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吏治清风-《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

  接连两日亲赴田垄与工坊,将“天授之力”用于农工之本后。

  陈稳的注意力转向了维系这一切运转的神经中枢——政务体系。

  第三日,他出现在了洛川县衙旁,新近挂牌的“防御使行辕”政事堂内。

  这里与工匠营的喧嚣火热、田野间的泥土气息截然不同。

  空气中弥漫着墨汁与陈旧纸张特有的味道,一种沉静而肃穆的氛围油然而生。

  堂内,两侧靠墙立着高大的文书架,上面分门别类地堆满了卷宗簿册。

  十数名书吏正伏在长长的条案后。

  有的在奋笔疾书,有的在低声交谈核对,有的则捧着厚厚的卷宗匆匆往来。

  张诚与王茹坐于上首主位旁的两个独立小案后。

  一个正凝神批阅着如小山般的公文,另一个则仔细核对着另一叠文书,不时提笔勾画或写下批注。

  见到陈稳进来,堂内众人纷纷起身行礼,动作带起一阵纸张的窸窣声。

  “不必多礼,各安其位。”

  陈稳摆了摆手,走到主位坐下,目光扫过这繁忙却有序的景象。

  “文若,清瑜,情况如何?”

  张诚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禀报道。

  “使君,三县政务千头万绪,如今皆汇总于此。”

  “每日往来公文不下百件,涉及刑名、赋税、丁口、工程、军需调配等诸事。”

  “我与清瑜虽竭力处置,然案牍之劳形,确非沙场冲杀可比,许多事只能按部就班,唯恐有所疏漏或拖延。”

  王茹也轻声道。

  “监察之事亦然。吏员是否勤勉,有无贪墨枉法,民间讼狱是否积压,皆需细细查证,耗时费力。”

  陈稳微微颔首。

  他深知,在绝对的力量之外,高效廉洁的行政体系同样是“深根固本”不可或缺的一环。

  若政令不畅,吏治腐败,即便有再多的粮食和军械,根基也会从内部被蛀空。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

  陈稳看向张诚和王茹,以及堂内那些核心的、负责文书分类、以及执行传达的骨干吏员,约有十余人。

  “政务之要,在于上传下达,明断速决。”

  “我将助尔等一臂之力,令尔等思绪更为敏捷,条理更为清晰。”

  “于这文山案海之中,能更快抓住要害,处置得当。”

  言罢,他心念一动,再次启动了【广泛赋予:8倍效率】。

  无形的波动笼罩了以张诚、王茹为核心的这十余名政务骨干。

  熟悉的抽离感再次袭来,精神力的消耗让陈稳暗自调整了一下呼吸。

  他注意到,连续三日动用能力,尤其是昨日的“集中赋予”,消耗颇大。

  今日施展“广泛赋予”时,疲惫感积累得更快了些。

  看来,这能力虽强,却也不能无限制地滥用。

  而被赋予效果的众人,则在瞬间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诚只觉得脑海中原本因大量信息涌入而有些纷乱的思绪。

  如同被一道清泉洗涤过一般,瞬间变得条理分明。

  眼前那堆需要他最终拍板的公文,他一眼扫去,便能迅速抓住核心诉求和关键矛盾。

  下属草拟的处理意见,他几乎能瞬间判断出其是否周全、是否存在隐患。

  并能立刻提出更优化的修正方案。

  以前需要反复斟酌一炷香时间的复杂事项。

  现在或许几十个呼吸间便能做出决断,而且信心十足。

  他立刻拿起一份关于洛川与安平两县交界处水利纠纷的公文。

  之前双方各执一词,证据杂乱,让他颇为头疼。

  此刻,他却能迅速从双方的陈述和附上的简陋地图中。

  抓住几个被忽略的细节和证人证词中的矛盾点,脑海中已然勾勒出事实的大半轮廓。

  “传令,着安平县丞即刻带当地耆老、以及提及的证人甲、乙,明日午时前来行辕,本官要亲自询问。”

  “洛川县这边,让他们补充去年清淤的工簿记录。”

  他清晰地下达指令,身旁的书吏连忙记录,动作麻利地出去传令。

  王茹的感受则更为细腻。

  她负责监察,需要对各种信息保持高度的敏感。

  在8倍效率加持下,她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她翻阅着各地报上来的吏员考绩文书,目光如炬。

  一些之前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评语,此刻却能让她联想到其他渠道反馈的零星信息。

  瞬间拼凑出某个吏员可能存在的怠政或小动作。

  处理一桩民间田产讼案时,双方提供的证词、地契副本。

  她过目之后,几乎能立刻在脑中构建出时间线和逻辑链。

  迅速找出其中不合常理、需要重点核查的破绽。

  “这份证词提及的中人,与去年另一桩借贷案有关,立刻去查证此人当时的行踪。”

  王茹指着卷宗上一处不起眼的名字,对身旁的监察吏员吩咐道,语气笃定。

  那吏员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领命而去,心中对这位年轻的女官更是佩服。

  堂下的其他书吏们也效率倍增。负责文书分类的,眼明手快。

  几乎能一眼判断出公文的紧急程度和归属类别,准确无误地分派到不同的处理队列;

  负责初拟意见的,下笔如有神,引经据典或许不足。

  但条理清晰、切中要害的能力大大提升;

  负责抄录、传达的,手腕稳定,字迹工整,行走如风。

  整个政事堂的运转节奏,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

  公文处理的速度肉眼可见地提升,积压的案卷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更难得的是,在高效的同时。

  因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思维都处于高度清晰的状态,出错率反而大大降低。

  陈稳坐在主位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没有插手具体事务,但他的存在,以及他所带来的这股无形力量。

  正是这架行政机器高效运转的核心引擎。

  趁着这股劲头,张诚与王茹商议后。

  向陈稳请示,决定正式推行酝酿已久的“考成法”。

  在能力赋予的效果下,一套相对简洁却极具针对性的考核办法被迅速完善并公布。

  其主要核心便是“限期完成,记录在案,按月稽查,功过分明”。

  所有政务,根据难易和重要程度,设定明确的处理期限;

  完成情况由王茹的监察体系记录核查;每月汇总,评定优劣;

  优者赏,劣者罚,严重怠政或贪墨者,立即清退,绝不姑息。

  此法一出,在高效运转的政事堂骨干带动下,迅速推行到三县各级官吏。

  整个行政体系的风气为之一肃。以往那种拖沓、推诿、糊弄的现象锐减。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争相办事、唯恐落后的紧迫感。

  日落时分,陈稳结束了在政事堂的坐镇。

  连续动用能力带来的精神疲惫让他感到有些头脑发沉。

  但看到堂内虽然人人面带倦色,眼神却依旧明亮。

  以及那明显清减下去的公文堆,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吏治的清风,已经开始吹拂这片土地。或许无法一蹴而就根除所有积弊。

  但一个好的开端,无疑至关重要。

  张诚与王茹送他出来,两人脸上虽然也有倦容。

  但更多的是一种施展抱负、大展拳脚的振奋。

  “使君,今日处置的公务,堪比往日三四日之功!且条理清晰,少有错漏。”

  张诚感慨道。

  “若长此以往,三县政令,必能如臂使指。”

  王茹也轻声道。

  “监察亦能更快发现蠹虫,还吏治以清明。”

  陈稳点了点头,抬头望向渐暗的天空,繁星开始闪烁。

  “根基,不仅在田亩与工坊,亦在这案牍文书之间。”

  他轻声说道。

  “诸位辛苦,早些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