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预料的那样,苏想坦白替考的消息,无法完全封锁,很快就在北大校园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各种版本的流言蜚语开始疯传。
有人翻出旧账,坐实了她“学术妲己”的污名,认为她之前所有的成就都是靠欺骗和“背后有人”得来的,如今不过是东窗事发。
也有人了解到更多内情,对她和姐姐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认为她是时代和制度漏洞下的受害者,其后的努力和成就更应该被肯定。
未名湖畔,教室走廊,食堂餐桌……到处都能听到关于“苏想事件”的争论。
曾经围绕在她身上的光环,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灼人的火焰。
周炽气得差点在食堂跟人动手,被陈知行死死拉住。
李泽川动用关系试图压下一些过分的言论,却发现这次的事件关注度太高,难以完全控制。
苏想本人却异常平静!
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李泽川帮忙安排的校外住处,避免回到是非之地的校园。
她看书,整理笔记,去医院陪伴依旧昏迷的姐姐,仿佛外界的风雨与她无关。
只有紧抿的嘴角和偶尔失神的瞬间,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
然而,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昏迷多日的苏念,在一天清晨,缓缓睁开了眼睛。
她醒来的第一句话,极其虚弱,却异常清晰:“想想……是不是……出事了?”
守在床边的王淑芬又惊又喜,泪如雨下,支支吾吾不敢回答。
苏想紧紧握住姐姐的手,看着她苍白却依旧睿智的眼睛,知道瞒不住了。
她深吸一口气,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将事情的原委,包括自己如何设计拿到证据、如何向学校坦白,都告诉了姐姐。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苏念听完,没有激动,没有责怪,反而露出了一个极其微弱,却充满欣慰和释然的笑容。
她反握住妹妹的手,声音气若游丝,却带着磐石般的坚定:“做得……好……想想……你……长大了……我们……终于……可以……活在……阳光下了……”
她顿了顿,积蓄着力气,目光望向窗外透进的阳光,轻声却清晰地说:
“这个秘密……压在我心里……太久了……比病……还重……现在……好了……”
她原本极度不稳定的心电波形,在醒来并得知真相后,竟奇迹般地趋向平稳。
主治医生都感到惊讶,或许,心灵的枷锁,有时比病魔本身更沉重。
也就在苏念苏醒后不久,她坚持让母亲找来纸笔,不顾身体的虚弱,颤抖着写下了一份情况说明。
她以当事人的身份,详细陈述了当年自己主动提出替考的前因后果,承担了自己作为姐姐和主要策划者的责任,
并强烈谴责了王德贵的卑劣行径,同时以自己协和医学院新生的身份,为妹妹苏想后续凭借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就作证。
这份来自事件核心另一当事人、且是受害者的亲笔证言,成为了扭转舆论的关键证据之一。
联合调查组的工作高效推进。在确凿的证据链面前——苏想的坦白材料、录音、王德贵的供述、苏念的证言及多方核实资料——事实很快水落石出。
王德贵因涉嫌策划高考作弊、长期敲诈勒索、威胁科研人员家属等多项罪名,被正式逮捕,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平县教育系统也因此迎来了一轮整顿。
关于苏想和苏念的处理,则成为了一个更复杂的议题,需要兼顾法理与人情,考量历史原因与后续表现。
经过反复研讨,并报请国家教育委员会核准后,最终的处理决定终于下达:
苏念,因在事件中系主要责任人且情况特殊,免于追究相关行政及法律责任,但其替考行为将作为个人历史记录在案。
苏想,替考行为严重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本应予以开除学籍。
但鉴于其当年系被动参与,年龄尚小,且入学后凭借自身努力取得卓越成绩,为国家赢得荣誉,
并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尤其在事件中能主动坦白、勇于检举揭发更大犯罪行为,态度端正。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特批,决定给予苏想同学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
期间,需完成额外指定的学业与社会服务任务。
视其期间表现,决定是否恢复其正式学籍。
其在863项目中的去留,由项目组根据其能力与贡献评估决定。
这个决定,可谓在现有框架下能争取到的最理想结果,
既维护了国家考试制度的权威,
也给予了迷途知返、且才华卓着的年轻人一个宝贵的改过与成长机会。
消息公布,议论纷纷,但沸沸扬扬的“苏想事件”,总算尘埃落定。
站在北大古朴的校门前,苏想拿着那份盖着红印的处分决定,心情复杂。
留校察看,意味着她头顶仍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前路挑战未减。
“还好,根基还在。”
周炽长舒一口气,用力拍了拍她的肩,
“一年而已,弹指一挥间!咱们的项目正好需要攻坚!”
陈知行看着她,目光沉静温和:
“这是一个剥离旧我,重塑新生的起点。轻装方能致远。”
李泽川则挑眉一笑:
“处分又不是除名。正好,小爷我刚弄到一批紧俏元器件,给咱们的蜂巢升升级。”
望着身边不离不弃的伙伴,苏想心中暖流涌动,充满了力量。
她抬头望向澄澈如洗的蓝天,深深吸了一口自由的空气。
是的,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她不再是那个顶着姐姐名字、活在谎言与恐惧阴影下的苏想。
她是她自己,一个有过去、有伤痕,却更有勇气、有能力、有担当的苏想!
秘密的阴影已经散去,未来的道路,或许依旧坎坷,但她将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
各种版本的流言蜚语开始疯传。
有人翻出旧账,坐实了她“学术妲己”的污名,认为她之前所有的成就都是靠欺骗和“背后有人”得来的,如今不过是东窗事发。
也有人了解到更多内情,对她和姐姐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认为她是时代和制度漏洞下的受害者,其后的努力和成就更应该被肯定。
未名湖畔,教室走廊,食堂餐桌……到处都能听到关于“苏想事件”的争论。
曾经围绕在她身上的光环,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灼人的火焰。
周炽气得差点在食堂跟人动手,被陈知行死死拉住。
李泽川动用关系试图压下一些过分的言论,却发现这次的事件关注度太高,难以完全控制。
苏想本人却异常平静!
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李泽川帮忙安排的校外住处,避免回到是非之地的校园。
她看书,整理笔记,去医院陪伴依旧昏迷的姐姐,仿佛外界的风雨与她无关。
只有紧抿的嘴角和偶尔失神的瞬间,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
然而,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昏迷多日的苏念,在一天清晨,缓缓睁开了眼睛。
她醒来的第一句话,极其虚弱,却异常清晰:“想想……是不是……出事了?”
守在床边的王淑芬又惊又喜,泪如雨下,支支吾吾不敢回答。
苏想紧紧握住姐姐的手,看着她苍白却依旧睿智的眼睛,知道瞒不住了。
她深吸一口气,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将事情的原委,包括自己如何设计拿到证据、如何向学校坦白,都告诉了姐姐。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苏念听完,没有激动,没有责怪,反而露出了一个极其微弱,却充满欣慰和释然的笑容。
她反握住妹妹的手,声音气若游丝,却带着磐石般的坚定:“做得……好……想想……你……长大了……我们……终于……可以……活在……阳光下了……”
她顿了顿,积蓄着力气,目光望向窗外透进的阳光,轻声却清晰地说:
“这个秘密……压在我心里……太久了……比病……还重……现在……好了……”
她原本极度不稳定的心电波形,在醒来并得知真相后,竟奇迹般地趋向平稳。
主治医生都感到惊讶,或许,心灵的枷锁,有时比病魔本身更沉重。
也就在苏念苏醒后不久,她坚持让母亲找来纸笔,不顾身体的虚弱,颤抖着写下了一份情况说明。
她以当事人的身份,详细陈述了当年自己主动提出替考的前因后果,承担了自己作为姐姐和主要策划者的责任,
并强烈谴责了王德贵的卑劣行径,同时以自己协和医学院新生的身份,为妹妹苏想后续凭借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就作证。
这份来自事件核心另一当事人、且是受害者的亲笔证言,成为了扭转舆论的关键证据之一。
联合调查组的工作高效推进。在确凿的证据链面前——苏想的坦白材料、录音、王德贵的供述、苏念的证言及多方核实资料——事实很快水落石出。
王德贵因涉嫌策划高考作弊、长期敲诈勒索、威胁科研人员家属等多项罪名,被正式逮捕,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平县教育系统也因此迎来了一轮整顿。
关于苏想和苏念的处理,则成为了一个更复杂的议题,需要兼顾法理与人情,考量历史原因与后续表现。
经过反复研讨,并报请国家教育委员会核准后,最终的处理决定终于下达:
苏念,因在事件中系主要责任人且情况特殊,免于追究相关行政及法律责任,但其替考行为将作为个人历史记录在案。
苏想,替考行为严重违反国家招生考试规定,本应予以开除学籍。
但鉴于其当年系被动参与,年龄尚小,且入学后凭借自身努力取得卓越成绩,为国家赢得荣誉,
并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尤其在事件中能主动坦白、勇于检举揭发更大犯罪行为,态度端正。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特批,决定给予苏想同学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
期间,需完成额外指定的学业与社会服务任务。
视其期间表现,决定是否恢复其正式学籍。
其在863项目中的去留,由项目组根据其能力与贡献评估决定。
这个决定,可谓在现有框架下能争取到的最理想结果,
既维护了国家考试制度的权威,
也给予了迷途知返、且才华卓着的年轻人一个宝贵的改过与成长机会。
消息公布,议论纷纷,但沸沸扬扬的“苏想事件”,总算尘埃落定。
站在北大古朴的校门前,苏想拿着那份盖着红印的处分决定,心情复杂。
留校察看,意味着她头顶仍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前路挑战未减。
“还好,根基还在。”
周炽长舒一口气,用力拍了拍她的肩,
“一年而已,弹指一挥间!咱们的项目正好需要攻坚!”
陈知行看着她,目光沉静温和:
“这是一个剥离旧我,重塑新生的起点。轻装方能致远。”
李泽川则挑眉一笑:
“处分又不是除名。正好,小爷我刚弄到一批紧俏元器件,给咱们的蜂巢升升级。”
望着身边不离不弃的伙伴,苏想心中暖流涌动,充满了力量。
她抬头望向澄澈如洗的蓝天,深深吸了一口自由的空气。
是的,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她不再是那个顶着姐姐名字、活在谎言与恐惧阴影下的苏想。
她是她自己,一个有过去、有伤痕,却更有勇气、有能力、有担当的苏想!
秘密的阴影已经散去,未来的道路,或许依旧坎坷,但她将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