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给蜀王的谥号是“昭”,我也没给他追封,就让他老老实实当蜀昭王吧!其实这个“昭”也没什么含金量。在大康,只要这个藩王无过错,就都给美谥。我对他十分复杂,又恨又爱,恨他想杀了詹世清,还想杀我;爱他是因为有了他的帮助、他的关系才有了我如今的日子。如今人死债消,一切就都随风去吧!”——李华《世子升职记》
李华信步踏入西苑,径直去寻元阿宝。方一进宫门,却见殿内暖意融融,一众妃嫔皆聚在此处,正轻声细语地说着话。
“哟,今儿倒齐整,都在啊!”李华朗声一笑,随意在上首坐了,又摆手示意纷纷起身行礼的众人,“都坐,不必拘礼。”
元阿宝迎上前来,在他身侧轻轻落座,柔声道:“臣妾正同姐妹们说呢,如今既入了宫,不比从前在蜀王府自在。此处宫规森严,一言一行皆需谨慎,万不可给圣上添了烦忧。”
“大可不必。”李华大手一挥,神色坦荡,“往日如何,今后依旧如何。我说过,你们今后无需战战兢兢地过日子。若真有什么,自有我一力承担——这是我对你们的许诺。”
“圣上……”元阿宝眸中微动,还欲再言,李华已伸手轻轻按在她手背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她:“无妨,一切有我。”
他环视众人,语气温和了几分,接着道:“朝廷已在筹备封后大典,只是诸事繁杂,依礼制恐怕要等到明年春了。”
元阿宝含笑应道:“臣妾与姐妹们住在一处,日日相伴,说说笑笑,倒也热闹温馨。圣上不必为臣妾挂心。”
李华点了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扫过座下其他几位女子。她们出身不高,背后并无显赫娘家可以依仗,依照祖制,唯有诞育皇嗣,方能晋得位份。自己登基为帝,可她们真正能沾的光,却实在有限。
元阿宝心思细腻,见他神色微凝,便知他心中所虑,轻声开解道:“圣上切莫为姐妹们忧心。能得圣上眷顾,在这宫苑之中得一安身立命之所,衣食无忧,彼此相伴,于我等而言,已是莫大的福分。”
她顿了顿,眼中漾开温暖的笑意,继续道:“姐妹们私下常说,能跟随圣上,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如今日子安稳,大家相依相伴,一心只盼着圣上顺遂安康,朝堂安稳,这便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
李华目光流转,迎上其他女眷望来的视线。那一双双眸子,竟寻不出一丝一毫的怨怼与不满,只漾着如水般的温柔。她们静静地凝望着他,那无声的目光交汇处,流淌着全然的理解与信赖,如同温软的月华,将他方才心头的些许沉重悄然拂去,只余下一片恬静与满足。
李华闻言,心中暖流涌动,反手将元阿宝的手握在掌心,又望向殿中诸女,郑重道:“有我在一日,必不教你们受半分委屈。”
太皇太后寝宫内
檀香袅袅,静谧中透着一丝凝重。
“容佩,”太皇太后倚在软榻上,眉间微蹙,“今日薛阁老那番话,你也在旁听着了。依你看……他说的在理吗?哀家是不是……该早做些打算?”
容佩正将一盏刚沏好的热茶轻手轻脚地奉到榻前的小几上,闻言动作未停,只抬起眼,语气温婉却笃定:“老祖宗,奴婢浅见,倒觉得……大可不必为此过分忧心。”
太皇太后原本略显疲惫的身姿微微一直,眼中透出询问的神色:“哦?你且说说,为何不必?”
容佩缓声道:“不瞒老祖宗,前些日子奴婢与那些曾随驾接圣上进京的宫女们闲话时,听得最多的便是圣上待人宽和、心地仁厚。薛阁老说圣上处事果决,若果真如此,那不正是我大康之福吗?——国有明君,乾纲独断,能辨是非、定乾坤,这是多少臣民盼都盼不来的。老祖宗您深谋远虑,既一心为着江山社稷,又何必为此心生忧虑呢?”
太皇太后听罢,面色稍霁,沉吟片刻,却仍轻叹一声:“你所言不无道理。只是……皇帝终究太年轻,朝中波谲云诡,许多事他未曾经历,未必真懂得其中曲折。他性子刚烈,若一味决绝,不留转圜,哀家是怕……他用力过猛,反倒适得其反啊。”
容佩垂首静立,未再出声。太皇太后默默啜了几口茶,殿内只余茶盏轻碰的微响。良久,她将茶盏轻轻放下,像是拂去心头一层浮尘,语气恢复了一贯的沉稳:
“罢了,如今说这些,终究为时过早。江山代有才人出,往后如何……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另一边,李华自西苑出来后,并未返回乾清宫,而是径直传令,将身边所有得用的内侍尽数召至偏殿。不过片刻,连刚从宫外风尘仆仆赶回的郭晟、孙宪、毕祺三人也皆应召而至,肃立殿中。
“圣上!”三人见礼,声音带着奔波后的沙哑,却难掩激动。
“行了行了,都起来吧,这趟辛苦你们了。”李华目光扫过他们沾染尘土的袍角,脸上露出真切的笑意。
他向前踱了两步,环视着眼前这些自潜邸时便追随左右的心腹,声音清朗而有力:“今日叫你们来,不为别的,是为兑现朕当初的承诺——给你们换补子!”
此言一出,殿中静了一瞬,随即众人眼中纷纷迸发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光彩,彼此交换着激动难言的眼神。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然太久。
李华侧首,向侍立一旁的张恂递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张恂立时会意,当即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帛书,双手极为恭敬地徐徐展开,清了清嗓,以清晰洪亮的声音宣读起来:
“奉圣上口谕:即日成立司礼监,张恂授掌印太监,孙宪授秉笔太监,夏铖授提督太监;成立东厂,栗嵩授东厂提督;郭晟接任御马监提督;赵谨接任都知监掌印太监;毕祺掌管印授监,段炜依旧负责尚膳监。”
每一个名字,每一个职衔念出,都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殿内呼吸声都为之加重,被点到名字的几人更是激动得身形微颤,眼中光芒闪烁。待张恂念罢,众人齐刷刷跪倒在地,向御座上的李华行叩拜大礼,声音因激动而略显哽咽:“奴婢叩谢圣上天恩!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李华受了他们的礼,待众人情绪稍平,重新起身站定,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中透着一丝凝重:“都起来吧。只是,你们也别高兴得太早。今日朕给你们的承诺,只算完成了一半。一旦朕在朝会上正式提出这些任命,那些文臣御史,必定会群起反对,口诛笔伐。”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转为锐利:“所以,今日叫你们来,就是要问计于你们——有何良策,能让那些聒噪之人,统统给朕闭嘴?”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这关乎自身前程富贵,无人敢怠慢,纷纷绞尽脑汁,蹙眉苦思。一时间,殿内只闻得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片刻,竟是孙宪率先越众而出,躬身行礼,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圣上,奴婢……有一法可试。”
殿内倏地一寂,所有目光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齐刷刷地聚焦在孙宪身上。
李华眉梢微挑:“讲。”
“圣上容禀,”孙宪又向前微微躬身,声音压得低了些,却字字带着一种阴柔的力道,仿佛能钩进人心里去,“奴婢幼时在乡间,曾与几个村童偷跑去邻村玩耍,无意间撞见那家男主人正搂着别家媳妇行那不轨之事。我们当时吓得跑开了,夜里却气不过,觉得此人实在可恶,便又偷偷摸回去,顺手将他家最肥的一只老母鸡给抱走了。”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继续道:“翌日,那户人家果然怒气冲冲地寻到我们村来,嚷嚷着要抓偷鸡贼。待他冲到我们几个面前时,奴婢也不争辩,只是走上前,在他耳边低声问了一句:‘昨日午后,您家后院篱笆旁,那件花衣裳可真好看啊?’ 您猜怎么着?”
孙宪抬眼望向御座上的李华,眼中闪着精光:“那人脸色瞬间煞白,如同见了鬼一般,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连掉在地上的鸡毛都顾不上捡,转身就灰溜溜地跑了,自此再不敢提半个字。”
他微微直起身,总结道,语气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阴冷:“奴婢以为,这满朝朱紫,衮衮诸公,表面光鲜亮丽,道貌岸然,可这心底里、这背地处,谁又能真正干净得了?只要圣上手里……能攥着几样他们见不得光的‘私密事’,还怕他们不乖乖听话,不敢再胡乱聒噪吗?”
“哈哈哈哈哈……” 李华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竟放声大笑起来,笑声在殿宇梁间回荡,意味不明。
李华信步踏入西苑,径直去寻元阿宝。方一进宫门,却见殿内暖意融融,一众妃嫔皆聚在此处,正轻声细语地说着话。
“哟,今儿倒齐整,都在啊!”李华朗声一笑,随意在上首坐了,又摆手示意纷纷起身行礼的众人,“都坐,不必拘礼。”
元阿宝迎上前来,在他身侧轻轻落座,柔声道:“臣妾正同姐妹们说呢,如今既入了宫,不比从前在蜀王府自在。此处宫规森严,一言一行皆需谨慎,万不可给圣上添了烦忧。”
“大可不必。”李华大手一挥,神色坦荡,“往日如何,今后依旧如何。我说过,你们今后无需战战兢兢地过日子。若真有什么,自有我一力承担——这是我对你们的许诺。”
“圣上……”元阿宝眸中微动,还欲再言,李华已伸手轻轻按在她手背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她:“无妨,一切有我。”
他环视众人,语气温和了几分,接着道:“朝廷已在筹备封后大典,只是诸事繁杂,依礼制恐怕要等到明年春了。”
元阿宝含笑应道:“臣妾与姐妹们住在一处,日日相伴,说说笑笑,倒也热闹温馨。圣上不必为臣妾挂心。”
李华点了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扫过座下其他几位女子。她们出身不高,背后并无显赫娘家可以依仗,依照祖制,唯有诞育皇嗣,方能晋得位份。自己登基为帝,可她们真正能沾的光,却实在有限。
元阿宝心思细腻,见他神色微凝,便知他心中所虑,轻声开解道:“圣上切莫为姐妹们忧心。能得圣上眷顾,在这宫苑之中得一安身立命之所,衣食无忧,彼此相伴,于我等而言,已是莫大的福分。”
她顿了顿,眼中漾开温暖的笑意,继续道:“姐妹们私下常说,能跟随圣上,是前世修来的缘分。如今日子安稳,大家相依相伴,一心只盼着圣上顺遂安康,朝堂安稳,这便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
李华目光流转,迎上其他女眷望来的视线。那一双双眸子,竟寻不出一丝一毫的怨怼与不满,只漾着如水般的温柔。她们静静地凝望着他,那无声的目光交汇处,流淌着全然的理解与信赖,如同温软的月华,将他方才心头的些许沉重悄然拂去,只余下一片恬静与满足。
李华闻言,心中暖流涌动,反手将元阿宝的手握在掌心,又望向殿中诸女,郑重道:“有我在一日,必不教你们受半分委屈。”
太皇太后寝宫内
檀香袅袅,静谧中透着一丝凝重。
“容佩,”太皇太后倚在软榻上,眉间微蹙,“今日薛阁老那番话,你也在旁听着了。依你看……他说的在理吗?哀家是不是……该早做些打算?”
容佩正将一盏刚沏好的热茶轻手轻脚地奉到榻前的小几上,闻言动作未停,只抬起眼,语气温婉却笃定:“老祖宗,奴婢浅见,倒觉得……大可不必为此过分忧心。”
太皇太后原本略显疲惫的身姿微微一直,眼中透出询问的神色:“哦?你且说说,为何不必?”
容佩缓声道:“不瞒老祖宗,前些日子奴婢与那些曾随驾接圣上进京的宫女们闲话时,听得最多的便是圣上待人宽和、心地仁厚。薛阁老说圣上处事果决,若果真如此,那不正是我大康之福吗?——国有明君,乾纲独断,能辨是非、定乾坤,这是多少臣民盼都盼不来的。老祖宗您深谋远虑,既一心为着江山社稷,又何必为此心生忧虑呢?”
太皇太后听罢,面色稍霁,沉吟片刻,却仍轻叹一声:“你所言不无道理。只是……皇帝终究太年轻,朝中波谲云诡,许多事他未曾经历,未必真懂得其中曲折。他性子刚烈,若一味决绝,不留转圜,哀家是怕……他用力过猛,反倒适得其反啊。”
容佩垂首静立,未再出声。太皇太后默默啜了几口茶,殿内只余茶盏轻碰的微响。良久,她将茶盏轻轻放下,像是拂去心头一层浮尘,语气恢复了一贯的沉稳:
“罢了,如今说这些,终究为时过早。江山代有才人出,往后如何……且走一步,看一步吧。”
另一边,李华自西苑出来后,并未返回乾清宫,而是径直传令,将身边所有得用的内侍尽数召至偏殿。不过片刻,连刚从宫外风尘仆仆赶回的郭晟、孙宪、毕祺三人也皆应召而至,肃立殿中。
“圣上!”三人见礼,声音带着奔波后的沙哑,却难掩激动。
“行了行了,都起来吧,这趟辛苦你们了。”李华目光扫过他们沾染尘土的袍角,脸上露出真切的笑意。
他向前踱了两步,环视着眼前这些自潜邸时便追随左右的心腹,声音清朗而有力:“今日叫你们来,不为别的,是为兑现朕当初的承诺——给你们换补子!”
此言一出,殿中静了一瞬,随即众人眼中纷纷迸发出难以抑制的兴奋光彩,彼此交换着激动难言的眼神。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然太久。
李华侧首,向侍立一旁的张恂递去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张恂立时会意,当即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帛书,双手极为恭敬地徐徐展开,清了清嗓,以清晰洪亮的声音宣读起来:
“奉圣上口谕:即日成立司礼监,张恂授掌印太监,孙宪授秉笔太监,夏铖授提督太监;成立东厂,栗嵩授东厂提督;郭晟接任御马监提督;赵谨接任都知监掌印太监;毕祺掌管印授监,段炜依旧负责尚膳监。”
每一个名字,每一个职衔念出,都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石子,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殿内呼吸声都为之加重,被点到名字的几人更是激动得身形微颤,眼中光芒闪烁。待张恂念罢,众人齐刷刷跪倒在地,向御座上的李华行叩拜大礼,声音因激动而略显哽咽:“奴婢叩谢圣上天恩!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圣恩!”
李华受了他们的礼,待众人情绪稍平,重新起身站定,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中透着一丝凝重:“都起来吧。只是,你们也别高兴得太早。今日朕给你们的承诺,只算完成了一半。一旦朕在朝会上正式提出这些任命,那些文臣御史,必定会群起反对,口诛笔伐。”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转为锐利:“所以,今日叫你们来,就是要问计于你们——有何良策,能让那些聒噪之人,统统给朕闭嘴?”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这关乎自身前程富贵,无人敢怠慢,纷纷绞尽脑汁,蹙眉苦思。一时间,殿内只闻得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片刻,竟是孙宪率先越众而出,躬身行礼,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圣上,奴婢……有一法可试。”
殿内倏地一寂,所有目光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齐刷刷地聚焦在孙宪身上。
李华眉梢微挑:“讲。”
“圣上容禀,”孙宪又向前微微躬身,声音压得低了些,却字字带着一种阴柔的力道,仿佛能钩进人心里去,“奴婢幼时在乡间,曾与几个村童偷跑去邻村玩耍,无意间撞见那家男主人正搂着别家媳妇行那不轨之事。我们当时吓得跑开了,夜里却气不过,觉得此人实在可恶,便又偷偷摸回去,顺手将他家最肥的一只老母鸡给抱走了。”
他顿了顿,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继续道:“翌日,那户人家果然怒气冲冲地寻到我们村来,嚷嚷着要抓偷鸡贼。待他冲到我们几个面前时,奴婢也不争辩,只是走上前,在他耳边低声问了一句:‘昨日午后,您家后院篱笆旁,那件花衣裳可真好看啊?’ 您猜怎么着?”
孙宪抬眼望向御座上的李华,眼中闪着精光:“那人脸色瞬间煞白,如同见了鬼一般,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连掉在地上的鸡毛都顾不上捡,转身就灰溜溜地跑了,自此再不敢提半个字。”
他微微直起身,总结道,语气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阴冷:“奴婢以为,这满朝朱紫,衮衮诸公,表面光鲜亮丽,道貌岸然,可这心底里、这背地处,谁又能真正干净得了?只要圣上手里……能攥着几样他们见不得光的‘私密事’,还怕他们不乖乖听话,不敢再胡乱聒噪吗?”
“哈哈哈哈哈……” 李华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竟放声大笑起来,笑声在殿宇梁间回荡,意味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