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重新照耀,但映入“眼帘”的已非记忆中的画卷。宇宙残骸——这片被林凡命名为“初火之地”的区域——如同一个巨大无比、尚未冷却的熔炉碎块,内部充斥着光怪陆离的景象。
破碎的星体物质与规则碎片混合,形成绵延数百万光年的彩色星云,其中时而迸发出违背旧有物理定律的能量喷流。空间褶皱随处可见,一步踏错可能被传送到残骸的另一端,也可能坠入时间流速异常的区域。曾经稳定的物理常数在这里变成了“区域性建异”,可能在一片星域内光速恒定,相邻区域却连物质形态都难以维持。
“可能性之洋”收缩至原本十分之一的大小,如同一个温暖而相对稳定的气泡,悬浮在“初火之地”相对平静的核心区域。林凡的身影在其中若隐若现,气息微弱,他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维持这个最后避难所的稳定,以及缓慢地梳理周围狂暴的规则乱流。
生存,成为了所有幸存者面临的第一要务。
最先与林凡取得联系的,是“回音水母”群落。它们凭借其独特的生物感知和维度亲和性,在规则风暴中损失惨重,但核心群落得以保存。它们适应了新的环境,其感知网络甚至能一定程度上预判局部规则的突变。
紧接着,一支由“星灵”残存个体和部分守墓人“觉醒派系”单位组成的混合探险队,依靠着对秩序的深刻理解和强大的逻辑推演能力,在一片刚刚稳定的规则碎片上建立了第一个前哨站——“基石之城”。他们开始尝试测绘“初火之地”的规则地图,寻找其他幸存者,并收集那些随着规则崩解而散落出来的、来自古老时代的知识碎片。
陈浩还活着!
他和他麾下最精锐的一支特战小队,在最终吞噬降临的刹那,恰好位于一座即将崩溃的守墓人战争堡垒内部。堡垒的毁灭过程阴差阳错地形成了一个临时的规则奇点,将他们抛射到了“初火之地”一个偏远的、时间流速极快的角落。他们在那里经历了外界看来短暂、自身却感觉漫长的挣扎,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改造后的生存装备,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并逐渐适应了那里的异常时间流。当他们终于找到方法离开那片区域,与“基石之城”取得联系时,外界才过去了平整数月。
重逢的喜悦被巨大的损失所冲淡。苏晚晴、银星载体、珈蓝……许多熟悉的气息,林凡再也感知不到。联盟体系名存实亡,曾经的疆域概念已无意义。
然而,希望并未泯灭。
除了这些熟悉的文明火种,探索队还在“初火之地”的各个角落,发现了许多**从未记录过的生命形态和文明遗迹**。
有些生命直接由纯净的能量和规则符号构成,在特定的规则环境下诞生、演化;有些则像是旧宇宙某些文明概念或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概念生态圈”;甚至还有一些极其微弱、却带着古老沧桑气息的意识碎片,它们似乎源自更早被吞噬者毁灭的宇宙,其残骸在虚空中漂浮了不知多少岁月,最终随着这次吞噬与反吞噬的过程,被意外地抛入了这片“初火之地”。
林凡将这些所有在毁灭后依然挣扎求存的意识与生命,统称为 **“规则遗民”** 。
生存是艰难的。除了险恶的环境,遗民之间也并非一片和谐。为了争夺相对稳定的规则区域、稀有的能量源或是散落的古老知识,冲突时有发生。一些在规则剧变中获得了诡异力量或陷入疯狂的个体或群落,也成为了新的威胁。
林凡并未强行干涉。他深知,在这样一片混乱的土地上,过度的秩序反而可能扼杀那来之不易的“可能性”。他更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维持着“可能性之洋”这片最后的净土,并为那些寻求指引或陷入绝境的遗民,提供有限的帮助与庇护。
他利用“可能性之洋”的力量,缓慢地引导着“初火之地”规则的缓慢平复,如同一个园丁,小心翼翼地修剪着过于狂野的枝桠,期待着新的秩序能从混沌中自然生长出来。
同时,他从未忘记那个巨大的威胁。
他时常将感知延伸到“初火之地”那依旧脆弱不堪的边界之外,凝视着那片仿佛永恒寂静、却又暗藏无尽危险的“虚空”。吞噬者虽然退去,但其存在本身,就如同悬在所有遗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需要力量,需要更多了解这片新生之地,也需要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为那未知的将来做准备。
而就在他对一片新发现的、规则异常稳定的远古遗迹进行探测时,遗迹深处,一个被尘埃掩埋了不知多少岁月的古老装置,似乎因为他的力量波动而被意外激活,发出了一丝微弱的、却带着某种熟悉规则的……**应答信号**。
信号的另一端,似乎连接着一个……**被遗忘的坐标**。
破碎的星体物质与规则碎片混合,形成绵延数百万光年的彩色星云,其中时而迸发出违背旧有物理定律的能量喷流。空间褶皱随处可见,一步踏错可能被传送到残骸的另一端,也可能坠入时间流速异常的区域。曾经稳定的物理常数在这里变成了“区域性建异”,可能在一片星域内光速恒定,相邻区域却连物质形态都难以维持。
“可能性之洋”收缩至原本十分之一的大小,如同一个温暖而相对稳定的气泡,悬浮在“初火之地”相对平静的核心区域。林凡的身影在其中若隐若现,气息微弱,他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维持这个最后避难所的稳定,以及缓慢地梳理周围狂暴的规则乱流。
生存,成为了所有幸存者面临的第一要务。
最先与林凡取得联系的,是“回音水母”群落。它们凭借其独特的生物感知和维度亲和性,在规则风暴中损失惨重,但核心群落得以保存。它们适应了新的环境,其感知网络甚至能一定程度上预判局部规则的突变。
紧接着,一支由“星灵”残存个体和部分守墓人“觉醒派系”单位组成的混合探险队,依靠着对秩序的深刻理解和强大的逻辑推演能力,在一片刚刚稳定的规则碎片上建立了第一个前哨站——“基石之城”。他们开始尝试测绘“初火之地”的规则地图,寻找其他幸存者,并收集那些随着规则崩解而散落出来的、来自古老时代的知识碎片。
陈浩还活着!
他和他麾下最精锐的一支特战小队,在最终吞噬降临的刹那,恰好位于一座即将崩溃的守墓人战争堡垒内部。堡垒的毁灭过程阴差阳错地形成了一个临时的规则奇点,将他们抛射到了“初火之地”一个偏远的、时间流速极快的角落。他们在那里经历了外界看来短暂、自身却感觉漫长的挣扎,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改造后的生存装备,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并逐渐适应了那里的异常时间流。当他们终于找到方法离开那片区域,与“基石之城”取得联系时,外界才过去了平整数月。
重逢的喜悦被巨大的损失所冲淡。苏晚晴、银星载体、珈蓝……许多熟悉的气息,林凡再也感知不到。联盟体系名存实亡,曾经的疆域概念已无意义。
然而,希望并未泯灭。
除了这些熟悉的文明火种,探索队还在“初火之地”的各个角落,发现了许多**从未记录过的生命形态和文明遗迹**。
有些生命直接由纯净的能量和规则符号构成,在特定的规则环境下诞生、演化;有些则像是旧宇宙某些文明概念或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概念生态圈”;甚至还有一些极其微弱、却带着古老沧桑气息的意识碎片,它们似乎源自更早被吞噬者毁灭的宇宙,其残骸在虚空中漂浮了不知多少岁月,最终随着这次吞噬与反吞噬的过程,被意外地抛入了这片“初火之地”。
林凡将这些所有在毁灭后依然挣扎求存的意识与生命,统称为 **“规则遗民”** 。
生存是艰难的。除了险恶的环境,遗民之间也并非一片和谐。为了争夺相对稳定的规则区域、稀有的能量源或是散落的古老知识,冲突时有发生。一些在规则剧变中获得了诡异力量或陷入疯狂的个体或群落,也成为了新的威胁。
林凡并未强行干涉。他深知,在这样一片混乱的土地上,过度的秩序反而可能扼杀那来之不易的“可能性”。他更像一个沉默的守护者,维持着“可能性之洋”这片最后的净土,并为那些寻求指引或陷入绝境的遗民,提供有限的帮助与庇护。
他利用“可能性之洋”的力量,缓慢地引导着“初火之地”规则的缓慢平复,如同一个园丁,小心翼翼地修剪着过于狂野的枝桠,期待着新的秩序能从混沌中自然生长出来。
同时,他从未忘记那个巨大的威胁。
他时常将感知延伸到“初火之地”那依旧脆弱不堪的边界之外,凝视着那片仿佛永恒寂静、却又暗藏无尽危险的“虚空”。吞噬者虽然退去,但其存在本身,就如同悬在所有遗民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需要力量,需要更多了解这片新生之地,也需要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为那未知的将来做准备。
而就在他对一片新发现的、规则异常稳定的远古遗迹进行探测时,遗迹深处,一个被尘埃掩埋了不知多少岁月的古老装置,似乎因为他的力量波动而被意外激活,发出了一丝微弱的、却带着某种熟悉规则的……**应答信号**。
信号的另一端,似乎连接着一个……**被遗忘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