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的暖意和药膏的清凉交织,让江疏影紧绷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懈。她靠在干燥的草堆上,听着洞外渐歇的风雨声和那规律如心跳的铜铃声,竟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这一觉并不踏实,梦里尽是驿桥的刀光剑影、陆沉舟冰冷的眼神和那只振翅欲飞的鹞鹰印记。
当她被洞外鸟鸣声惊醒时,天光已透过洞口藤蔓的缝隙照射进来。雨停了,山林间弥漫着清新的泥土和草木气息。她猛地坐起,第一时间摸向靴中的匕首,然后警惕地环顾四周。
火堆早已熄灭,只剩下一堆灰白的余烬。那个自称“铃医”的老人不见了踪影,连同他那把古朴的长剑和斗笠蓑衣,仿佛昨夜的一切只是一场幻梦。但背上伤口传来的清凉感,以及身边留下的半块面饼和一个装满清水的竹筒,又明确地告诉她,那不是梦。
他去了哪里?是敌是友?为何悄然离去?
江疏影心中疑窦丛生,却也无从追寻。她迅速吃完面饼,喝了几口水,将竹筒系在腰间。当务之急是离开这里,找到通往金陵的路。铃医昨夜似乎并无恶意,甚至提供了帮助,但这反而让她更加不安。在这种波诡云谲的境地里,无缘无故的善意,往往包裹着更深的图谋。
她走出山洞,雨后初霁,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她辨认了一下方向,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驿栈应该在她的东南方。她必须绕过驿栈,向西或向南,寻找官道或水路。
她在山林中艰难跋涉了大半日,幸运地没有遇到搜山的兵丁或可疑之人。午后,她终于找到了一条被车轮压出深辙的土路。沿着土路走了约一个时辰,眼前豁然开朗,浩荡的长江横亘前方,江对岸,一座城池的轮廓在水汽中若隐若现,那便是润州(镇江)。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江边一座依山而建的宏伟寺院,殿宇层叠,梵宇僧楼,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气势恢宏——正是闻名遐迩的金山寺。
江疏影心中一动。金山寺不仅是江南名刹,香火鼎盛,南来北往的客商、文人、甚至各方势力的人物在此交汇,是打探消息、隐匿行踪的绝佳场所。而且,寺中僧众众多,便于伪装。或许,可以在此稍作休整,打探一下使团的消息,再看看能否找到前往金陵的可靠途径。
她整理了一下破烂的衣衫,抹去脸上的泥污,混在前往寺中进香的善男信女之中,低头走进了金山寺的山门。寺内果然人头攒动,钟磬悠扬,香烟缭绕。她装作虔诚的香客,随着人流在大雄宝殿上了香,捐了仅有的几文钱,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扫视着四周。
她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安静,又能观察到人流的地方。她信步走向殿后的一处偏殿,那里人烟稍稀,墙壁上似乎刻着不少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题咏。她假装欣赏壁上的字画,实则是在寻找可能的线索或是安全的落脚点。
就在她走到偏殿一角时,目光被墙壁上一处不太起眼的题诗吸引住了。那首诗刻痕较新,笔力遒劲,却并非名家手笔,内容乍看之下是一首寻常的咏景抒怀之作: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日暮征帆远,秋声入晓钟。
浮云蔽吴楚,暗浪隐蛟龙。
欲问前程事,石砫指迷踪。”
前几句描绘江景,颇有气势,但最后两句却显得有些突兀。“欲问前程事,石砫指迷踪”?石砫?是指石头柱子吗?江疏影微微蹙眉,觉得这诗似乎别有深意。她仔细看去,发现刻诗的石壁下方,有一块凸起的、形似砫础的天然岩石。
她心中一动,蹲下身,假装系鞋带,仔细观察那块石砫。石砫表面粗糙,布满了青苔,但有一处地方的青苔似乎被人为地轻微刮擦过,露出下面更深颜色的石质,隐约构成一个箭头状的指向符号,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偏殿更深处一条通往僧舍的僻静回廊。
是巧合?还是……这诗和石砫,是一个标记?
江疏影的心跳微微加速。她想起老刀密信中的“朱雀桥”,那是一个明确的地点。而这里,金山寺,会不会是另一个联络点?这诗谜,是留给特定的人看的?她是不是那个“特定的人”?
风险极大。这可能是陷阱,可能是“鹞鹰”布下的局。但也可能是真正的接应信号,是她在脱离使团后,重新与组织取得联系的唯一机会。
她深吸一口气,决定冒险一探。她站起身,若无其事地沿着石砫指示的方向,走向那条僻静的回廊。回廊曲折通向寺院深处,香客稀少,只有几个扫地的小沙弥。她放慢脚步,留意着周围的动静和可能出现的标记。
回廊的尽头是一处小小的放生池,池边有一座六角小亭。亭子的柱子上,也刻着一些诗句。她走近细看,其中一根柱子上刻着一行小字,与偏殿那首诗的字迹极为相似:
“钟鸣鼎食处,不见牧牛儿。”
这句诗更加晦涩。“钟鸣鼎食”指代豪门贵族,而“牧牛儿”……江疏影猛然想起,蛰龙司内部曾用一种极其隐晦的代号,将重要的暗桩或情报员称为“牧者”。难道这句诗的意思是,在那些显赫繁华的地方(钟鸣鼎食处),反而找不到真正的核心人物(牧牛儿)?
那么,真正的“牧牛儿”在哪里?诗句刻在放生池边的亭子里,难道线索在水里?或者,与“放生”有关?
她的目光落在放生池清澈的水底,池底铺着鹅卵石,并无异常。她又看向池边,那里有几个石刻的动物雕像,龟、鱼、蛙等。当她的目光扫过一只看起来憨态可掬的石雕水牛时,停住了。
牧牛儿……水牛……
她走到石水牛旁边,假装观赏,手指悄悄在水牛身上摸索。当她的指尖触到水牛一只弯弯的犄角内侧时,感觉到了一处轻微的松动。她用力一按,那块石头竟然陷了进去,发出极轻微的“咔哒”声。
紧接着,从水牛微微张开的嘴巴里,吐出了一个用防水的油布紧紧包裹的小卷!
江疏影迅速将小卷取出,藏入袖中,心脏狂跳不止。她不敢在原地久留,立刻转身,沿着来路快步离开。直到重新混入大雄宝殿喧闹的香客人群中,她才稍稍松了口气。
她找了一个僻静的角落,背对着人群,小心翼翼地打开油布卷。里面是一张更小的纸条,上面只有四个字,是用密写药水写的,字迹与她破译的“鱼书”情报来源一致:
“漕帮,瓜洲渡。”
当她被洞外鸟鸣声惊醒时,天光已透过洞口藤蔓的缝隙照射进来。雨停了,山林间弥漫着清新的泥土和草木气息。她猛地坐起,第一时间摸向靴中的匕首,然后警惕地环顾四周。
火堆早已熄灭,只剩下一堆灰白的余烬。那个自称“铃医”的老人不见了踪影,连同他那把古朴的长剑和斗笠蓑衣,仿佛昨夜的一切只是一场幻梦。但背上伤口传来的清凉感,以及身边留下的半块面饼和一个装满清水的竹筒,又明确地告诉她,那不是梦。
他去了哪里?是敌是友?为何悄然离去?
江疏影心中疑窦丛生,却也无从追寻。她迅速吃完面饼,喝了几口水,将竹筒系在腰间。当务之急是离开这里,找到通往金陵的路。铃医昨夜似乎并无恶意,甚至提供了帮助,但这反而让她更加不安。在这种波诡云谲的境地里,无缘无故的善意,往往包裹着更深的图谋。
她走出山洞,雨后初霁,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她辨认了一下方向,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驿栈应该在她的东南方。她必须绕过驿栈,向西或向南,寻找官道或水路。
她在山林中艰难跋涉了大半日,幸运地没有遇到搜山的兵丁或可疑之人。午后,她终于找到了一条被车轮压出深辙的土路。沿着土路走了约一个时辰,眼前豁然开朗,浩荡的长江横亘前方,江对岸,一座城池的轮廓在水汽中若隐若现,那便是润州(镇江)。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江边一座依山而建的宏伟寺院,殿宇层叠,梵宇僧楼,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气势恢宏——正是闻名遐迩的金山寺。
江疏影心中一动。金山寺不仅是江南名刹,香火鼎盛,南来北往的客商、文人、甚至各方势力的人物在此交汇,是打探消息、隐匿行踪的绝佳场所。而且,寺中僧众众多,便于伪装。或许,可以在此稍作休整,打探一下使团的消息,再看看能否找到前往金陵的可靠途径。
她整理了一下破烂的衣衫,抹去脸上的泥污,混在前往寺中进香的善男信女之中,低头走进了金山寺的山门。寺内果然人头攒动,钟磬悠扬,香烟缭绕。她装作虔诚的香客,随着人流在大雄宝殿上了香,捐了仅有的几文钱,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扫视着四周。
她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安静,又能观察到人流的地方。她信步走向殿后的一处偏殿,那里人烟稍稀,墙壁上似乎刻着不少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题咏。她假装欣赏壁上的字画,实则是在寻找可能的线索或是安全的落脚点。
就在她走到偏殿一角时,目光被墙壁上一处不太起眼的题诗吸引住了。那首诗刻痕较新,笔力遒劲,却并非名家手笔,内容乍看之下是一首寻常的咏景抒怀之作: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日暮征帆远,秋声入晓钟。
浮云蔽吴楚,暗浪隐蛟龙。
欲问前程事,石砫指迷踪。”
前几句描绘江景,颇有气势,但最后两句却显得有些突兀。“欲问前程事,石砫指迷踪”?石砫?是指石头柱子吗?江疏影微微蹙眉,觉得这诗似乎别有深意。她仔细看去,发现刻诗的石壁下方,有一块凸起的、形似砫础的天然岩石。
她心中一动,蹲下身,假装系鞋带,仔细观察那块石砫。石砫表面粗糙,布满了青苔,但有一处地方的青苔似乎被人为地轻微刮擦过,露出下面更深颜色的石质,隐约构成一个箭头状的指向符号,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偏殿更深处一条通往僧舍的僻静回廊。
是巧合?还是……这诗和石砫,是一个标记?
江疏影的心跳微微加速。她想起老刀密信中的“朱雀桥”,那是一个明确的地点。而这里,金山寺,会不会是另一个联络点?这诗谜,是留给特定的人看的?她是不是那个“特定的人”?
风险极大。这可能是陷阱,可能是“鹞鹰”布下的局。但也可能是真正的接应信号,是她在脱离使团后,重新与组织取得联系的唯一机会。
她深吸一口气,决定冒险一探。她站起身,若无其事地沿着石砫指示的方向,走向那条僻静的回廊。回廊曲折通向寺院深处,香客稀少,只有几个扫地的小沙弥。她放慢脚步,留意着周围的动静和可能出现的标记。
回廊的尽头是一处小小的放生池,池边有一座六角小亭。亭子的柱子上,也刻着一些诗句。她走近细看,其中一根柱子上刻着一行小字,与偏殿那首诗的字迹极为相似:
“钟鸣鼎食处,不见牧牛儿。”
这句诗更加晦涩。“钟鸣鼎食”指代豪门贵族,而“牧牛儿”……江疏影猛然想起,蛰龙司内部曾用一种极其隐晦的代号,将重要的暗桩或情报员称为“牧者”。难道这句诗的意思是,在那些显赫繁华的地方(钟鸣鼎食处),反而找不到真正的核心人物(牧牛儿)?
那么,真正的“牧牛儿”在哪里?诗句刻在放生池边的亭子里,难道线索在水里?或者,与“放生”有关?
她的目光落在放生池清澈的水底,池底铺着鹅卵石,并无异常。她又看向池边,那里有几个石刻的动物雕像,龟、鱼、蛙等。当她的目光扫过一只看起来憨态可掬的石雕水牛时,停住了。
牧牛儿……水牛……
她走到石水牛旁边,假装观赏,手指悄悄在水牛身上摸索。当她的指尖触到水牛一只弯弯的犄角内侧时,感觉到了一处轻微的松动。她用力一按,那块石头竟然陷了进去,发出极轻微的“咔哒”声。
紧接着,从水牛微微张开的嘴巴里,吐出了一个用防水的油布紧紧包裹的小卷!
江疏影迅速将小卷取出,藏入袖中,心脏狂跳不止。她不敢在原地久留,立刻转身,沿着来路快步离开。直到重新混入大雄宝殿喧闹的香客人群中,她才稍稍松了口气。
她找了一个僻静的角落,背对着人群,小心翼翼地打开油布卷。里面是一张更小的纸条,上面只有四个字,是用密写药水写的,字迹与她破译的“鱼书”情报来源一致:
“漕帮,瓜洲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