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交锋与定义权-《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我认为,在将数学工具应用于交叉学科时,首要的不是追求工具的炫酷,而是确保数学模型本身能够严谨地反映实际问题的核心约束。

  否则,再精美的数学推导,也可能建立在沙滩之上,无法指导真正的科学发现。”

  她没有否定交叉学科,而是强调了数学应用的严谨性和基础性。

  直接回应了方启明之前关于“传统数学忽略真实世界”的暗讽。

  教室里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

  苏想的反驳,逻辑清晰,直击要害,展现出了扎实的数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方启明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瞬,他显然没料到苏想不仅能看懂他的题目,还能如此迅速地找到其理论上的瑕疵。

  他扶了扶眼镜,迅速恢复镇定:

  “苏想同学思考得很深入。模型当然需要不断完善,这也正是交叉学科的挑战和乐趣所在……”

  他试图将话题拉回自己的节奏,但之前那种掌控全场的气势,已然被打破。

  下课铃响,方启明深深地看了苏想一眼,眼神复杂,不再多言,收拾教案离开了。

  “想想!太帅了!”

  周炽第一个冲过来,激动地拍着苏想的肩膀。

  陈知行也走了过来,眼中带着赞许:“指出的问题很关键。数学的严谨,是应用的基石。”

  苏想看着围拢过来的伙伴,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因为紧张已经被冷汗微微浸湿。

  但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却充斥心间。

  她扞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观点,更是团队所坚持的研究理念。

  课堂上的交锋,如同一次宣言,让【北斗团队】在低年级数学系学生中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苏想那句“数学的严谨是应用的基石”甚至被一些学生记在了笔记本上。

  然而,方启明的“入侵”带来的影响并未结束。

  他利用代课的机会,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确实吸引了一批对生物信息学产生浓厚兴趣的优秀学生,其中不乏数学功底扎实的苗子。

  他开始私下接触这些学生,邀请他们参观自己的实验室,描绘基因科学的宏伟蓝图。

  一种无形的人才争夺,在方启明与【北斗团队】之间悄然展开。

  更让人担忧的是,方启明在系里的一些非正式场合,开始有意无意地散布一些言论。

  诸如“某些项目虽然应用性强,但理论深度不足,缺乏长远生命力”,或者“年轻人选择研究方向,应该着眼于未来十年的科技浪潮,而不是固守现有的框架”。

  这些话语,虽然没有点名,但矛头隐隐指向了863计划和他们团队。

  这些言论通过不同渠道,零零星星地传到了【北斗团队】耳中。

  “他这是想从根本上动摇我们的军心!”

  周炽气得不行,“太阴险了!”

  陈知行面色凝重:

  “舆论和认知的争夺,也是竞争的一部分。

  他是在争夺未来的人才和资源分配话语权。”

  李泽川眼神冰冷:“玩这套?小爷我陪他玩。”

  李泽川行动起来。

  他没有直接去找方启明对峙,而是动用了他那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几天后,几位在学术界影响力更大的、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甚至包括陈知行的父亲陈校长,在不同场合,公开肯定了北大在计算数学、系统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上的深厚积累和重要贡献,强调了【基础研究】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相辅相成的关系,委婉地批评了那种“盲目追逐热点、轻视学科根基”的短视行为。

  这无疑是对方启明言论的一种有力回击。

  同时,陈知行和周炽也加紧了在低年级学生中的“科普”工作。

  他们利用答疑、讲座的机会,生动地讲述863计划中的数学挑战,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守护电网安全、优化交通的实际力量,展现数学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不可替代性。

  苏想则用她特有的清晰和亲和力,向学弟学妹们展示数据处理中的数学之美。

  三人配合默契,一个沉稳,一个热情,一个细腻,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这天晚上,苏想最后一个离开机房,走到楼下,发现李泽川靠在他的二八自行车旁,似乎在等人。

  “这么晚,一个人回去不安全。”

  李泽川看到她,直起身,语气随意,却带着不容置疑,“上车。”

  夜风微凉,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苏想看着李泽川挺拔的背影,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

  她知道,最近针对方启明的那些舆论反击,背后少不了他的运作。

  “川哥,”

  她轻声说,“谢谢你。”

  李泽川蹬着车,头也没回,声音混在风里,有些模糊。

  863计划的中期评审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北斗”团队头顶。

  方启明实验室作为评审方之一,更让这次评审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竞争的火药味。

  团队必须拿出更具说服力的成果。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项目遇到了新的瓶颈。

  在尝试将混合系统模型应用到更宏观的经济预测领域时,模型对于突发性、非线性外部冲击的响应总是出现延迟甚至误判,导致预测曲线与实际数据产生较大偏差。

  “还是老问题,”

  周炽盯着屏幕上再次失真的预测曲线,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模型对平稳期数据的拟合很好,但一旦遇到【黑天鹅事件】,反应就慢了半拍!

  这就像个反应迟钝的巨人!”

  陈知行沉默地站在白板前,上面写满了各种优化算法的公式,但似乎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的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有些冷硬,显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李泽川尝试动用关系寻找一些非公开的经济扰动数据,希望能提升模型的适应性,但效果有限。

  苏想负责数据清洗和模型输入,她反复核对着经济指标的每一个波动,试图找出被忽略的细节,但庞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关联性让她也感到有些无力。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中期评审只剩不到三周。

  机房的灯光几乎彻夜长明,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和紧张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