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邗沟异兆】
初夏的江淮地带,阳光虽然已经开始变得炽热,但空气中却总是弥漫着一股化不开的湿气。邗沟工地上,泥泞不堪的道路能够没过士兵们的脚踝,仿佛大地都被这湿气浸透了一般。
士兵们手持木杵,一下又一下地夯击着地面,每一次木杵砸下去,都会溅起一团泥水,其中还夹杂着麦麸。这些麦麸,是前几日运粮船翻沉后,散落在河道里的军粮。如今,它们和着河泥,变成了一种黏糊糊的污渍,紧紧地附着在士兵们的甲胄上,怎么甩都甩不掉。
李信站在河堤上,远远地望着那绵延数里的工地。工地上,号子声此起彼伏,木杵撞击地面的声音震耳欲聋,工匠们用吴语呵斥民夫的叫喊声也不时传来。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感到一阵嘈杂和喧闹。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味道,有士兵们的汗臭味,有泥土的腥味,还有河水的腥甜味。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味,让人闻起来有些不舒服,甚至会觉得胸口发闷。
“将军,按这进度,再有十日就能打通邗沟东段,到时候粮船能从泗水直抵楚地前线,再也不用绕陆路翻山了。” 赵佗策马过来,战袍下摆沾满泥点,他指着河道中央正在挖掘的士兵,“就是这几日挖得不顺,总遇到硬土层,已经折了三个弟兄的铲子。”
李信颔首,目光落在河道东侧的施工点。那里围着一群士兵,似乎在争执什么,还有民夫慌慌张张地往后退,像是见了鬼。他催马过去,刚到近前,就闻到一股异样的气味 —— 不是河泥的腥气,而是腐朽的、带着铁锈味的血腥,像是深埋地下多年的血渍被翻了出来。
“怎么回事?” 李信勒住马,沉声问道。
带头的伍长脸色发白,单膝跪地:“将军!方才弟兄们挖硬土层,一铲子下去没挖动,反而溅起些黑褐色的东西,闻着像血!还有…… 还有个弟兄的铲子被卡住,拔出来时,铲尖上挂着块骨头!”
李信翻身下马,走到坑边。那坑有丈余深,坑底是青黑色的硬土,土面上散落着几块碎骨,颜色发黑,边缘还沾着暗红色的残渣,像是未完全腐朽的血肉。他蹲下身,用剑尖挑起一块碎骨,放在火把下细看 —— 那是块人骨,指骨的形状还清晰可见,骨缝里嵌着的泥土带着黏稠的黑红色,凑近闻,血腥气更浓了。
“这不是普通的骨头。” 随行的老工匠吴伯凑过来,颤巍巍地摸了摸碎骨,“老奴挖了一辈子河渠,见过兽骨、见过古墓里的人骨,可没见过这么黑的!这骨头像是被血泡过,埋在地下至少几十年了,不然腥气不会这么重。”
“几十年?” 赵佗皱眉,“邗沟这地方,前几年还是荒滩,怎么会有这么老的人骨?”
李信没说话,目光扫过坑底的硬土层。硬土的表面不平整,像是有规律的凸起,不像是自然形成的。他对伍长道:“再挖,小心点,别损坏下面的东西。”
士兵们不敢怠慢,换了新的铁铲,小心翼翼地挖掘硬土层。随着铲子一次次落下,更多的碎骨被翻了出来,还有些残破的布片,颜色发黑,一碰就碎,布片上绣着模糊的纹路,像是楚地的织物样式。挖了约莫半个时辰,硬土层被挖开一片,露出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 那根本不是硬土层,而是一层密密麻麻的尸骨!
【二:骨阵惊现】
尸骨层层叠叠地堆在坑底,少说也有上千具。有的尸骨保持着蜷缩的姿势,像是死前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有的尸骨手里还握着残破的兵器,剑刃早已锈蚀,只剩下半截铁柄;还有些尸骨的头骨上有明显的钝器伤痕,甚至插着断箭,黑褐色的血渍在骨头上凝结成块,像是永远洗不掉的污渍。
“我的娘啊…… 这么多人……” 一名年轻士兵吓得手里的铁铲掉在地上,声音发颤。
李信的脸色也沉了下来。他见过战场上的尸山血海,可从未见过这样整齐堆放的尸骨 —— 这些尸骨不是随意丢弃的,而是被人刻意排列过。他让士兵拿来火把,凑近坑底细看,只见尸骨从东到西,按一定的间距排列,每一排的尸骨数量相等,最中间的几排尸骨,竟然摆出了一个巨大的 “秦” 字!
“秦” 字用白骨拼成,笔画遒劲,每一笔都由数十具尸骨组成,“禾” 部的尸骨头颅朝西,“女” 部的尸骨头颅朝东,像是在朝拜什么,又像是在诅咒什么。火把的光芒照在白骨上,泛着惨白的光,“秦” 字在昏暗的坑底显得格外狰狞,连空气都像是冷了几分。
“将军…… 这是…… 是有人故意摆的!” 赵佗的声音也有些发紧,“谁会用这么多尸骨摆‘秦’字?是反贼?还是楚地的遗民?”
李信蹲在坑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秦剑。他想起在太湖私铸岛见到的 “汉” 字铜钱,在延陵吴王墓遇到的假死士,那些都与刘邦、项氏有关。如今邗沟工地挖出万人坑,尸骨摆成 “秦” 字,显然是冲着秦军来的,目的是扰乱军心,甚至诅咒秦军 —— 这背后,恐怕还是刘邦和项氏的手笔。
“吴伯,你见多识广,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骨阵?” 李信问道。
吴伯颤巍巍地探头看了看坑底,连连摇头:“老奴没见过…… 不过老奴听祖辈说,楚地有巫蛊之术,会用尸骨摆阵,诅咒敌人。这‘秦’字,怕是咒我大秦兵败啊!”
“巫蛊之术?” 李信冷笑一声,“不过是装神弄鬼罢了。这些尸骨,看布片和兵器的样式,像是十几年前的 —— 十几年前,正是昌平君在楚地作乱的时候,说不定是昌平君的残部死后,被人特意埋在这里,摆成‘秦’字,等着今日我们挖出来,扰乱军心。”
他站起身,对赵佗道:“传我命令,让民夫退后,派五十名精锐士兵下去,把尸骨小心清理出来,看看下面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另外,封锁工地,不许任何人外传这里的事,免得引起恐慌。”
士兵们拿着铁铲和布巾,小心翼翼地走进坑底。清理尸骨的过程格外压抑,每一具尸骨都带着死前的痛苦痕迹,有的尸骨怀里还抱着残破的布偶,像是平民百姓;有的尸骨穿着残破的甲胄,显然是兵士。士兵们一边清理,一边低声议论,脸上满是不忍和愤怒 —— 这些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兵士,都死得太惨了。
“将军!这里有块石碑!” 一名士兵突然喊道,手指向 “秦” 字的右下角。
李信连忙走过去,只见士兵们清理出一块残破的石碑,石碑埋在尸骨堆下,只露出半截,上面刻着模糊的楚文。吴伯凑过去,辨认了半天,说道:“将军,这上面写的是‘昌平君部,永镇秦寇’—— 果然是昌平君的残部!”
昌平君,当年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后来在楚地叛乱,被王翦率军平定,没想到他的残部死后,竟被人埋在这里,摆成 “秦” 字骨阵。李信心中的疑虑更甚:是谁把这些尸骨埋在这里的?是昌平君的旧部?还是刘邦、项氏的人?他们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诅咒秦军,还是有其他目的?
【三:鼎足初露】
清理工作持续到深夜,坑底的尸骨被陆续抬上来,堆在河堤边,像一座小山。士兵们累得满头大汗,却没人敢懈怠 —— 坑底的景象太过诡异,每个人都想尽快弄清楚这背后的秘密。
“将军,坑底挖到底了!” 一名士兵在坑底喊道,“下面有硬东西,像是金属!”
李信心中一动,立刻走到坑边:“小心挖,别弄坏了!”
士兵们用小铲子一点点清理坑底的泥土,金属物的轮廓渐渐显露出来 —— 那是一个巨大的青铜构件,表面刻着繁复的纹饰,有饕餮纹、云雷纹,还有龙纹,显然是古代的礼器。士兵们继续清理,发现这只是构件的一部分,向上凸起,像是某种器物的腿。
“这是…… 鼎足?” 吴伯突然惊呼起来,声音都在发颤,“老奴在咸阳见过周室礼器的图样,这纹饰、这形状,是周室九鼎的鼎足!”
“九鼎鼎足?” 李信的瞳孔骤缩。他虽未见过九鼎,却听过无数关于九鼎的传说 —— 九鼎是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相传,是天下共主的象征,后来周室衰落,九鼎遗失,有的说沉在泗水,有的说毁于战乱,没想到今日竟在邗沟的万人坑底,发现了九鼎的鼎足!
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将鼎足周围的泥土清理干净,完整的鼎足终于显露出来。那鼎足有一人多高,碗口粗细,青铜质地,表面的纹饰虽有锈蚀,却依旧清晰,饕餮纹的眼睛用绿松石镶嵌,在火把的光芒下泛着幽光。鼎足的底部刻着一个 “豫” 字 —— 豫,是九州之一,对应今日的河南一带,显然这鼎足是 “豫州鼎” 的一部分。
“真的是九鼎鼎足!” 吴伯激动得老泪纵横,伸手想要触摸鼎足,却被李信拦住了。
“吴伯,你确定这是九鼎鼎足?” 李信问道,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 —— 九鼎太过珍贵,怎么会出现在邗沟的万人坑底?
吴伯连连点头:“将军放心!老奴当年在咸阳的少府监当过差,见过九鼎的拓片,这纹饰、这‘豫’字,和拓片上的一模一样!只是…… 只是九鼎怎么会在这里?按说九鼎应该沉在泗水才对!”
李信蹲下身,仔细查看鼎足。鼎足的表面有明显的撞击痕迹,像是被人故意砸断的,断口处还残留着泥土,显然是被人从其他地方运来,埋在万人坑底的。他心中的疑团越来越大:昌平君的残部尸骨、摆成 “秦” 字的骨阵、周室九鼎的鼎足,这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是有人故意将鼎足埋在这里,和尸骨一起,等着秦军发现,制造混乱?还是鼎足原本就藏在这里,被昌平君的残部发现,用来陪葬?
“将军,这鼎足怎么办?” 赵佗问道,“是运回去交给王将军,还是留在这里?”
“先留在这里,派重兵看守。” 李信站起身,“这鼎足太过重要,贸然运走会引人注意。等查清这背后的阴谋,再做打算。另外,再派些人,在鼎足周围仔细挖掘,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鼎足,或者藏起来的书信、兵器。”
士兵们领命,继续在鼎足周围挖掘。夜色渐深,邗沟工地的火把连成一片,映照着河堤上的尸骨和坑底的鼎足,气氛诡异而肃穆。李信站在河堤上,望着远处的黑暗,心中思绪万千 —— 从太湖的 “汉” 字铜钱,到延陵的假死士,再到今日的骨阵和鼎足,刘邦和项氏的阴谋网似乎越来越大,而这九鼎鼎足,或许就是解开阴谋的关键。
【四:泗水秘刻】
天快亮时,挖掘鼎足周围的士兵突然有了新发现。一名士兵在鼎足的内侧,发现了几处细微的刻痕,像是被人用小刀刻上去的,因为藏在内侧,又有锈蚀覆盖,之前一直没被发现。
“将军!鼎足里面有刻字!” 士兵喊道。
李信连忙跳进坑底,借着火把的光芒,凑到鼎足内侧细看。刻痕很细,需要仔细辨认才能看清,上面刻着两个秦篆 ——“泗水”!
“泗水?” 李信心中一震。泗水,泗水郡,刘邦的故乡沛县就在泗水郡!之前在太湖私铸岛,岛民说刘邦是沛县亭长;在延陵吴王墓,发现韩信的手迹,提到要 “控水道,断秦军粮船”,而泗水正是连接江淮的重要水道;如今在邗沟的九鼎鼎足上,又发现了 “泗水” 的刻字 —— 这 “泗水”,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将军,‘泗水’是什么意思?” 赵佗也凑过来,疑惑地问道。
李信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九鼎传说沉在泗水,如今在邗沟发现九鼎鼎足,鼎足上刻着 “泗水”,难道这鼎足是从泗水运来的?刘邦是泗水郡沛县人,他会不会知道九鼎的下落?甚至,他是不是已经找到了其他的九鼎部件,藏在泗水郡?
“赵佗,你立刻派人去泗水郡,暗中查探刘邦的动向,还有泗水一带的异常情况。” 李信突然开口,语气急促,“重点查泗水的河道、古渡口,看看有没有人在那里挖掘,或者藏着什么东西。另外,再派人去姑苏,把这里的发现禀报王将军,尤其是鼎足上‘泗水’的刻字,一定要让王将军知道!”
“是!” 赵佗领命,转身就要走。
“等等。” 李信叫住他,“让去泗水的人小心点,刘邦在沛县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别打草惊蛇。另外,加强邗沟工地的戒备,尤其是鼎足的看守,绝不能让任何人靠近,更不能让鼎足丢失 —— 这鼎足,或许就是找到九鼎、破解刘邦阴谋的关键。”
赵佗点点头,快步离去。
李信再次看向鼎足上的 “泗水” 刻字,手指轻轻抚摸着刻痕。刻痕的深度很均匀,显然是有人特意刻上去的,而且刻字的时间不算太久,因为锈蚀不严重。他想起之前在延陵吴王墓发现的韩信手迹,韩信提到要 “联合会稽之众,首尾夹击”,而泗水正是连接会稽和淮北的要道,刘邦如果在泗水藏了九鼎部件,又在邗沟摆下骨阵,目的恐怕不只是扰乱军心,更是想借助九鼎的象征意义,号召楚地遗民反秦 —— 毕竟,九鼎是天下共主的象征,谁得到九鼎,谁就有资格号令天下。
“将军,天快亮了,您要不要歇息片刻?” 一名士兵轻声问道。
李信摇摇头,目光望向泗水郡的方向。东方泛起鱼肚白,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照在邗沟的河面上,泛着金色的光芒,可他的心中却一片沉重。刘邦、韩信、项氏、九鼎、泗水…… 这些线索像一张大网,将他困在其中,而他知道,这张网的中心,就在泗水郡的沛县。
“传令下去,继续修邗沟,加快进度。” 李信沉声道,“不管刘邦有什么阴谋,我们都要先打通邗沟,保证粮道畅通 —— 只要粮道在,秦军就有底气,任凭他耍什么花招,都翻不起大浪!”
士兵们领命,开始重新整理工地。河堤上的尸骨被小心地掩埋,坑底的鼎足被用木板盖住,派重兵看守。邗沟的号子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响亮,像是在回应李信的决心。
李信站在河堤上,腰间的秦剑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知道,这场与刘邦、韩信、项氏的较量,已经越来越激烈,而那刻着 “泗水” 的九鼎鼎足,不过是这场较量中的又一枚棋子。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守住邗沟,查清泗水的秘密,为王翦平定楚地,扫清障碍。
而在泗水郡的沛县,一间简陋的民宅里,刘邦正拿着一张地图,仔细看着。地图上,邗沟的位置被用红笔圈出,旁边写着 “鼎足已现,泗水可期”。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对身边的韩信说道:“九鼎鼎足果然在邗沟,李信已经发现了。接下来,就看我们在泗水的布置了。”
韩信点点头,目光落在地图上的 “泗水” 二字:“只要我们能拿到九鼎,就能号召天下遗民反秦。李信现在派人来泗水查探,正好给了我们机会 —— 我们可以借着查探的秦军,把他们引到我们布好的陷阱里。”
刘邦大笑起来,拍了拍韩信的肩膀:“好!就按你说的办!让李信看看,我刘邦的手段,不止是骨阵和鼎足!”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地图上的 “泗水” 二字上,像是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初夏的江淮地带,阳光虽然已经开始变得炽热,但空气中却总是弥漫着一股化不开的湿气。邗沟工地上,泥泞不堪的道路能够没过士兵们的脚踝,仿佛大地都被这湿气浸透了一般。
士兵们手持木杵,一下又一下地夯击着地面,每一次木杵砸下去,都会溅起一团泥水,其中还夹杂着麦麸。这些麦麸,是前几日运粮船翻沉后,散落在河道里的军粮。如今,它们和着河泥,变成了一种黏糊糊的污渍,紧紧地附着在士兵们的甲胄上,怎么甩都甩不掉。
李信站在河堤上,远远地望着那绵延数里的工地。工地上,号子声此起彼伏,木杵撞击地面的声音震耳欲聋,工匠们用吴语呵斥民夫的叫喊声也不时传来。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感到一阵嘈杂和喧闹。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味道,有士兵们的汗臭味,有泥土的腥味,还有河水的腥甜味。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味,让人闻起来有些不舒服,甚至会觉得胸口发闷。
“将军,按这进度,再有十日就能打通邗沟东段,到时候粮船能从泗水直抵楚地前线,再也不用绕陆路翻山了。” 赵佗策马过来,战袍下摆沾满泥点,他指着河道中央正在挖掘的士兵,“就是这几日挖得不顺,总遇到硬土层,已经折了三个弟兄的铲子。”
李信颔首,目光落在河道东侧的施工点。那里围着一群士兵,似乎在争执什么,还有民夫慌慌张张地往后退,像是见了鬼。他催马过去,刚到近前,就闻到一股异样的气味 —— 不是河泥的腥气,而是腐朽的、带着铁锈味的血腥,像是深埋地下多年的血渍被翻了出来。
“怎么回事?” 李信勒住马,沉声问道。
带头的伍长脸色发白,单膝跪地:“将军!方才弟兄们挖硬土层,一铲子下去没挖动,反而溅起些黑褐色的东西,闻着像血!还有…… 还有个弟兄的铲子被卡住,拔出来时,铲尖上挂着块骨头!”
李信翻身下马,走到坑边。那坑有丈余深,坑底是青黑色的硬土,土面上散落着几块碎骨,颜色发黑,边缘还沾着暗红色的残渣,像是未完全腐朽的血肉。他蹲下身,用剑尖挑起一块碎骨,放在火把下细看 —— 那是块人骨,指骨的形状还清晰可见,骨缝里嵌着的泥土带着黏稠的黑红色,凑近闻,血腥气更浓了。
“这不是普通的骨头。” 随行的老工匠吴伯凑过来,颤巍巍地摸了摸碎骨,“老奴挖了一辈子河渠,见过兽骨、见过古墓里的人骨,可没见过这么黑的!这骨头像是被血泡过,埋在地下至少几十年了,不然腥气不会这么重。”
“几十年?” 赵佗皱眉,“邗沟这地方,前几年还是荒滩,怎么会有这么老的人骨?”
李信没说话,目光扫过坑底的硬土层。硬土的表面不平整,像是有规律的凸起,不像是自然形成的。他对伍长道:“再挖,小心点,别损坏下面的东西。”
士兵们不敢怠慢,换了新的铁铲,小心翼翼地挖掘硬土层。随着铲子一次次落下,更多的碎骨被翻了出来,还有些残破的布片,颜色发黑,一碰就碎,布片上绣着模糊的纹路,像是楚地的织物样式。挖了约莫半个时辰,硬土层被挖开一片,露出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 那根本不是硬土层,而是一层密密麻麻的尸骨!
【二:骨阵惊现】
尸骨层层叠叠地堆在坑底,少说也有上千具。有的尸骨保持着蜷缩的姿势,像是死前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有的尸骨手里还握着残破的兵器,剑刃早已锈蚀,只剩下半截铁柄;还有些尸骨的头骨上有明显的钝器伤痕,甚至插着断箭,黑褐色的血渍在骨头上凝结成块,像是永远洗不掉的污渍。
“我的娘啊…… 这么多人……” 一名年轻士兵吓得手里的铁铲掉在地上,声音发颤。
李信的脸色也沉了下来。他见过战场上的尸山血海,可从未见过这样整齐堆放的尸骨 —— 这些尸骨不是随意丢弃的,而是被人刻意排列过。他让士兵拿来火把,凑近坑底细看,只见尸骨从东到西,按一定的间距排列,每一排的尸骨数量相等,最中间的几排尸骨,竟然摆出了一个巨大的 “秦” 字!
“秦” 字用白骨拼成,笔画遒劲,每一笔都由数十具尸骨组成,“禾” 部的尸骨头颅朝西,“女” 部的尸骨头颅朝东,像是在朝拜什么,又像是在诅咒什么。火把的光芒照在白骨上,泛着惨白的光,“秦” 字在昏暗的坑底显得格外狰狞,连空气都像是冷了几分。
“将军…… 这是…… 是有人故意摆的!” 赵佗的声音也有些发紧,“谁会用这么多尸骨摆‘秦’字?是反贼?还是楚地的遗民?”
李信蹲在坑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秦剑。他想起在太湖私铸岛见到的 “汉” 字铜钱,在延陵吴王墓遇到的假死士,那些都与刘邦、项氏有关。如今邗沟工地挖出万人坑,尸骨摆成 “秦” 字,显然是冲着秦军来的,目的是扰乱军心,甚至诅咒秦军 —— 这背后,恐怕还是刘邦和项氏的手笔。
“吴伯,你见多识广,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骨阵?” 李信问道。
吴伯颤巍巍地探头看了看坑底,连连摇头:“老奴没见过…… 不过老奴听祖辈说,楚地有巫蛊之术,会用尸骨摆阵,诅咒敌人。这‘秦’字,怕是咒我大秦兵败啊!”
“巫蛊之术?” 李信冷笑一声,“不过是装神弄鬼罢了。这些尸骨,看布片和兵器的样式,像是十几年前的 —— 十几年前,正是昌平君在楚地作乱的时候,说不定是昌平君的残部死后,被人特意埋在这里,摆成‘秦’字,等着今日我们挖出来,扰乱军心。”
他站起身,对赵佗道:“传我命令,让民夫退后,派五十名精锐士兵下去,把尸骨小心清理出来,看看下面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另外,封锁工地,不许任何人外传这里的事,免得引起恐慌。”
士兵们拿着铁铲和布巾,小心翼翼地走进坑底。清理尸骨的过程格外压抑,每一具尸骨都带着死前的痛苦痕迹,有的尸骨怀里还抱着残破的布偶,像是平民百姓;有的尸骨穿着残破的甲胄,显然是兵士。士兵们一边清理,一边低声议论,脸上满是不忍和愤怒 —— 这些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兵士,都死得太惨了。
“将军!这里有块石碑!” 一名士兵突然喊道,手指向 “秦” 字的右下角。
李信连忙走过去,只见士兵们清理出一块残破的石碑,石碑埋在尸骨堆下,只露出半截,上面刻着模糊的楚文。吴伯凑过去,辨认了半天,说道:“将军,这上面写的是‘昌平君部,永镇秦寇’—— 果然是昌平君的残部!”
昌平君,当年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后来在楚地叛乱,被王翦率军平定,没想到他的残部死后,竟被人埋在这里,摆成 “秦” 字骨阵。李信心中的疑虑更甚:是谁把这些尸骨埋在这里的?是昌平君的旧部?还是刘邦、项氏的人?他们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诅咒秦军,还是有其他目的?
【三:鼎足初露】
清理工作持续到深夜,坑底的尸骨被陆续抬上来,堆在河堤边,像一座小山。士兵们累得满头大汗,却没人敢懈怠 —— 坑底的景象太过诡异,每个人都想尽快弄清楚这背后的秘密。
“将军,坑底挖到底了!” 一名士兵在坑底喊道,“下面有硬东西,像是金属!”
李信心中一动,立刻走到坑边:“小心挖,别弄坏了!”
士兵们用小铲子一点点清理坑底的泥土,金属物的轮廓渐渐显露出来 —— 那是一个巨大的青铜构件,表面刻着繁复的纹饰,有饕餮纹、云雷纹,还有龙纹,显然是古代的礼器。士兵们继续清理,发现这只是构件的一部分,向上凸起,像是某种器物的腿。
“这是…… 鼎足?” 吴伯突然惊呼起来,声音都在发颤,“老奴在咸阳见过周室礼器的图样,这纹饰、这形状,是周室九鼎的鼎足!”
“九鼎鼎足?” 李信的瞳孔骤缩。他虽未见过九鼎,却听过无数关于九鼎的传说 —— 九鼎是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相传,是天下共主的象征,后来周室衰落,九鼎遗失,有的说沉在泗水,有的说毁于战乱,没想到今日竟在邗沟的万人坑底,发现了九鼎的鼎足!
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将鼎足周围的泥土清理干净,完整的鼎足终于显露出来。那鼎足有一人多高,碗口粗细,青铜质地,表面的纹饰虽有锈蚀,却依旧清晰,饕餮纹的眼睛用绿松石镶嵌,在火把的光芒下泛着幽光。鼎足的底部刻着一个 “豫” 字 —— 豫,是九州之一,对应今日的河南一带,显然这鼎足是 “豫州鼎” 的一部分。
“真的是九鼎鼎足!” 吴伯激动得老泪纵横,伸手想要触摸鼎足,却被李信拦住了。
“吴伯,你确定这是九鼎鼎足?” 李信问道,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 —— 九鼎太过珍贵,怎么会出现在邗沟的万人坑底?
吴伯连连点头:“将军放心!老奴当年在咸阳的少府监当过差,见过九鼎的拓片,这纹饰、这‘豫’字,和拓片上的一模一样!只是…… 只是九鼎怎么会在这里?按说九鼎应该沉在泗水才对!”
李信蹲下身,仔细查看鼎足。鼎足的表面有明显的撞击痕迹,像是被人故意砸断的,断口处还残留着泥土,显然是被人从其他地方运来,埋在万人坑底的。他心中的疑团越来越大:昌平君的残部尸骨、摆成 “秦” 字的骨阵、周室九鼎的鼎足,这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是有人故意将鼎足埋在这里,和尸骨一起,等着秦军发现,制造混乱?还是鼎足原本就藏在这里,被昌平君的残部发现,用来陪葬?
“将军,这鼎足怎么办?” 赵佗问道,“是运回去交给王将军,还是留在这里?”
“先留在这里,派重兵看守。” 李信站起身,“这鼎足太过重要,贸然运走会引人注意。等查清这背后的阴谋,再做打算。另外,再派些人,在鼎足周围仔细挖掘,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鼎足,或者藏起来的书信、兵器。”
士兵们领命,继续在鼎足周围挖掘。夜色渐深,邗沟工地的火把连成一片,映照着河堤上的尸骨和坑底的鼎足,气氛诡异而肃穆。李信站在河堤上,望着远处的黑暗,心中思绪万千 —— 从太湖的 “汉” 字铜钱,到延陵的假死士,再到今日的骨阵和鼎足,刘邦和项氏的阴谋网似乎越来越大,而这九鼎鼎足,或许就是解开阴谋的关键。
【四:泗水秘刻】
天快亮时,挖掘鼎足周围的士兵突然有了新发现。一名士兵在鼎足的内侧,发现了几处细微的刻痕,像是被人用小刀刻上去的,因为藏在内侧,又有锈蚀覆盖,之前一直没被发现。
“将军!鼎足里面有刻字!” 士兵喊道。
李信连忙跳进坑底,借着火把的光芒,凑到鼎足内侧细看。刻痕很细,需要仔细辨认才能看清,上面刻着两个秦篆 ——“泗水”!
“泗水?” 李信心中一震。泗水,泗水郡,刘邦的故乡沛县就在泗水郡!之前在太湖私铸岛,岛民说刘邦是沛县亭长;在延陵吴王墓,发现韩信的手迹,提到要 “控水道,断秦军粮船”,而泗水正是连接江淮的重要水道;如今在邗沟的九鼎鼎足上,又发现了 “泗水” 的刻字 —— 这 “泗水”,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将军,‘泗水’是什么意思?” 赵佗也凑过来,疑惑地问道。
李信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九鼎传说沉在泗水,如今在邗沟发现九鼎鼎足,鼎足上刻着 “泗水”,难道这鼎足是从泗水运来的?刘邦是泗水郡沛县人,他会不会知道九鼎的下落?甚至,他是不是已经找到了其他的九鼎部件,藏在泗水郡?
“赵佗,你立刻派人去泗水郡,暗中查探刘邦的动向,还有泗水一带的异常情况。” 李信突然开口,语气急促,“重点查泗水的河道、古渡口,看看有没有人在那里挖掘,或者藏着什么东西。另外,再派人去姑苏,把这里的发现禀报王将军,尤其是鼎足上‘泗水’的刻字,一定要让王将军知道!”
“是!” 赵佗领命,转身就要走。
“等等。” 李信叫住他,“让去泗水的人小心点,刘邦在沛县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别打草惊蛇。另外,加强邗沟工地的戒备,尤其是鼎足的看守,绝不能让任何人靠近,更不能让鼎足丢失 —— 这鼎足,或许就是找到九鼎、破解刘邦阴谋的关键。”
赵佗点点头,快步离去。
李信再次看向鼎足上的 “泗水” 刻字,手指轻轻抚摸着刻痕。刻痕的深度很均匀,显然是有人特意刻上去的,而且刻字的时间不算太久,因为锈蚀不严重。他想起之前在延陵吴王墓发现的韩信手迹,韩信提到要 “联合会稽之众,首尾夹击”,而泗水正是连接会稽和淮北的要道,刘邦如果在泗水藏了九鼎部件,又在邗沟摆下骨阵,目的恐怕不只是扰乱军心,更是想借助九鼎的象征意义,号召楚地遗民反秦 —— 毕竟,九鼎是天下共主的象征,谁得到九鼎,谁就有资格号令天下。
“将军,天快亮了,您要不要歇息片刻?” 一名士兵轻声问道。
李信摇摇头,目光望向泗水郡的方向。东方泛起鱼肚白,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照在邗沟的河面上,泛着金色的光芒,可他的心中却一片沉重。刘邦、韩信、项氏、九鼎、泗水…… 这些线索像一张大网,将他困在其中,而他知道,这张网的中心,就在泗水郡的沛县。
“传令下去,继续修邗沟,加快进度。” 李信沉声道,“不管刘邦有什么阴谋,我们都要先打通邗沟,保证粮道畅通 —— 只要粮道在,秦军就有底气,任凭他耍什么花招,都翻不起大浪!”
士兵们领命,开始重新整理工地。河堤上的尸骨被小心地掩埋,坑底的鼎足被用木板盖住,派重兵看守。邗沟的号子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响亮,像是在回应李信的决心。
李信站在河堤上,腰间的秦剑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知道,这场与刘邦、韩信、项氏的较量,已经越来越激烈,而那刻着 “泗水” 的九鼎鼎足,不过是这场较量中的又一枚棋子。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守住邗沟,查清泗水的秘密,为王翦平定楚地,扫清障碍。
而在泗水郡的沛县,一间简陋的民宅里,刘邦正拿着一张地图,仔细看着。地图上,邗沟的位置被用红笔圈出,旁边写着 “鼎足已现,泗水可期”。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对身边的韩信说道:“九鼎鼎足果然在邗沟,李信已经发现了。接下来,就看我们在泗水的布置了。”
韩信点点头,目光落在地图上的 “泗水” 二字:“只要我们能拿到九鼎,就能号召天下遗民反秦。李信现在派人来泗水查探,正好给了我们机会 —— 我们可以借着查探的秦军,把他们引到我们布好的陷阱里。”
刘邦大笑起来,拍了拍韩信的肩膀:“好!就按你说的办!让李信看看,我刘邦的手段,不止是骨阵和鼎足!”
窗外的阳光照进来,落在地图上的 “泗水” 二字上,像是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