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接通。
那头传来一个爽朗中带着一丝警惕的声音。
“哪位?”
“是我。”
吴融的声音压得很低,几乎只有气音。
短暂的沉默后,电话那头的声音瞬间变得热络起来。
“吴融?你这个侍从室的大红人,怎么有空想起我这个在北平吃沙子的?”
是赵毅。
黄埔六期步兵科的同学,也是吴融为数不多能交心的朋友。
毕业后,赵毅因为性情耿直,不擅钻营,被分配到了不受重视的第二十九军,如今在北平丰台一带担任团长。
“老赵,少说这些场面话。”
吴融的声音里听不出一丝情绪,“你那边,最近还好吧?”
“好什么好,天天跟那帮小鬼子斗鸡,烦都烦死了。”
赵毅抱怨道,“前几天他们又搞演习,枪炮声响了一宿,吵得人睡不着觉。不过话说回来,你在金陵城里风光,怎么关心起我们这穷乡僻壤了?”
吴融没有直接回答。
他靠着冰冷的墙壁,目光穿过窗户,看着外面灯火辉煌的南京城。
“老赵,我最近在侍从室闲着没事,帮着战术组做了个沙盘推演。”
吴融的语气,像是在闲聊家常。
“我把你们华北的防区图导进去跑了一下,结果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
赵毅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发现你们防区那边……风水不太好啊。”
电话那头的赵毅笑了。
“你什么时候还信上风水了?”
“我这儿风水好得很,背靠永定河,前有卢沟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就是因为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风水才不好。”
吴融的声音沉了下来,“你们对面的那支日军,番号是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对吧?”
“没错,领头的叫河边正三。那老鬼子,阴得很。”
赵毅的语气也严肃了些。
“我研究了他们最近半年的演习模式。”
吴融开始抛出他准备好的说辞,“他们的演习,越来越贴近实战。而且,演习地点,正不断向你们的防区,特别是卢沟桥方向靠拢。”
“这我们知道。宋长官已经下令让我们加强戒备了。”
“不够。”
吴融直接打断了他。
“只是加强戒备,不够。”
电话那头,赵毅的呼吸声停顿了一下。
他了解吴融。
在黄埔时,吴融的每一次战术推演,都精准得让人头皮发麻。
他总是能从最不起眼的细节里,嗅到致命的危险。
“吴融,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只是做了一个推演。”
吴融的声音变得更低,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如果,我是河边正三。如果,我想找个借口,撕开你们的防线,一举拿下平津。”
“我会怎么做?”
吴融没有等赵毅回答,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我不会选白天。白天视野太好,你们的防御工事一目了然,强攻代价太大。”
“我会选在夜里。夜色是最好的掩护。”
“我也不会用什么复杂的理由。最简单的借口,往往最有效。”
吴融的声音,仿佛带着一丝寒气,透过电话线,钻进赵毅的耳朵里。
“比如……一个士兵走丢了。”
“或者,钱包掉了。”
“然后,我会要求进入你们的防区,进入宛平城搜查。你们肯定不会同意。那么,摩擦就来了。”
电话那头,死一般的寂静。
赵毅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脏“怦怦”的跳动声。
吴融描述的画面,太过真实。
真实到他仿佛已经看到,那些戴着钢盔的日本兵,正借着夜色,朝着自己的阵地摸过来。
“吴……吴融,你……别吓唬我。”
赵毅的声音有些干涩。
“我没有吓唬你。”
吴融的语气依旧平静,“我只是在推演一种可能性。一种……概率越来越大的可能性。”
他停顿了一下,给了赵毅消化的时间。
“时间呢?”
赵毅的声音,已经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吴融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
“根据我的模型测算,最危险的时间窗口,在七月上旬。”
“如果我是河边正三,我会在七月八号之前动手。再晚,华北的雨季就要来了,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展开。”
赵毅彻底沉默了。
他虽然身在北平,但并非对时局一无所知。
最近日本人的小动作确实越来越多,军中的气氛也一天比一天紧张。
只是,没人敢去想“全面战争”这四个字。
现在,吴融却把这个血淋淋的可能,直接捅到了他的面前。
“行。”
良久,赵毅吐出了一个字。
他的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轻佻,只剩下军人特有的凝重。
“我记下了。”
“你那个脑子,我是服的。不管你这个推演准不准,我信你一次。”
“我会让弟兄们,把子弹多备几颗。晚上巡逻,也多转两圈。”
“老赵。”
吴融叫住了他。
“多备几发迫击炮弹。把你们团里最好的机枪手,都给我放到一线阵地去。”
“告诉他们,枪膛里的油擦干净点。”
“如果……真的有狼来了。”
“不用请示,不用报告。”
吴融一字一顿,声音冰冷。
“直接开火。”
挂断电话,吴融靠在墙上,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一切。
剩下的,只能交给历史。
接下来的几天,金陵城依旧歌舞升平。
秦淮河上的画舫,彻夜笙歌。
各大报纸的头版,刊登的都是某某部长又纳了几房姨太太,或是哪位名媛即将远嫁海外。
仿佛那场迫在眉睫的灭国之灾,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吴融每日准时来到侍从室的办公室,整理文件,翻译电报,处理那些枯燥至极的公文。
他沉默寡言,效率极高,像一台精准的机器。
办公室里的同事只觉得,这位年轻得志的吴副官,最近似乎变得更加沉稳内敛了。
只有吴融自己知道,他在等待。
【系统提示:您提交的《华北日军异动之战术推演》报告,流转状态更新。】
吴融正在誊写文件的手,停顿了一下。
他闭上眼,意识沉入系统界面。
【状态:已归档备查。】
【处理意见:该报告结论过于主观,缺乏直接证据支撑。建议作为参考资料,留存备案。】
一行冰冷的字体,静静地躺在那里。
就像一块墓碑。
埋葬了他用生命换来的预警。
吴融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睁开眼,拿起钢笔,继续誊写文件。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两名穿着中山装的文官一边走进来,一边高声谈笑。
“听说了吗?财政部那边,为了军舰采购的预算,快把审计处的房顶给掀了。”
“何止啊!我听说,陈部长为了给自己的外甥在海关谋个肥差,直接把何次长的桌子都给拍了!”
“这帮人,眼里除了钱和权,还有什么?”
吴融的笔尖,在纸上划出了一道轻微的印痕。
他没有抬头。
这些人,这些事,构成了他每天工作的背景音。
腐朽,麻木。
他仿佛置身于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轮之上,船上的乘客们,还在为了一张头等舱的椅子,争得头破血流。
却无人关心,船底那道正在不断扩大的裂痕。
他用命换来的情报,在这里,甚至不如一个海关的肥差重要。
傍晚。
吴融下班,走出侍从室大楼。
刚走到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拦住了他。
是刘坤。
戴隐的心腹。
“吴副官。”刘坤脸上挂着职业化的笑容,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审视的意味。
“刘科长。”吴融点头致意。
“戴老板让我来问问,吴副官最近的‘沙盘推演’,可有什么新的进展?”刘坤的语气很随意,像是在闲聊。
吴融的心里,警铃微动。
戴隐的触角,还是伸过来了。
他在俞济时那里的动作,到底还是没能瞒过这位特工之王。
“没什么新进展。”吴融的表情平静无波,
“只是基于一些公开情报,做了些常规的风险评估。结论没什么新意,让刘科长和戴老板失望了。”
他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哦?”刘坤笑了笑,
“我可听说了,吴副官的报告,连俞主任都为之侧目。听说你预测,日本人要在华北搞大动作?”
“只是推演中的一种极端可能性。”吴融回答得滴水不漏,
“战术推演,本就是要料敌从宽。当不得真。”
刘坤盯着吴融的眼睛,似乎想从里面看出些什么。
但吴融的眼神,清澈而坦然。
“戴老板说,吴副官是国之栋梁,有小诸葛之才。你的每一个判断,他都很重视。”
刘坤收起了笑容,语气变得郑重。
“不敢当。”
那头传来一个爽朗中带着一丝警惕的声音。
“哪位?”
“是我。”
吴融的声音压得很低,几乎只有气音。
短暂的沉默后,电话那头的声音瞬间变得热络起来。
“吴融?你这个侍从室的大红人,怎么有空想起我这个在北平吃沙子的?”
是赵毅。
黄埔六期步兵科的同学,也是吴融为数不多能交心的朋友。
毕业后,赵毅因为性情耿直,不擅钻营,被分配到了不受重视的第二十九军,如今在北平丰台一带担任团长。
“老赵,少说这些场面话。”
吴融的声音里听不出一丝情绪,“你那边,最近还好吧?”
“好什么好,天天跟那帮小鬼子斗鸡,烦都烦死了。”
赵毅抱怨道,“前几天他们又搞演习,枪炮声响了一宿,吵得人睡不着觉。不过话说回来,你在金陵城里风光,怎么关心起我们这穷乡僻壤了?”
吴融没有直接回答。
他靠着冰冷的墙壁,目光穿过窗户,看着外面灯火辉煌的南京城。
“老赵,我最近在侍从室闲着没事,帮着战术组做了个沙盘推演。”
吴融的语气,像是在闲聊家常。
“我把你们华北的防区图导进去跑了一下,结果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
赵毅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发现你们防区那边……风水不太好啊。”
电话那头的赵毅笑了。
“你什么时候还信上风水了?”
“我这儿风水好得很,背靠永定河,前有卢沟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就是因为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风水才不好。”
吴融的声音沉了下来,“你们对面的那支日军,番号是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对吧?”
“没错,领头的叫河边正三。那老鬼子,阴得很。”
赵毅的语气也严肃了些。
“我研究了他们最近半年的演习模式。”
吴融开始抛出他准备好的说辞,“他们的演习,越来越贴近实战。而且,演习地点,正不断向你们的防区,特别是卢沟桥方向靠拢。”
“这我们知道。宋长官已经下令让我们加强戒备了。”
“不够。”
吴融直接打断了他。
“只是加强戒备,不够。”
电话那头,赵毅的呼吸声停顿了一下。
他了解吴融。
在黄埔时,吴融的每一次战术推演,都精准得让人头皮发麻。
他总是能从最不起眼的细节里,嗅到致命的危险。
“吴融,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只是做了一个推演。”
吴融的声音变得更低,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如果,我是河边正三。如果,我想找个借口,撕开你们的防线,一举拿下平津。”
“我会怎么做?”
吴融没有等赵毅回答,自顾自地说了下去。
“我不会选白天。白天视野太好,你们的防御工事一目了然,强攻代价太大。”
“我会选在夜里。夜色是最好的掩护。”
“我也不会用什么复杂的理由。最简单的借口,往往最有效。”
吴融的声音,仿佛带着一丝寒气,透过电话线,钻进赵毅的耳朵里。
“比如……一个士兵走丢了。”
“或者,钱包掉了。”
“然后,我会要求进入你们的防区,进入宛平城搜查。你们肯定不会同意。那么,摩擦就来了。”
电话那头,死一般的寂静。
赵毅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脏“怦怦”的跳动声。
吴融描述的画面,太过真实。
真实到他仿佛已经看到,那些戴着钢盔的日本兵,正借着夜色,朝着自己的阵地摸过来。
“吴……吴融,你……别吓唬我。”
赵毅的声音有些干涩。
“我没有吓唬你。”
吴融的语气依旧平静,“我只是在推演一种可能性。一种……概率越来越大的可能性。”
他停顿了一下,给了赵毅消化的时间。
“时间呢?”
赵毅的声音,已经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吴融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日历。
“根据我的模型测算,最危险的时间窗口,在七月上旬。”
“如果我是河边正三,我会在七月八号之前动手。再晚,华北的雨季就要来了,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展开。”
赵毅彻底沉默了。
他虽然身在北平,但并非对时局一无所知。
最近日本人的小动作确实越来越多,军中的气氛也一天比一天紧张。
只是,没人敢去想“全面战争”这四个字。
现在,吴融却把这个血淋淋的可能,直接捅到了他的面前。
“行。”
良久,赵毅吐出了一个字。
他的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轻佻,只剩下军人特有的凝重。
“我记下了。”
“你那个脑子,我是服的。不管你这个推演准不准,我信你一次。”
“我会让弟兄们,把子弹多备几颗。晚上巡逻,也多转两圈。”
“老赵。”
吴融叫住了他。
“多备几发迫击炮弹。把你们团里最好的机枪手,都给我放到一线阵地去。”
“告诉他们,枪膛里的油擦干净点。”
“如果……真的有狼来了。”
“不用请示,不用报告。”
吴融一字一顿,声音冰冷。
“直接开火。”
挂断电话,吴融靠在墙上,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已经做了所有能做的一切。
剩下的,只能交给历史。
接下来的几天,金陵城依旧歌舞升平。
秦淮河上的画舫,彻夜笙歌。
各大报纸的头版,刊登的都是某某部长又纳了几房姨太太,或是哪位名媛即将远嫁海外。
仿佛那场迫在眉睫的灭国之灾,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吴融每日准时来到侍从室的办公室,整理文件,翻译电报,处理那些枯燥至极的公文。
他沉默寡言,效率极高,像一台精准的机器。
办公室里的同事只觉得,这位年轻得志的吴副官,最近似乎变得更加沉稳内敛了。
只有吴融自己知道,他在等待。
【系统提示:您提交的《华北日军异动之战术推演》报告,流转状态更新。】
吴融正在誊写文件的手,停顿了一下。
他闭上眼,意识沉入系统界面。
【状态:已归档备查。】
【处理意见:该报告结论过于主观,缺乏直接证据支撑。建议作为参考资料,留存备案。】
一行冰冷的字体,静静地躺在那里。
就像一块墓碑。
埋葬了他用生命换来的预警。
吴融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睁开眼,拿起钢笔,继续誊写文件。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两名穿着中山装的文官一边走进来,一边高声谈笑。
“听说了吗?财政部那边,为了军舰采购的预算,快把审计处的房顶给掀了。”
“何止啊!我听说,陈部长为了给自己的外甥在海关谋个肥差,直接把何次长的桌子都给拍了!”
“这帮人,眼里除了钱和权,还有什么?”
吴融的笔尖,在纸上划出了一道轻微的印痕。
他没有抬头。
这些人,这些事,构成了他每天工作的背景音。
腐朽,麻木。
他仿佛置身于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轮之上,船上的乘客们,还在为了一张头等舱的椅子,争得头破血流。
却无人关心,船底那道正在不断扩大的裂痕。
他用命换来的情报,在这里,甚至不如一个海关的肥差重要。
傍晚。
吴融下班,走出侍从室大楼。
刚走到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拦住了他。
是刘坤。
戴隐的心腹。
“吴副官。”刘坤脸上挂着职业化的笑容,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审视的意味。
“刘科长。”吴融点头致意。
“戴老板让我来问问,吴副官最近的‘沙盘推演’,可有什么新的进展?”刘坤的语气很随意,像是在闲聊。
吴融的心里,警铃微动。
戴隐的触角,还是伸过来了。
他在俞济时那里的动作,到底还是没能瞒过这位特工之王。
“没什么新进展。”吴融的表情平静无波,
“只是基于一些公开情报,做了些常规的风险评估。结论没什么新意,让刘科长和戴老板失望了。”
他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哦?”刘坤笑了笑,
“我可听说了,吴副官的报告,连俞主任都为之侧目。听说你预测,日本人要在华北搞大动作?”
“只是推演中的一种极端可能性。”吴融回答得滴水不漏,
“战术推演,本就是要料敌从宽。当不得真。”
刘坤盯着吴融的眼睛,似乎想从里面看出些什么。
但吴融的眼神,清澈而坦然。
“戴老板说,吴副官是国之栋梁,有小诸葛之才。你的每一个判断,他都很重视。”
刘坤收起了笑容,语气变得郑重。
“不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