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汽车在尘土飞扬中驶入清溪县汽车站。
林杰拎着简单的行李走下车,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气息扑面而来。
他没有联系父母,也没有通知王保国院长,在车站附近找了家不起眼的小旅馆住下。
第二天一早,他换上普通的夹克衫,戴上顶旧帽子,像个寻常的病人家属,走进了清溪县人民医院。
门诊大楼比记忆中更加破旧,墙皮斑驳脱落,挂号窗口前挤满了人,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汗味混合的复杂气味。他混在人群里,仔细观察。
内科门诊诊室门口,一个年轻医生正给一位咳嗽的老大爷看病。
“大爷,您这咳嗽多久了?”
“半个月喽,吃了好些药不见好。”
年轻医生低头写着处方,头也没抬:“查个血常规,拍个胸片。先开点抗生素吃着。”
林杰皱眉。问诊如此简单,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咳痰性质、伴随症状,没有听诊,直接就要开抗生素和检查?
他跟着人流来到检验科。抽血窗口排着长队,仅有的两台血球分析仪,一台贴着“故障待修”的纸条,另一台前队伍移动缓慢。放射科门口更是人满为患,唯一的X光机似乎运转不太顺畅,技术人员时不时需要拍打两下。
林杰找了个角落坐下,目光扫过候诊的人群。他看到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孩子脸颊通红,蔫蔫地趴在她肩上。母亲不停地看时间,满脸焦急。旁边一位老太太絮絮叨叨:“唉,这医院就这样,看个病等半天,好医生都走光了……”
他起身,装作随意走动,靠近急诊科。抢救室里,一台老式监护仪屏幕上波形跳跃不稳,报警声时断时续。护士站的桌子上,散乱地放着一些病历和输液单,书写潦草。
转到住院部,情况更不容乐观。病房走廊里摆放着加床,环境嘈杂。
他透过玻璃窗看向手术室区域,门紧闭着,外面挂着的“今日手术安排”白板上,只有寥寥两三台简单的阑尾、疝气手术。
他走到一楼角落的药房窗口。透过玻璃,能看到药架上的药品品种不多,落着薄灰。
几个药代模样的人正围着药房主任说着什么,脸上堆着笑。
林杰眼神一冷,想起王保国邮件里提到的“药品管理混乱”。
中午,他在医院旁边的小餐馆吃饭,听到邻桌两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医生在抱怨。
“这破地方真待不下去了!昨天那个心衰病人,监护仪老是误报警,吓得我一晚上没睡好。”
“是啊,想开展个新项目,要设备没设备,要支持没支持。听说市里二院又在招人,我准备去试试。”
“一起一起!再待下去,技术都荒废了。”
听着他们的对话,林杰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就是基层医院的现状,留不住人,形成恶性循环。
下午,他装作探视病人,混进了内科病房。一间大病房里住了八个人,空气浑浊。
他看到一个老年患者正在输液,凑近看了看输液瓶上的标签——是一种价格不菲的中成药注射液,适应症很宽泛。他记得这种药在省医使用有严格限制,在这里却似乎很常见。
他又留意了几个病人的床头卡和用药记录,发现抗生素的使用确实存在不合理现象,要么级别过高,要么联合用药过多,要么疗程过长。
走到护士站,他瞥见一个摊开的护理记录本,上面的字迹潦草难辨,生命体征记录不完整,交班内容空洞。
一圈转下来,林杰的心越来越沉。
王保国邮件里描述的情况,甚至比他看到的还要严重。
设备老化、人才流失、管理粗放、技术萎缩、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用药……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这家县医院紧紧束缚,难以呼吸。
这不仅仅是清溪县医院一家的问题,而是成千上万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基层医院的缩影。
它们承担着最基础的医疗保障任务,却面临着最严峻的生存挑战。
离开医院时,夕阳西下,将破旧的门诊楼拉出长长的影子。
林杰站在门口,看着步履蹒跚的病人和神色疲惫的医护人员,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无力感交织在心头。
他知道,简单的给钱给设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需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是管理的模式,是技术的土壤。
他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
正当他沉思时,一阵急促的哭喊声从门诊方向传来。
“医生!医生!快看看我娃!他喘不上气了!”
林杰循声望去,只见上午那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正惊慌失措地跑向急诊科,怀里的孩子面色青紫,呼吸极度困难。
几乎是本能,林杰立刻迈开脚步,朝着急诊科跑了过去。
林杰拎着简单的行李走下车,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气息扑面而来。
他没有联系父母,也没有通知王保国院长,在车站附近找了家不起眼的小旅馆住下。
第二天一早,他换上普通的夹克衫,戴上顶旧帽子,像个寻常的病人家属,走进了清溪县人民医院。
门诊大楼比记忆中更加破旧,墙皮斑驳脱落,挂号窗口前挤满了人,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汗味混合的复杂气味。他混在人群里,仔细观察。
内科门诊诊室门口,一个年轻医生正给一位咳嗽的老大爷看病。
“大爷,您这咳嗽多久了?”
“半个月喽,吃了好些药不见好。”
年轻医生低头写着处方,头也没抬:“查个血常规,拍个胸片。先开点抗生素吃着。”
林杰皱眉。问诊如此简单,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咳痰性质、伴随症状,没有听诊,直接就要开抗生素和检查?
他跟着人流来到检验科。抽血窗口排着长队,仅有的两台血球分析仪,一台贴着“故障待修”的纸条,另一台前队伍移动缓慢。放射科门口更是人满为患,唯一的X光机似乎运转不太顺畅,技术人员时不时需要拍打两下。
林杰找了个角落坐下,目光扫过候诊的人群。他看到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孩子脸颊通红,蔫蔫地趴在她肩上。母亲不停地看时间,满脸焦急。旁边一位老太太絮絮叨叨:“唉,这医院就这样,看个病等半天,好医生都走光了……”
他起身,装作随意走动,靠近急诊科。抢救室里,一台老式监护仪屏幕上波形跳跃不稳,报警声时断时续。护士站的桌子上,散乱地放着一些病历和输液单,书写潦草。
转到住院部,情况更不容乐观。病房走廊里摆放着加床,环境嘈杂。
他透过玻璃窗看向手术室区域,门紧闭着,外面挂着的“今日手术安排”白板上,只有寥寥两三台简单的阑尾、疝气手术。
他走到一楼角落的药房窗口。透过玻璃,能看到药架上的药品品种不多,落着薄灰。
几个药代模样的人正围着药房主任说着什么,脸上堆着笑。
林杰眼神一冷,想起王保国邮件里提到的“药品管理混乱”。
中午,他在医院旁边的小餐馆吃饭,听到邻桌两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医生在抱怨。
“这破地方真待不下去了!昨天那个心衰病人,监护仪老是误报警,吓得我一晚上没睡好。”
“是啊,想开展个新项目,要设备没设备,要支持没支持。听说市里二院又在招人,我准备去试试。”
“一起一起!再待下去,技术都荒废了。”
听着他们的对话,林杰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就是基层医院的现状,留不住人,形成恶性循环。
下午,他装作探视病人,混进了内科病房。一间大病房里住了八个人,空气浑浊。
他看到一个老年患者正在输液,凑近看了看输液瓶上的标签——是一种价格不菲的中成药注射液,适应症很宽泛。他记得这种药在省医使用有严格限制,在这里却似乎很常见。
他又留意了几个病人的床头卡和用药记录,发现抗生素的使用确实存在不合理现象,要么级别过高,要么联合用药过多,要么疗程过长。
走到护士站,他瞥见一个摊开的护理记录本,上面的字迹潦草难辨,生命体征记录不完整,交班内容空洞。
一圈转下来,林杰的心越来越沉。
王保国邮件里描述的情况,甚至比他看到的还要严重。
设备老化、人才流失、管理粗放、技术萎缩、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用药……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这家县医院紧紧束缚,难以呼吸。
这不仅仅是清溪县医院一家的问题,而是成千上万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基层医院的缩影。
它们承担着最基础的医疗保障任务,却面临着最严峻的生存挑战。
离开医院时,夕阳西下,将破旧的门诊楼拉出长长的影子。
林杰站在门口,看着步履蹒跚的病人和神色疲惫的医护人员,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无力感交织在心头。
他知道,简单的给钱给设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需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是管理的模式,是技术的土壤。
他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
正当他沉思时,一阵急促的哭喊声从门诊方向传来。
“医生!医生!快看看我娃!他喘不上气了!”
林杰循声望去,只见上午那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正惊慌失措地跑向急诊科,怀里的孩子面色青紫,呼吸极度困难。
几乎是本能,林杰立刻迈开脚步,朝着急诊科跑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