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春塘漾波:竹舟里的新趣
三月的雨刚歇,塘边的芦苇冒出嫩黄芽尖时,阿明的电话就带着水汽打来,听筒里能听见竹篾碰撞的轻响:“去年编竹盘剩下的细竹篾都理好了,我跟阿瑶把竹料泡在塘水里醒着,就等你们来扎小竹船!”
小宇挂了电话,第一时间翻出笔记本——“春日竹舟”那页早画满了草图:“船身要窄长,尖头削得圆些,不容易扎水”,还在船尾画了片梯形竹帆,旁边标注“帆杆插活扣,能跟着风转方向”。他顺手把菱角竹盘也装进背包,盘底的菱叶纹正好能当竹船尺寸的参照,又揣上了去年夏塘收的干菱叶:“粘在船舷上,像给竹船戴了顶绿帽子。”
朵朵背着缝补篮出门时,蓝印花布在春风里晃出软褶——她把去年编竹篓剩下的布料,剪成了小小的方形帆面,边缘还缝了细棉绳:“竹帆蒙上布,风一吹更鼓,竹船走得快。”篮里还放着个小铁盒,装着她攒的彩色玻璃珠:“粘在船尾当‘灯’,傍晚看竹船漂,能跟着光找着它。”
小虎扛着磨得发亮的竹刀,刀鞘上缠了圈新抽的芦苇秆:“老陈爷爷说扎竹船得用‘软篾缠硬骨’,粗竹篾做船身骨架,细竹篾绕着缠,这样在水里不容易散。”他还带了块薄竹片,边角磨得溜滑:“做船舵用,装在船尾能调方向,不然竹船会打转。”
赶到塘边时,阿明和阿瑶已经把竹料摆开——粗竹篾搭成了几个船身骨架,细竹篾泡在浅水里,水面飘着几片新摘的菱叶芽。阿瑶蹲在石边,手里捏着片干菱角壳比对:“我按去年的菱角形状做了船底模板,船底要编得密些,才不会漏水。”阿明则举着根泡透的细竹篾:“刚试了试,细篾能弯成小弧度,缠在船身骨架上正好。”
老陈爷爷搬来竹凳坐在一旁,手里转着根竹条:“扎竹船关键在‘平衡’——船尾要比船头重些,不然会翘起来翻船。”他说着就用粗竹篾搭了个小骨架,在船尾加了截短竹:“你们看,加这么一截就行,像给竹船坠了个小秤砣。”
小宇蹲在塘边,把菱角竹盘扣在地上,用粉笔画出船身轮廓:“咱们就按这个大小扎,比竹盘略长些,刚好能装下咱们的小玻璃珠。”阿明和小虎负责搭骨架、缠竹篾,竹刀削竹的轻响混着春风,落在塘面上。朵朵则坐在石上缝布帆,偶尔抬头帮着递竹篾:“阿瑶,船舷编到第二圈时喊我,我粘玻璃珠!”
刚扎好两艘竹船,小虎就迫不及待地把其中一艘放进塘里——可竹船刚漂出去不远,就往一边歪,眼看要翻。他急得伸手想去捞:“怎么会歪呢?明明按老陈爷爷说的加了船尾配重!”
阿瑶蹲在塘边,盯着竹船看了会儿:“是船身两侧的竹篾不一样密!左边缠得松,右边紧,受力不均才歪的。”她说着就把竹船捞上来,用手指量了量两侧的竹篾:“你看,左边比右边少缠了两圈,咱们补缠几圈细竹篾就行。”
小宇也凑过来,从背包里掏出细棉线:“补缠时用棉线跟着绕,既能让竹篾更密,还能把船身绑得更紧。”朵朵则找出颗大点的玻璃珠,粘在船尾另一侧:“再加点配重,两边平衡了就不会歪了。”
等补缠好竹篾、粘好玻璃珠,小虎再把竹船放进塘里——这次竹船稳稳地漂在水面,风一吹,布帆鼓起来,带着玻璃珠的光,往塘心漂去。孩子们跟着塘边跑,笑声混着竹船划过水面的轻响,落在新抽的菱叶芽上。
夕阳把塘面染成金红色时,孩子们坐在木桥上,看着竹船在水里漂。小宇突然指着塘中心:“明年夏天,咱们再编个小竹渔网,跟着竹船捞小鱼,用菱角竹盘装着!”
阿明和朵朵笑着点头,手里还捏着没扎完的竹篾。春风裹着菱叶的清香,把新的约定吹进塘里,而那些飘在春水上的竹船,早已把春日的鲜活,织进了又一段并肩的时光里。
三月的雨刚歇,塘边的芦苇冒出嫩黄芽尖时,阿明的电话就带着水汽打来,听筒里能听见竹篾碰撞的轻响:“去年编竹盘剩下的细竹篾都理好了,我跟阿瑶把竹料泡在塘水里醒着,就等你们来扎小竹船!”
小宇挂了电话,第一时间翻出笔记本——“春日竹舟”那页早画满了草图:“船身要窄长,尖头削得圆些,不容易扎水”,还在船尾画了片梯形竹帆,旁边标注“帆杆插活扣,能跟着风转方向”。他顺手把菱角竹盘也装进背包,盘底的菱叶纹正好能当竹船尺寸的参照,又揣上了去年夏塘收的干菱叶:“粘在船舷上,像给竹船戴了顶绿帽子。”
朵朵背着缝补篮出门时,蓝印花布在春风里晃出软褶——她把去年编竹篓剩下的布料,剪成了小小的方形帆面,边缘还缝了细棉绳:“竹帆蒙上布,风一吹更鼓,竹船走得快。”篮里还放着个小铁盒,装着她攒的彩色玻璃珠:“粘在船尾当‘灯’,傍晚看竹船漂,能跟着光找着它。”
小虎扛着磨得发亮的竹刀,刀鞘上缠了圈新抽的芦苇秆:“老陈爷爷说扎竹船得用‘软篾缠硬骨’,粗竹篾做船身骨架,细竹篾绕着缠,这样在水里不容易散。”他还带了块薄竹片,边角磨得溜滑:“做船舵用,装在船尾能调方向,不然竹船会打转。”
赶到塘边时,阿明和阿瑶已经把竹料摆开——粗竹篾搭成了几个船身骨架,细竹篾泡在浅水里,水面飘着几片新摘的菱叶芽。阿瑶蹲在石边,手里捏着片干菱角壳比对:“我按去年的菱角形状做了船底模板,船底要编得密些,才不会漏水。”阿明则举着根泡透的细竹篾:“刚试了试,细篾能弯成小弧度,缠在船身骨架上正好。”
老陈爷爷搬来竹凳坐在一旁,手里转着根竹条:“扎竹船关键在‘平衡’——船尾要比船头重些,不然会翘起来翻船。”他说着就用粗竹篾搭了个小骨架,在船尾加了截短竹:“你们看,加这么一截就行,像给竹船坠了个小秤砣。”
小宇蹲在塘边,把菱角竹盘扣在地上,用粉笔画出船身轮廓:“咱们就按这个大小扎,比竹盘略长些,刚好能装下咱们的小玻璃珠。”阿明和小虎负责搭骨架、缠竹篾,竹刀削竹的轻响混着春风,落在塘面上。朵朵则坐在石上缝布帆,偶尔抬头帮着递竹篾:“阿瑶,船舷编到第二圈时喊我,我粘玻璃珠!”
刚扎好两艘竹船,小虎就迫不及待地把其中一艘放进塘里——可竹船刚漂出去不远,就往一边歪,眼看要翻。他急得伸手想去捞:“怎么会歪呢?明明按老陈爷爷说的加了船尾配重!”
阿瑶蹲在塘边,盯着竹船看了会儿:“是船身两侧的竹篾不一样密!左边缠得松,右边紧,受力不均才歪的。”她说着就把竹船捞上来,用手指量了量两侧的竹篾:“你看,左边比右边少缠了两圈,咱们补缠几圈细竹篾就行。”
小宇也凑过来,从背包里掏出细棉线:“补缠时用棉线跟着绕,既能让竹篾更密,还能把船身绑得更紧。”朵朵则找出颗大点的玻璃珠,粘在船尾另一侧:“再加点配重,两边平衡了就不会歪了。”
等补缠好竹篾、粘好玻璃珠,小虎再把竹船放进塘里——这次竹船稳稳地漂在水面,风一吹,布帆鼓起来,带着玻璃珠的光,往塘心漂去。孩子们跟着塘边跑,笑声混着竹船划过水面的轻响,落在新抽的菱叶芽上。
夕阳把塘面染成金红色时,孩子们坐在木桥上,看着竹船在水里漂。小宇突然指着塘中心:“明年夏天,咱们再编个小竹渔网,跟着竹船捞小鱼,用菱角竹盘装着!”
阿明和朵朵笑着点头,手里还捏着没扎完的竹篾。春风裹着菱叶的清香,把新的约定吹进塘里,而那些飘在春水上的竹船,早已把春日的鲜活,织进了又一段并肩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