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军功封赏起波澜,巧计破局晋学士-《镇乾坤!现代兵王携九凤杀疯了!》

  边军凯旋的盛况余温未散,朝堂的焦点便迅速从北狄俘虏转向了另一个更为敏感的话题——封赏。

  金銮殿上,香炉青烟袅袅,却驱不散那股无形中弥漫的紧绷气息。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或明或暗地聚焦在站在前列的萧辰身上。

  龙椅上,女帝一袭明黄朝服,凤眸平静地扫过下方,等待着吏部呈报封赏方案。

  吏部尚书手持玉笏,朗声念出一长串名单及对应的封赏。

  忠勇侯李擎天加封食邑,赏赐金银绢帛无数,其麾下将领也各有擢升,引得武将队列中不时传出压抑着的喜气。

  终于,念到了萧辰的名字。

  “翰林院修撰萧辰,献策火药,改良军械,于北狄之战中有奠定胜局之功……”

  吏部尚书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依功,当擢升为……”

  “陛下!臣有异议!”

  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打断了吏部尚书的宣读。

  众人循声望去,正是御史台中一位以“耿直”(或者说,是靖王忠实拥趸)闻名的王御史。

  他大步出列,手持象笏,一脸正气凛然。

  来了。

  萧辰眼帘微垂,心中冷笑,靖王的反击,虽迟但到。

  鸿门宴没能要他的命,便想在规则内打压他的晋升之路。

  “王爱卿有何异议?”

  女帝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王御史慷慨陈词:“陛下!萧修撰献策有功,此确系事实。

  然,其一,萧修撰年纪尚不及弱冠,入朝不过半载,若因一策之功便跃居高位,恐难以服众,亦坏我朝论资排辈之成例,令多年兢兢业业之老臣心寒!

  其二,火药之策,虽显奇效,然终究非战阵搏杀之功,乃工匠机巧之术。

  若因此便授予过高武职或实权要职,臣恐助长朝中投机取巧之风,轻慢了那些在沙场浴血奋战的将士!”

  他话音一落,立刻有几名官员出列附和。

  “王御史所言极是!萧修撰才华横溢,然还需多加磨砺。”

  “翰林院乃清贵之地,正合萧修撰潜心学问,为国储才。”

  “不错,赏赐金银以示皇恩即可,擢升之事,或可暂缓,或仅加虚衔。”

  一时间,种种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要将萧辰牢牢按在翰林院修撰这个“清贵”却无实权的位置上。

  靖王党羽们眼神交换,带着一丝得意。

  他们吃准了萧辰资历浅的弱点,更要扭曲他功劳的性质,将“奠定胜局”的奇策贬低为“工匠机巧”。

  龙椅上,女帝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扶手。

  她自然清楚这些人的心思,但对方占着“祖制”、“资历”的大义名分,她若强行提拔,确实容易留下话柄,于萧辰长远发展也非益事。

  她的目光投向萧辰,带着一丝询问。

  萧辰感受到那目光,知道该自己出场了。

  他没有急于辩驳,更没有愤怒,只是深吸一口气,脸上适时地流露出几分惶恐与谦卑,一步踏出班列,躬身行礼。

  “陛下,”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年轻人”的不安与诚恳,“王御史及诸位大人所言,句句在理,臣……深以为然。”

  嗯?

  此言一出,不仅王御史等人愣住了,连一些中立官员和萧辰一系的人都有些错愕。

  这就认怂了?这不像萧辰的风格啊?

  女帝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

  萧辰继续道,语气愈发“真挚”:“臣年少学浅,偶得一策,实乃侥幸。

  火药能成破敌利器,全赖工部诸位同僚日夜钻研,将作监工匠们不辞辛劳,更是忠勇侯及前线将士用命搏杀,方能使此物扬威疆场。

  臣,实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

  他这番以退为进,直接把功劳推了出去,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王御史等人准备好的后续攻击,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难受得紧。

  你都说不敢居功了,我们还能怎么骂你居功自傲?

  “故此,”

  萧辰话锋一转,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备好的奏章,双手高举过顶,“臣恳请陛下,勿以火药之功重赏于臣。

  若陛下垂怜,臣愿以此微末功劳,换一纸陈情之机!”

  来了!真正的图穷匕见!

  内侍接过奏章,呈递御前。

  女帝展开一看,凤眸之中,精光渐亮。

  奏章中,萧辰绝口不提个人封赏,而是详细阐述了两件事:

  第一,是关于“军工标准化”的深化建议。

  他提出,应建立更严格的军械制造、验收标准,设立专门机构监督,确保每一把弩机、每一件甲胄都符合规范,并建议将此法逐步推广至粮草、被服等军需物资,从根源上提升军队整体装备水平与后勤保障能力。

  第二,也是更具冲击力的,他提出了一套名为“匠师升转法”的初步构想。

  旨在为工部、将作监等技术性部门的匠人、官员,设立一条独立于科举文官体系之外的晋升通道,以其技术成果、改良实效为依据进行考核擢升,打破唯有科举出身方能高升的僵局,以此激励工匠钻研技艺,鼓励创新。

  这哪里是请罪陈情?

  这分明是抛出了一个无法让人拒绝的、关乎国力的重磅筹码!

  女帝看得心潮起伏。

  她太清楚这套“匠师升转法”一旦推行,将对大胤的军工、乃至整个工匠体系产生何等巨大的推动力!

  这萧辰,不争一时之长短,目光竟已放得如此长远!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着女帝的神情变化。

  靖王眉头微蹙,隐隐感到不妙。他给王御史使了个眼色。

  王御史硬着头皮再次开口:“陛下,萧修撰所言虽……虽有些道理,然其本人封赏之事,还需……”

  “王爱卿,”

  女帝终于开口,打断了他,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萧爱卿之功,在于献策,更在于其心系国本,不慕虚名!

  他所呈之‘军工标准化’与‘匠师升转法’,乃强军强国之根本大计,其价值,岂是区区金银爵位可比?”

  她合上奏章,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萧辰身上,朗声道:“萧辰听封!”

  “臣在!”

  “萧辰献策有功,谦冲自牧,更心系国策,献强国良方。

  着,擢升萧辰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正五品,参赞机要,另赐金牌一面,可随时入宫奏对!

  其所呈章程,交由工部、吏部详议,尽快拟定细则,报朕御览!”

  翰林院侍讲学士!正五品!

  虽然品级提升不算特别夸张,但从修撰(从六品)到侍讲学士(正五品),连跳数级,已是破格!

  更重要的是,“参赞机要”、“随时入宫奏对”,这等于赋予了萧辰接近权力核心、参与重大决策的资格和通道!

  这实权,远比一个虚高的爵位或闲职要重得多!

  萧辰心中一定,立刻躬身:“臣,谢陛下隆恩!定当竭尽心力,以报皇恩!”

  声音清朗,掷地有声。

  靖王党羽们脸色难看,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

  人家自己都不要军功了,换来的却是更重要的东西,他们若再纠缠,反而显得自己格局太小,不识大体。

  女帝这一手,既全了“资历”的体面(毕竟还在翰林院体系内升迁),又给了萧辰实打实的权力和影响力,堪称完美。

  退朝的钟声响起。

  百官们鱼贯而出,看向萧辰的目光已然不同。

  这位年轻的侍讲学士,不仅圣眷正隆,其心机手段,更是远超同龄人。

  以退为进,轻描淡写间便化解了杀局,还顺势登上了一个更为关键的舞台。

  萧辰走出金銮殿,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

  他微微眯起眼,看着前方巍峨的宫墙。

  翰林院侍讲学士?这只是开始。

  参赞机要的权力,正好用来推动他心中那些更为宏大的蓝图。

  靖王,我们的较量,现在才真正进入有意思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