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主持省医工作后,没有急于烧什么“三把火”,而是带着几个核心人员,扎进了堆积如山的报表和数据里。
他重点盯着的,就是药品和耗材采购这一块。
几天下来,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触目惊心。
省医每年的药品支出占比高达百分之四十五,耗材支出占百分之二十,两者加起来,像两条巨大的吸血虫,趴在医院这本就不算丰腴的躯体上。
更让人心惊的是,一些常用药、基础耗材的采购价,竟然比周边一些地市级医院还要高,更不用说和实行了集中带量采购的省份相比。
“看看这个,”林杰把一份对比分析报告扔在办公桌上,对着面前的王鑫、陈明和刘倩说道,“同一厂家、同一规格的头孢曲松钠,我们的进价比南边的江州市一院高了整整百分之八。一种药高一点,几百上千种药加起来,一年就是几千万的额外支出!这些钱,最后都转嫁到了患者头上,或者变成了医院的沉重负担!”
王鑫拿起报告扫了一眼,骂道:“妈的,这哪里是采购,这分明是送钱!李忠民、孙福生这帮王八蛋,到底捞了多少!”
陈明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林院,问题确实很大。但这里面水太深了。牵涉到的不只是医院内部,还有大大小小的医药代表、代理商,甚至一些……有背景的掮客。我们之前查设备采购,已经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现在动药品耗材,等于是要砸掉更多人的饭碗。阻力会空前巨大。”
刘倩补充道:“而且,我们刚刚稳定下来,很多科室主任、医生,已经习惯了现有的药品使用和利益分配模式,突然改变,可能会引起内部的抵触情绪。”
林杰何尝不知道这些。
他走到窗前,看着楼下药房前排起的长队,那些患者和家属脸上,写着焦虑,也写着对医疗费用的担忧。
“正是因为难,才更要动。”林杰转过身“医院的本质是治病救人,不是某些人捞钱的工具。患者看不起病,用不起药,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职!这个脓包,迟早要挤!”
他回到办公桌前,手指敲着那份报告:“我们不能蛮干,要讲究策略。分两步走。”
“第一步,内部整顿,推行药品耗材‘零加成’销售。”林杰解释道,“按照国家早就提倡的政策,医院多少钱进的药,就多少钱卖给患者,彻底切断医院在药品上的逐利动机。这一块,损失的是医院的账面收入,但赢得的是民心,也能倒逼我们挤压采购环节的水分。”
王鑫眼睛一亮:“这个好!老百姓肯定拍手叫好!可……医院的收入肯定会下降,财政补贴又不足,那么多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
“所以需要第二步,”林杰接过话,“对外联合,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我们一家医院去跟药企谈,话语权不够。如果我们能联合市一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几家省内大医院,组成采购联盟,以未来的采购量作为筹码,直接和药企,甚至是药厂谈判,逼他们给出最低的出厂价!”
陈明若有所思:“集中采购确实能大幅压低价格。但这样一来,就等于彻底得罪了现有的所有代理商和医药代表,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肯定会疯狂反扑。”
“我知道。”林杰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得罪人是必然的。但这件事,于公于私,都必须做。于公,是为了减轻患者负担,节约医保资金,让医院回归公益属性。于私,这也是我们肃清李忠民、孙福生流毒,建立新秩序,真正掌控医院的关键一战!不把采购权牢牢抓在手里,不把价格打下来,我们永远会被那些利益集团掐着脖子!”
他看向三人:“王鑫,你负责摸清我们医院用量最大的前五十种药品和前三十种耗材的具体情况,包括现有供应商、价格、以及可能的替代厂家。”
“陈明,你负责研究国家集采政策和外地成功经验,草拟我们联合采购的方案和规则。”
“刘倩,你利用你的渠道,私下接触一些信誉较好、有实力的大型药厂代表,探探他们的口风,但要绝对保密。”
“记住,”林杰强调,“在方案成熟、联盟形成之前,绝对不能走漏风声!”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林杰和他的团队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紧锣密鼓地推进着这项被内部称为“降药价”的计划。
与此同时,他也在医院内部进行着铺垫。
在一次院周例会上,林杰首次公开提出了要“逐步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的想法。
话一出口,会场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药剂科主任,一个头发梳得油光水滑、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第一个表示了“担忧”:“林院长,您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药品采购牵扯面广,关系到临床用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一些独家药品或者特殊药品,价格确实很难谈下来。贸然动作,万一引起断供,影响患者治疗,这个责任可就大了。”
几个临床科室主任也纷纷附和,强调自己科室用的某些药“无可替代”,“价格问题由来已久”,“牵一发而动全身”。
林杰听着这些或明或暗的反对声音,他知道,这些科室主任里面,有不少人和医药代表关系密切,甚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利益输送。
砍药价,就等于直接砍他们的灰色收入。
林杰等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才缓缓开口,“各位主任的担心,我有考虑。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搞一刀切。我们会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确保临床用药不受影响。但是,降低药价,是国家政策导向,也是我们公立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件事,必须要做,也一定会做下去。希望大家都能从医院发展的大局和患者的利益出发,给予支持和配合。”
他的话软中带硬,既给了缓冲空间,也表明了不容置疑的态度。会场一时陷入了沉默。
私下里,各种暗流开始涌动。
有医药代表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林杰,或委婉暗示“合作共赢”,或直接威胁“断了供应大家都难看”。
之前那个被林杰赶出去的钱满仓,也再次放出风来,说林杰这是“自绝于整个行业”。
林杰对所有的说客和威胁,都只有一句话:“省医采购,以后只看质量和价格。”
就在“降药价”计划初步成型,林杰开始秘密接触市一院等几家医院院长,试图组建采购联盟的关键时刻,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了他的部署。
省委组织部和卫健委党组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林杰前往省委党校,参加为期三个月的“中青年干部理论研修班”学习。
接到通知,林杰愣住了。在这个节骨眼上,离开医院三个月?
王鑫气得直跳脚:“这肯定是有人搞鬼!想把您支开,让我们的计划泡汤!”
陈明脸色凝重:“学习是好事,但这个时候……太巧了。林院,怎么办?”
刘倩也担忧地说:“您一走,院里刚压下去的反对声音,恐怕又会冒出来。联盟的事情,可能也会搁浅。”
林杰看着那份盖着红头大印的通知,沉默了片刻。
他想起周海峰退休前提醒他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起自己目前只是“主持工作”的敏感身份。
去党校学习,是提拔重用的常规步骤,但也可能是一种调虎离山。
他无法拒绝。
他深吸一口气,对三人说道:“计划不变。我走的这三个月,你们按原定步骤,继续推进前期工作,但不要有任何实质性动作,尤其是接触药厂和组建联盟的事,全部暂停。王鑫,院里这边,你多盯着点,有什么风吹草动,随时向我汇报。”
“那……要是有人趁机搞小动作呢?”王鑫问。
林杰坚定的回答:“收集证据,按兵不动。一切,等我学习回来再说。”
他知道,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缓冲。
对手出招了,用的是阳谋。
他必须去,而且要在学习期间表现出色。
同时,他也要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梳理一下思路,为回来后的决战,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他重点盯着的,就是药品和耗材采购这一块。
几天下来,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触目惊心。
省医每年的药品支出占比高达百分之四十五,耗材支出占百分之二十,两者加起来,像两条巨大的吸血虫,趴在医院这本就不算丰腴的躯体上。
更让人心惊的是,一些常用药、基础耗材的采购价,竟然比周边一些地市级医院还要高,更不用说和实行了集中带量采购的省份相比。
“看看这个,”林杰把一份对比分析报告扔在办公桌上,对着面前的王鑫、陈明和刘倩说道,“同一厂家、同一规格的头孢曲松钠,我们的进价比南边的江州市一院高了整整百分之八。一种药高一点,几百上千种药加起来,一年就是几千万的额外支出!这些钱,最后都转嫁到了患者头上,或者变成了医院的沉重负担!”
王鑫拿起报告扫了一眼,骂道:“妈的,这哪里是采购,这分明是送钱!李忠民、孙福生这帮王八蛋,到底捞了多少!”
陈明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林院,问题确实很大。但这里面水太深了。牵涉到的不只是医院内部,还有大大小小的医药代表、代理商,甚至一些……有背景的掮客。我们之前查设备采购,已经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现在动药品耗材,等于是要砸掉更多人的饭碗。阻力会空前巨大。”
刘倩补充道:“而且,我们刚刚稳定下来,很多科室主任、医生,已经习惯了现有的药品使用和利益分配模式,突然改变,可能会引起内部的抵触情绪。”
林杰何尝不知道这些。
他走到窗前,看着楼下药房前排起的长队,那些患者和家属脸上,写着焦虑,也写着对医疗费用的担忧。
“正是因为难,才更要动。”林杰转过身“医院的本质是治病救人,不是某些人捞钱的工具。患者看不起病,用不起药,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职!这个脓包,迟早要挤!”
他回到办公桌前,手指敲着那份报告:“我们不能蛮干,要讲究策略。分两步走。”
“第一步,内部整顿,推行药品耗材‘零加成’销售。”林杰解释道,“按照国家早就提倡的政策,医院多少钱进的药,就多少钱卖给患者,彻底切断医院在药品上的逐利动机。这一块,损失的是医院的账面收入,但赢得的是民心,也能倒逼我们挤压采购环节的水分。”
王鑫眼睛一亮:“这个好!老百姓肯定拍手叫好!可……医院的收入肯定会下降,财政补贴又不足,那么多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
“所以需要第二步,”林杰接过话,“对外联合,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我们一家医院去跟药企谈,话语权不够。如果我们能联合市一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几家省内大医院,组成采购联盟,以未来的采购量作为筹码,直接和药企,甚至是药厂谈判,逼他们给出最低的出厂价!”
陈明若有所思:“集中采购确实能大幅压低价格。但这样一来,就等于彻底得罪了现有的所有代理商和医药代表,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肯定会疯狂反扑。”
“我知道。”林杰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得罪人是必然的。但这件事,于公于私,都必须做。于公,是为了减轻患者负担,节约医保资金,让医院回归公益属性。于私,这也是我们肃清李忠民、孙福生流毒,建立新秩序,真正掌控医院的关键一战!不把采购权牢牢抓在手里,不把价格打下来,我们永远会被那些利益集团掐着脖子!”
他看向三人:“王鑫,你负责摸清我们医院用量最大的前五十种药品和前三十种耗材的具体情况,包括现有供应商、价格、以及可能的替代厂家。”
“陈明,你负责研究国家集采政策和外地成功经验,草拟我们联合采购的方案和规则。”
“刘倩,你利用你的渠道,私下接触一些信誉较好、有实力的大型药厂代表,探探他们的口风,但要绝对保密。”
“记住,”林杰强调,“在方案成熟、联盟形成之前,绝对不能走漏风声!”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林杰和他的团队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紧锣密鼓地推进着这项被内部称为“降药价”的计划。
与此同时,他也在医院内部进行着铺垫。
在一次院周例会上,林杰首次公开提出了要“逐步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的想法。
话一出口,会场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药剂科主任,一个头发梳得油光水滑、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第一个表示了“担忧”:“林院长,您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药品采购牵扯面广,关系到临床用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一些独家药品或者特殊药品,价格确实很难谈下来。贸然动作,万一引起断供,影响患者治疗,这个责任可就大了。”
几个临床科室主任也纷纷附和,强调自己科室用的某些药“无可替代”,“价格问题由来已久”,“牵一发而动全身”。
林杰听着这些或明或暗的反对声音,他知道,这些科室主任里面,有不少人和医药代表关系密切,甚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利益输送。
砍药价,就等于直接砍他们的灰色收入。
林杰等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才缓缓开口,“各位主任的担心,我有考虑。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搞一刀切。我们会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确保临床用药不受影响。但是,降低药价,是国家政策导向,也是我们公立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件事,必须要做,也一定会做下去。希望大家都能从医院发展的大局和患者的利益出发,给予支持和配合。”
他的话软中带硬,既给了缓冲空间,也表明了不容置疑的态度。会场一时陷入了沉默。
私下里,各种暗流开始涌动。
有医药代表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林杰,或委婉暗示“合作共赢”,或直接威胁“断了供应大家都难看”。
之前那个被林杰赶出去的钱满仓,也再次放出风来,说林杰这是“自绝于整个行业”。
林杰对所有的说客和威胁,都只有一句话:“省医采购,以后只看质量和价格。”
就在“降药价”计划初步成型,林杰开始秘密接触市一院等几家医院院长,试图组建采购联盟的关键时刻,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了他的部署。
省委组织部和卫健委党组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林杰前往省委党校,参加为期三个月的“中青年干部理论研修班”学习。
接到通知,林杰愣住了。在这个节骨眼上,离开医院三个月?
王鑫气得直跳脚:“这肯定是有人搞鬼!想把您支开,让我们的计划泡汤!”
陈明脸色凝重:“学习是好事,但这个时候……太巧了。林院,怎么办?”
刘倩也担忧地说:“您一走,院里刚压下去的反对声音,恐怕又会冒出来。联盟的事情,可能也会搁浅。”
林杰看着那份盖着红头大印的通知,沉默了片刻。
他想起周海峰退休前提醒他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起自己目前只是“主持工作”的敏感身份。
去党校学习,是提拔重用的常规步骤,但也可能是一种调虎离山。
他无法拒绝。
他深吸一口气,对三人说道:“计划不变。我走的这三个月,你们按原定步骤,继续推进前期工作,但不要有任何实质性动作,尤其是接触药厂和组建联盟的事,全部暂停。王鑫,院里这边,你多盯着点,有什么风吹草动,随时向我汇报。”
“那……要是有人趁机搞小动作呢?”王鑫问。
林杰坚定的回答:“收集证据,按兵不动。一切,等我学习回来再说。”
他知道,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缓冲。
对手出招了,用的是阳谋。
他必须去,而且要在学习期间表现出色。
同时,他也要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梳理一下思路,为回来后的决战,做好更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