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精神状态评估-《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

  护士带来的评估通知,像一盆冰水,将周炽那场笨拙惊喜带来的短暂暖意浇得透心凉!

  白纸黑字,公事公办的语气,却仿佛带着审判的重量……

  深入的精神状态评估——这七个字像针一样扎进苏想的心里,勾起在瑞士那个黑暗房间里被反复审问、被质疑、被剥夺尊严的噩梦。

  恐惧像藤蔓一样瞬间缠绕上来,勒得她几乎喘不过气。

  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绝对黑暗、绝对无助的境地。

  手指无意识地收紧,指甲掐进掌心,带来尖锐的刺痛,才让她勉强维持住一丝清醒。

  不能这样。

  她对自己说。

  不能再被拖回去了。

  陈知行、周炽、李泽川……他们小心翼翼捧过来的星光、烟火、荧光,难道就只是为了照亮一个永远蜷缩在阴影里的懦夫吗?

  那些她带回来的、亟待梳理验证的技术思路……它们都在等着她。

  “我知道了,谢谢。”

  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响起,出乎意料的平静,甚至对护士露出了一个极淡的、几乎看不出的笑容。

  护士离开后,房间陷入沉寂。

  窗外的天光渐渐暗淡,黑夜如同巨大的幕布,再次缓缓拉拢。

  熟悉的窒息感如潮水般涌来,比以往更加汹涌,带着评估通知带来的附加压力。

  苏想没有去摸陈知行给的手电筒,也没有试图开灯。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任由黑暗将自己吞没。

  她在感受!

  感受心脏在胸腔里失控般的狂跳,感受血液冲上头顶的嗡鸣,感受指尖的冰凉和身体的细微颤抖。

  她在直面这头名为【恐惧】的巨兽,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想逃避,只想蜷缩。

  她开始回想陈知行的话——黑暗本身,并不具备伤害性!

  她试图在脑海中构建数学模型,用理性的框架去解构这感性的恐慌。

  恐惧的传导路径是什么?

  应激反应的阈值在哪里?

  如何建立反向抑制?

  这很难。

  恐惧如同实质的黑暗,不断干扰着她的思考。

  头痛开始发作,像有根钢针在太阳穴钻孔。

  她疼得弯下腰,额头顶在冰凉的膝盖上,冷汗瞬间浸湿了鬓角。

  放弃吗?

  只要一点点光,就能暂时驱散这折磨……

  不!

  她咬紧牙关,齿根都在发酸。

  她想起在“星环”实验室,面对那个几乎无解的材料学难题时,也是这样的绝望和头痛。

  那时她是怎么做的?

  一遍遍演算,一遍遍推翻,直到灵光乍现……

  她开始深呼吸,强迫紊乱的呼吸节奏变得悠长。

  一呼,一吸。

  将注意力从内心的惊涛骇浪,转移到身体最基本的机能上。

  然后,她开始在黑暗中,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背诵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不是诗词,不是公式,而是姐姐苏念信里的片段,是童年时父母还未被生活压垮时的零星温暖记忆,

  是未名湖畔的垂柳,是和陈知行讨论学术时他镜片后专注的眼神,

  是周炽毫无保留的灿烂笑容,是李泽川别扭却实在的关心……

  这些记忆的碎片,像一颗颗微弱却顽强的星辰,在她内心的黑暗宇宙中次第亮起。

  它们的光芒很弱,无法完全照亮恐惧,但足以让她看清,自己并非一无所有,并非孤身一人。

  时间在煎熬中缓慢流逝。

  当窗外的天际泛起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鱼肚白时,苏想才发现,自己竟然在没有依靠任何外物的情况下,独自在黑暗中,扛过了一整夜。

  她浑身虚脱,像是打了一场恶仗,精神和体力都透支到了极限。

  但内心深处,某个一直冰封碎裂的地方,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艰难地、缓慢地重新凝固。

  她摇摇晃晃地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黎明前最浓重的黑暗。

  那黑暗依旧令人不适,但不再能轻易地将她吞噬。

  她抬起手,轻轻放在冰冷的玻璃上,对着窗外那片孕育着光明的黑暗,用沙哑却清晰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说:

  “我,不怕你。”

  评估室的气氛庄重而略显压抑。

  长桌对面坐着几位神情严肃的专家,有精神科权威,也有科工委派来的代表。

  陈知行、周炽、李泽川三人被允许在隔壁房间等候,隔着一面单向玻璃,能模糊看到里面的情形。

  苏想坐在房间中央的椅子上,背脊挺得笔直,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甲修剪得很干净,没有像以前那样因为紧张而死死抠入手心。

  她的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只有一种过度消耗后的平静,和眼底深处不容错辨的坚韧。

  问答环节开始了。

  问题从归国后的适应情况,延伸到在海外经历的具体细节,尤其是那段被羁押的日子。

  有些问题很直接,甚至有些刺耳。

  “苏想博士,据我们了解,您在特定环境下,尤其是黑暗和密闭空间,会出现显着的应激反应。

  您认为,以您目前的状态,还能承担高强度的、有时需要绝对专注和心理稳定的科研工作吗?”

  这个问题像一把刀子,直指核心。

  单向玻璃后,周炽几乎要冲进去,被陈知行用力按住。

  李泽川眼神阴沉,盯着提问的那个专家,仿佛要将他看穿。

  苏想沉默了几秒,不是退缩,而是在组织语言。

  然后,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提问者:

  “我认为,判断一个人能否承担工作的标准,不应仅仅是她是否存在创伤,

  更应在于她是否具备面对和修复创伤的能力与意志。”

  她顿了顿,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应激反应是存在的,我无法否认。

  但比起几个月前,它出现的频率在降低,强度在减弱。

  我学会了与它共存,甚至在尝试理解它、驾驭它。

  这本身,就是一种训练,如同科研中克服难题一样。”

  她甚至引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小概念,来解释自己正在尝试建立的脱敏机制,语气冷静得像在讨论别人的课题。

  专家们交换着眼神,有人微微颔首。

  接着是几项书面和心理投射测试。

  苏想配合着,速度不快,但极其认真。

  在完成一幅需要自由发挥的画时,她没有画象征恐惧的漩涡或牢笼,

  而是画了一片夜空,夜空中繁星点点,虽然稀疏,却每一颗都画得清晰坚定。

  最后一项,是黑暗环境适应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