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荒岛创业,百废待兴(下)-《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一行人离开沙滩,穿过一片茂密的椰林和灌木丛。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背山面海的谷地出现在眼前。谷地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数十间竹木搭建的屋舍,外围用削尖的木桩和荆棘做了简易的寨墙。更远处,靠近海湾的地方,开辟出了大片田地,绿油油的作物长势喜人。林霄一眼认出,其中一片正是他心心念念的红薯藤蔓!

  “公子请看,”驼爷指着田地,语气中带着自豪,“这些就是按照公子您之前传授给我们的方法种植出来的‘番薯’,耐旱高产,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这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那边种的则是水稻和芋头啦,还有那些山坡之上,则种满了木薯以及各种瓜果蔬菜。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但至少对于我们这个基地里的几百号人来说,再加上不断前来投靠的流离失所之人,还有那些被同化过来的黎族同胞们,要填饱肚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他又指向海湾:“那边是船坞和码头。”只见海湾深处,依着山势建有几座棚屋和船台,岸边的简易码头上,停泊着大小二十余艘船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艘体型相对较大、船型狭长、船首装有撞角的帆船,虽不及朝廷水师的福船高大,但显得更为灵巧。

  “这三艘大海船,是按公子草图所建,力求航速快、转向灵。两侧设有炮位,可惜咱们的铁匠手艺不精,造出的土炮笨重易炸,不堪大用,暂时还是以重型弩机和拍杆为主力。”驼爷介绍道,“其余船只多是改造的渔船或俘获的海盗小船,用于巡逻、运输。水手现有五百余人,由齐将军日夜操练,如今海上编队、接舷跳帮已颇有章法。月前还打退了一股百来人的海盗,小试锋芒,士气大振!”

  林霄边听边看,心中激荡不已。眼前的一切,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田地、屋舍、船只、人员……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证明了他当初“保全火种”决策的正确,也证明了“驼爷”和“老掌柜”卓越的执行能力!

  在一间相对宽敞、用竹木搭建的议事厅内,林霄见到了基地的总负责人——“老掌柜”。这是一个年约六旬、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者,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透着经世致用的智慧。他便是林霄通过苏家渠道秘密安排、早年因案牵连被罢官、流落岭南的能吏,姓沈,名文谦。

  “老朽苏文谦,参见公子!”苏老掌柜见到林霄,亦是激动难抑,欲行大礼。

  林霄连忙扶住:“苏老不必多礼!基地能有今日局面,全赖苏老运筹帷幄,居中调度,林某感激不尽!”他深知,没有苏文谦这样精通庶务、熟悉地方、且能压服王弼、俞通源这等悍将的人物坐镇,基地绝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发展到如此规模。

  众人落座。苏文谦开始详细汇报基地现状:

  核心为林霄设法保全的王弼、俞通源及其部分亲信家眷(约百余人),驼爷早期发展的班底(数十人),后续通过招募流民、破产农户、沿海疍民(水上居民)以及少量归化的黎族青壮,目前基地总人口已近千人。青壮约占六成,是主要劳动力与战力来源。

  开垦田地五顷(约五百亩),以红薯、水稻、芋头为主,辅以瓜菜。红薯长势最好,是度过粮荒的关键。渔业是重要补充,基地拥有大小渔船二十余艘。此外,还开辟了小型果园椰子、槟榔,尝试种植甘蔗,并利用本地葛麻、木棉建有简陋的织坊、铁匠铺、木工作坊,基本实现简单工具的自给自足。

  核心战力为五百水手及约两百人的陆上护卫队(主要由王弼、俞通源旧部及招募的健壮流民组成)。装备以刀矛、弓箭、弩机为主,甲胄稀缺。三艘主力战船是最大依仗。王弼、俞通源结合旧部经验和林霄提供的“鸳鸯阵”等理念,因地制宜,演化出几套适合小队丛林、海岸作战的新阵法,训练严格。

  通过驼爷的渠道和苏文谦的运作,基地以“垦荒移民”或“海商”的名义,与崖州、文昌等地的一些小商号建立了若即若离的联系,用珍珠、玳瑁、沉香、椰干等土产,秘密换取粮食、铁器、布匹、药材等必需品。与附近几个黎族峒寨的关系处理是重点,通过赠送盐、布帛、有限的铁器,帮助调解小纠纷,甚至提供简单医药,初步赢得了几个峒寨头人的好感,换取了暂时的和平与一定的活动空间。最大的隐患是西北方向一个较大的生黎峒寨,对基地持续壮大抱有警惕。

  粮食自给仍是紧平衡,经不起天灾或大规模消耗。铁器、尤其是优质铁料和工匠严重短缺,制约了武器、农具的升级。药材,特别是治疗疟疾、痢疾、外伤的药材始终匮乏。火炮技术是短板。随着人口增加和活动范围扩大,隐蔽性面临挑战,需未雨绸缪。与苏婉商队的联系时断时续,物资输送不稳定。

  林霄听得极其认真,不时询问细节。沈文谦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既肯定了成绩,也不回避困难,展现出一位实干家的素养。

  听完汇报,林霄心中已然有数。他环视在座的王弼、俞通源、驼爷、沈文谦以及几位负责耕作、工匠、黎务的骨干,沉声道:“诸位!林某今日至此,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方知诸位在此蛮荒之地,筚路蓝缕,开创此等基业,是何等艰辛,何等不易!林某代所有因此得以保全性命、重获新生之人,谢过诸位!”他起身,郑重一揖。

  众人连忙起身还礼,连称不敢。

  林霄示意大家坐下,目光变得锐利而充满希冀:“然,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我等今日之局面,来之不易,却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前路凶险未卜,朝廷之威如利剑悬顶,海疆之险波涛暗涌,黎峒之变莫测,内部之困亦多。当此之时,我等更需同心戮力,目标明确,方能在这天涯海角,真正扎下根来,为未来谋得一席之地!”

  他顿了顿,朗声道:“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集思广益,共商基地未来一年乃至数年的发展大计!目标只有一个:让我们的发展,从蓝图变为现实,让这片基业,根基稳固,枝叶渐茂!”

  接下来,便是热烈的讨论。林霄首先抛出了自己在航船上构想的框架,结合眼前实际,引导众人细化:

  继续扩大红薯种植面积,将其作为战略主粮。试验林霄提出的“套种”法,提高土地利用率。选育耐旱、高产品种。渔业捕捞规范化,尝试近海养殖。目标:一年内,储备粮需满足基地半年消耗。

  设立专门药圃,由懂草药的黎族老人或招募的郎中指导,种植本地可用草药,如黄花蒿——其或对“瘴气”有效。通过贸易,不惜代价购入金鸡纳霜、治疗痢疾外伤的成药。建立隔离病区,严格执行饮水煮沸、污物处理规定。

  改善居住条件,逐步以砖石、夯土替代部分竹木,增强抗风防潮能力。规划建设更完善的排水系统。

  王弼负责继续操练现有水手,精熟新船操控、近海作战战术。利用现有船坞,争取年内再造一艘同型主力战船。尝试改进弩机射程与威力。

  俞通源负责强化护卫队训练,尤其精研适合丛林、山地作战的小队战术。利用地形,在基地外围险要处增设暗哨、陷坑。与友好黎峒建立更紧密的联防机制。

  集中铁匠和木匠好手,成立“匠作营”。集中力量仿制或改良小型佛郎机炮。目标:半年内,至少有一艘主力战船能配备两门可靠的小炮。其次,改进农具、打造质量更好的刀矛箭头。

  驼爷负责依托现有渔民、商贩网络,构建覆盖崖州乃至琼州府城的情报网。重点监控官府动向、卫所调动、可疑船只及那个有敌意的生黎峒寨。建立烽燧或快船传递的预警系统。

  崖州知州的身份是最大优势。要利用朝廷鼓励移民实边、开发琼州的政策,将基地部分产业逐步“洗白”,纳入崖州官方认可的“垦荒团”或“乡勇协防”体系,争取获得一些官方默许的资源,如荒地划拨、有限度的武器配备许可。

  苏文谦负责继续拓展与大陆私商的秘密渠道。除土产外,可尝试输出基地自产的优质薯干、椰油、简易黎锦。输入重点:铁料、铜、硫磺、药材、良种、书籍、工匠。与苏婉商队的联系需加密并常态化。

  建立简单的内部贡献记录与物资分配制度,激励生产与作战。尝试发行内部“代币”,方便小额交易。

  对已建立联系的黎峒,加大“惠”的力度。派遣懂黎语或由归化黎人担任“使者”,传授更先进的耕作技术,帮助兴修小型水利,提供医药援助。邀请峒首子弟,质子但以“求学”名义来基地学习汉话、简单算学,潜移默化进行融合。

  对那个敌意峒寨,情报先行,摸清其内部矛盾。尝试接触其敌对峒寨或内部不满头人者,进行分化。同时,展示武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苏文谦负责,完善基地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赏罚分明。兴办义学雏形,教授孩童及部分青壮识字、算数,灌输忠于集体、保卫家园的理念。尊重不同来源部族的风俗习惯,促进融合。

  讨论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每一项议题都结合基地实际能力,设定了具体、可达成的短期和中期目标,并明确了负责人。林霄的蓝图,第一次在核心骨干层面形成了清晰的、可执行的路线图。

  会议结束,已是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静谧的海湾,给简陋的屋舍、葱郁的田地和泛着波光的海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

  林霄在王弼、俞通源、驼爷、苏文谦等人的陪同下,再次走上高处,俯瞰这片在蛮荒中顽强生长的基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归来,炊烟袅袅升起,孩童的嬉闹声隐约传来,竟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宁静感。

  “诸位,”林霄的声音在晚风中显得格外清晰,“今日所定方略,便是我们未来安身立命、图存发展的根基。发展开拓非一朝一夕之功。前路必有艰难险阻,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多。但林某相信,有诸位同心同德,有这数百颗不甘沉沦的心汇聚于此,星火虽微,终可燎原!”

  他目光扫过众人坚毅的脸庞:“崖州那边,我明日便需返回。知州身份是枷锁,亦是盾牌与利器。我会利用此身份,在明面上为基地争取更多合法空间与资源。基地内部事务,仍由苏老总揽,王将军、俞将军、驼爷各司其职。我们之间的联系,务必隐秘、稳妥。非重大变故或按计划节点,尽量减少直接接触。”

  “公子放心!”众人齐声应道,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坚定的信念。

  夜幕降临,林霄在基地简陋的客房中度过了一夜。这一夜,他睡得格外踏实。虽然身处陋室,但听着窗外隐约的海浪声和巡夜人规律的脚步声,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与力量。这里,是他亲手播下的火种,是他对抗命运巨浪的方舟,是他真正起点。

  翌日清晨,林霄告别众人,再次乘上那艘小船,悄然离开了鹿回头湾。小船驶出隐秘的水道,进入到了开阔无垠的南海上。他回望了一眼那隐藏在群山与碧波之后的基地,然后目光坚定地望向前方的崖州城。

  那里,还有一场属于“崖州知州林霄”的硬仗要打。而属于构想蓝图的篇章,才刚刚翻开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