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深耕与远望-《重生95,打造全球第一村》

  开生重工成功上市的第二天,林夜就召集了开生重工新一届董事会和核心管理层,召开了上市后的第一次战略闭门会议。

  “恭喜各位,开生成功上市,迈上了新台阶。”

  林夜的开场白简洁而有力,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高管,

  “但今天找大家来,不是庆功,是泼冷水的。”

  众人神色一凛,纷纷坐直了身体,拿出笔记本。

  “股价涨了,市值高了,意味着关注我们的人更多,挑剔我们的眼睛也更毒。”

  林夜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

  “我们现在是公众公司,每一份财报,每一个决策,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看。以前关起门来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可能会变成市场的恐慌,股价的暴跌。”

  他在投影上打开开生重工的核心财务和运营数据。

  “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代价是什么?是极致的成本控制和牺牲部分利润空间换来的。

  这种模式能否持续?

  海外扩张带来的物流、售后成本增加如何消化?

  青岛和德国分公司的建设资金如何高效利用?

  上市募投项目的回报率能否达到预期?”

  林夜抛出一连串尖锐的问题。

  吴斗生面色凝重地点头:“林总提醒得对。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项小组,重新评估成本结构,优化供应链,确保在维持价格优势的同时,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海外分公司的建设会采用分阶段投入、滚动发展的策略,严格控制风险。”

  “技术护城河不能只靠吃老本。”林夜转向研发负责人,

  “上市融来的钱,要舍得投在研发上。我要看到下一代智能农机的原型机,要在自动驾驶、精准农业、新能源动力系统上形成新的技术壁垒。开生不能只是制造公司,必须是科技驱动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记住,资本市场看重故事,但更看重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未来的成长性。

  把业绩做扎实,把故事兑现,股价自然会长牛。

  我说这么多,就是一句话,不能只吃老本,要向前看,散会!”

  会议结束,高管们带着压力和动力匆匆离去,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林夜的这次“泼冷水”,及时而必要,为上市后可能滋生的浮躁情绪打了一剂预防针。

  与此同时,在晨晓大酒店顶层的行政酒廊,一场不那么正式却同样重要的会谈也在进行。

  小惠和清华对面,坐着希尔顿集团亚太区运营副总裁莎拉·米勒女士,一位优雅而精干的英国女性。

  双方正在就“晨晓希尔顿”双品牌标准的细化落地进行深入沟通。

  “江总,赖总,”米勒用流利的英语说道,语气诚恳,

  “我必须说,晨晓团队对服务细节的把握和对东方美学的理解,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合作推向全国,乃至更广阔的市场,需要将这种独特的‘新中式奢华’体验标准化、可复制化。这不仅仅是SOP的导入,更是文化和理念的融合。”

  小惠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英语交流已经毫无障碍,她自信地回应:

  “米勒女士,我们完全同意。我们正在组织团队,将宁市晨晓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提炼出核心的服务理念、空间设计元素和文化体验模块。我们希望‘晨晓希尔顿’的每家酒店,都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能融入当地文化,但骨子里保持我们统一的‘东方待客之道’内核。”

  清华补充道:“是的。我们计划建立一套‘晨晓标准’,涵盖从员工培训(包括东方礼仪、茶艺、花艺等)、客房用品选择(优先选用有东方特色的品牌和环保材料)、到餐饮体验(融合当地特色的新中式菜肴)等方方面面。这套标准,将与希尔顿的全球系统无缝对接。”

  米勒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非常棒的构想!这正是我们寻求的合作价值——不是简单的品牌授权,而是共同创造一个新的、有生命力的高端酒店品牌。希尔顿的全球预订系统和会员体系,将为‘晨晓希尔顿’注入强大的渠道支持。”

  会谈气氛热烈而富有建设性。

  小惠和清华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长远眼光,彻底赢得了希尔顿方面的尊重和信任。

  双方约定,尽快组建联合工作组,启动首个位于杭城的“晨晓希尔顿”旗舰店项目。

  会后,小惠和清华并肩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宁市日渐繁华的夜景。

  “感觉怎么样?”清华轻声问。

  “压力很大,但特别有干劲!”小惠眼睛发亮,“没想到,我们真的能和国际巨头一起制定标准了。”

  “因为我们有独一无二的东西。”清华握住她的手,“小夜说得对,只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就不怕合作。”

  几天后,林夜抽空去了一趟米果移动的科技产业园。

  这里比总部更加庞大和现代化,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紧张地调试和试运行。

  杨立军穿着工装,亲自在车间里盯着。

  “夜哥!”他看到林夜,快步走过来,“生产线调试比预想顺利,下个月初就能大规模量产!现在订单已经排到明年第一季度了,海外运营商也在主动联系我们!”

  “质量把控是生命线,”林夜叮嘱道,

  “产能爬坡期最容易出问题,决不能因为赶工牺牲品质。尤其是触摸屏的良品率和系统稳定性。”

  “放心!我亲自盯死这块!”杨立军拍着胸脯,

  “研发也没停,第二代产品的预研已经启动了,我们在尝试集成更高像素的摄像头和更快的处理器……”

  林夜点点头,对杨立军的专注和执行力相当满意。

  他随后又去参观了正在扩建的研发中心大楼,那里将容纳更多来自全球的软硬件工程师。

  离开米果园区时,林夜对陪同的几位高管说:

  “米果现在风头正劲,但不能沉迷于一款产品的成功。移动智能的大门刚刚打开,未来的竞争会空前激烈。我们要在核心技术、专利布局、生态建设上投入更多,眼光要放长远,至少看到五年后。”

  众人凛然受教。

  傍晚,林夜回到办公室。

  桌上放着一份来自赖清华的简报,关于新生代医学中心利用“量子点”技术在新药研发领域的最新突破,以及一份投资部筛选出的、在欧洲具有独特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初创公司资料。

  另一份是代悦提交的青山农业公司上市筹备进展报告,以及拓展东南亚种子市场的初步方案。

  林夜一份份仔细看着。

  夜幕彻底笼罩大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林夜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米果园区、L&Y时尚产业园方向,以及更远处依稀可见的、正在平整土地的影视基地选址。

  他的商业帝国,在资本的助推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扎根实体经济,拓展全球版图,布局未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