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半路夫妻”-《一九八五到二零二五》

  马老太的话音仿佛还在空气里打着旋儿,杜安泰那边的情况就真如她所料,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经媒人几次三番的牵线,他和那位邻镇姓赵的女人见了几次面。

  这赵女士,单从表面看,确实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约莫五十出头的年纪,穿着朴素但干净利落,头发在脑后挽得整整齐齐。

  她言语不多,却总能说到点子上,显得大方又得体。

  她自称是早些年离的婚,唯一的女儿跟了前夫,在外地成了家,如今她算是无牵无挂。

  她对杜安泰说:“到了咱们这个岁数,图啥呢?不就图个老来伴儿,互相照应着,安安稳稳过日子嘛。”

  这话,简直是说到了杜安泰的心坎里,熨帖得很。

  更让杜安泰招架不住的,是赵女士那恰到好处的关心。

  知道他胃不好,见面时会提醒他按时吃饭,还塞给他一罐自己腌的暖胃糖蒜,看他脸色疲惫,会轻声劝他别太累,注意身体。

  这种久违的、来自异性的细腻关怀,像一股温吞吞的水流,慢慢浸润着杜安泰那颗干涸、龟裂了太久的心。

  他感觉自己像是沙漠里跋涉的旅人,终于遇到了一片绿洲,那份迫不及待想要靠近、汲取温暖的渴望,几乎压倒了一切理智。

  他开始主动给赵女士打电话,一聊就是半晌。脸上时常会不自觉地露出点笑意,出门前也会下意识地整理一下衣领。

  那辆帕萨特,更是成了他奔赴“温暖”的专驾,往邻镇跑得越来越勤。

  他心底里那份被岁月和生活压抑了太久的情感,如同逢春的枯木,竟也悄悄地、倔强地冒出了新芽,带着点不合时宜,却又无比真实的“恋爱的感觉”。

  男人啊,在某些方面,或许真的至死是少年,那份对温情、对认可的渴望,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彻底泯灭。

  秀玲的警觉与杜安泰的沉溺

  这变化,自然瞒不过时常能见到他的秀玲和平安。

  秀玲看着大姐夫眼神里重新燃起的光亮,心里先是替他高兴,但女人天生的敏锐和过来人的谨慎,让她在高兴之余,又隐隐生出几分不安。

  一次杜安泰又来找平安喝酒,脸上带着掩不住的春风,秀玲便寻了个机会,委婉地提醒道:“大姐夫,看你这气色是越来越好了,我们看着也高兴。跟那位赵大姐……处得还行?”

  杜安泰脸上立刻堆起了笑,带着点难得的腼腆:“挺好,她这人,实在,会关心人。”

  秀玲斟酌着字句,慢慢说道:“那就好。不过,大姐夫,这毕竟是后半辈子的大事,得多处一处,多了解了解。比如她家里具体啥情况,平时跟什么人来往,脾气品性到底咋样……这些都摸清楚了,要是确实合适,再考虑下一步也不迟。咱不着急,啊?”

  杜安泰嘴里连声应着:“哎,我知道,秀玲你放心,我心里有数,有数。”

  可他那飘忽的眼神和那压不住的嘴角,分明写着“心早就不当家了”。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赵女士的温言软语和那份被需要、被关怀的感觉,秀玲的提醒,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湖面,虽然起了点涟漪,却丝毫动摇不了水下那已然情根深种的倒影。

  平安在一旁看着,私下里对秀玲说:“我看大姐夫这次是动了真格了,劝怕是劝不住。只要那女的是真心跟他过日子,也行。”

  秀玲却眉头微蹙:“我就是怕他不是动了真格,是“上了头”。这年纪了,哪还能像小年轻似的不管不顾?就怕人家不是图他这个人……”她没把话说完,但担忧显而易见。

  然而,沉溺在“黄昏恋”甜蜜中的杜安泰,哪里听得进这些。他只觉得秀玲是过于谨慎,甚至有点不理解他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他开始更频繁地与赵女士见面,有时和赵女士逛逛,有时两人一起吃个饭,看上去倒真像是一对打算踏实过日子的半路夫妻。

  赵女士也愈发体贴,甚至开始不经意地问起杜安泰退休金的具体数额,以及他名下房产的情况,话里话外都透着为“两人未来”规划的意味。

  杜安泰被这份“贴心”哄得晕头转向,只觉得对方是真心实意想跟自己过日子,几乎是有问必答,毫无保留。

  他心里那份“少年”般的炽热,正将他一步步引向一个未知的,或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秀玲的担忧在堆积,而杜安泰的幸福错觉,却在不断升温,这冷暖交织的人间戏剧,正悄然推向一个新的节点。

  杜安泰感觉自己像是被裹进了一团暖洋洋的棉花里,四周都是赵女士精心营造的温柔气息。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电话里的关心和偶尔的见面,开始更深入地介入他的生活。

  而赵女士总是能恰到好处的给到他关心:“安泰啊,晚上自己弄点热乎的吃,别总凑合。我上次给你带的酱菜还有吗?就着粥吃最养胃。”

  偶尔,她甚至会专程过来,挽起袖子帮他收拾一下略显凌乱的屋子,洗洗衣服。

  边干活嘴里还念叨着:“你们男人啊,就是不会照顾自己,这家里没个女人就是不行。” 她手脚麻利,做事利落,让杜安泰这个鳏居已久的男人,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度。

  更让他感动的是,赵女士开始表现出对“未来”的规划。

  她拿着计算器,跟他一起算他那份不算丰厚但也稳定的退休金,盘算着:“你看,咱俩要是在一块,这钱够花了。还能每月存下点,万一有个头疼脑热呢?得有个防备。”

  她甚至委婉地问起他名下这套房子的产权情况,语气自然得像是在讨论明天的天气:“这房子地段不错,就是有些年头了,以后要是孩子们回来,怕是住不下。不过没关系,咱俩住是绰绰有余了。”

  她把这些现实问题,都包裹在“为咱们俩好”的糖衣里,让杜安泰觉得,这是个多么踏实、会过日子的女人。

  杜安泰彻底沦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