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在水面划出一道细纹,桨声停了。麦穗站在渠边,手指夹着陶片,炭笔在边缘轻轻刮了一下。她没再看那艘空船,转身朝村西走去。
阿禾迎上来,低声道:“货郎又来了,在集市上说你带骑兵南下了。”
麦穗脚步没停。“他从哪条路进的?”
“东口,挑着两个竹筐,里面是盐和干饼。”
“脚印深不深?”
“左脚轻,右脚重,走得很急。”
麦穗点头,把陶片塞进鹿皮囊。“去告诉赵石柱,让他带人进空营。别点火,别出声。”
阿禾应了一声,转身快步离开。麦穗继续往前走,经过晒场时顺手抓了一把晾着的麻衣,又从灶房拿了半袋草灰。到了村西那排空屋前,她把麻衣挂在门框上,草鞋塞进门槛,还在马槽里倒了些豆料。
天快黑时,赵石柱带着二十个戍卒悄悄进了堤后沟。他们趴在地上,没人说话。麦穗提着一坛酒走来,放在他身旁。
“你真要在这儿守一夜?”
赵石柱点头。“你说有动静,我就来。”
“不是有动静。”她蹲下身,打开酒坛封口,“是有人想让我们动。”
他闻了下酒气,皱眉。“这味太冲,能传老远。”
“就是要让他们听见、闻到。”她把酒倒进一只铜盆,“听的是声音,闻的是虚实。”
远处传来几声狗叫。两人屏息听着,片刻后,一个黑影贴着田埂靠近空营,躲在柳树后面张望。营帐里挂着衣服,门口有草鞋,灶台冒着烟,还有马嚼料的声音断断续续传出来。
探子看了一会儿,转身往南去了。
麦穗等他走远,才低声说:“他们以为骑兵走了,村子空了。可我们偏不让它空。”
赵石柱盯着南边。“郡兵要是真杀过来呢?”
“不会。”她摇头,“他们怕的是‘麦穗带兵南下’这个消息。只要消息在,他们就不敢轻动。”
“那你为什么还要设这个局?”
“因为我得让他们信,又不信。”她站起身,拍掉膝盖上的土,“信我们有人,不信我们离了。”
夜风刮过苜蓿地,叶子沙沙响。麦穗走到田边,伸手拨开一丛绿叶,底下是刚翻松的土。她蹲下去,指尖抠出一块湿泥,捏了捏。
“明天把绿肥坑挖深半尺。”她说,“引渠水渗进去。”
赵石柱跟着走过来。“这跟刚才的事有关?”
“有关。”她抬头看他,“他们盯着马蹄印,可我们埋的是根。马跑得再快,也比不上地里长东西慢。”
他没懂,但没再问。
第二天天刚亮,就有消息传来——三十余名郡兵已在五里外扎营,主将下令按兵不动,只派两人继续打探。
麦穗听完,转身走进苜蓿地。她一路走到中间,弯腰拔起一株野草,又顺手摘了几粒未熟的麻种,放在掌心搓了搓。阳光照下来,种子泛着微光。
她忽然抬高声音:“陆御史,你可知这地底下埋的,不是马蹄印,是活命的根?”
话音落,她把手里的麻种撒进风里。有些落在地上,有些飘进渠水,随流而去。
赵石柱站在她身后,忍不住笑。“你还真当有人听着?”
“有人听着。”她看着远处的空营,“那个货郎昨晚就走了,走得急,连筐都不要了。他是传话的,话传到了,人就得撤。”
“可他传的是假话。”
“假话也是话。”她慢慢往回走,“有人信,就会动。一动,就露形。”
正说着,一名戍卒飞奔而来。“报告!南面发现脚印,通向苜蓿地边缘,像是有人趴在那里听过动静。”
麦穗停下脚步。“有没有踩坏苗?”
“没有,绕着走的。”
她点点头。“让他们看,但别让他们碰。”
当天下午,她亲自带人加固了新渠的几处接口,又命妇人在村口支起三口大锅,煮起了豆粥。炊烟升起时,她让几个孩子牵着瘦驴绕着空营运粮,驴背上驮着空口袋,走一圈换一次肩。
傍晚,赵石柱坐在营门前假装歇息,手里拿着块干饼啃。远处又有探子靠近,在坡上伏了许久。
麦穗这时已回到渠边,手里拿着一把铁锹,正在挖一处渗水点。她挖得很慢,每一锹都翻得深。泥土翻开后,底下露出一段埋好的陶管。
她用袖子擦了把脸,对旁边干活的妇人说:“接头要扎紧,不然水漏了,肥就白施了。”
妇人应了声,蹲下去拧管子。麦穗直起身,望向南边。
夜里下了点小雨。雨停后,麦穗披着蓑衣巡视一圈,走到空营外看了看。营帐还在冒烟,灶火压得很低,赵石柱靠在门边打盹,手里还握着刀。
她没惊动他,原路返回。经过苜蓿地时,她停下脚步,蹲下摸了摸地面。土是湿的,但没被踩踏的痕迹。
她站起来,继续往渠头走。月亮出来了,照在水面上,映出她模糊的身影。
第二天清晨,哨岗传来消息:南面营地昨夜突然拔营,向北撤了十里。
麦穗正在检查一处暗渠出口。她听完,放下手中的木尺,走到田埂上。
“他们退了?”
“是,走得急,连帐篷都没收全。”
她望着那片空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转身走向晒场,从一堆麻绳里抽出一根长的,剪成三段,分别系在三个妇人的手腕上。
“从今天起,每两个时辰巡查一次南线。”她说,“看到陌生人,不准靠近,不准搭话,回来报我。”
三人点头离开。麦穗又去了渠边,亲手把一段新的陶管接进主渠。水流通过时发出轻微的响声。
中午时分,赵石柱回来了。他脸上有汗,衣服沾着草屑。
“我在南坡发现了那个货郎留下的布条。”他摊开手掌,一块暗红色的碎布躺在掌心,“缝在树皮底下,被人撕过一半。”
麦穗接过布条,翻看背面。上面有几个极小的墨点,排列成三角形。
她没说话,把布条放进鹿皮囊。
赵石柱问:“这是什么?”
“是信号。”她说,“告诉他们,消息送到了,下一步该来了。”
“下一步是什么?”
她看向苜蓿地。风吹过,整片田地起伏如浪。
“是试探。”她慢慢说,“他们不信空营,也不信我没走。接下来,一定会有人亲自踩进来。”
“那就抓住他。”
“不。”她摇头,“让他进来,让他看清楚,我们不打仗,也能让地颤。”
她弯腰捡起一块石头,扔进渠里。水花溅起,顺着管道一路流向远方。
太阳偏西时,她站在新挖的绿肥坑旁,指挥妇人倒入发酵过的草渣。坑很深,几乎到人胸口。她亲自下去踩实,一层层铺匀。
赵石柱站在边上,递给她一瓢水。
“累了吧?”
她接过瓢,喝了一口。“不累。地养人,人护地,本来就是这样。”
她把空瓢递回去,忽然抬头看了眼南边。
“他们快来了。”
阿禾迎上来,低声道:“货郎又来了,在集市上说你带骑兵南下了。”
麦穗脚步没停。“他从哪条路进的?”
“东口,挑着两个竹筐,里面是盐和干饼。”
“脚印深不深?”
“左脚轻,右脚重,走得很急。”
麦穗点头,把陶片塞进鹿皮囊。“去告诉赵石柱,让他带人进空营。别点火,别出声。”
阿禾应了一声,转身快步离开。麦穗继续往前走,经过晒场时顺手抓了一把晾着的麻衣,又从灶房拿了半袋草灰。到了村西那排空屋前,她把麻衣挂在门框上,草鞋塞进门槛,还在马槽里倒了些豆料。
天快黑时,赵石柱带着二十个戍卒悄悄进了堤后沟。他们趴在地上,没人说话。麦穗提着一坛酒走来,放在他身旁。
“你真要在这儿守一夜?”
赵石柱点头。“你说有动静,我就来。”
“不是有动静。”她蹲下身,打开酒坛封口,“是有人想让我们动。”
他闻了下酒气,皱眉。“这味太冲,能传老远。”
“就是要让他们听见、闻到。”她把酒倒进一只铜盆,“听的是声音,闻的是虚实。”
远处传来几声狗叫。两人屏息听着,片刻后,一个黑影贴着田埂靠近空营,躲在柳树后面张望。营帐里挂着衣服,门口有草鞋,灶台冒着烟,还有马嚼料的声音断断续续传出来。
探子看了一会儿,转身往南去了。
麦穗等他走远,才低声说:“他们以为骑兵走了,村子空了。可我们偏不让它空。”
赵石柱盯着南边。“郡兵要是真杀过来呢?”
“不会。”她摇头,“他们怕的是‘麦穗带兵南下’这个消息。只要消息在,他们就不敢轻动。”
“那你为什么还要设这个局?”
“因为我得让他们信,又不信。”她站起身,拍掉膝盖上的土,“信我们有人,不信我们离了。”
夜风刮过苜蓿地,叶子沙沙响。麦穗走到田边,伸手拨开一丛绿叶,底下是刚翻松的土。她蹲下去,指尖抠出一块湿泥,捏了捏。
“明天把绿肥坑挖深半尺。”她说,“引渠水渗进去。”
赵石柱跟着走过来。“这跟刚才的事有关?”
“有关。”她抬头看他,“他们盯着马蹄印,可我们埋的是根。马跑得再快,也比不上地里长东西慢。”
他没懂,但没再问。
第二天天刚亮,就有消息传来——三十余名郡兵已在五里外扎营,主将下令按兵不动,只派两人继续打探。
麦穗听完,转身走进苜蓿地。她一路走到中间,弯腰拔起一株野草,又顺手摘了几粒未熟的麻种,放在掌心搓了搓。阳光照下来,种子泛着微光。
她忽然抬高声音:“陆御史,你可知这地底下埋的,不是马蹄印,是活命的根?”
话音落,她把手里的麻种撒进风里。有些落在地上,有些飘进渠水,随流而去。
赵石柱站在她身后,忍不住笑。“你还真当有人听着?”
“有人听着。”她看着远处的空营,“那个货郎昨晚就走了,走得急,连筐都不要了。他是传话的,话传到了,人就得撤。”
“可他传的是假话。”
“假话也是话。”她慢慢往回走,“有人信,就会动。一动,就露形。”
正说着,一名戍卒飞奔而来。“报告!南面发现脚印,通向苜蓿地边缘,像是有人趴在那里听过动静。”
麦穗停下脚步。“有没有踩坏苗?”
“没有,绕着走的。”
她点点头。“让他们看,但别让他们碰。”
当天下午,她亲自带人加固了新渠的几处接口,又命妇人在村口支起三口大锅,煮起了豆粥。炊烟升起时,她让几个孩子牵着瘦驴绕着空营运粮,驴背上驮着空口袋,走一圈换一次肩。
傍晚,赵石柱坐在营门前假装歇息,手里拿着块干饼啃。远处又有探子靠近,在坡上伏了许久。
麦穗这时已回到渠边,手里拿着一把铁锹,正在挖一处渗水点。她挖得很慢,每一锹都翻得深。泥土翻开后,底下露出一段埋好的陶管。
她用袖子擦了把脸,对旁边干活的妇人说:“接头要扎紧,不然水漏了,肥就白施了。”
妇人应了声,蹲下去拧管子。麦穗直起身,望向南边。
夜里下了点小雨。雨停后,麦穗披着蓑衣巡视一圈,走到空营外看了看。营帐还在冒烟,灶火压得很低,赵石柱靠在门边打盹,手里还握着刀。
她没惊动他,原路返回。经过苜蓿地时,她停下脚步,蹲下摸了摸地面。土是湿的,但没被踩踏的痕迹。
她站起来,继续往渠头走。月亮出来了,照在水面上,映出她模糊的身影。
第二天清晨,哨岗传来消息:南面营地昨夜突然拔营,向北撤了十里。
麦穗正在检查一处暗渠出口。她听完,放下手中的木尺,走到田埂上。
“他们退了?”
“是,走得急,连帐篷都没收全。”
她望着那片空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转身走向晒场,从一堆麻绳里抽出一根长的,剪成三段,分别系在三个妇人的手腕上。
“从今天起,每两个时辰巡查一次南线。”她说,“看到陌生人,不准靠近,不准搭话,回来报我。”
三人点头离开。麦穗又去了渠边,亲手把一段新的陶管接进主渠。水流通过时发出轻微的响声。
中午时分,赵石柱回来了。他脸上有汗,衣服沾着草屑。
“我在南坡发现了那个货郎留下的布条。”他摊开手掌,一块暗红色的碎布躺在掌心,“缝在树皮底下,被人撕过一半。”
麦穗接过布条,翻看背面。上面有几个极小的墨点,排列成三角形。
她没说话,把布条放进鹿皮囊。
赵石柱问:“这是什么?”
“是信号。”她说,“告诉他们,消息送到了,下一步该来了。”
“下一步是什么?”
她看向苜蓿地。风吹过,整片田地起伏如浪。
“是试探。”她慢慢说,“他们不信空营,也不信我没走。接下来,一定会有人亲自踩进来。”
“那就抓住他。”
“不。”她摇头,“让他进来,让他看清楚,我们不打仗,也能让地颤。”
她弯腰捡起一块石头,扔进渠里。水花溅起,顺着管道一路流向远方。
太阳偏西时,她站在新挖的绿肥坑旁,指挥妇人倒入发酵过的草渣。坑很深,几乎到人胸口。她亲自下去踩实,一层层铺匀。
赵石柱站在边上,递给她一瓢水。
“累了吧?”
她接过瓢,喝了一口。“不累。地养人,人护地,本来就是这样。”
她把空瓢递回去,忽然抬头看了眼南边。
“他们快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