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深,庞庄村的田野彻底被新绿覆盖。沙棘园嫩叶舒展,高粱地苗齐苗壮,鱼塘碧波荡漾,一切都按照精心绘制的蓝图稳步推进。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一股不同于农事忙碌的、带着甜蜜与郑重的气氛,在农庄的核心圈子里悄然弥漫。王龙飞筹划已久的提亲之日,终于到了。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王龙飞便起身了。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合体的深色休闲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神情间既有难以抑制的激动,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院子里,李强和赵大虎早已帮着将准备好的提亲礼物整整齐齐地码放进了那辆擦得锃亮的轿车后备箱。礼物备得十分讲究:除了传统的烟酒茶点四色礼,更有精心挑选的、代表“本味”心意的特产——两箱品相最好的沙棘原浆和蜜枣,一盒包装精美的特级芽苗菜活体礼盒,还有那本记录着农庄一年来奋斗历程和成果的厚重相册。
老庞支书作为村中长者,也被王龙飞郑重请来,与一位由他邀请的、德高望重的镇退休老校长陈奶奶一同作为媒人,陪同前往。这是对传统礼节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李静和她家人的极大诚意。
李静看着王龙飞略显紧绷的样子,心里觉得好笑又温暖,上前帮他理了理本就很平整的衣领,轻声说:“别紧张,我爸妈人很好的。就是一次家常的见面。”
王龙飞深吸一口气,握住她的手,用力点了点头:“嗯,我知道。就是……觉得今天特别重要。”
车队在晨光中驶出庞庄村,向着省城方向开去。一路上,王龙飞话不多,不时地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内心波涛汹涌。他回想这一年多来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初具规模;从与李静的相识相知,到如今的并肩作战。这一切,都让他对即将到来的时刻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到达李静家所在的小区时,已是上午九点多。李静的父母早已在家中等候。开门迎接的是一位气质温文尔雅、面带和煦笑容的中年男士(李静的父亲李教授)和一位看起来干练而慈祥的女士(李静的母亲,退休医生周主任)。
“叔叔、阿姨,过年好!冒昧前来打扰了!”王龙飞连忙躬身问好,声音洪亮而带着敬意,将老庞支书和陈奶奶介绍给二老。
“欢迎欢迎!快请进!龙飞是吧?常听静静提起你,果然一表人才!”李教授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周主任也笑着打量王龙飞,眼神中带着审视,但更多的是温和。
客厅宽敞明亮,布置得雅致而温馨。落座后,一番寒暄自然是免不了的。老庞支书和陈奶奶作为媒人,先是夸赞了王龙飞的人品和能力,着重介绍了他在村里带领大家致富、踏实肯干、有担当的表现。王龙飞则恭敬地应答着,态度不卑不亢。
话题很自然地引到了农庄的发展上。这时,王龙飞拿出了那份特殊的“礼单”——那本厚重的相册。他双手递给李教授和周主任:“叔叔,阿姨,这是我和静静这一年来在农庄做的一点事情,请您二位看看,也给我们提提意见。”
李教授和周主任饶有兴致地翻看起来。从最初荒地的勘测照片,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到绿意盎然的沙棘园、高粱田,到现代化的芽苗菜车间和菌菇棚,再到村民分红时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帧帧照片,配着李静精心撰写的简短说明,清晰地勾勒出农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也无声地诉说着王龙飞和李静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绩。
周主任看着照片中女儿在田间地头专注工作的样子,时而皱眉,时而微笑,眼中流露出心疼和骄傲交织的复杂情感。李教授则看得更为仔细,不时就一些技术细节和管理模式提出问题,比如沙棘的品种选育、水肥一体化的原理、合作社的运作机制等。王龙飞都一一坦诚作答,思路清晰,数据扎实,既坦诚面临的困难(如技术攻关、市场风险),也自信地阐述了解决方案和未来规划,尤其强调了与村民利益共享的模式和科技兴农的理念。
“不错,不错。”李教授合上相册,赞许地点点头,目光中多了几分认可,“脚踏实地,又很有想法和远见。特别是这个土地入股、科技引领、带动村民共同发展的模式,很有社会责任感,也做得非常规范。看到你们年轻人能这样沉下心来做农业,做出这样的成绩,我们很欣慰。”
周主任也笑着接口道:“静静跟着你,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很放心。看她照片里的样子,虽然辛苦,但眼神里有光,是真正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王龙飞便起身了。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合体的深色休闲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神情间既有难以抑制的激动,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院子里,李强和赵大虎早已帮着将准备好的提亲礼物整整齐齐地码放进了那辆擦得锃亮的轿车后备箱。礼物备得十分讲究:除了传统的烟酒茶点四色礼,更有精心挑选的、代表“本味”心意的特产——两箱品相最好的沙棘原浆和蜜枣,一盒包装精美的特级芽苗菜活体礼盒,还有那本记录着农庄一年来奋斗历程和成果的厚重相册。
老庞支书作为村中长者,也被王龙飞郑重请来,与一位由他邀请的、德高望重的镇退休老校长陈奶奶一同作为媒人,陪同前往。这是对传统礼节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李静和她家人的极大诚意。
李静看着王龙飞略显紧绷的样子,心里觉得好笑又温暖,上前帮他理了理本就很平整的衣领,轻声说:“别紧张,我爸妈人很好的。就是一次家常的见面。”
王龙飞深吸一口气,握住她的手,用力点了点头:“嗯,我知道。就是……觉得今天特别重要。”
车队在晨光中驶出庞庄村,向着省城方向开去。一路上,王龙飞话不多,不时地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景色,内心波涛汹涌。他回想这一年多来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初具规模;从与李静的相识相知,到如今的并肩作战。这一切,都让他对即将到来的时刻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到达李静家所在的小区时,已是上午九点多。李静的父母早已在家中等候。开门迎接的是一位气质温文尔雅、面带和煦笑容的中年男士(李静的父亲李教授)和一位看起来干练而慈祥的女士(李静的母亲,退休医生周主任)。
“叔叔、阿姨,过年好!冒昧前来打扰了!”王龙飞连忙躬身问好,声音洪亮而带着敬意,将老庞支书和陈奶奶介绍给二老。
“欢迎欢迎!快请进!龙飞是吧?常听静静提起你,果然一表人才!”李教授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周主任也笑着打量王龙飞,眼神中带着审视,但更多的是温和。
客厅宽敞明亮,布置得雅致而温馨。落座后,一番寒暄自然是免不了的。老庞支书和陈奶奶作为媒人,先是夸赞了王龙飞的人品和能力,着重介绍了他在村里带领大家致富、踏实肯干、有担当的表现。王龙飞则恭敬地应答着,态度不卑不亢。
话题很自然地引到了农庄的发展上。这时,王龙飞拿出了那份特殊的“礼单”——那本厚重的相册。他双手递给李教授和周主任:“叔叔,阿姨,这是我和静静这一年来在农庄做的一点事情,请您二位看看,也给我们提提意见。”
李教授和周主任饶有兴致地翻看起来。从最初荒地的勘测照片,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到绿意盎然的沙棘园、高粱田,到现代化的芽苗菜车间和菌菇棚,再到村民分红时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帧帧照片,配着李静精心撰写的简短说明,清晰地勾勒出农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也无声地诉说着王龙飞和李静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绩。
周主任看着照片中女儿在田间地头专注工作的样子,时而皱眉,时而微笑,眼中流露出心疼和骄傲交织的复杂情感。李教授则看得更为仔细,不时就一些技术细节和管理模式提出问题,比如沙棘的品种选育、水肥一体化的原理、合作社的运作机制等。王龙飞都一一坦诚作答,思路清晰,数据扎实,既坦诚面临的困难(如技术攻关、市场风险),也自信地阐述了解决方案和未来规划,尤其强调了与村民利益共享的模式和科技兴农的理念。
“不错,不错。”李教授合上相册,赞许地点点头,目光中多了几分认可,“脚踏实地,又很有想法和远见。特别是这个土地入股、科技引领、带动村民共同发展的模式,很有社会责任感,也做得非常规范。看到你们年轻人能这样沉下心来做农业,做出这样的成绩,我们很欣慰。”
周主任也笑着接口道:“静静跟着你,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很放心。看她照片里的样子,虽然辛苦,但眼神里有光,是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