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陈朝时光-《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

  光幕之外,伪宋改元咸平,新朝伊始,暗流萌动。

  光幕之内,陈朝疆域,岁月则以其固有的、不容置疑的步伐,沉稳前行。

  自陈稳“驾崩”,新帝陈弘继位,至今已匆匆十数载寒暑。

  昔年那个在父亲巨大光环下略显青涩拘谨的太子,如今已是年近四旬、御极多年的成熟帝王。

  清晨的太极殿,庄严肃穆。

  百官依序禀奏,声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响。

  户部尚书所报,已是连续第五年全国仓廪丰实,户口滋殖;

  工部呈上的,是贯通南北数条主要官道的竣工图,以及沿河新建的十余座大型水车磨坊带来的效益评估;

  兵部则例行禀报着四境安靖,边军轮戍操演如常。

  陈弘端坐龙椅,面容沉静,目光扫过丹墀下的臣工。

  他早已褪去了初登基时的生涩,处理政务娴熟而练达,对于臣下的奏报,总能抓住要害,或当场决断,或发回有司详议。

  “准奏。着户部会同工部,勘验新修官道沿途驿站、货栈配置,务求便民通商。”

  “水利之事,关乎万民生计,不可懈怠。赵尚书(赵老蔫明面上的继任者)需亲自督查,确保工程质量。”

  “边军将士辛苦,赏赐抚恤,兵部需即刻落实,不得延误。”

  他的声音平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却又逻辑清晰,思虑周全。

  朝堂之上,一派井然。

  多年的经营,陈朝这架庞大的国家机器,早已磨合顺畅,在既定的轨道上平稳运行。

  先帝陈稳留下的制度框架,经过陈弘与中枢重臣们的不断微调与完善,愈发显得根深蒂固,有效维系着这个新生帝国的运转。

  退朝后,陈弘移驾偏殿,召见了数位核心重臣,商议几项关乎未来数年发展的要务。

  其中,包括了是否在南方沿海择地兴建大型船坞,以探索海外、发展海贸的议题。

  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多年国力积累后,自然产生的战略延伸。

  而在偏殿的角落,一位身着储君服饰、年约十六七岁的少年,正安静地坐在小案后,凝神倾听。

  他便是太子陈仲,陈弘的嫡长子。

  从去年开始,他便被允许在非机密时段,列席此类高层议政,以熟悉国事,培养政见。

  陈弘偶尔会停下讨论,考校儿子几句,或让他谈谈对某一议题的看法。

  陈仲的回答虽尚显稚嫩,但条理清晰,偶有亮眼之处,显是经过了用心学习和思考。

  看着日渐成长的继承人,陈弘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帝国的未来,不仅需要他这一代的守成,更需要下一代的开拓。

  这一切,都落在暗处几位“守护者”的眼中。

  张诚捻着胡须,轻声道。

  “陛下如今,已是真正的九五之尊了。这十数年,不易。”

  王茹点头,清冷的语气中也带着认可。

  “朝局稳固,胜过千军万马。我等在暗处,方能心无旁骛。”

  石墩看着沙盘上标示的南北疆域,咧嘴一笑。

  “家里安稳,咱这心里就踏实!哪天君上说要打过光幕去,老子立刻就能点齐兵马!”

  钱贵则更关注细节。

  “太子殿下也开始接触政务了,时间过得真快。看来我们也得留意,为下一代守护者,物色些好苗子。”

  赵老蔫摆弄着一个新做的“势运”感应罗盘模型,头也不抬。

  “是啊,小子们都长大了。咱们这些老家伙,也得加把劲,多给他们留点家底。”

  陈稳静立窗前,望着皇宫方向那一片恢弘的殿宇楼阁。

  那里,有他血脉的延续,有他亲手奠基的王朝。

  十数年时光,于他已因生命本质的重构而显得短暂,但对于一个王朝,对于一代人,却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看到陈弘从谨慎到沉稳,从学习到掌控;

  他看到陈仲从稚童成长为少年储君;

  他看到朝堂上熟悉的面孔渐渐减少,新的才俊不断涌现;

  他甚至能隐约感觉到,整个陈朝的“势运”,在这十数年的休养生息与稳步发展中,变得更加厚重、绵长。

  这是一种不同于伪宋那边剧烈凝聚的、金戈铁马般的势运,而是一种根植于大地、源于秩序与民生的、沉稳而坚韧的力量。

  “时光如水……”

  他轻声低语,带着一丝感慨,更多的却是一种见证者的平静。

  他开创的时代已然成为历史,他制定的规则仍在塑造当下。

  而他,则与几位老兄弟一起,转入更深的幕后,成为了这条奔腾河流之下,稳固的河床与暗礁,守护着它不致偏航,抵御着来自另一片时空的侵蚀。

  陈朝的时光,在平稳中积累着力量,在传承中孕育着未来。

  这与光幕对面,那个刚刚进入“咸平”元年、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的伪宋,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对比。

  一个已是枝繁叶茂,根基深厚;

  一个正值新旧交替,蓄势待发。

  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