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竹编传情:跨越山海的小包裹
老陈从邻省乡村小学回来,刚走进博物馆工作室,就被围着等消息的人围了起来——社区的张阿姨们攥着没编完的竹篾,幼儿园的林晓晓拉着表妹,连小张都拿着笔记本,等着听他讲山里的故事。
“山里的孩子手巧着呢,用野果汁染竹篾,编的小鸭子比咱们这儿的还精神!”老陈把怀里的竹编作品摆上桌,歪扭扭的竹筐、带树叶印的书签,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晓晓的表妹拿起一个彩色小鸭子,眼睛亮闪闪的:“陈爷爷,山里的小朋友真的会喜欢我们画的画吗?”
“何止喜欢,”老陈笑着点头,“他们还问,什么时候能跟你们一起编竹编呢!”这话刚落,张阿姨就接了话:“那咱们编点东西寄过去呗!老人在家没事,编些竹编收纳盒、小挂件,孩子们编点小鸭子、书签,让山里的娃也能收到咱们的心意。”
这话一出,大家都应和起来。小张立刻帮忙协调——博物馆提供竹篾和彩色贴纸,社区活动室作为老人的编织点,幼儿园则利用手工课组织孩子们创作,还特意留出一周时间,让大家慢慢编、用心做。
每天下午,社区活动室里都满是竹香。张阿姨们戴着老花镜,手指灵活地绕着竹篾,原本计划编简单的收纳盒,后来觉得不够精致,又特意在盒身上加了小花纹路:“山里的老人肯定也喜欢这些小花,放个针线、装个纽扣都合适。”有位李大爷以前没碰过竹编,跟着老陈学了两天,居然编出了几个迷你竹篮,还认真地说:“给山里的孩子装鸡蛋,肯定摔不了。”
幼儿园里更是热闹。孩子们把上次画的竹编小鸭子贴在作品上,有的还在竹编挂件上系上彩色绳子,说“山里的小朋友挂在书包上,走路会响”。晓晓特意编了两个桃花竹篮,一个留给表妹,一个要寄给山里的小姑娘,还在篮子里放了张纸条,一笔一划写着:“这是陈爷爷教的竹编,我们一起学好不好?”
一周后,所有作品都收齐了。工作室的桌子上堆得满满当当——有老人编的收纳盒、竹篮,有孩子们编的小鸭子、书签,还有老陈特意编的竹编书架,用的是和王伯琢磨的“交叉叠篾”手法,结实又轻便,能装下好几本书。
打包的时候,大家都格外用心。小张找来了干净的牛皮纸,孩子们帮忙贴贴纸,张阿姨们则把小挂件一个个放进信封里,生怕运输途中弄坏。老陈还特意整理了一份手写的编织步骤,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标注着“编小苹果要先绕三道篾”“煮竹篾加野果汁能染色”,想让山里的孩子和王伯,能照着步骤继续编。
包裹寄出去的那天,孩子们天天问小张:“包裹到了吗?山里的小朋友收到了吗?”张阿姨们也时不时来博物馆打听消息,连王伯都发了条消息,问“东西寄没寄,我等着跟孩子们一起编新花样”。
大概过了五天,小张突然拿着手机跑进来,声音里满是激动:“陈爷爷,张阿姨,山里的校长发照片来了!孩子们收到包裹了!”
大家赶紧围过来,屏幕里的画面格外热闹——十几个孩子围着一堆包裹,有的举着彩色小鸭子挂件,有的摸着竹编收纳盒,还有个小女孩抱着晓晓编的桃花竹篮,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照片后面还有一段视频,王伯站在孩子们身边,手里拿着老陈写的编织步骤,正在教大家编竹编书签,嘴里还念叨着:“你们看,这是陈爷爷教的法子,咱们跟着学,编好了寄回去,跟城里的小朋友比一比!”
视频里,孩子们的笑声、王伯的讲解声,透过手机传过来,工作室里的人都笑了。张阿姨看着照片里的竹编收纳盒,说:“你看那盒子,山里的老人肯定能用得上!”晓晓的表妹拉着晓晓的手,蹦蹦跳跳地说:“姐姐你看,她喜欢咱们的竹篮!”
老陈看着屏幕里的画面,指尖轻轻碰了碰照片里的竹篾,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在山里劈竹篾的日子,想起孩子们递来的竹编作品,想起王伯给的鱼篓——原来竹编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传递心意的纽带。它能从博物馆走到社区,从城市走到乡村,把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把热爱与温暖,顺着细细的竹篾,传到山海的另一边。
这时,小张又说:“校长还问,能不能组织一次线上连线,让城里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上竹编课,王伯也想跟您再琢磨琢磨新手法。”
老陈笑着点头,拿起桌上的竹篾,指尖轻轻一绕,就编出了一个小小的竹叶纹路:“好啊,咱们这就安排,让两边的孩子,一起编出更热闹的竹香来!”
老陈从邻省乡村小学回来,刚走进博物馆工作室,就被围着等消息的人围了起来——社区的张阿姨们攥着没编完的竹篾,幼儿园的林晓晓拉着表妹,连小张都拿着笔记本,等着听他讲山里的故事。
“山里的孩子手巧着呢,用野果汁染竹篾,编的小鸭子比咱们这儿的还精神!”老陈把怀里的竹编作品摆上桌,歪扭扭的竹筐、带树叶印的书签,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晓晓的表妹拿起一个彩色小鸭子,眼睛亮闪闪的:“陈爷爷,山里的小朋友真的会喜欢我们画的画吗?”
“何止喜欢,”老陈笑着点头,“他们还问,什么时候能跟你们一起编竹编呢!”这话刚落,张阿姨就接了话:“那咱们编点东西寄过去呗!老人在家没事,编些竹编收纳盒、小挂件,孩子们编点小鸭子、书签,让山里的娃也能收到咱们的心意。”
这话一出,大家都应和起来。小张立刻帮忙协调——博物馆提供竹篾和彩色贴纸,社区活动室作为老人的编织点,幼儿园则利用手工课组织孩子们创作,还特意留出一周时间,让大家慢慢编、用心做。
每天下午,社区活动室里都满是竹香。张阿姨们戴着老花镜,手指灵活地绕着竹篾,原本计划编简单的收纳盒,后来觉得不够精致,又特意在盒身上加了小花纹路:“山里的老人肯定也喜欢这些小花,放个针线、装个纽扣都合适。”有位李大爷以前没碰过竹编,跟着老陈学了两天,居然编出了几个迷你竹篮,还认真地说:“给山里的孩子装鸡蛋,肯定摔不了。”
幼儿园里更是热闹。孩子们把上次画的竹编小鸭子贴在作品上,有的还在竹编挂件上系上彩色绳子,说“山里的小朋友挂在书包上,走路会响”。晓晓特意编了两个桃花竹篮,一个留给表妹,一个要寄给山里的小姑娘,还在篮子里放了张纸条,一笔一划写着:“这是陈爷爷教的竹编,我们一起学好不好?”
一周后,所有作品都收齐了。工作室的桌子上堆得满满当当——有老人编的收纳盒、竹篮,有孩子们编的小鸭子、书签,还有老陈特意编的竹编书架,用的是和王伯琢磨的“交叉叠篾”手法,结实又轻便,能装下好几本书。
打包的时候,大家都格外用心。小张找来了干净的牛皮纸,孩子们帮忙贴贴纸,张阿姨们则把小挂件一个个放进信封里,生怕运输途中弄坏。老陈还特意整理了一份手写的编织步骤,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标注着“编小苹果要先绕三道篾”“煮竹篾加野果汁能染色”,想让山里的孩子和王伯,能照着步骤继续编。
包裹寄出去的那天,孩子们天天问小张:“包裹到了吗?山里的小朋友收到了吗?”张阿姨们也时不时来博物馆打听消息,连王伯都发了条消息,问“东西寄没寄,我等着跟孩子们一起编新花样”。
大概过了五天,小张突然拿着手机跑进来,声音里满是激动:“陈爷爷,张阿姨,山里的校长发照片来了!孩子们收到包裹了!”
大家赶紧围过来,屏幕里的画面格外热闹——十几个孩子围着一堆包裹,有的举着彩色小鸭子挂件,有的摸着竹编收纳盒,还有个小女孩抱着晓晓编的桃花竹篮,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照片后面还有一段视频,王伯站在孩子们身边,手里拿着老陈写的编织步骤,正在教大家编竹编书签,嘴里还念叨着:“你们看,这是陈爷爷教的法子,咱们跟着学,编好了寄回去,跟城里的小朋友比一比!”
视频里,孩子们的笑声、王伯的讲解声,透过手机传过来,工作室里的人都笑了。张阿姨看着照片里的竹编收纳盒,说:“你看那盒子,山里的老人肯定能用得上!”晓晓的表妹拉着晓晓的手,蹦蹦跳跳地说:“姐姐你看,她喜欢咱们的竹篮!”
老陈看着屏幕里的画面,指尖轻轻碰了碰照片里的竹篾,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在山里劈竹篾的日子,想起孩子们递来的竹编作品,想起王伯给的鱼篓——原来竹编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传递心意的纽带。它能从博物馆走到社区,从城市走到乡村,把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把热爱与温暖,顺着细细的竹篾,传到山海的另一边。
这时,小张又说:“校长还问,能不能组织一次线上连线,让城里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上竹编课,王伯也想跟您再琢磨琢磨新手法。”
老陈笑着点头,拿起桌上的竹篾,指尖轻轻一绕,就编出了一个小小的竹叶纹路:“好啊,咱们这就安排,让两边的孩子,一起编出更热闹的竹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