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一旦明确,如同在混沌的方程中找到了关键变量,所有的行动便立刻被赋予了清晰的方向和意义。
接下来的几天,“奈瑶”和“若阳”这两个身份,仿佛真正融入了这所高中平淡无奇的背景纹理之中,成为了两个看似普通、甚至在某些场合刻意表现得有些迟钝或不起眼的学生。但在这层精心维持的平静表象之下,是两双历经了无数生死、洞悉过人性与科技深渊的、锐利如解剖刀的眼睛,正以超越这个年龄范畴的惊人耐心和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无声地扫描着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张面孔,筛选着那个潜在的、未来将掀起滔天巨浪的“造物主”。
他们的策略简单、低调,却异常高效,如同经验丰富的特工在敌境中收集情报。
在课堂上,他们是最专注的“学生”,也是最敏锐的“观察者”:
化学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勾勒着标准的有机合成路径。当讲到某步可能产生剧毒副产物时,林可(奈瑶)会适时地举起手,扮演一个好学的、带着一丝忧虑的角色,用符合“奈瑶”人设的、略显怯生生的语气提出一个关于“副产物毒性控制与意外泄露风险”的疑问。她的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在提问的瞬间,飞快地、不动声色地扫过全班每一张脸。大多数学生露出的是“这关考试什么事”的茫然,或是埋头抓紧记录知识点。然而,就在教室后排靠窗的位置,她精准地捕捉到一个瘦削的男生,在听到“毒性控制”和“意外泄露”这几个关键词时,原本停滞的笔尖微微一顿,随即开始无意识地在草稿纸边缘快速转动,眼神瞬间放空,失去了焦点,紧抿的嘴唇微不可察地翕动着,仿佛正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并飞速计算着某种失控的概率。
物理课上,气氛相对沉闷。当头发花白的老师用传统的比喻讲解量子隧穿效应时,杜恒(若阳)会在小组自由讨论的环节,故意用了一个略显生僻、甚至带点哲学思辨色彩的比喻来描述电子云那捉摸不定的概率分布,试图“启发”同组同学。他的余光,则牢牢锁定了坐在他斜前方、那个几乎永远独自占据一张课桌的男生。就在他抛出那个超纲比喻的瞬间,他看到那个总是低垂着头、仿佛与世隔绝的男生,脖颈几不可见地僵硬了一下,原本低垂的头微微抬起了一个极小的角度,隔着那副厚重的、几乎遮住半张脸的黑框眼镜,向他投来短暂的一瞥。那眼神中没有普通学生听到晦涩概念时的困惑或好奇,只有一种被打扰了深度思考的、明显的不耐烦,以及一丝隐藏得极深、却被他敏锐捕捉到的、属于智力层面居高临下的审视与……轻微的蔑视。
在图书馆,这片知识的静默海洋,他们分头行动,如同潜行的猎手:
林可(奈瑶)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相关的书架区域,她假装翻阅着大学预科教材,实则留意着每一个在此区域长时间停留、并且翻阅内容明显超越高中范围的人。
杜恒(若阳)则将他主要的“狩猎”范围设定在高等数学、量子力学、理论物理以及那些即便在这个世界也代表着前沿的科技期刊区。他很快有了第一个实质性的、令人心悸的发现。他多次观察到同一个男生,几乎雷打不动地坐在光线相对昏暗的阅览室最深处角落,面前摊开的从来不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类的教辅,而是一些明显是私下影印的、纸张边缘已经泛黄卷曲的学术论文复印件。杜恒凭借其深厚的科学素养,一眼就认出那封面上的刊头是《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而论文标题涉及的正是“拓扑绝缘体”的表面态研究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相关理论推演,图表复杂,公式密集,其知识深度完全超出了任何高中生、甚至普通本科生的理解范畴。
在看似松散的课外活动与日常交流中,他们编织着更细致的信息网:
他们格外留意那些社交圈极其狭窄、气质独特、与周围青春喧闹格格不入的学生。
一个名叫“沧澜”的男生,如同沉在河底的玉石,逐渐被他们的观察从模糊的背景中清晰地打捞出来。
他几乎完美地符合了他们之前构建的所有心理侧写:
智力超群但极度疏离: 他的常规学科成绩并非总是名列前茅,似乎对标准化考试缺乏兴趣。但在几次校际理科竞赛的选拔中,面对那些令尖子生都抓耳挠腮的难题,他总能提出极其简洁、甚至有些违背常规教学思路的、带着某种诡异美感的解法,让阅卷老师都感到惊讶乃至困惑。他几乎不参与任何集体活动,没有固定的同行伙伴,午餐时间总是一个人坐在食堂最偏僻的角落,快速地吃完,然后迅速离开。
兴趣专注且高度超前: 杜恒最终确认,图书馆里那个持续研读前沿物理论文的男生,正是沧澜。林可也从校刊编辑部一位相熟的同学那里偶然得知,沧澜曾匿名投过一篇关于“意识与量子退相干关联假说”的短文,观点虽然稚嫩,逻辑链条也尚不完善,但其切入角度之大胆,想象力之奇诡,被编辑以“过于抽象科幻,缺乏实证基础”为由礼貌退稿。
细微处流露的异常行为: 他有时会倚在走廊栏杆上,或者对着空无一物的墙壁,陷入长久地发呆,眼神空洞,但手指却会在身侧或空气中无意识地、极其快速地划动,仿佛在推演着一系列看不见的复杂公式。更有几次,林可注意到他在化学实验课后,独自留在空荡的实验室里,并非清理器具,而是仰头仔细观察着通风管道的走向和接口,眼神专注、冷静,甚至带着一丝评估的意味,完全不像一个普通高中生该有的好奇,更像是一个……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的专业工程师。
“综合所有观察数据,沧澜是目标的概率,目前看来是最高的。”放学后,在熟悉的旧实验楼角落,杜恒对林可低声总结,语气是经过严密分析后的审慎,“尤其是他对量子物理基础理论与意识本质之间交叉领域的强烈兴趣,这与X物质能够扰动时空、干涉意识的深层机制,存在着高度可疑的、方向性的吻合。”
“但他的气质……感觉很内敛,甚至有些阴郁,”林可回忆着沧澜那总是隐藏在厚厚镜片和书本后的侧影,瘦削,沉默,大部分时间都像一座隔绝了外界信号的孤岛,“完全缺乏陆浩宇那种经过岁月和权力打磨后,外露的、极具压迫感的掌控欲和表演型人格。”
“种子在破土之前,总是深埋于土壤,沉默而黑暗。”杜恒冷静地分析,试图穿透表象,“陆浩宇的优雅、野心和蛊惑力,是学术地位、社会资源和个人欲望长期滋养出的成熟果实。而现在的沧澜,还只是一个沉浸在自我构建的认知宇宙里的、孤独而偏执的探索者。他的偏执,他的潜在疯狂,可能还未被外界刺激所点燃,或者,正以一种更深刻、更内化、因而也可能更危险的形式,在他思维的深渊里悄然孕育。”
他拿出手机,调出那张冒着风险偷偷拍下的、沧澜在图书馆全神贯注阅读论文时的侧脸放大图,并将论文封面的一部分清晰展示给林可:“重点看这个研究方向,拓扑绝缘体。它的核心特性在于,体相是绝缘的,但其表面或边缘却存在受拓扑性质保护的、高度稳定的导电态,对局部缺陷和微弱扰动不敏感。这物理图像,或许正是他未来试图解决X物质极端不稳定性、寻找其‘稳定载体’或‘可控释放’途径的最初灵感来源和理论基石。”
林可凝视着照片上那些对她而言也并非全然陌生的复杂公式,以及沧澜那沉浸其中、仿佛与外界隔绝的专注侧影,缓缓点了点头。真正科学天才的思维轨迹和研究倾向,往往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就会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中,留下清晰可辨的、指向未来的烙印。
“需要进行直接接触吗?”她抬起眼,目光中带着征询。
“需要,但策略必须极其谨慎,如同在雷区边缘试探。”杜恒沉吟,大脑飞速评估着各种风险变量,“我们至今无法确定那个背后的‘操作者’将我们精准投送回这个时间点的真正意图。是希望我们作为纯粹的‘旁观者’,记录历史的必然?还是默许甚至期望我们成为‘干预者’,去修正某些它认为的‘错误’?如果允许干预,那界限又在哪里?直接接触是否会触发某种‘保护机制’或不可逆的后果?”
他思考了片刻,制定了一个迂回而细致的初步试探方案:“首先,进行非直接、低风险的接触尝试。比如,在他经常翻阅的特定书籍或论文中,‘无意’间夹入一张手写的、涉及相关领域前沿困境或思想实验的匿名纸条;或者,选择在他必定能听到的近距离范围内,比如相邻的阅览桌,进行一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涉及相关领域的‘超纲’学术讨论,观察他是否会表现出超出常规的关注、反驳,甚至是主动加入讨论的意愿。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诱饵’,进一步确认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聪明学生,而是确实对X物质所涉及的核心科学难题,拥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近乎本能的直觉、强烈的执着和独特的解决思路。”
“如果他……上钩了呢?表现出明确的兴趣或反应?”林可追问,预想着下一步。
“那么,”杜恒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冰冷的镜片在逐渐西斜的夕阳余晖下,反射出一片令人心悸的、毫无温度的白光,掩盖了他眼底深处翻涌的复杂情绪,“我们就将不得不正式面对,这位尚处于蒙昧阶段、却已然手握未来钥匙的、年轻的——既是‘神’也是‘魔’的——存在。”
目标的轮廓,已经在密集的观察与严密的分析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那个未来将亲手创造出改变无数生命轨迹、甚至撼动时空基本结构的X物质的存在,此刻,正以“沧澜”之名,坐在与他们仅仅相隔几个班级、呼吸着同一片空气的教室里。
锁定,已然完成。
接下来,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察与等待,而是充满未知风险的试探,一场与未来、与命运、也与他们自身存在意义进行的,无声而至关重要的博弈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奈瑶”和“若阳”这两个身份,仿佛真正融入了这所高中平淡无奇的背景纹理之中,成为了两个看似普通、甚至在某些场合刻意表现得有些迟钝或不起眼的学生。但在这层精心维持的平静表象之下,是两双历经了无数生死、洞悉过人性与科技深渊的、锐利如解剖刀的眼睛,正以超越这个年龄范畴的惊人耐心和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无声地扫描着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张面孔,筛选着那个潜在的、未来将掀起滔天巨浪的“造物主”。
他们的策略简单、低调,却异常高效,如同经验丰富的特工在敌境中收集情报。
在课堂上,他们是最专注的“学生”,也是最敏锐的“观察者”:
化学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勾勒着标准的有机合成路径。当讲到某步可能产生剧毒副产物时,林可(奈瑶)会适时地举起手,扮演一个好学的、带着一丝忧虑的角色,用符合“奈瑶”人设的、略显怯生生的语气提出一个关于“副产物毒性控制与意外泄露风险”的疑问。她的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在提问的瞬间,飞快地、不动声色地扫过全班每一张脸。大多数学生露出的是“这关考试什么事”的茫然,或是埋头抓紧记录知识点。然而,就在教室后排靠窗的位置,她精准地捕捉到一个瘦削的男生,在听到“毒性控制”和“意外泄露”这几个关键词时,原本停滞的笔尖微微一顿,随即开始无意识地在草稿纸边缘快速转动,眼神瞬间放空,失去了焦点,紧抿的嘴唇微不可察地翕动着,仿佛正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并飞速计算着某种失控的概率。
物理课上,气氛相对沉闷。当头发花白的老师用传统的比喻讲解量子隧穿效应时,杜恒(若阳)会在小组自由讨论的环节,故意用了一个略显生僻、甚至带点哲学思辨色彩的比喻来描述电子云那捉摸不定的概率分布,试图“启发”同组同学。他的余光,则牢牢锁定了坐在他斜前方、那个几乎永远独自占据一张课桌的男生。就在他抛出那个超纲比喻的瞬间,他看到那个总是低垂着头、仿佛与世隔绝的男生,脖颈几不可见地僵硬了一下,原本低垂的头微微抬起了一个极小的角度,隔着那副厚重的、几乎遮住半张脸的黑框眼镜,向他投来短暂的一瞥。那眼神中没有普通学生听到晦涩概念时的困惑或好奇,只有一种被打扰了深度思考的、明显的不耐烦,以及一丝隐藏得极深、却被他敏锐捕捉到的、属于智力层面居高临下的审视与……轻微的蔑视。
在图书馆,这片知识的静默海洋,他们分头行动,如同潜行的猎手:
林可(奈瑶)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相关的书架区域,她假装翻阅着大学预科教材,实则留意着每一个在此区域长时间停留、并且翻阅内容明显超越高中范围的人。
杜恒(若阳)则将他主要的“狩猎”范围设定在高等数学、量子力学、理论物理以及那些即便在这个世界也代表着前沿的科技期刊区。他很快有了第一个实质性的、令人心悸的发现。他多次观察到同一个男生,几乎雷打不动地坐在光线相对昏暗的阅览室最深处角落,面前摊开的从来不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类的教辅,而是一些明显是私下影印的、纸张边缘已经泛黄卷曲的学术论文复印件。杜恒凭借其深厚的科学素养,一眼就认出那封面上的刊头是《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而论文标题涉及的正是“拓扑绝缘体”的表面态研究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相关理论推演,图表复杂,公式密集,其知识深度完全超出了任何高中生、甚至普通本科生的理解范畴。
在看似松散的课外活动与日常交流中,他们编织着更细致的信息网:
他们格外留意那些社交圈极其狭窄、气质独特、与周围青春喧闹格格不入的学生。
一个名叫“沧澜”的男生,如同沉在河底的玉石,逐渐被他们的观察从模糊的背景中清晰地打捞出来。
他几乎完美地符合了他们之前构建的所有心理侧写:
智力超群但极度疏离: 他的常规学科成绩并非总是名列前茅,似乎对标准化考试缺乏兴趣。但在几次校际理科竞赛的选拔中,面对那些令尖子生都抓耳挠腮的难题,他总能提出极其简洁、甚至有些违背常规教学思路的、带着某种诡异美感的解法,让阅卷老师都感到惊讶乃至困惑。他几乎不参与任何集体活动,没有固定的同行伙伴,午餐时间总是一个人坐在食堂最偏僻的角落,快速地吃完,然后迅速离开。
兴趣专注且高度超前: 杜恒最终确认,图书馆里那个持续研读前沿物理论文的男生,正是沧澜。林可也从校刊编辑部一位相熟的同学那里偶然得知,沧澜曾匿名投过一篇关于“意识与量子退相干关联假说”的短文,观点虽然稚嫩,逻辑链条也尚不完善,但其切入角度之大胆,想象力之奇诡,被编辑以“过于抽象科幻,缺乏实证基础”为由礼貌退稿。
细微处流露的异常行为: 他有时会倚在走廊栏杆上,或者对着空无一物的墙壁,陷入长久地发呆,眼神空洞,但手指却会在身侧或空气中无意识地、极其快速地划动,仿佛在推演着一系列看不见的复杂公式。更有几次,林可注意到他在化学实验课后,独自留在空荡的实验室里,并非清理器具,而是仰头仔细观察着通风管道的走向和接口,眼神专注、冷静,甚至带着一丝评估的意味,完全不像一个普通高中生该有的好奇,更像是一个……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的专业工程师。
“综合所有观察数据,沧澜是目标的概率,目前看来是最高的。”放学后,在熟悉的旧实验楼角落,杜恒对林可低声总结,语气是经过严密分析后的审慎,“尤其是他对量子物理基础理论与意识本质之间交叉领域的强烈兴趣,这与X物质能够扰动时空、干涉意识的深层机制,存在着高度可疑的、方向性的吻合。”
“但他的气质……感觉很内敛,甚至有些阴郁,”林可回忆着沧澜那总是隐藏在厚厚镜片和书本后的侧影,瘦削,沉默,大部分时间都像一座隔绝了外界信号的孤岛,“完全缺乏陆浩宇那种经过岁月和权力打磨后,外露的、极具压迫感的掌控欲和表演型人格。”
“种子在破土之前,总是深埋于土壤,沉默而黑暗。”杜恒冷静地分析,试图穿透表象,“陆浩宇的优雅、野心和蛊惑力,是学术地位、社会资源和个人欲望长期滋养出的成熟果实。而现在的沧澜,还只是一个沉浸在自我构建的认知宇宙里的、孤独而偏执的探索者。他的偏执,他的潜在疯狂,可能还未被外界刺激所点燃,或者,正以一种更深刻、更内化、因而也可能更危险的形式,在他思维的深渊里悄然孕育。”
他拿出手机,调出那张冒着风险偷偷拍下的、沧澜在图书馆全神贯注阅读论文时的侧脸放大图,并将论文封面的一部分清晰展示给林可:“重点看这个研究方向,拓扑绝缘体。它的核心特性在于,体相是绝缘的,但其表面或边缘却存在受拓扑性质保护的、高度稳定的导电态,对局部缺陷和微弱扰动不敏感。这物理图像,或许正是他未来试图解决X物质极端不稳定性、寻找其‘稳定载体’或‘可控释放’途径的最初灵感来源和理论基石。”
林可凝视着照片上那些对她而言也并非全然陌生的复杂公式,以及沧澜那沉浸其中、仿佛与外界隔绝的专注侧影,缓缓点了点头。真正科学天才的思维轨迹和研究倾向,往往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就会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中,留下清晰可辨的、指向未来的烙印。
“需要进行直接接触吗?”她抬起眼,目光中带着征询。
“需要,但策略必须极其谨慎,如同在雷区边缘试探。”杜恒沉吟,大脑飞速评估着各种风险变量,“我们至今无法确定那个背后的‘操作者’将我们精准投送回这个时间点的真正意图。是希望我们作为纯粹的‘旁观者’,记录历史的必然?还是默许甚至期望我们成为‘干预者’,去修正某些它认为的‘错误’?如果允许干预,那界限又在哪里?直接接触是否会触发某种‘保护机制’或不可逆的后果?”
他思考了片刻,制定了一个迂回而细致的初步试探方案:“首先,进行非直接、低风险的接触尝试。比如,在他经常翻阅的特定书籍或论文中,‘无意’间夹入一张手写的、涉及相关领域前沿困境或思想实验的匿名纸条;或者,选择在他必定能听到的近距离范围内,比如相邻的阅览桌,进行一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涉及相关领域的‘超纲’学术讨论,观察他是否会表现出超出常规的关注、反驳,甚至是主动加入讨论的意愿。我们需要通过这些‘诱饵’,进一步确认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聪明学生,而是确实对X物质所涉及的核心科学难题,拥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近乎本能的直觉、强烈的执着和独特的解决思路。”
“如果他……上钩了呢?表现出明确的兴趣或反应?”林可追问,预想着下一步。
“那么,”杜恒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冰冷的镜片在逐渐西斜的夕阳余晖下,反射出一片令人心悸的、毫无温度的白光,掩盖了他眼底深处翻涌的复杂情绪,“我们就将不得不正式面对,这位尚处于蒙昧阶段、却已然手握未来钥匙的、年轻的——既是‘神’也是‘魔’的——存在。”
目标的轮廓,已经在密集的观察与严密的分析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那个未来将亲手创造出改变无数生命轨迹、甚至撼动时空基本结构的X物质的存在,此刻,正以“沧澜”之名,坐在与他们仅仅相隔几个班级、呼吸着同一片空气的教室里。
锁定,已然完成。
接下来,将不再是单纯的观察与等待,而是充满未知风险的试探,一场与未来、与命运、也与他们自身存在意义进行的,无声而至关重要的博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