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的雪,是碎的。林晟踩着雪往小学工地走,靴底碾过冻硬的泥块,每一步都发出“咯吱”的脆响,像咬着半块受潮的饼干。工地临时搭的彩钢板围挡被风吹得晃,雪粒子斜斜地砸在板上,积出一层薄白,把“鼎盛建设”四个字盖得只剩边角的墨痕——像他心里那点刚冒头的底气,被雪压得发蔫。
老张蹲在钢筋堆旁抽烟,烟蒂在雪地里戳出个黑窟窿,周围的雪融了圈湿痕。看见林晟,他慢腾腾起身,腰杆没伸直,右手扶着后腰揉了揉——五十多岁的人,腰椎间盘突出是老毛病,天一冷就疼得直咧嘴。“林总,你来正好。”他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送货单,纸边被冻得发脆,指尖捏着单子一角,怕一使劲撕了,“水泥每吨涨了三十,钢筋每吨涨了五十,这月的料,比上个月贵出二十万。你要是不给加钱,下批料我进不来,工人只能停工。”
林晟接过送货单,指尖碰到纸页上的冰碴,凉得一缩。单子上的单价被红笔改了两次,第一次划掉的数字还能看清,比现在低了块把钱。他抬头看工地,搅拌机停在那儿,滚筒上结着层薄冰,几个工人蹲在工棚门口烤火,看见他过来,都把话头收了,只剩火堆里木柴“噼啪”的响。“张叔,能不能再等等?”他的声音有点紧,口袋里的旧车票硌着腰,2000年深圳的票价是86块,现在这点钱,连半袋水泥都买不来,“我这边还在凑钱,再过半个月……”
“等?”老张笑了,把烟屁股扔在火堆里,火星溅起来,“工人等着拿钱买年货,家里孩子等着交学费,我能等,他们等不了。”他往工棚那边指了指,“你看老陈,他儿子下个月结婚,就指望这月工资凑彩礼;还有小周,他妈住院,天天催他寄钱。我总不能让他们空着手回去吧?”
林晟没说话,往工地深处走。脚踩在雪上,留下一串深脚印,没走几步,雪又把脚印填了一半。他知道老张没说谎,上个月去建材市场,李建国就跟他提过涨价,只是他当时满脑子都是城东地块的规划图,觉得先把工地开起来,钱总能想办法。可现在,小学项目的300万垫资是李建国的,建材再涨二十万,他手里那点准备给父亲交医药费的钱,根本不够填窟窿。
回到办公室,林晟把预算表摊在桌上。台灯的光有点暗,他凑得近了些,红笔在“建材费”那栏画了个圈,画了又涂,纸都快戳破了。桌上的旧车票露了个角,是早上整理东西时带出来的,背面“当时差5万,没敢买房”的字迹,被他摸得发毛。手机响了,是妻子刘梅,声音带着急:“爸的医药费该交了,医院刚才又打电话催,你这周能不能打过来?”
“我……我知道了。”林晟挂了电话,把手机扔在桌上。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信封,里面是准备给父亲交医药费的钱,厚厚的一沓,现在却要用来填工地的窟窿——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慌。他翻出张科长的名片,指尖反复摩挲“国土局基建科”几个字,名片边缘被磨得发亮,像他此刻反复纠结的心思。
下午,林晟揣着名片去了国土局。办公楼的暖气很足,进门时眼镜上蒙了层雾,他擦了半天,才看清走廊里的牌子。张科长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翻文件的声音,他敲了敲门,听见“进来”才推开门。
张科长坐在办公桌后,手里端着个紫砂杯,杯沿上有圈茶渍。墙上挂着幅“厚德载物”的字画,装裱得很精致,只是画框上落了层薄灰。“小林啊,什么事?”张科长放下杯子,目光扫过他的帆布包,包上的补丁还在,是刘梅上次用旧牛仔裤补的。
“张科长,我是来跟您说小学项目的事。”林晟的手心出汗,把帆布包往身后藏了藏,“包工头说建材涨价,要加二十万,不然就停工。我这边资金有点紧,想请您帮忙协调一下,看看能不能让他们先供货,钱我后续补上。”
张科长没立刻说话,端起紫砂杯喝了口茶,茶叶在杯里转了圈。他指了指桌角的一个旧工程手册,封面上写着“基建项目管理规范”,书页都翻卷了:“我刚工作的时候,也遇到过建材涨价的事。那时候老领导跟我说,干工程的,讲究个互相体谅,但有时候,也得懂点规矩。”他拿起烟盒,抽出一根烟,没点燃,夹在手指间,“你知道我这办公室的暖气费是谁交的吗?不是单位,是上次做城西道路工程的王总。有些事,不用我明说吧?”
林晟的脸一下子热了,眼镜又蒙了雾。他看着张科长手指间的烟,突然明白过来。“我……我懂了。”他结结巴巴地说,转身往门口走,脚步有点飘。出门时,他瞥见张科长桌角的工程手册,封面上的名字是手写的,笔画很工整,像个认真做事的人——可现在,这个人却在跟他谈“规矩”。
出了国土局,林晟直奔烟酒行。玻璃柜里的烟摆得整齐,“中华”的包装盒闪着金光。店主迎上来:“老板,要什么烟?”林晟的手指在玻璃上划了划,停在“中华”上:“拿两条。”店主给他包烟时,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信封,钱是一沓一沓叠好的,现在却要换成两条烟——他想起父亲在医院里输液的样子,心里像被针扎了下,却只能硬着头皮付钱。
晚上,林晟去了张科长家。小区是新建的,路灯很亮,张科长家在三楼,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他站在楼下,犹豫了半天,才拨通张科长的电话。“张科长,我在您家楼下,有点东西想给您。”
“东西放门口的铁皮柜上就行,你回去吧。”张科长的声音有点不耐烦,没等他再说,就挂了电话。
林晟走到单元门口。把烟放下。铁皮柜上,“中华”的字样在路灯下扎眼。他没走。站在楼下看三楼的窗户。窗帘缝里漏出点暖光。照不进心里的冷。
第二天一早,老张就给林晟打电话,说“料已经联系好了,不用加钱,明天就能送过来”。林晟挂了电话,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的预算表。他把两条烟的钱算进去,一笔一笔写在纸上,写完后发现,预算超了十万——这十万像道细缝,划在预算表上,也划在他心里。
他摸出旧车票,放在预算表上。车票被雪天的潮气浸得有点软,背面的字迹模糊了些。以前他总觉得,2000年是因为没钱,才错失了买房的机会;现在他有了项目,却要靠送烟才能推进。他想起张科长办公室的“厚德载物”,想起父亲的医药费,想起工人等着拿工资的样子,突然觉得喉咙发紧。
工地的搅拌机又转了起来,声音隔着窗户传进来,闷闷的。林晟走到窗边,看见老张正指挥工人卸水泥,水泥袋上的“鼎盛建设”字样,被雪盖了一半。他把预算表折好,放进抽屉里,和旧车票放在一起。抽屉里有点潮,预算表的纸边很快就卷了——像那道刚出现的裂痕,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越裂越大。
窗外的雪还在下,碎碎的,落在工地的彩钢板上,发出“沙沙”的声。林晟摸了摸口袋里的信封,里面的钱已经换成了烟,现在只剩个空信封。
他把信封揉成一团,扔进纸篓里。纸团在纸篓里滚了滚,停在角落。
老张蹲在钢筋堆旁抽烟,烟蒂在雪地里戳出个黑窟窿,周围的雪融了圈湿痕。看见林晟,他慢腾腾起身,腰杆没伸直,右手扶着后腰揉了揉——五十多岁的人,腰椎间盘突出是老毛病,天一冷就疼得直咧嘴。“林总,你来正好。”他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送货单,纸边被冻得发脆,指尖捏着单子一角,怕一使劲撕了,“水泥每吨涨了三十,钢筋每吨涨了五十,这月的料,比上个月贵出二十万。你要是不给加钱,下批料我进不来,工人只能停工。”
林晟接过送货单,指尖碰到纸页上的冰碴,凉得一缩。单子上的单价被红笔改了两次,第一次划掉的数字还能看清,比现在低了块把钱。他抬头看工地,搅拌机停在那儿,滚筒上结着层薄冰,几个工人蹲在工棚门口烤火,看见他过来,都把话头收了,只剩火堆里木柴“噼啪”的响。“张叔,能不能再等等?”他的声音有点紧,口袋里的旧车票硌着腰,2000年深圳的票价是86块,现在这点钱,连半袋水泥都买不来,“我这边还在凑钱,再过半个月……”
“等?”老张笑了,把烟屁股扔在火堆里,火星溅起来,“工人等着拿钱买年货,家里孩子等着交学费,我能等,他们等不了。”他往工棚那边指了指,“你看老陈,他儿子下个月结婚,就指望这月工资凑彩礼;还有小周,他妈住院,天天催他寄钱。我总不能让他们空着手回去吧?”
林晟没说话,往工地深处走。脚踩在雪上,留下一串深脚印,没走几步,雪又把脚印填了一半。他知道老张没说谎,上个月去建材市场,李建国就跟他提过涨价,只是他当时满脑子都是城东地块的规划图,觉得先把工地开起来,钱总能想办法。可现在,小学项目的300万垫资是李建国的,建材再涨二十万,他手里那点准备给父亲交医药费的钱,根本不够填窟窿。
回到办公室,林晟把预算表摊在桌上。台灯的光有点暗,他凑得近了些,红笔在“建材费”那栏画了个圈,画了又涂,纸都快戳破了。桌上的旧车票露了个角,是早上整理东西时带出来的,背面“当时差5万,没敢买房”的字迹,被他摸得发毛。手机响了,是妻子刘梅,声音带着急:“爸的医药费该交了,医院刚才又打电话催,你这周能不能打过来?”
“我……我知道了。”林晟挂了电话,把手机扔在桌上。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信封,里面是准备给父亲交医药费的钱,厚厚的一沓,现在却要用来填工地的窟窿——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慌。他翻出张科长的名片,指尖反复摩挲“国土局基建科”几个字,名片边缘被磨得发亮,像他此刻反复纠结的心思。
下午,林晟揣着名片去了国土局。办公楼的暖气很足,进门时眼镜上蒙了层雾,他擦了半天,才看清走廊里的牌子。张科长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翻文件的声音,他敲了敲门,听见“进来”才推开门。
张科长坐在办公桌后,手里端着个紫砂杯,杯沿上有圈茶渍。墙上挂着幅“厚德载物”的字画,装裱得很精致,只是画框上落了层薄灰。“小林啊,什么事?”张科长放下杯子,目光扫过他的帆布包,包上的补丁还在,是刘梅上次用旧牛仔裤补的。
“张科长,我是来跟您说小学项目的事。”林晟的手心出汗,把帆布包往身后藏了藏,“包工头说建材涨价,要加二十万,不然就停工。我这边资金有点紧,想请您帮忙协调一下,看看能不能让他们先供货,钱我后续补上。”
张科长没立刻说话,端起紫砂杯喝了口茶,茶叶在杯里转了圈。他指了指桌角的一个旧工程手册,封面上写着“基建项目管理规范”,书页都翻卷了:“我刚工作的时候,也遇到过建材涨价的事。那时候老领导跟我说,干工程的,讲究个互相体谅,但有时候,也得懂点规矩。”他拿起烟盒,抽出一根烟,没点燃,夹在手指间,“你知道我这办公室的暖气费是谁交的吗?不是单位,是上次做城西道路工程的王总。有些事,不用我明说吧?”
林晟的脸一下子热了,眼镜又蒙了雾。他看着张科长手指间的烟,突然明白过来。“我……我懂了。”他结结巴巴地说,转身往门口走,脚步有点飘。出门时,他瞥见张科长桌角的工程手册,封面上的名字是手写的,笔画很工整,像个认真做事的人——可现在,这个人却在跟他谈“规矩”。
出了国土局,林晟直奔烟酒行。玻璃柜里的烟摆得整齐,“中华”的包装盒闪着金光。店主迎上来:“老板,要什么烟?”林晟的手指在玻璃上划了划,停在“中华”上:“拿两条。”店主给他包烟时,他摸了摸口袋里的信封,钱是一沓一沓叠好的,现在却要换成两条烟——他想起父亲在医院里输液的样子,心里像被针扎了下,却只能硬着头皮付钱。
晚上,林晟去了张科长家。小区是新建的,路灯很亮,张科长家在三楼,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他站在楼下,犹豫了半天,才拨通张科长的电话。“张科长,我在您家楼下,有点东西想给您。”
“东西放门口的铁皮柜上就行,你回去吧。”张科长的声音有点不耐烦,没等他再说,就挂了电话。
林晟走到单元门口。把烟放下。铁皮柜上,“中华”的字样在路灯下扎眼。他没走。站在楼下看三楼的窗户。窗帘缝里漏出点暖光。照不进心里的冷。
第二天一早,老张就给林晟打电话,说“料已经联系好了,不用加钱,明天就能送过来”。林晟挂了电话,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桌上的预算表。他把两条烟的钱算进去,一笔一笔写在纸上,写完后发现,预算超了十万——这十万像道细缝,划在预算表上,也划在他心里。
他摸出旧车票,放在预算表上。车票被雪天的潮气浸得有点软,背面的字迹模糊了些。以前他总觉得,2000年是因为没钱,才错失了买房的机会;现在他有了项目,却要靠送烟才能推进。他想起张科长办公室的“厚德载物”,想起父亲的医药费,想起工人等着拿工资的样子,突然觉得喉咙发紧。
工地的搅拌机又转了起来,声音隔着窗户传进来,闷闷的。林晟走到窗边,看见老张正指挥工人卸水泥,水泥袋上的“鼎盛建设”字样,被雪盖了一半。他把预算表折好,放进抽屉里,和旧车票放在一起。抽屉里有点潮,预算表的纸边很快就卷了——像那道刚出现的裂痕,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越裂越大。
窗外的雪还在下,碎碎的,落在工地的彩钢板上,发出“沙沙”的声。林晟摸了摸口袋里的信封,里面的钱已经换成了烟,现在只剩个空信封。
他把信封揉成一团,扔进纸篓里。纸团在纸篓里滚了滚,停在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