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人祸更甚十倍,关外之族踏破中原?”
听到江祈年这惊人之语,徐佛手中的酒壶突然倾斜,琥珀色的酒液泼洒在青石地面上,洇开一片暗色。
她顾不得擦拭,纤指紧紧攥住桌沿,指节泛白。
窗外竹影婆娑,沙沙作响,衬得厅内愈发寂静。
江祈年的话像一柄重锤,狠狠砸在她心口。
她对大明乱象早已习惯,但江公子刚刚那话的意思难道是......
大明要亡了?!
“公子此言......”
徐佛声音发颤:“可是朝中得了什么密报?”
“不是密报。”
江祈年摇头,语气平静得像在谈论明日天气:“是必然。”
“必然?”
徐佛瞪大美眸。
这个词太重了,就好像这位江公子能看透未来,看到了十七年后......
“等等!”
徐佛敏锐的抓住了一个词:“公子,您刚刚说了接下来十七年?”
“不错。”
江祈年轻笑一声:“若无意外,大明还有十七年国祚,至于十七年后嘛......”
他端起酒杯,轻轻晃动着杯中清酒,没再多说。
但徐佛自然明白其中之意。
“怎......怎么可能?”
徐福神情有些恍惚。
江祈年的这一番话,给她带来的冲击太大了。
大到她都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了。
“公子你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就好像......就好像您亲眼看到这一切一般。”
江祈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端起酒杯轻抿一口,目光投向窗外潺潺溪水,仿佛透过那清澈的水流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
“崇祯元年,陕西大旱,赤地千里;二年,北方持续干旱,山西、河北等地春夏无雨,禾苗枯死;三年,连续三年大旱,饥荒加剧,河爆发蝗灾......”
随着江祈年每一个字落下,徐佛的脸色就苍白一分。
直到江祈年最后道:“崇祯十七年,北方鼠疫持续,京中周边尸横遍野,无人掩埋;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大明灭亡。”
听到这里,她猛地站起身,带翻了桌上茶盏:“公子你说的如此详细,难道真......”
“而这只是开始。”
江祈年面色不变,似乎没看到徐佛那血色尽褪的样子,继续道:“四月,吴三桂降清,随后清军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南繁华,付之一炬。”
徐佛双腿一软,跌坐在绣墩上。
她茫然盯着江祈年,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丝玩笑的痕迹,却只看到令人心悸的笃定。
“公子......”
她声音干涩:“您究竟是谁?为何......为何会知道这些?”
“我?”
江祈年放下酒杯,眼神陡然变得深邃:“不过是一来到此世,想要做些什么的天外来客罢了。”
“天外来客?”
徐佛低声呢喃,又想起江祈年身上那似乎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遗世独立的气质,心中猛然间冒出了一个猜想。
“先生,难道你是......”
她话到一半,江祈年便挥手打断道:“夫人可知,为何江南丝绸冠绝天下,织户却依旧生计艰难?为何丝价波动如潮汐,能让小户一夜倾家?”
徐佛定了定心神,认真回道:“妾身略知一二,无非是商贾压价、胥吏盘剥、天气影响桑叶......”
“这些确实有些相关。”
江祈年先是点了点头,但随即又摇了摇头:“但归根到底还是生产力低下。”
“生产力低下?”
骤然听到这个新名词,徐佛有些不明所以。
“不错,如今江南的丝绸业产业分散,千家万户各立机杼,工艺参差,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信息闭塞,丝价高低全凭牙行一张嘴。无品牌,无标准,织户辛苦所得,大半入了中间商和贪官污吏的口袋。”
江祈年语速加快,字字珠玑:“这种分散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一场水患,一次丝价暴跌,就能让无数织户沦为流民。”
“可这么多年来不是一直这样吗?”
徐佛眨了眨眼,眸子里闪过一丝迷茫:“不这样,还能怎么办呢?”
“很简单。”
江祈年微微一笑:“将散户整合,建大型工厂,统一采购原料,统一销售,规模扩大,成本自然降低,更有力量与商贾、牙行议价。”
徐佛眼中闪过惊诧。
她经营归家院多年,对商业并非一无所知。
这种理念,有点儿像官办织造局,的确大有可为。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流水线作业。”
“公子,这流水线作业又是何意?”
一个又一个新名词从这位江公子口中说出来,徐佛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无知。
“传统织造,一人负责所有工序,从缫丝到织锦,既慢又易出错,而且培养这么一个熟练织工所需时间甚久。”
江祈年剖析道:“所谓流水线作业,便是工序拆解,有人专司缫丝,确保丝线均匀;有人专司理经,保证经线顺直;有人专司穿综,有人专司投梭......如此各司其职,如同水流般衔接顺畅,每人只精熟一项,专人专事,熟能生巧,速度与质量何止倍增?”
徐佛完全懵了。
流水作业?专人专事?
这些概念彻底颠覆了她对“织造”的所有认知。
她下意识地想象着那个场景,宽阔的工坊里,不再是妇人独坐纺车,而是数十上百人各司其职,丝线如飞梭,布匹如流水般产出......
“这......真能实现?”
“不仅能,而且必须实现。”
江祈年语气笃定:“未来数年,北方流民将大量南迁,劳动力充足,若能抓住时机,建立工场,不仅能提高效率,更能吸纳流民,稳定地方。”
徐佛心跳加速。
她隐约感觉到,眼前这位神秘公子描绘的,不仅是江南纺织业的出路,更是一条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道路。
“公子高见,令妾身茅塞顿开。”
徐佛深吸一口气:“只是......如此大的变革,需要雄厚资金和人脉......”
“资金易得,人脉可建。”
江祈年打断她:“关键在于信息,夫人这归家院,往来皆是江南士绅、商贾、乃至朝廷中人。若能善用,编织一张信息之网,收集各地生丝、棉麻、染料行情......汇总分析,预判市场波动,趋利避害,岂非掌握先机?此网若成,价值何止万金?”
徐佛瞳孔微缩。
归家院表面是风雅之地,实则确实与各方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官绅商贾在此饮酒作乐时,常会透露不少消息。
但她总觉得,江祈年提出者信息网,所为的不是一点儿丝绸生意......
听到江祈年这惊人之语,徐佛手中的酒壶突然倾斜,琥珀色的酒液泼洒在青石地面上,洇开一片暗色。
她顾不得擦拭,纤指紧紧攥住桌沿,指节泛白。
窗外竹影婆娑,沙沙作响,衬得厅内愈发寂静。
江祈年的话像一柄重锤,狠狠砸在她心口。
她对大明乱象早已习惯,但江公子刚刚那话的意思难道是......
大明要亡了?!
“公子此言......”
徐佛声音发颤:“可是朝中得了什么密报?”
“不是密报。”
江祈年摇头,语气平静得像在谈论明日天气:“是必然。”
“必然?”
徐佛瞪大美眸。
这个词太重了,就好像这位江公子能看透未来,看到了十七年后......
“等等!”
徐佛敏锐的抓住了一个词:“公子,您刚刚说了接下来十七年?”
“不错。”
江祈年轻笑一声:“若无意外,大明还有十七年国祚,至于十七年后嘛......”
他端起酒杯,轻轻晃动着杯中清酒,没再多说。
但徐佛自然明白其中之意。
“怎......怎么可能?”
徐福神情有些恍惚。
江祈年的这一番话,给她带来的冲击太大了。
大到她都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了。
“公子你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就好像......就好像您亲眼看到这一切一般。”
江祈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端起酒杯轻抿一口,目光投向窗外潺潺溪水,仿佛透过那清澈的水流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
“崇祯元年,陕西大旱,赤地千里;二年,北方持续干旱,山西、河北等地春夏无雨,禾苗枯死;三年,连续三年大旱,饥荒加剧,河爆发蝗灾......”
随着江祈年每一个字落下,徐佛的脸色就苍白一分。
直到江祈年最后道:“崇祯十七年,北方鼠疫持续,京中周边尸横遍野,无人掩埋;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大明灭亡。”
听到这里,她猛地站起身,带翻了桌上茶盏:“公子你说的如此详细,难道真......”
“而这只是开始。”
江祈年面色不变,似乎没看到徐佛那血色尽褪的样子,继续道:“四月,吴三桂降清,随后清军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南繁华,付之一炬。”
徐佛双腿一软,跌坐在绣墩上。
她茫然盯着江祈年,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丝玩笑的痕迹,却只看到令人心悸的笃定。
“公子......”
她声音干涩:“您究竟是谁?为何......为何会知道这些?”
“我?”
江祈年放下酒杯,眼神陡然变得深邃:“不过是一来到此世,想要做些什么的天外来客罢了。”
“天外来客?”
徐佛低声呢喃,又想起江祈年身上那似乎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遗世独立的气质,心中猛然间冒出了一个猜想。
“先生,难道你是......”
她话到一半,江祈年便挥手打断道:“夫人可知,为何江南丝绸冠绝天下,织户却依旧生计艰难?为何丝价波动如潮汐,能让小户一夜倾家?”
徐佛定了定心神,认真回道:“妾身略知一二,无非是商贾压价、胥吏盘剥、天气影响桑叶......”
“这些确实有些相关。”
江祈年先是点了点头,但随即又摇了摇头:“但归根到底还是生产力低下。”
“生产力低下?”
骤然听到这个新名词,徐佛有些不明所以。
“不错,如今江南的丝绸业产业分散,千家万户各立机杼,工艺参差,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信息闭塞,丝价高低全凭牙行一张嘴。无品牌,无标准,织户辛苦所得,大半入了中间商和贪官污吏的口袋。”
江祈年语速加快,字字珠玑:“这种分散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一场水患,一次丝价暴跌,就能让无数织户沦为流民。”
“可这么多年来不是一直这样吗?”
徐佛眨了眨眼,眸子里闪过一丝迷茫:“不这样,还能怎么办呢?”
“很简单。”
江祈年微微一笑:“将散户整合,建大型工厂,统一采购原料,统一销售,规模扩大,成本自然降低,更有力量与商贾、牙行议价。”
徐佛眼中闪过惊诧。
她经营归家院多年,对商业并非一无所知。
这种理念,有点儿像官办织造局,的确大有可为。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流水线作业。”
“公子,这流水线作业又是何意?”
一个又一个新名词从这位江公子口中说出来,徐佛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无知。
“传统织造,一人负责所有工序,从缫丝到织锦,既慢又易出错,而且培养这么一个熟练织工所需时间甚久。”
江祈年剖析道:“所谓流水线作业,便是工序拆解,有人专司缫丝,确保丝线均匀;有人专司理经,保证经线顺直;有人专司穿综,有人专司投梭......如此各司其职,如同水流般衔接顺畅,每人只精熟一项,专人专事,熟能生巧,速度与质量何止倍增?”
徐佛完全懵了。
流水作业?专人专事?
这些概念彻底颠覆了她对“织造”的所有认知。
她下意识地想象着那个场景,宽阔的工坊里,不再是妇人独坐纺车,而是数十上百人各司其职,丝线如飞梭,布匹如流水般产出......
“这......真能实现?”
“不仅能,而且必须实现。”
江祈年语气笃定:“未来数年,北方流民将大量南迁,劳动力充足,若能抓住时机,建立工场,不仅能提高效率,更能吸纳流民,稳定地方。”
徐佛心跳加速。
她隐约感觉到,眼前这位神秘公子描绘的,不仅是江南纺织业的出路,更是一条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道路。
“公子高见,令妾身茅塞顿开。”
徐佛深吸一口气:“只是......如此大的变革,需要雄厚资金和人脉......”
“资金易得,人脉可建。”
江祈年打断她:“关键在于信息,夫人这归家院,往来皆是江南士绅、商贾、乃至朝廷中人。若能善用,编织一张信息之网,收集各地生丝、棉麻、染料行情......汇总分析,预判市场波动,趋利避害,岂非掌握先机?此网若成,价值何止万金?”
徐佛瞳孔微缩。
归家院表面是风雅之地,实则确实与各方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官绅商贾在此饮酒作乐时,常会透露不少消息。
但她总觉得,江祈年提出者信息网,所为的不是一点儿丝绸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