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让人意外的“不速之客”-《一九八五到二零二五》

  接下来的日子,志远开始为扎西的未来做规划。他在当地的通讯城租了一节柜台,手把手教扎西如何经营手机生意。

  “记住,一定要登记卖家的身份证信息,这是底线。”志远反复叮嘱。

  扎西学得很认真,他知道这是志远给他的第二次人生的机会。

  一周后的周末,到了分别的时刻。火车站里,三人相对无言,离别的伤感弥漫在空气中。

  “回去后好好照顾叔叔阿姨,照顾好自己。”苏晴强忍着泪水,“等我这边结束了,就回去找你。”

  志远紧紧抱住她:“每天都要给我打电话。”

  扎西已经泣不成声:“大哥...谢谢你...没有你,我可能已经堕落了...谢谢你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

  志远拍拍他的肩膀:“傻小子,哭什么。以后我们还会见面的。”

  他郑重地对扎西说:“我不在的时候,你要保护好你苏晴姐,不能让她受委屈,知道吗?”

  扎西用力点头:“你放心吧大哥!只要有我在,绝不会让苏晴姐受半点委屈!”

  广播里响起列车检票的通知,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

  志远最后一次拥抱苏晴,在她耳边轻声说:“等我,两年后我一定风风光光地娶你。”

  苏晴的泪水终于决堤:“一路平安。”

  列车缓缓启动,志远把脸贴在窗口,望着月台上越来越小的两个身影,心中百感交集。

  这么多天的寻找,最终换来了两年的等待。但他不后悔,因为他知道,有些爱情值得等待。

  车窗外,高原的景色缓缓后退。志远握紧拳头,暗下决心:这两年里,他一定要把事业做得更大更强,给苏晴一个最好的未来。

  而月台上,苏晴一直望着列车远去的方向,直到它完全消失在视野中。扎西轻声说:“苏晴姐,我们回去吧。”

  苏晴擦干眼泪,露出坚定的笑容:“走吧。”

  列车呼啸着驶向远方,载着志远的不舍与期待。而在这片高原上,苏晴将继续她的支教工作,扎西也将开始新的生活。

  他们都知道,离别不是为了结束,而是为了更好的重逢。

  两年后的某一天,他们一定会再次相聚,那时,将不再有别离。

  志远回到家乡,将积蓄已久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规划,连同与苏晴相恋的消息,一同倾诉给了父母。

  秀玲和平安听完,先是惊讶,随即是溢于言表的喜悦。

  志远经历过那场“风波”后,老两口心里一直压着块石头,生怕他日后找对象难。怕没人谁愿意嫁给他这个有“前科”的。

  没想到,儿子不仅走出了阴影,更是找到了如此善良优秀的姑娘,还是位令人尊敬的支教老师。

  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欣慰和对未来儿媳的期待。

  “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苏晴,好好挣钱,两年很快就过去了,到时候咱们一定风风光光的迎娶苏晴。”秀玲交代着志愿,心中的喜悦无法言表。

  家庭的支持让志远浑身充满了力量,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中,起早贪黑,奔波忙碌,生意果然如同期盼的那样,蒸蒸日上,越做越红火。

  遥远的西部,苏晴的生活似乎也波澜不惊。

  她将离愁化作动力,更专注地投入到教学中,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求知的眼神是她最大的慰藉。

  她与志远虽隔山海,但现代化的通讯缩短了距离,每天的信息和定期的电话,成了两人之间最甜蜜的纽带,诉说着思念,也编织着共同的未来。

  然而,平静被家里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

  “晴晴啊,你王阿姨给介绍了个小伙子,叫刘军,是咱们县教育局刘科长的儿子,巧得很,跟你是同一批的支教老师,学校离你那儿好像也不远……”母亲的声音带着试探和急切。

  苏晴一听就皱起了眉头:“妈,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我有男朋友了。你们别再给我安排这些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随即传来父亲接过电话的声音:“晴晴,不是爸妈逼你。那个志远……我们没见过,也不了解。人家刘军家里条件好,本人也有出息,名牌大学毕业,跟你又是同行,有共同语言。你总不能一直在那高原上待着吧?回来以后怎么办?女孩子家,青春就那么几年,等你支教结束都多大了?”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的电话轮番轰炸,七大姑八大姨也加入游说队伍,中心思想无非是“现实一点”、“为将来考虑”、“刘军条件多么难得”。

  苏晴被搅得心烦意乱,不胜其烦。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为了暂时平息父母的絮叨,她赌气般地说:“行了行了,你们非要给就把我电话给他吧!但我明确告诉你们,我只是不想你们再烦我,不代表我会和他有什么!”

  拿到电话号码的刘军,很快便给苏晴发来了问候信息。语气倒是彬彬有礼,先是自我介绍,然后表达了对同行兼老乡的问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晴客气而疏离地回复了几句,以“工作忙”为由,婉拒了他提出的见面邀请。

  刘军并未气馁,之后的日子,早安晚安、天气变化、节日问候,信息准时送达,保持着一种不令人厌烦却也无法忽视的存在感。

  苏晴大多选择忽略,她的心被志远填得满满的,这些程式化的关心,根本无法与志远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和真挚思念的话语相比。

  让苏晴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学校领导突然宣布,因工作需要,要开展与另一所小学进行教师短期互换交流。

  苏晴倒是没有被换过去,但当听到新来的老师站在办公室向大家自我介绍时,苏晴愣住了。

  来人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穿着整洁的衬衫,身材高瘦,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正是那个只存在于父母话语和手机信息里的刘军。

  “大家好,我叫刘军,很高兴能来到**小学交流学习,希望今后一段时间,能和大家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多做点事。”他的发言得体,带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校长笑着补充:“刘老师原来学校的条件可比我们这儿好多了,这次能来,是我们学校的荣幸啊!苏老师,你们还是同批的支教老师,以后多交流。”

  刘军看向苏晴,笑容加深,伸出手:“苏晴老师,久仰,以后请多指教。”

  苏晴机械地和他握了握手,心情复杂。眼前的刘军,文质彬彬,举止得体,说不出哪里不好,甚至符合很多人对“佳婿”的想象。

  但这份突如其来的“缘分”,只让她感到一种被无形之手安排的压抑和莫名的不安。

  她勉强笑了笑:“欢迎刘老师。”

  看着刘军那副温和无害又带着些许优越感的书生模样,苏晴心里第一次对父母口中的“为你好”产生了一丝真正的抗拒和迷茫。

  他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荡开的涟漪,悄然预示着某些变化即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