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清仓!最后的警告,目标上海!-《黄埔刚毕业,系统逼我当谍战之王》

  夜风吹过街道,带走白日的喧嚣。

  吴融回到党务调查科的办公室,将杨立青的身影从脑海中暂时挥去。

  兄弟情谊重要,但即将到来的风暴,足以碾碎一切。

  他打开保险柜,取出近几日所有核心会议的纪要和内部传阅文件。

  这些是杨立仁批阅后,由他归档的材料。

  每一份文件都经过他的手,但之前,他只是一个执行者。

  现在,有了区域级情报网络,他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分析者。

  他将一份关于“加强工会纠察队管理”的提案放在最上面。

  提案的发起人,是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几个元老,措辞间满是西山会议派的陈腐论调,要求对上海等地的工人武装进行“甄别”与“整顿”。

  表面看,这是为了维护城市治安。

  吴融的指尖在“甄别”两个字上轻轻划过。

  他调出系统光幕,意念下达指令。

  “分析南京、上海两地,与‘工会’、‘纠察队’、‘清党’相关的近期所有情报流。”

  【指令确认。正在建立分析模型……】

  眼前的三维地图上,代表政府与军队的白色、黄色光点中,开始浮现出大量指向特定区域的暗红色数据链。

  这些数据链的终点,无一例外,都是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工人聚集区和总工会所在地。

  【分析报告生成。】

  【关键词‘武装纠察队’关联情报量,72小时内上升312%。】

  【关键词‘异党分子’关联情报量,72小时内上升455%。】

  【检测到军政部与淞沪警备司令部之间,新增高加密等级通讯线路三条。】

  一连串冰冷的数字,在光幕上跳动。

  吴融拿起另一份文件,是关于“军队内部思想状况调查”的报告。

  报告中,大量黄埔军校出身的下级军官被贴上了“思想动摇”、“同情赤色分子”的标签。

  处理意见一栏,杨立仁用红笔批了两个字:“肃清。”

  吴融的动作停住了。

  他想起了杨立青的迷茫,想起了那些在前线流血,却被后方污蔑的年轻军官。

  肃清?怎么肃清?

  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

  他将两份文件并排放在一起。

  一份针对外部的工人武装,一份针对内部的革命军人。

  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悄然收紧。

  吴融脑中,历史的碎片开始疯狂重组,与眼前的情报一一对应。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北伐军即将进入上海。

  革命的最高潮。

  然后呢?

  然后就是那场血流成河的政变。

  “四一二”。

  吴融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他一直知道这一天会来,但当无数线索汇集,指向那个确切的时间点时,那种历史即将碾压过来的窒息感,还是让他头皮发麻。

  时间不多了。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秘密据点的号码。

  “立刻过来。”

  电话那头只传来一个字:“是。”

  半小时后,李强和陈默出现在办公室。

  他们看到了吴融桌上摊开的文件,也看到了他前所未有的凝重表情。

  “出事了?”李强压低声音。

  吴融指向桌上的文件:“看。”

  李强拿起那份关于军队内部调查的报告,陈默则拿起了针对工人纠察队的提案。

  两人越看,脸色越白。

  陈默是学生出身,他仿佛能看到那些曾与他一样满怀救国热情的青年,被扣上“异党”的帽子,他的手微微发抖。

  “这是……要动手了?”陈默推了推眼镜,镜片遮不住他眼中的惊骇。

  “不只是动手。”吴融的声音很低,“这是一场清洗,一场蓄谋已久的大屠杀。”

  “队长,你的判断是?”李强放下报告,看向吴融。

  “国民党右派,要对我们的人,以及所有同情革命的力量,举起屠刀了。”

  吴融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灯火通明的金陵城。

  “时间,就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功之后,北伐军进城之时。”

  李强和陈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巨大的震撼。

  这个判断太大胆,也太可怕了。

  如果成真,那将是何等惨烈的一幕。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陈默的拳头攥紧了。

  “做什么?我们现在只有三个人。”李强相对冷静,但也难掩焦灼。

  “所以,我需要更准确的情报。一份可以直接证明阴谋的铁证。”吴融转过身,目光扫过两人。

  “从现在开始,放弃所有其他任务。”

  “陈默。”

  “到!”

  “我要你二十四小时监听军政部、党务调查科、淞沪警备司令部之间的所有电报往来。

  不管加密等级多高,就算拼了命,也要给我把它破开!”

  “保证完成任务!”陈默的回答斩钉截铁。

  “陈默。”

  “到!”

  “我要你二十四小时监听军政部、党务调查科、淞沪警备司令部之间的所有电报。你的身体还撑得住吗?”

  陈默一愣,随即挺直胸膛:“保证完成任务!”

  “李强。”

  “在!”

  “档案室里,所有关于‘清党’、‘肃反’的旧文件,以及近期人事调动、物资调配指令,全部梳理一遍。

  我要你找出他们的行动预案和时间表,一个字都不能漏。”

  “明白!”

  “记住。”吴融看着他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暴力机器。

  任何一点疏忽,我们三个,连同我们背后所有的人,都会被碾成粉末。”

  两人重重点头,神情肃穆地离开了办公室。

  房间里只剩下吴融一个人。

  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

  系统能提供情报,能训练人才,但它不能代替他做出决策,更不能替他去改变历史。

  他再次看向窗外。

  这座城市,看似繁华,实则暗流涌动。

  他知道,在无数他看不见的地方,屠刀正在被磨亮,枪膛正在被擦拭。

  一场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风暴,即将登陆。

  而他,必须在这场风暴中,为那些即将被吞噬的人,撑开一把伞。

  哪怕这把伞,在风暴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接下来两天,情报如同雪片般汇集到吴融这里。

  陈默不眠不休,眼眶深陷,但眼神却亮得吓人。

  “队长,找到了!”他将一份刚刚破译的电文递给吴融,

  “军政部发给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密电,加密等级是目前最高的‘天干’级。”

  吴融接过电文。

  上面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几个词。

  “‘货’已备妥,待‘东风’至,即刻‘清仓’。”

  货,指的是武器弹药。

  东风,指的是北伐军主力抵达。

  清仓,指的是……动手。

  “动用了军队的加密渠道……”吴融将电文放在桌上。这已是铁证。

  紧接着,李强也带着发现冲了进来。

  “队长,你看这个!”

  他没有拿来一整份文件,而是两张纸。

  “这是一个月前制定的《非常时期社团管理条例》,已经被标记为作废归档。

  而这一份,是昨天刚刚下发的《上海市特别治安条例》。

  我对比过,除了标题和个别词句,里面的条款、流程、处置手段,一模一样!

  他们只是换了个名字,把作废的屠杀预案,重新激活了!”

  所有证据,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吴融站在南京地图前,用红笔在上海的位置,画了一个巨大的叉。

  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他必须行动。

  警告必须送出去。

  他转头对两人说道:“我们的新任务,在清洗开始前,拿到他们‘紧急处置’的名单。

  我要知道,屠刀……究竟要砍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