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归来,营地依旧保持着一种压抑的平静。江疏影将采买的物品交割清楚,便退回那个昏暗的侍女帐篷,心中却如沸水般翻腾。众安桥头的惊险一瞥,那个卖花翁锐利而短暂的眼神,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过后,只剩深不见底的沉寂。消息是否送达?对方是否理解那致命符号的含义?她一无所知,只能被动等待。
同帐的侍女们依旧沉默寡言,各自忙碌。那个引领她的沉默侍女不知何时出去了,帐内只剩下鞣皮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意义不明的蒙古低语。时间在焦灼中缓慢爬行,每一刻都像是在炭火上煎熬。
傍晚时分,帐外忽然传来一阵不同于以往的骚动。马蹄声、号令声、以及一种刻意营造出的喧哗打破了营地的沉闷。有传令兵用蒙汉两种语言高声传达指令:副使大人为即将到来的行程设宴,犒劳使团中有功的将士。
很快,命令下达到了她们这里。几名管事模样的蒙古妇人进来,指挥着侍女们将准备好的酒肉、奶食源源不断地送往营地中央那片最大的空地。那里已燃起数堆巨大的篝火,烤全羊的香气混合着马奶酒的醇味弥漫开来,驱散了夜间的寒意。
江疏影也被指派端着巨大的酒壶,穿梭于喧闹的军士之间,为他们斟满酒碗。火光跳跃,映照着一张张因酒精和兴奋而泛红的脸庞,粗犷的笑声、划拳声、以及她听不懂的蒙古歌谣混杂在一起,充斥着一种近乎野蛮的活力。她低眉顺眼,动作机械,心思却全在捕捉任何可能与“虎跪山”、“初六”相关的只言片语上。
然而,听到的多是吹嘘战功、抱怨天气或是谈论女人的粗话。
宴至酣处,那位面色白皙的副使在众人的簇拥下站起身,举杯说了些预祝南下顺利、再立新功的话,引得底下军士一片欢呼。江疏影的心猛地提起,屏息倾听,但他并未提及任何具体细节。
酒过三巡,气氛越发高涨。有人嚷着要听曲儿助兴。副使似乎心情颇佳,拍了拍手,用汉语笑道:“听闻南人的琵琶弹得精妙,不知我等可有耳福?”
立刻有通译将话传了下去。片刻后,一名穿着宋人乐师服饰、怀抱琵琶的中年男子被带了上来,他身后还跟着两个低头捧着阮咸和拍板的少女乐工。三人皆面色惶恐,身形微抖,显然是临时从附近寻来的。
乐师战战兢兢地行了个礼,在指定的位置坐下,调了调弦,便开始演奏。是一首常见的《凉州大曲》,技法算不得顶尖,倒也流畅。
江疏影正低头为一名百夫长斟酒,忽觉一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她下意识抬眼,恰好与那弹琵琶的乐师视线相撞。那乐师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清癯,眼神在火光下显得有些飘忽,在与她对视的瞬间,极快地眨了一下左眼,随即又若无其事地继续演奏。
她的心倏地一提。
是巧合吗?
她不敢确定,只得继续手中的活计,但一部分注意力已牢牢系在了那乐师身上。
一曲既终,蒙古军士们叫好声寥寥,显然对此等雅乐不太感兴趣。副使也略显乏味地摆了摆手。
那乐师却并未立刻退下,他深吸一口气,忽然开口道:“小人……小人还会一首《郁轮袍》,乃唐人王维所作,讲述……”他话未说完,已被旁边的通译不耐烦地打断:“大人没工夫听你啰嗦,快弹!”
乐师瑟缩了一下,连忙低头拨动琴弦。
然而,就在琵琶声响起的那一刻,江疏影的耳朵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不和谐的变调。那乐师的手指看似在琴弦上飞舞,实则每一次轮指、每一次揉弦的力度和间隔,都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规律!
这不是《郁轮袍》!
她的呼吸几乎停滞。贺平曾简单提过,蛰龙司有时会利用乐律节奏传递极其简短的密讯,非精通此道者不能辨,更不能发。难道……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边假意擦拭酒壶,一边将全部心神沉浸在那独特的琵琶节奏里。强弱、长短、停顿……一个个音符如同密码,敲击着她的耳膜。
……初……六……粮……山……
几个破碎的音节在她脑中艰难地组合。是了!他在试图重复她传递出的信息!他在确认!
心跳如擂鼓,她猛地抬眼看向那乐师。乐师额角已渗出细汗,演奏也接近尾声。最后几个音符,他用了极大的力度,轮指急拨,如同雨打芭蕉!
……危……速……离……
最后三个字化为强烈的节奏,狠狠砸入她的心中!
“铮——”一声裂帛般的锐响,曲终。
帐内静了一瞬,随即响起几声稀稀拉拉的掌声和蒙古军士们粗鲁的吆喝:“下去吧下去吧!换点热闹的来!”
乐师如蒙大赦,抱着琵琶,带着两个少女匆匆退下,身影迅速消失在火光外的黑暗里。
江疏影僵立在原地,手心冰凉。确认了!消息已收到!但“危、速、离”三个字,却像三根冰锥,刺穿了她刚刚升起的一丝希望。
危机已至,让她尽快离开?
可她如何能离开?这营地如同铁桶,她又能逃往何处?
“愣着干什么!没看到大人们的酒碗空了吗!”一声呵斥在身边响起,一个管事妇人不满地推了她一把。
江疏影猛地回神,连忙端起酒壶,重新淹没在喧闹的宴席之中。篝火熊熊,映照着周围狂欢的人群,她却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夜宴的喧嚣成了最好的掩护,也成了最可怕的牢笼。
琵琶声已歇,杀机却刚刚奏响。
同帐的侍女们依旧沉默寡言,各自忙碌。那个引领她的沉默侍女不知何时出去了,帐内只剩下鞣皮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意义不明的蒙古低语。时间在焦灼中缓慢爬行,每一刻都像是在炭火上煎熬。
傍晚时分,帐外忽然传来一阵不同于以往的骚动。马蹄声、号令声、以及一种刻意营造出的喧哗打破了营地的沉闷。有传令兵用蒙汉两种语言高声传达指令:副使大人为即将到来的行程设宴,犒劳使团中有功的将士。
很快,命令下达到了她们这里。几名管事模样的蒙古妇人进来,指挥着侍女们将准备好的酒肉、奶食源源不断地送往营地中央那片最大的空地。那里已燃起数堆巨大的篝火,烤全羊的香气混合着马奶酒的醇味弥漫开来,驱散了夜间的寒意。
江疏影也被指派端着巨大的酒壶,穿梭于喧闹的军士之间,为他们斟满酒碗。火光跳跃,映照着一张张因酒精和兴奋而泛红的脸庞,粗犷的笑声、划拳声、以及她听不懂的蒙古歌谣混杂在一起,充斥着一种近乎野蛮的活力。她低眉顺眼,动作机械,心思却全在捕捉任何可能与“虎跪山”、“初六”相关的只言片语上。
然而,听到的多是吹嘘战功、抱怨天气或是谈论女人的粗话。
宴至酣处,那位面色白皙的副使在众人的簇拥下站起身,举杯说了些预祝南下顺利、再立新功的话,引得底下军士一片欢呼。江疏影的心猛地提起,屏息倾听,但他并未提及任何具体细节。
酒过三巡,气氛越发高涨。有人嚷着要听曲儿助兴。副使似乎心情颇佳,拍了拍手,用汉语笑道:“听闻南人的琵琶弹得精妙,不知我等可有耳福?”
立刻有通译将话传了下去。片刻后,一名穿着宋人乐师服饰、怀抱琵琶的中年男子被带了上来,他身后还跟着两个低头捧着阮咸和拍板的少女乐工。三人皆面色惶恐,身形微抖,显然是临时从附近寻来的。
乐师战战兢兢地行了个礼,在指定的位置坐下,调了调弦,便开始演奏。是一首常见的《凉州大曲》,技法算不得顶尖,倒也流畅。
江疏影正低头为一名百夫长斟酒,忽觉一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她下意识抬眼,恰好与那弹琵琶的乐师视线相撞。那乐师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清癯,眼神在火光下显得有些飘忽,在与她对视的瞬间,极快地眨了一下左眼,随即又若无其事地继续演奏。
她的心倏地一提。
是巧合吗?
她不敢确定,只得继续手中的活计,但一部分注意力已牢牢系在了那乐师身上。
一曲既终,蒙古军士们叫好声寥寥,显然对此等雅乐不太感兴趣。副使也略显乏味地摆了摆手。
那乐师却并未立刻退下,他深吸一口气,忽然开口道:“小人……小人还会一首《郁轮袍》,乃唐人王维所作,讲述……”他话未说完,已被旁边的通译不耐烦地打断:“大人没工夫听你啰嗦,快弹!”
乐师瑟缩了一下,连忙低头拨动琴弦。
然而,就在琵琶声响起的那一刻,江疏影的耳朵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不和谐的变调。那乐师的手指看似在琴弦上飞舞,实则每一次轮指、每一次揉弦的力度和间隔,都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规律!
这不是《郁轮袍》!
她的呼吸几乎停滞。贺平曾简单提过,蛰龙司有时会利用乐律节奏传递极其简短的密讯,非精通此道者不能辨,更不能发。难道……
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边假意擦拭酒壶,一边将全部心神沉浸在那独特的琵琶节奏里。强弱、长短、停顿……一个个音符如同密码,敲击着她的耳膜。
……初……六……粮……山……
几个破碎的音节在她脑中艰难地组合。是了!他在试图重复她传递出的信息!他在确认!
心跳如擂鼓,她猛地抬眼看向那乐师。乐师额角已渗出细汗,演奏也接近尾声。最后几个音符,他用了极大的力度,轮指急拨,如同雨打芭蕉!
……危……速……离……
最后三个字化为强烈的节奏,狠狠砸入她的心中!
“铮——”一声裂帛般的锐响,曲终。
帐内静了一瞬,随即响起几声稀稀拉拉的掌声和蒙古军士们粗鲁的吆喝:“下去吧下去吧!换点热闹的来!”
乐师如蒙大赦,抱着琵琶,带着两个少女匆匆退下,身影迅速消失在火光外的黑暗里。
江疏影僵立在原地,手心冰凉。确认了!消息已收到!但“危、速、离”三个字,却像三根冰锥,刺穿了她刚刚升起的一丝希望。
危机已至,让她尽快离开?
可她如何能离开?这营地如同铁桶,她又能逃往何处?
“愣着干什么!没看到大人们的酒碗空了吗!”一声呵斥在身边响起,一个管事妇人不满地推了她一把。
江疏影猛地回神,连忙端起酒壶,重新淹没在喧闹的宴席之中。篝火熊熊,映照着周围狂欢的人群,她却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夜宴的喧嚣成了最好的掩护,也成了最可怕的牢笼。
琵琶声已歇,杀机却刚刚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