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怒江破壁 喀什通途-《重生之逆流职场》

  第三十九章 怒江破冰 喀什通商

  春节刚过,林舟带着团队先往云南怒江出发。傈僳族村寨藏在峡谷深处,盘山公路绕着悬崖转,村民们种的草果、核桃要靠人背马驮,走三四个小时山路才能运到山下集市,遇上雨天路滑,货物常摔得稀烂。村民腊梅大姐捧着没卖出去的草果叹气:“好东西运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家里。”

  团队立刻启动“峡谷农产品出山系统”搭建:先是在山路旁装起太阳能物流驿站,能暂存货物、给冷链箱供电;再开发线上产销平台,直接对接山下的超市和电商,村民用手机拍张照片就能上传产品信息。工程师还教会腊梅大姐用系统查物流——草果从驿站发走后,每到一个站点,手机上都会弹出提示。

  首单草果发货那天,腊梅大姐盯着手机屏幕,直到看到“已签收”的字样,突然红了眼:“以前背一百斤草果下山,赚的钱还不够贴脚伤的药费,现在坐在家里就能卖货,这日子真的不一样了!”没过多久,村寨里的核桃、蜂蜜也通过系统卖向了外地,盘山公路上的马帮少了,物流车的喇叭声多了起来。

  处理完怒江的事,林舟又带着团队奔赴新疆喀什。这里的边境小镇是中亚贸易的重要节点,商户们却常因报关流程复杂、语言不通,货物在口岸滞留好几天。做地毯生意的艾力大哥说:“我的地毯要运到吉尔吉斯斯坦,光填报关单就要找翻译,等审核通过,客户都快等不及了。”

  针对这个问题,团队升级了“边境贸促系统”:新增多语言报关模板,商户选好货物类型,系统自动生成中俄、中吉双语申报单;还和口岸海关打通数据,审核进度实时同步。艾力大哥试着在线报关,原本要3天的流程,当天就完成了。他摸着刚发走的地毯包裹说:“现在报关像网购一样简单,我的地毯能更快送到外国客户手里了!”

  系统还带来了意外惊喜——不少中亚商户通过平台看到喀什的地毯、丝绸,主动来对接合作。小镇的边境市场里,吉尔吉斯斯坦的商人用系统翻译功能和喀什商户讨价还价,货架上摆满了双向流通的商品,热闹得像过节。

  初夏时,林舟收到了两份特别的礼物:腊梅大姐寄来的一罐草果蜜,甜得带着峡谷的清香;艾力大哥托人送来的一块手工地毯,上面织着雪山和河流的图案。他把礼物摆在办公室,看着墙上的地图——从日喀则、瑞丽,到那曲、怒江、喀什,红色的标记点越来越多,像一串温暖的脚印,印在祖国的边疆大地上。

  这天晚上,林舟在工作日记里写道:“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追求多先进的功能,而是能不能帮到最需要的人。它能帮怒江的草果走出峡谷,能帮喀什的地毯连通中亚,更能帮边疆的人们把日子过得更有奔头。下一站,我们还要去更多地方,让这束光,照得再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