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他们在黑暗中捞她-《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梦都是反的!醒了就好!”

  周炽立刻递上温水,他努力让自己的笑容像以前一样灿烂,却掩不住眼底的血丝。

  陈知行合上资料走过来,将那份草稿纸递还给她,语气平稳如常:

  “你睡着的的时候,手不太安分。有些思路,等精神好了再整理不迟。”

  李泽川头也不抬,手指灵活地解着九连环,发出清脆的金属碰撞声:

  “醒了就赶紧喝汤,凉了腥气。”

  苏想接过水杯,小口啜饮着,温热的水流划过干涩的喉咙,带来一丝慰藉。

  其实他们三个很少集体出现在疗养院里,更多的时候是轮着来的。

  陈知行总是下午来,带着整理好的、非密级的前沿学术资料,一陪就陪到深夜也不见他回去。

  他不会说太多安慰的话,只是安静地坐在她不远处的另一张沙发上,处理他自己的工作。

  他的存在像一座沉稳的山,无声地告诉她:我在这里,你是安全的。

  有时,苏想会从漫长的放空中回过神,下意识地看向他。

  他总是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她的视线,抬起眼,隔着金丝眼镜给她一个极淡、却无比稳定的眼神。

  有一次,苏想夜里噩梦惊醒,心悸得厉害,抱着被子坐在床上瑟瑟发抖。

  值夜班的护士还没过来,黑暗中只有她粗重的呼吸声。

  就在这时,房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走廊的光线泻入一线。

  陈知行并没有进来,他只是沉默地站在门外,隔着那一道缝隙,陪伴着她,直到她的呼吸逐渐平稳,才悄无声息地关上门离开。

  苏想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晚还在疗养院,也不知道他是如何精准地知道她醒了的。

  她只记得,在那一刻,那片令人窒息的黑暗,似乎因为门外那个沉默的身影,而被驱散了一角。

  她不知道,陈知行在门外走廊的长椅上,坐了整整一夜,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镜片后的眼底,是翻涌的心疼与冰冷的怒意。

  他面前的笔记本上,除了学术摘要,还有几行被他反复划掉又写上的、与分析报告格格不入的字迹:

  【应激源识别……安全感重建……】

  最后,所有的理性分析都化为笔尖重重一顿留下的一团墨迹,仿佛某种压抑到极致的情感烙印。

  周炽真的很爱说话!

  他会夸张地讲述基地里发生的趣事,带来时下年轻人中间流行的小玩意儿,或者不由分说地推着轮椅带她去院子里晒太阳。

  “苏想,你看那云,像不像我们以前在北大计算过的那朵积雨云?”

  他会指着天空,试图用他们共同熟悉的领域唤起她的兴趣。

  苏想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扯出一个苍白的微笑。

  但周炽不在乎,他依旧热情洋溢,用他的方式,笨拙而又执着地,想把她从那个封闭的世界里拉出来。

  有一次,他带来一个精致的八音盒,拧紧发条,里面传出轻柔的《献给爱丽丝》。

  “听听,这玩意儿结构挺有意思的,回头我拆了研究研究怎么做的。”

  他试图用拆解来吸引她。

  音乐声中,苏想怔怔地看着八音盒上旋转的小芭蕾舞者,眼神恍惚。

  周炽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他看着她脆弱得仿佛一碰即碎的侧影,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住,闷得发疼。

  他猛地别开脸,快速眨了眨眼,逼回那股不受控制冲上眼眶的酸涩,再转回头时,又是那副没心没肺的灿烂笑容:

  “怎么样?好听吧?下回我给你找个能放《黄河大合唱》的!”

  他放在膝盖上的手,却无意识地攥成了拳,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

  也不知道李泽川他最近在忙一些什么,他总是形色匆匆,带着一身外面的风尘,有时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烟草味——他最近烟瘾似乎变重了。

  他从不刻意安慰,“哟,我们的大科学家今天气色好点了。”

  他的话听起来不中听,却奇异地让苏想感受到一种【正常】。

  仿佛她只是生了一场病,很快就会回去,回到她熟悉的战场,一切都没有改变。

  他会顺手帮她调整一下靠垫的高度,检查一下窗户的插销是否牢固,

  或者“顺手”把她看不进去的书换成最新的、带有趣插图的科普杂志。

  一天晚上,李泽川带来一盒还冒着热气的糖炒栗子,放在她手里:

  “路过,闻着香,堵车心烦,顺手买的。”

  他语气随意,眼神却在她接过栗子时,飞快地扫过她的手指,确认它们没有颤抖得太厉害。

  苏想小口地吃着温热的、甜糯的栗子,胃里暖和了一点,一直紧绷的神经似乎也松弛了一丝。

  她低着头,轻声说:“谢谢。”

  李泽川靠在窗边,看着窗外浓重的夜色,没有回头,只是“嗯”了一声。

  月光勾勒出他略显凌厉的侧脸线条,和他微微蹙起的眉头。

  他放在窗台上的手,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木质窗框,节奏有些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脑海里盘旋的不是温情,而是几条刚刚收到的、关于海外某些账户和人员异常变动的模糊信息。

  有些账,总要有人去算。

  父母的缺席,在意料之中。

  母亲王淑芬托姐姐苏念转达了几句“好好休息,听医生的话”,父亲苏建国则干脆没有消息。

  苏想并不意外,也谈不上多失望。

  童年的渴望早已在岁月的磨砺中变得淡然。

  此刻,没有那份带着压力和偏见的“关心”,对她而言,或许更是一种解脱。

  在三个男人风格迥异却同样小心翼翼的陪伴下,苏想的情况似乎在一点点好转。

  她开始能吃得下一点东西,夜里惊醒的次数略有减少。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内里的崩塌远未停止。

  她害怕独处,害怕黑暗,害怕任何突然的声响。

  记忆力时而清晰得可怕,能回忆起【普罗米修斯】里某个仪器的具体参数;

  时而又一片模糊,想不起早餐吃了什么。

  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看一会儿资料就会头痛欲裂。

  最让她恐惧的是情绪的失控。

  有时毫无缘由地就想流泪,有时又会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巨大的空虚和恐慌攫住,感觉自己正不断坠入深渊。

  她清晰地感觉到,那个在北大挣扎求生、在海外叱咤风云的“苏想”正在碎裂,

  而碎片之下露出的,是一个连她自己都感到陌生和害怕的脆弱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