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的供销社里。桌布有红的、蓝的、花的,秀玲选了红色的,说看着喜庆,适合开业用。
秀玲又买了碗筷,还有两口大铁锅。
供销社的老板听说她们开饭店用,还特意便宜了几块钱,说:“祝你们生意兴隆,以后要是缺啥,再来我这儿买。”
红桌布买回去,秀玲就把布摊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拿着剪刀比量着裁剪。边角处还细细缝了边,免得洗的时候脱线。
李兰烧了一大锅热水,把碗碟、筷子都泡在里面,撒上粗盐来回搓洗。
赵磊路过看见,也搬了个小板凳坐下帮忙,手里拿着抹布,把洗好的碗一个个擦干,码得整整齐齐放进橱柜。
赵磊说道:“这么多盘子碗,以后客人多了也够使。”
李兰笑着应:“多备点总是好的,省得人多起来不够用。”
两口大铁锅更是成了厨房的“新宝贝”。
王盛明垒灶台时,特意照着铁锅的尺寸调整了灶口大小,等铁锅架上去,刚好严丝合缝。
平安试着往锅里倒了点水,点火烧了烧,没多久水就开了,他用手背蹭了蹭锅沿,咧嘴笑:“这锅好,导热快,以后炒菜、炖肉都省时间。”
这天,天刚亮平安就骑着自行车往村西头跑。他要去看看老张家的蔬菜。
村里老张的蔬菜大棚就村西头。老张正蹲在棚里摘青椒,见平安来,赶紧直起腰:“平安来啦?听说你要开饭店?快进来看看,我这青椒刚熟,脆得很,炒肉最香。”
平安跟着进了棚,看着一垄垄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番茄,心里踏实极了:“张叔,以后我每天早上来拿菜,要多少提前跟您说,您可得给我留最新鲜的。”
老张拍着胸脯保证:“你放心,我给你留刚摘的,绝不掺一点老的!”
从大棚回来,平安又去了镇上的大集。集上卖鸡鱼肉蛋的摊位不少,之前在老刘饭店帮忙没少往集上跑,所以都混的比较熟。
他挨家挨户去打招呼。走到卖猪肉的李老板摊位前,他递了根烟:“李哥,我在家里开了个小饭店,以后每天来您这儿割肉,您得给我算便宜点。”
李老板接过烟,笑着说:“平安啊,跟我还需要客气啊?以后你要多少肉,提前说,我给你留最好的五花肉。”
到了卖鱼的摊位,老板是个爽朗的大姐,听说平安要开饭店,指着盆里活蹦乱跳的鲤鱼:“我这鱼都是刚从河里捞的,新鲜得很!你要是要,我给你便宜点,保证客人吃了还想来。”
平安蹲下来看了看,鲤鱼鳞片发亮,尾巴一甩一甩的,当即定下:“以后我每天来拿,您到时候帮我处理干净。”
“这没问题,你就放心吧!”卖鱼老板爽快的答应着。
临走时,平安特意去了老刘哥的“鑫源饭店”一趟。
老刘见到平安回来了,先是数落了一顿,然后又拉着平安坐下。平安把自己开饭店的事说了后,老刘哥十分赞成。
平安今天来就是想参考一下每道菜的定价。
老刘说:“你在村里开,价格不能定的跟我一样,只能比我低点,你服务的是村里人,我服务的是矿工,消费能力不一样....”
老刘又交代了平安一些开饭店需要注意的细节,平安谢过老刘后赶忙回家计划菜单去了。
忙忙碌碌过了几天,东头屋的门终于装好了。新门板是榆木的,王盛明特意刷了两层清漆,太阳一照,泛着温润的光。
平安还特意让王盛明给做了一块木板。然后把村里写字最好的教书先生请了来。先生比划了一下位置,然后提笔蘸了漆,一笔一划地写下“平安饭店”四个大字。
红漆落在木板上,格外醒目,平安站在旁边看着,心里又激动又紧张,等漆干了,王盛明帮着把写好字的木板钉在门楣上,平安远远看着“平安饭店”四个红漆大字,再看看屋里摆着的桌椅、院子里堆着的锅碗瓢盆,忽然觉得鼻子一酸。
他终于要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个家,撑起一家店了。
院门口每天都围着一群看热闹的邻居,这不,饭店牌子一挂,陆续有人来问能不能炒菜了。
“能,能,能。”平安赶忙应着,不想错过任何一个顾客。
灶火“噼啪”地舔着新灶台,平安握着炒勺的手微微有些发紧。这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在自己家里给别人做菜。
锅里的菜籽油渐渐冒起青烟,他手腕一扬,将切好的五花肉片倒进去,油花瞬间“滋啦”炸开,肉香混着油香立刻窜了出来,飘到门口,引得围观的邻居们忍不住吸了吸鼻子。
“哟,这香味儿,闻着就想吃。”邻居张婶笑着朝屋里喊,“平安,婶也捧个场,给我来盘回锅肉!”
平安应了声“好嘞”,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他记得在苏州时,师傅说过炒回锅肉要“先煸香、再爆辣”,于是手腕翻动着炒勺,将肉片煸得金黄透亮,再加入切好的青蒜苗和豆瓣酱,酱油一淋,又是一阵鲜香扑鼻。
秀玲抱着孩子站在厨房门口,见他动作熟练,眼里的光更亮了,悄悄把孩子递给旁边的李兰,转身去拿盘子,准备帮着端菜。
赵磊早已按捺不住,搬了张板凳坐在门口,见张婶点菜,赶紧拿起平安提前用硬纸板做的“菜单”。
用铅笔在上面划勾:“张婶,除了回锅肉,要不要再试试我哥的南方菜?比如那个清蒸鱼,我昨天尝过,鲜得很!”
“行啊!”张婶爽快地答应,“再给我家老头子带条清蒸鱼,让他也尝尝鲜!”
不一会儿,平安就把第一盘回锅肉端了出来。
盘子是新的粗瓷盘,红亮亮的肉片裹着油汁,衬着青蒜苗的绿,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张婶迫不及待地捏了一块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睛立刻亮了:“好吃!这肉煸得不肥不腻,酱香也够,比我在别家炒的强多了!”
周围的邻居一听,也纷纷凑上来点菜。“平安,给我来盘青椒肉丝!”
“我要一份番茄炒蛋,给孩子吃!”
“还有那个土豆炖肉,给我来一碗!”
李兰见状,赶紧过来帮忙,她手脚麻利,一边帮着盛米饭,一边跟邻居们搭话:“大家别着急,都有份!大哥的手艺你们放心,以后想吃南方菜,不用跑镇上了,来这儿就行!”
秀玲又买了碗筷,还有两口大铁锅。
供销社的老板听说她们开饭店用,还特意便宜了几块钱,说:“祝你们生意兴隆,以后要是缺啥,再来我这儿买。”
红桌布买回去,秀玲就把布摊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拿着剪刀比量着裁剪。边角处还细细缝了边,免得洗的时候脱线。
李兰烧了一大锅热水,把碗碟、筷子都泡在里面,撒上粗盐来回搓洗。
赵磊路过看见,也搬了个小板凳坐下帮忙,手里拿着抹布,把洗好的碗一个个擦干,码得整整齐齐放进橱柜。
赵磊说道:“这么多盘子碗,以后客人多了也够使。”
李兰笑着应:“多备点总是好的,省得人多起来不够用。”
两口大铁锅更是成了厨房的“新宝贝”。
王盛明垒灶台时,特意照着铁锅的尺寸调整了灶口大小,等铁锅架上去,刚好严丝合缝。
平安试着往锅里倒了点水,点火烧了烧,没多久水就开了,他用手背蹭了蹭锅沿,咧嘴笑:“这锅好,导热快,以后炒菜、炖肉都省时间。”
这天,天刚亮平安就骑着自行车往村西头跑。他要去看看老张家的蔬菜。
村里老张的蔬菜大棚就村西头。老张正蹲在棚里摘青椒,见平安来,赶紧直起腰:“平安来啦?听说你要开饭店?快进来看看,我这青椒刚熟,脆得很,炒肉最香。”
平安跟着进了棚,看着一垄垄绿油油的青菜、红彤彤的番茄,心里踏实极了:“张叔,以后我每天早上来拿菜,要多少提前跟您说,您可得给我留最新鲜的。”
老张拍着胸脯保证:“你放心,我给你留刚摘的,绝不掺一点老的!”
从大棚回来,平安又去了镇上的大集。集上卖鸡鱼肉蛋的摊位不少,之前在老刘饭店帮忙没少往集上跑,所以都混的比较熟。
他挨家挨户去打招呼。走到卖猪肉的李老板摊位前,他递了根烟:“李哥,我在家里开了个小饭店,以后每天来您这儿割肉,您得给我算便宜点。”
李老板接过烟,笑着说:“平安啊,跟我还需要客气啊?以后你要多少肉,提前说,我给你留最好的五花肉。”
到了卖鱼的摊位,老板是个爽朗的大姐,听说平安要开饭店,指着盆里活蹦乱跳的鲤鱼:“我这鱼都是刚从河里捞的,新鲜得很!你要是要,我给你便宜点,保证客人吃了还想来。”
平安蹲下来看了看,鲤鱼鳞片发亮,尾巴一甩一甩的,当即定下:“以后我每天来拿,您到时候帮我处理干净。”
“这没问题,你就放心吧!”卖鱼老板爽快的答应着。
临走时,平安特意去了老刘哥的“鑫源饭店”一趟。
老刘见到平安回来了,先是数落了一顿,然后又拉着平安坐下。平安把自己开饭店的事说了后,老刘哥十分赞成。
平安今天来就是想参考一下每道菜的定价。
老刘说:“你在村里开,价格不能定的跟我一样,只能比我低点,你服务的是村里人,我服务的是矿工,消费能力不一样....”
老刘又交代了平安一些开饭店需要注意的细节,平安谢过老刘后赶忙回家计划菜单去了。
忙忙碌碌过了几天,东头屋的门终于装好了。新门板是榆木的,王盛明特意刷了两层清漆,太阳一照,泛着温润的光。
平安还特意让王盛明给做了一块木板。然后把村里写字最好的教书先生请了来。先生比划了一下位置,然后提笔蘸了漆,一笔一划地写下“平安饭店”四个大字。
红漆落在木板上,格外醒目,平安站在旁边看着,心里又激动又紧张,等漆干了,王盛明帮着把写好字的木板钉在门楣上,平安远远看着“平安饭店”四个红漆大字,再看看屋里摆着的桌椅、院子里堆着的锅碗瓢盆,忽然觉得鼻子一酸。
他终于要靠自己的双手,撑起一个家,撑起一家店了。
院门口每天都围着一群看热闹的邻居,这不,饭店牌子一挂,陆续有人来问能不能炒菜了。
“能,能,能。”平安赶忙应着,不想错过任何一个顾客。
灶火“噼啪”地舔着新灶台,平安握着炒勺的手微微有些发紧。这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在自己家里给别人做菜。
锅里的菜籽油渐渐冒起青烟,他手腕一扬,将切好的五花肉片倒进去,油花瞬间“滋啦”炸开,肉香混着油香立刻窜了出来,飘到门口,引得围观的邻居们忍不住吸了吸鼻子。
“哟,这香味儿,闻着就想吃。”邻居张婶笑着朝屋里喊,“平安,婶也捧个场,给我来盘回锅肉!”
平安应了声“好嘞”,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他记得在苏州时,师傅说过炒回锅肉要“先煸香、再爆辣”,于是手腕翻动着炒勺,将肉片煸得金黄透亮,再加入切好的青蒜苗和豆瓣酱,酱油一淋,又是一阵鲜香扑鼻。
秀玲抱着孩子站在厨房门口,见他动作熟练,眼里的光更亮了,悄悄把孩子递给旁边的李兰,转身去拿盘子,准备帮着端菜。
赵磊早已按捺不住,搬了张板凳坐在门口,见张婶点菜,赶紧拿起平安提前用硬纸板做的“菜单”。
用铅笔在上面划勾:“张婶,除了回锅肉,要不要再试试我哥的南方菜?比如那个清蒸鱼,我昨天尝过,鲜得很!”
“行啊!”张婶爽快地答应,“再给我家老头子带条清蒸鱼,让他也尝尝鲜!”
不一会儿,平安就把第一盘回锅肉端了出来。
盘子是新的粗瓷盘,红亮亮的肉片裹着油汁,衬着青蒜苗的绿,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张婶迫不及待地捏了一块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睛立刻亮了:“好吃!这肉煸得不肥不腻,酱香也够,比我在别家炒的强多了!”
周围的邻居一听,也纷纷凑上来点菜。“平安,给我来盘青椒肉丝!”
“我要一份番茄炒蛋,给孩子吃!”
“还有那个土豆炖肉,给我来一碗!”
李兰见状,赶紧过来帮忙,她手脚麻利,一边帮着盛米饭,一边跟邻居们搭话:“大家别着急,都有份!大哥的手艺你们放心,以后想吃南方菜,不用跑镇上了,来这儿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