这个给你,算是辩论赛的‘战利品’。”
打开木盒,里面躺着枚手工雕刻的桃木书签,上面刻着双鱼戏珠的图案,鱼眼处点着金漆,边缘还描着圈细金线。
“我照着你那个青铜鱼形徽章刻的,” 海蓝蓝的声音细若蚊蚋,“上面的符文,我查了《道藏》,是护佑平安的意思。”
虞明指尖触到书签上的刻痕,深浅不一的纹路里,仿佛还留着她掌心的温度。
正要道谢,实验室方向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系里的学弟神色慌张地跑过来,眼镜都歪了:
“学长!宋代沉船出土的瓷器在修复时出问题了,古教授让你们赶紧过去!” 实验室助理小李,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道。
虞明和海蓝蓝对视一眼,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朝实验室赶去。一路上,虞明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些精美的宋代瓷器,它们在海底沉睡了千年,本以为重见天日便能完整展现昔日风采,如今却状况百出,令人揪心。
两人赶到实验室时,只见古教授正站在操作台旁,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忧虑。操作台上,几件刚刚修复好的青白瓷瓶静静躺着,然而,原本光洁的瓶身此刻却爬满了细密的裂纹,在实验室的灯光下,犹如一张张大网,肆意蔓延,似乎要将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瓷器彻底吞噬。
“这批瓷器在水下泡了千年,胎质早就酥松得如同豆腐渣了。” 古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声音中透着深深的焦虑,“我们在修复时采用了现代黏合剂,本想着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可没想到,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应力反应。”
说着,他指向显微镜下的图像,只见那些原本紧密相连的胎质结构,如今已被一道道裂缝撕扯得支离破碎。
“你们结合之前辩论赛中探讨的思路,好好想想,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
海蓝蓝轻轻走上前,附身凑近仔细观察着瓷瓶,她脖颈间的佛牌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片刻后,她直起身,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或许我们可以试试古法?”
说着,她迅速从随身的帆布包中掏出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封面上 “陶记” 二字古朴苍劲。
“宋代的《陶记》里记载,当时修复瓷器会用糯米汁混合石灰做黏合剂,这种天然材料说不定能减少对脆弱胎质的损伤。” 她一边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寻找着相关记载。
虞明则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 3D 扫描数据,那些复杂的线条和图形在他眼中逐渐构建出瓷器内部的微观结构。突然,他眼睛猛地一亮,兴奋地说道:
“但是糯米汁的黏合强度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微型支架,这样既能给瓷器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又不会对文物本体造成任何破坏!”
他一边说,一边操作着鼠标,在屏幕上调出 3D 建模软件,开始构思支架的形状和结构。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露出会心的笑容,那笑容中满是对挑战的期待和解决难题的决心。接下来的一周,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海蓝蓝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整日穿梭于图书馆的古籍书架之间,从《天工开物》到《考工记》,每一本可能与瓷器修复相关的古籍她都不放过。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配方和修复方法。
“这里说要加‘百草霜’,其实就是锅底灰,它具有防潮的作用,或许能改善瓷器的保存环境。” 她一边记录,一边自言自语道。
虞明则全神贯注地投身于 3D 建模程序的调试中。实验室里,电脑主机的风扇嗡嗡作响,仿佛在为他加油助威。屏幕上,三维模型不断旋转着,他仔细调整着每一个参数,力求做到精准无误。
“我设计了蜂窝状的支架,” 他对着海蓝蓝解释道,“这种结构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轻重量,整个支架重量只有 0.3 克,绝对不会给脆弱的瓷器增加额外负担,而且还能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制作支架的过程中,虞明也遇到了诸多挑战。3D 打印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既要保证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确保其不会与瓷器发生化学反应。他尝试了多种材料,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印测试。每一次失败,他都认真分析原因,调整参数,重新开始。终于,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找到了一种最为合适的材料,成功打印出了理想中的微型支架。
而海蓝蓝在调配糯米汁和石灰的黏合剂时,也并非一帆风顺。石灰的比例稍有偏差,就会影响黏合剂的黏性和干燥速度。她反复进行试验,仔细观察每一次调配后的效果,不断调整配方。在加入 “百草霜” 时,她更是小心翼翼,严格控制用量,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对瓷器造成二次伤害。
当一切准备就绪,两人开始了紧张而又细致的修复工作。虞明先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微型支架安装在瓷器内部需要支撑的部位,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轻柔,仿佛在摆弄一件稀世珍宝。
海蓝蓝则手持小刷子,蘸取适量的糯米汁黏合剂,均匀地涂抹在瓷器的裂缝处,动作优雅而沉稳。他们配合得默契十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对文物修复工作的敬畏和热爱。
累了的时候,海蓝蓝会泡上两杯荷叶陈皮茶,碧绿的茶汤冒着热气:
“《本草纲目》说这个能‘清心火’。” 虞明则变些小戏法逗她,硬币穿过掌心的瞬间,总能让她忘了疲惫,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
某个深夜,海蓝蓝趴在桌上打盹,笔尖还蘸着朱砂,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红点。虞明看着她眼下淡淡的青影,悄悄在她速写本上画了只吐泡泡的鱼,旁边题了行小字:“熬夜可是会变丑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件瓷器在他们的努力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光彩。那些曾经令人揪心的裂纹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光洁如新的瓶身。古教授站在一旁,看着两人的修复成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文物修复工作的成功,更是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胜利。
解决了瓷瓶危机的那天,两人在实验室待到很晚。窗外飘起细雨,打在玻璃上沙沙响。海蓝蓝突然说:
“下个月十五是我爷爷的忌日,我想去太湖边看看。” 她望着窗外的雨帘,声音轻得像叹息,“他当年就是在探测水下古寺时失踪的,只留下本潜水笔记。”
虞明心里一动:“我陪你去。正好可以顺便考察下那边的水文环境,说不定对研究有帮助。”
“那就一言为定了!”他们击掌定下了太湖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