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换个玩法-《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

  常规手段……似乎真的走到了尽头。正面强攻,对方防御森严,断尾果断。收集证据,对方层层设防,难以触及核心。就算抓到一些边角料的疑点,在对方强大的关系网和熟练的“切割”技术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

  难道就这样僵持下去?等着对方下一次不知从哪个角落射来的冷箭?

  林杰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发出规律的轻响。

  他想起周海峰的话,“让他们知道你不好惹”,“他们现在比你还难受”。

  这话有道理,但被动挨打,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必须换个玩法。

  他的目光掠过桌上那份骨科报告,又扫过旁边几份来自急诊科、心内科的青年医生提交的新技术开展申请报告。这些报告写得认真,数据详实,思路清晰,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但在科室初审环节就被以“技术不成熟”、“风险过高”或“资源有限”等理由压了下来,最终只是作为备案材料送到了质管办。

  这些年轻医生,有热情,有想法,肯钻研,却因为资历浅、没背景,或者不愿意同流合污,而被排挤在核心资源之外,他们的声音微弱,他们的才华被埋没。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林杰的脑海。

  既然旧的堡垒难以从外部攻破,为什么不从内部着手,培育新的力量?

  盘根错节的势力,之所以难以撼动,是因为他们垄断了资源,把控了话语权,形成了一种稳固的、排他的利益共同体。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光靠揭露和对抗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新的、健康的力量生长起来,逐渐稀释、乃至取代那些腐朽的部分。

  质管办,监管只是职能之一,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建设。

  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平台,成为那些被压抑的、有潜力的年轻医生和技术骨干的支撑点?

  扶持他们,就是削弱对手。引进新技术,就是打破旧有的、可能藏污纳垢的利益分配模式。

  这不正是质管办“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林杰猛地坐直了身体,眼中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锐利而明亮的光芒。

  对,就这么干!

  他不再犹豫,立刻拿起内线电话:“何伟,孙萌,你们进来一下。”

  何伟和孙萌很快进来,看到林杰脸上不同于往日的沉郁,而是带着一种跃跃欲试的神采,都有些诧异。

  “林主任?”

  “坐。”林杰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将桌上那几份青年医生的新技术申请报告推到他们面前,“这几份报告,你们仔细看了吗?”

  何伟和孙萌互相看了一眼,何伟开口道:“看了,是急诊科王鑫医生关于‘创伤中心绿色通道流程优化’的,心内科刘倩医生的‘新型抗凝药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还有普外科张斌医生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技术创新’……写得都挺扎实,不过好像都在科室层面被否了。”

  “为什么被否?”林杰问。

  孙萌撇撇嘴:“还能为什么?王医生那个方案动了急诊现有分诊和会诊流程的蛋糕,涉及好几个科室协调,阻力大。刘医生那个,听说是因为她没用科里主推的那种价格更高的进口药,而是选用了疗效类似但价格更低的国产创新药,触及了某些人的利益。张医生嘛……技术是好,但太年轻,上面有老专家压着,出不了头。”

  情况和林杰预想的差不多。

  “你们觉得,这些方案本身,有价值吗?”林杰看着他们。

  何伟推了推眼镜,肯定地说:“绝对有价值!王医生的流程优化如果做成,能显着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时间。刘医生的观察研究很有前瞻性,符合国家鼓励使用优质国产药的导向。张医生的腹腔镜技术,我看过他的手术视频,确实比科里一些老医生做得还漂亮,只是缺乏平台展示。”

  孙萌也点头附和:“是啊,可惜了。”

  “没什么可惜的。”林杰手指点了点那几份报告,“科室不给他们平台,我们质管办给!”

  何伟和孙萌都愣住了:“我们给?”

  “对!”林杰语气斩钉截铁,“从今天起,我们质管办要调整一下工作重心。在履行好监管职责的同时,要拿出主要精力,大力扶持院内那些有真才实学、有创新精神、作风正派的年轻医生和技术骨干!帮助他们突破瓶颈,开展新技术,发表成果!”

  他看向何伟:“何伟,你立刻以质管办的名义,起草一个《省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创新与青年人才培养扶持计划》草案。要点包括:一,设立院内青年创新基金,由质管办牵头评审,对有价值的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支持;二,建立新技术临床应用快速审批通道,对于前景好、风险可控的项目,质管办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直接向院里推荐,绕开不必要的科室壁垒;三,定期举办青年医生学术沙龙和技术比武,营造创新氛围,发现和选拔人才。”

  何伟听得眼睛发亮,连忙拿出笔记本飞快记录。

  “孙萌,”林杰又转向孙萌,“你负责摸底。把全院四十岁以下,主治及以上职称,有过硬临床技术或科研潜力,但目前发展受限的医生名单拉出来,重点了解他们的专业方向、面临的困难和个人意愿。记住,要低调,私下进行。”

  “明白,林主任!”孙萌也兴奋起来,她早就看不惯院里一些论资排辈、打压新人的现象。

  “另外,”林杰沉吟了一下,“以质管办的名义,给王鑫、刘倩、张斌他们几个人发个正式通知,请他们带着详细的方案,明天下午来我这里做个专题汇报。告诉他们,质管办重视每一位医生对提升医疗质量的思考和建言。”

  “好!”何伟和孙萌齐声应道,干劲十足地出去了。

  办公室里重新安静下来。林杰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来来往往的白大褂。他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必然会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招致更强烈的反扑。钱卫国、乃至他背后的赵凯,绝不会坐视他培植新的势力。

  但这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有效、也最根本的破局方法。

  不再执着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再与那些藏在暗处的对手纠缠于具体的阴谋诡计。他要做的,是培育土壤,播种种子,让新的、健康的力量在这家医院里生长起来。当这些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那些盘踞已久的污秽,自然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和策略。

  但他有信心。

  下班后,林杰把苏琳约到了医院附近一家新开的江南菜馆。环境清雅,比“老地方”安静不少。

  点完菜,苏琳看着林杰,敏锐地察觉到他情绪的变化:“今天心情不错?有什么好事?”

  林杰给她倒了杯荞麦茶,笑了笑:“想通了一些事,决定换个活法。”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下午的安排跟苏琳说了一遍。

  苏琳听完,仔细琢磨了一会儿,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扶持新人,引入活水……你这招,是釜底抽薪啊。比跟他们硬碰硬高明多了。”

  “也是被逼出来的。”林杰夹了一筷清炒河虾仁放进她碗里,“总不能在同一个坑里摔无数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