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站在坡下,看着那座孤坟,突然就走不动了。她蹲下来,抱着膝盖,终于忍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
不知哭了多久。阿英慢慢直起身,腿麻得差点站不住,她扶着膝盖站了好一会儿,才一步一瘸地往坡上挪。
她想离那座坟近些,再近些,哪怕只是坐着,听风吹过草叶的声音,好像这样,就能把这些年欠的那句“妈”,悄悄补回来一点点。
“妈,”她哑着嗓子开口,声音被风吹得打了个旋,“其实,我没怪你。”
阿英当时也很理解母亲的难处,所以哪怕当年被赶出去打工,她也一直没有恨母亲。
她慢慢跪坐在地上,掌心按在微凉的黄土上,看着坟头周围杂乱的野草,她开始一根一根小心翼翼的往外拔。
不一会儿指甲盖里就被塞满了土,指甲缝被草汁染成青绿色,磨得火辣辣地疼。
“妈,你看你这儿荒的……”她望着那丛被拔断的野蒿,眼泪砸在坟前的土里,“要是你还在,准得拿笤帚疙瘩敲我,说我懒。”
阿英小时候总盼着母亲能像对继父家的妹妹那样,给她梳次头,或者在她被邻居家孩子欺负时护着她。
可母亲总说“忍忍就过去了”,说她是姐姐,要懂事。那时候觉得委屈,夜里躲在被窝里哭,发誓长大了出去再也不回来了。
可真到了外面,梦里无数次梦到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虽然母亲平日里对她并不好。
此刻,她突然感觉小时候“挨打”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现在她很想再让母亲打她,可母亲只能躺在这土堆里长眠。
拔到坟头正中央时,指尖摸到块硬硬的东西,扒开土一看,是半片蓝花瓷碗的碎瓷片,边缘还沾着点釉彩。
她突然想起母亲那只蓝花碗,是外婆给的陪嫁,后来被继父醉酒摔了,母亲蹲在地上捡碎片时,背对着她偷偷抹眼泪的样子。
也许这是妈妈唯一的“陪葬品”。
阿英把瓷片小心翼翼地揣进了口袋。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阿英一边拔草,一边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小时候妈妈教她的歌谣。
太阳爬到头顶时,坟周围的草总算清得差不多了,露出底下松软的黄土。
她学着之前老人的模样,捡了些小石块,在坟前摆了个圈,这是给母亲“摆个”小小的家。
“我给您留几块糖。再留两个馒头。”
她摸出包里的水果糖,又拿出秀玲来时给她装的白面馒头。把糖和馒头小心翼翼地放在“圈里。”
“小时候你总说糖贵,舍不得给我买,现在我能买起了……那时候有好吃的你都留给弟弟妹妹,这次你别再不舍得吃!”
阿英对着坟头磕了三个响头。
风突然大了些,卷着糖纸轻轻颤,像是妈妈在应她。她蹲在坟前,看着远处酸枣树的影子慢慢拉长,直到影子裹住她的脚,才慢慢站起来。
腿麻得厉害,膝盖咯吱作响。
离开时她回头望了三次:
第一次看见被风掀起的糖纸。
第二次望见那方被她清理干净的黄土堆。
第三次只看见坡下蜿蜒的小路,像条没有尽头的绳,牵着她往不知名的地方走。
她攥紧口袋里的碎瓷片,冰凉的棱角硌着掌心,像要把“再见”两个字刻进肉里。
走到坡底的岔路口,她望着通往生父村子的方向愣了愣。
她摸了摸帆布包侧袋里那两百块钱,继父塞钱时的眼神的决绝,“去找你亲爸”
可亲爸那里,应该早就没有她的位置了。
她转身往县城走去。
阿英背着沉重的布包漫无目的的走在县城的路上,帆布包的带子勒得肩膀生疼。
她望着来往的行人,回忆着自己的过去。十六岁离家那天,总以为攒够了体面就能回来,却没想过,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着。
正发怔时,一个清亮的声音像颗石子砸进心湖:“阿英?”
她抬头,看见个穿着光鲜的女人站在面前,卷发上别着珍珠发卡,嘴上涂的口红,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梦。
“你是……阿英吧?”女人眼里的惊喜漫出来,“我是亚丽啊!杜亚丽!小学坐你后桌,总抄你作业的那个!”
阿英猛地低下头,手指来回拨弄着地上的小石子。
“是我……”她的声音细得像蚊子,恨不得把自己缩到地缝里。
“真的是你!”杜亚丽干脆在她身边坐下,丝毫不嫌她裤子上的土,“你咋在这儿?还背着大包小包的,这是刚从外地回来?”
阿英的目光落在自己磨穿的鞋尖上,没敢抬头。
杜亚丽却瞅见她红肿的眼角:“你咋了?眼圈红得跟兔子似的,是不是遇着难处了?”
这句话像根针,挑破了她强撑的硬壳。这些年的委屈突然决了堤,她捂住脸,眼泪从指缝里涌出来:“我妈……我妈没了……”
“啊?到底咋回事啊?阿英。”
她哽咽着,从父母离异到跟着母亲改嫁,说到十六岁被赶出门打工,说到遇人不淑、因不能生育被婆家扫地出门,最后找到母亲家,却只见到一座连碑都没有的孤坟。
那些藏在心底的委屈,此刻像开了闸的水,全倒了出来。
杜亚丽听得眼圈发红,伸手揽住她的肩,:“你这是遭的什么罪啊……”
她从小就见不得人哭,小学时总护着被男生欺负的阿英,此刻看着老同学单薄的肩膀,心里像被什么揪着似的疼,“你现在有地方住不?”
阿英摇了摇头,泪水模糊了眼。
“看你现在肯定也没有工作了?”
“嗯...”阿英小声应着。
“走,去我家住!”杜亚丽拉起她的手就往胡同里走,力道大得不容拒绝,“我家就在前面,拐个弯就到。
“我表姐开了个服装店,正缺个看店的,明天我带你去瞅瞅。”
阿英想挣开,可那只手攥得很紧,“别跟我客气,”
杜亚丽回头笑,阳光落在她卷翘的睫毛上,“ 谁让咱俩是同学呢?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嘛,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
布包被杜亚丽甩到肩上,阿英跟着她往胡同深处走,看着眼前这位热心的同学,她感慨万千。
原来,她也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不知哭了多久。阿英慢慢直起身,腿麻得差点站不住,她扶着膝盖站了好一会儿,才一步一瘸地往坡上挪。
她想离那座坟近些,再近些,哪怕只是坐着,听风吹过草叶的声音,好像这样,就能把这些年欠的那句“妈”,悄悄补回来一点点。
“妈,”她哑着嗓子开口,声音被风吹得打了个旋,“其实,我没怪你。”
阿英当时也很理解母亲的难处,所以哪怕当年被赶出去打工,她也一直没有恨母亲。
她慢慢跪坐在地上,掌心按在微凉的黄土上,看着坟头周围杂乱的野草,她开始一根一根小心翼翼的往外拔。
不一会儿指甲盖里就被塞满了土,指甲缝被草汁染成青绿色,磨得火辣辣地疼。
“妈,你看你这儿荒的……”她望着那丛被拔断的野蒿,眼泪砸在坟前的土里,“要是你还在,准得拿笤帚疙瘩敲我,说我懒。”
阿英小时候总盼着母亲能像对继父家的妹妹那样,给她梳次头,或者在她被邻居家孩子欺负时护着她。
可母亲总说“忍忍就过去了”,说她是姐姐,要懂事。那时候觉得委屈,夜里躲在被窝里哭,发誓长大了出去再也不回来了。
可真到了外面,梦里无数次梦到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虽然母亲平日里对她并不好。
此刻,她突然感觉小时候“挨打”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现在她很想再让母亲打她,可母亲只能躺在这土堆里长眠。
拔到坟头正中央时,指尖摸到块硬硬的东西,扒开土一看,是半片蓝花瓷碗的碎瓷片,边缘还沾着点釉彩。
她突然想起母亲那只蓝花碗,是外婆给的陪嫁,后来被继父醉酒摔了,母亲蹲在地上捡碎片时,背对着她偷偷抹眼泪的样子。
也许这是妈妈唯一的“陪葬品”。
阿英把瓷片小心翼翼地揣进了口袋。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阿英一边拔草,一边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小时候妈妈教她的歌谣。
太阳爬到头顶时,坟周围的草总算清得差不多了,露出底下松软的黄土。
她学着之前老人的模样,捡了些小石块,在坟前摆了个圈,这是给母亲“摆个”小小的家。
“我给您留几块糖。再留两个馒头。”
她摸出包里的水果糖,又拿出秀玲来时给她装的白面馒头。把糖和馒头小心翼翼地放在“圈里。”
“小时候你总说糖贵,舍不得给我买,现在我能买起了……那时候有好吃的你都留给弟弟妹妹,这次你别再不舍得吃!”
阿英对着坟头磕了三个响头。
风突然大了些,卷着糖纸轻轻颤,像是妈妈在应她。她蹲在坟前,看着远处酸枣树的影子慢慢拉长,直到影子裹住她的脚,才慢慢站起来。
腿麻得厉害,膝盖咯吱作响。
离开时她回头望了三次:
第一次看见被风掀起的糖纸。
第二次望见那方被她清理干净的黄土堆。
第三次只看见坡下蜿蜒的小路,像条没有尽头的绳,牵着她往不知名的地方走。
她攥紧口袋里的碎瓷片,冰凉的棱角硌着掌心,像要把“再见”两个字刻进肉里。
走到坡底的岔路口,她望着通往生父村子的方向愣了愣。
她摸了摸帆布包侧袋里那两百块钱,继父塞钱时的眼神的决绝,“去找你亲爸”
可亲爸那里,应该早就没有她的位置了。
她转身往县城走去。
阿英背着沉重的布包漫无目的的走在县城的路上,帆布包的带子勒得肩膀生疼。
她望着来往的行人,回忆着自己的过去。十六岁离家那天,总以为攒够了体面就能回来,却没想过,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着。
正发怔时,一个清亮的声音像颗石子砸进心湖:“阿英?”
她抬头,看见个穿着光鲜的女人站在面前,卷发上别着珍珠发卡,嘴上涂的口红,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梦。
“你是……阿英吧?”女人眼里的惊喜漫出来,“我是亚丽啊!杜亚丽!小学坐你后桌,总抄你作业的那个!”
阿英猛地低下头,手指来回拨弄着地上的小石子。
“是我……”她的声音细得像蚊子,恨不得把自己缩到地缝里。
“真的是你!”杜亚丽干脆在她身边坐下,丝毫不嫌她裤子上的土,“你咋在这儿?还背着大包小包的,这是刚从外地回来?”
阿英的目光落在自己磨穿的鞋尖上,没敢抬头。
杜亚丽却瞅见她红肿的眼角:“你咋了?眼圈红得跟兔子似的,是不是遇着难处了?”
这句话像根针,挑破了她强撑的硬壳。这些年的委屈突然决了堤,她捂住脸,眼泪从指缝里涌出来:“我妈……我妈没了……”
“啊?到底咋回事啊?阿英。”
她哽咽着,从父母离异到跟着母亲改嫁,说到十六岁被赶出门打工,说到遇人不淑、因不能生育被婆家扫地出门,最后找到母亲家,却只见到一座连碑都没有的孤坟。
那些藏在心底的委屈,此刻像开了闸的水,全倒了出来。
杜亚丽听得眼圈发红,伸手揽住她的肩,:“你这是遭的什么罪啊……”
她从小就见不得人哭,小学时总护着被男生欺负的阿英,此刻看着老同学单薄的肩膀,心里像被什么揪着似的疼,“你现在有地方住不?”
阿英摇了摇头,泪水模糊了眼。
“看你现在肯定也没有工作了?”
“嗯...”阿英小声应着。
“走,去我家住!”杜亚丽拉起她的手就往胡同里走,力道大得不容拒绝,“我家就在前面,拐个弯就到。
“我表姐开了个服装店,正缺个看店的,明天我带你去瞅瞅。”
阿英想挣开,可那只手攥得很紧,“别跟我客气,”
杜亚丽回头笑,阳光落在她卷翘的睫毛上,“ 谁让咱俩是同学呢?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嘛,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
布包被杜亚丽甩到肩上,阿英跟着她往胡同深处走,看着眼前这位热心的同学,她感慨万千。
原来,她也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