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光,刺破南京城上空的黑暗。
吴融站起身,拿起那份刚刚破译完成的电稿。
纸张很轻,他却觉得重逾千斤。
他看向窗外,天际线已经泛白。
“陈默。”
“到!”
“准备发报。”
吴融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却带着一种不容动摇的力量,“最高加密等级,目标,‘铁树’。”
陈默的身体一震,立刻站直。
“铁树”是最高级别的联络代号,一旦启用,意味着情报的紧急性和重要性,都达到了顶峰。
“是!”
陈默没有多问一个字,立刻开始收拾桌上的设备。
李强上前一步,看着吴融:“队长,全部内容一次性发过去吗?信号持续时间太长,被侦测到的风险很高。”
“不。”
吴融将那份厚厚的电稿一分为三。
他将第一份,也是最长的一份,递给陈默:
“这是国民党军的部队番号、集结地点和兵力构成。
你用‘一次性密码本’加密,伪装成商业电报,发送至上海。”
陈默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眼。
上面的内容详尽到令人发指,但没有任何战略分析。
即便被破译,也只是一堆静态的数据。
“明白。”
吴融又将第二份文件装进一个油纸袋,用火漆封好,递给李强。
这份文件更薄,上面只有一张手绘的地图,标注着几个关键的地点和箭头。
“你立刻动身去上海,找到我们在码头发展的线人‘老船夫’。把这个交给他,他会通过水路送进苏区。”
李强将油纸袋贴身收好:“口令呢?”
“今天鱼市不开张。”
吴融看着他,“回:昨天就收网了。”
“我记下了。”
李强转身就走,毫不拖泥带水。
暗室里只剩下吴融和陈默。
吴融手上还捏着最后一份,也是最薄的一张纸。
上面没有番号,没有地图,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整个“清风计划”的灵魂。
张辉瓒的致命奇袭,以及红军总部的潜在危机。
陈默架设好电台,戴上耳机,开始调试频率。
滋滋的电流声中,他低声问:“队长,这最后一部分呢?”
“这部分,我来送。”
吴融没有解释。
他看着陈默开始工作。
陈默从一个暗格里,取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是《论语》。
他翻到特定的一页,上面的每个字,都对应着一个独一无二的电码。
这便是“一次性密码本”。
用后即毁,绝无破译的可能。
陈默的手指在电键上飞速敲击,发出一连串清脆的滴答声。
他将那份冗长的部队部署,拆分成十几段毫无关联的“货物清单”和“账目核对”,混杂在南京城无数的商业电报中,发向了不同的频率。
做完这一切,他长出一口气,摘下耳机时,右手因为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和精细操作,正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吴融点点头,示意他可以撤离了。
陈默迅速拆解设备,装入一个破旧的木箱,提着它消失在后门。
房间里,只剩下吴融一人。
他将门反锁,走到窗边,确认四周安全。
然后,他闭上了眼睛。
【警告:启动‘高级加密通讯模块’将消耗巨量精神能量,是否确认?】
吴融的意识没有丝毫犹豫。
【确认。】
瞬间,一股庞大的吸力从他的脑海深处传来,像一个无形的旋涡,疯狂抽离着他的精神能量。
剧烈的眩晕感袭来,吴融的身体晃了一下,不得不伸手扶住冰冷的墙壁才能站稳。
他的意识中,一个虚拟的界面展开。
他开始将那段关于张辉瓒奇袭计划的核心情报,转化成一段看似平常的文字。
“未来三日,赣南山区天气多变。
袁水流域风力增强,不宜行船。
龙岗、君埠一线,夜间有恶狼出没,须加倍提防,建议加固营地,清点人数。”
每一个词,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
“恶狼”,直指张辉瓒的外号。
“加固营地,清点人数”,则是最直接的预警。
【信息已生成,正在通过系统特殊信道发送……能量消耗巨大,发送后宿主将进入24小时虚弱期。】
一道无形的波,瞬间穿透了南京城的电磁屏蔽,融入了天地间庞大的信息洪流,消失不见。
发送完成的瞬间,吴融眼前一黑,几乎跪倒在地。
他强撑着身体,将那张最后的纸条,连同陈默用过的一次性密码本,一起丢进火盆。
火苗升起,将这足以改变一场战役走向的秘密,彻底化为灰烬。
情报已经送出。
如同三枚投入湖中的石子,在不同的位置,激起了不同的涟漪。
它们能否汇合,能否掀起足以颠覆战局的波澜,现在,只能等待。
……
三天后。
党务调查科,情报股办公室。
吴融正在批阅一份关于南京城内米价波动的报告。
一切如常。
他面色如常,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三天他一直处于一种精神透支后的迟钝状态,全靠强大的意志力维持着表面的正常。
林婉儿那晚的行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杨立仁的办公室风平浪静,党务调查科内部也无人议论。
李强已经从上海发回了“货物已上船”的暗号。
陈默也确认了所有商业电报均被对方“签收”。
三条线,全部安全。
但吴融的心,始终悬着。
情报送达,不代表情报被采纳。
红军高层,会相信这份来历不明的、内容惊悚的情报吗?
他们会根据这份情报,调整整个战役的部署吗?
就在他思绪翻涌之际。
脑海中,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响起。
【任务反馈:‘铁树’已接收全部信息,并完成解读。】
【关联事件: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部已于一小时前,下达最新作战指令。】
吴融握着钢笔的手,停在半空。
成了。
情报不仅送到了,而且被采纳了。
那股强撑着的意志力瞬间松懈,巨大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
但他紧绷了三天的神经,终于得到了一丝安宁。
他能想象到,在遥远的江西山区,那支衣衫褴褛却意志如钢的军队,正在根据他送去的情报,悄然布下一张反包围的大网。
张辉瓒那条自以为是的奇袭毒蛇,将会一头撞进猎人早已准备好的陷阱里。
林婉儿的冒险,陈默和李强的奔走,这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他的“谍影部队”雏形,第一次协同作战,便完成了如此惊天动地的任务。
这不仅仅是一次情报的胜利。
更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用自己的力量,去撬动历史的走向。
他知道,第一次反围剿的结局,已经因为他而改变。
历史的车轮,开始偏离它原有的轨道。
这只是开始。
吴融的目光,投向墙上的地图。
国民党十万大军的围剿,绝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挫败而停止。
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就在这时。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
进来的是情报股的行动组长,钱峰。
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表情。
“吴股长。”
钱峰将文件放到吴融桌上,“南京电讯监听处刚刚上报的异常情况。”
吴融拿起文件。
【密级:机密】
【事由:关于赣南方向不明信号的分析报告】
【内容:三日前,我部监听到多段来自赣南方向的短促信号,加密方式闻所未闻,无法破译。
信号源位置模糊,但出现时间与消失时间极为接近。
初步判断,为匪谍新型通讯手段。】
吴融的指尖在纸面上轻轻划过。
来了。
虽然系统信道无法追踪,但陈默发送的那些伪装电报,还是被监听机构捕捉到了。
“你怎么看?”
吴融抬头问钱峰。
钱峰的表情很严肃:“匪谍的电讯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
多种不同的加密信号,同时出现,这说明他们可能不止一部新型电台。”
“而且,”钱峰压低了声音,“杨处长对这件事,非常重视。”
吴融没有说话。
杨立仁的重视,是必然的。
以杨立仁的敏锐,他或许无法破译内容,但他一定会嗅到这些异常信号背后,隐藏着某种不寻常的活动。
“杨处长有什么指示?”
“他让我和技术科合作,尝试分析加密规律。
另外……”钱峰顿了一下,“他让我来问问吴股长你,从情报分析的角度,怎么看这件事。”
这是试探。
杨立仁的试探。
吴融把文件放下,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
“很简单。”
钱峰一愣。
吴融伸出三根手指,语气平静而笃定。
“这不是强大,这是混乱。
三种不同的加密方式,在相近的时间,从同一个方向发出,只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内部的指挥和联络系统,出了大乱子。”
钱峰愣住了:“出现问题?”
“对。”
吴融的眼神锐利起来,“我的判断是,匪谍在赣南的某个重要联络点,被我们清剿前线的部队端掉了,或者干脆失联了。
这三段信号,是他们在用不同的备用方案,像没头的苍蝇一样,疯狂呼叫那个失联的联络点。”
这个解释,将“高明”扭曲成了“混乱”。
将一次精心策划的情报传递,描述成了一场手忙脚乱的内部事故。
钱峰的眉头先是紧锁,随即缓缓松开,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这个解释,比“敌人拥有三部新型电台”听起来,更符合他对匪谍“泥腿子”的刻板印象,也更能解释信号的杂乱无章。
“我明白了。”
钱峰用力点头,“我这就去向杨处长汇报,我们的调查方向,应该转向查清匪谍最近在赣南失联了哪个重要人物!”
看着钱峰匆匆离去的背影,吴融的嘴角悄悄牵起一丝笑意。
不,你不明白。
但杨立仁,会朝着这个方向明白的。
吴融站起身,拿起那份刚刚破译完成的电稿。
纸张很轻,他却觉得重逾千斤。
他看向窗外,天际线已经泛白。
“陈默。”
“到!”
“准备发报。”
吴融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却带着一种不容动摇的力量,“最高加密等级,目标,‘铁树’。”
陈默的身体一震,立刻站直。
“铁树”是最高级别的联络代号,一旦启用,意味着情报的紧急性和重要性,都达到了顶峰。
“是!”
陈默没有多问一个字,立刻开始收拾桌上的设备。
李强上前一步,看着吴融:“队长,全部内容一次性发过去吗?信号持续时间太长,被侦测到的风险很高。”
“不。”
吴融将那份厚厚的电稿一分为三。
他将第一份,也是最长的一份,递给陈默:
“这是国民党军的部队番号、集结地点和兵力构成。
你用‘一次性密码本’加密,伪装成商业电报,发送至上海。”
陈默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眼。
上面的内容详尽到令人发指,但没有任何战略分析。
即便被破译,也只是一堆静态的数据。
“明白。”
吴融又将第二份文件装进一个油纸袋,用火漆封好,递给李强。
这份文件更薄,上面只有一张手绘的地图,标注着几个关键的地点和箭头。
“你立刻动身去上海,找到我们在码头发展的线人‘老船夫’。把这个交给他,他会通过水路送进苏区。”
李强将油纸袋贴身收好:“口令呢?”
“今天鱼市不开张。”
吴融看着他,“回:昨天就收网了。”
“我记下了。”
李强转身就走,毫不拖泥带水。
暗室里只剩下吴融和陈默。
吴融手上还捏着最后一份,也是最薄的一张纸。
上面没有番号,没有地图,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整个“清风计划”的灵魂。
张辉瓒的致命奇袭,以及红军总部的潜在危机。
陈默架设好电台,戴上耳机,开始调试频率。
滋滋的电流声中,他低声问:“队长,这最后一部分呢?”
“这部分,我来送。”
吴融没有解释。
他看着陈默开始工作。
陈默从一个暗格里,取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是《论语》。
他翻到特定的一页,上面的每个字,都对应着一个独一无二的电码。
这便是“一次性密码本”。
用后即毁,绝无破译的可能。
陈默的手指在电键上飞速敲击,发出一连串清脆的滴答声。
他将那份冗长的部队部署,拆分成十几段毫无关联的“货物清单”和“账目核对”,混杂在南京城无数的商业电报中,发向了不同的频率。
做完这一切,他长出一口气,摘下耳机时,右手因为长时间的高度紧张和精细操作,正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吴融点点头,示意他可以撤离了。
陈默迅速拆解设备,装入一个破旧的木箱,提着它消失在后门。
房间里,只剩下吴融一人。
他将门反锁,走到窗边,确认四周安全。
然后,他闭上了眼睛。
【警告:启动‘高级加密通讯模块’将消耗巨量精神能量,是否确认?】
吴融的意识没有丝毫犹豫。
【确认。】
瞬间,一股庞大的吸力从他的脑海深处传来,像一个无形的旋涡,疯狂抽离着他的精神能量。
剧烈的眩晕感袭来,吴融的身体晃了一下,不得不伸手扶住冰冷的墙壁才能站稳。
他的意识中,一个虚拟的界面展开。
他开始将那段关于张辉瓒奇袭计划的核心情报,转化成一段看似平常的文字。
“未来三日,赣南山区天气多变。
袁水流域风力增强,不宜行船。
龙岗、君埠一线,夜间有恶狼出没,须加倍提防,建议加固营地,清点人数。”
每一个词,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
“恶狼”,直指张辉瓒的外号。
“加固营地,清点人数”,则是最直接的预警。
【信息已生成,正在通过系统特殊信道发送……能量消耗巨大,发送后宿主将进入24小时虚弱期。】
一道无形的波,瞬间穿透了南京城的电磁屏蔽,融入了天地间庞大的信息洪流,消失不见。
发送完成的瞬间,吴融眼前一黑,几乎跪倒在地。
他强撑着身体,将那张最后的纸条,连同陈默用过的一次性密码本,一起丢进火盆。
火苗升起,将这足以改变一场战役走向的秘密,彻底化为灰烬。
情报已经送出。
如同三枚投入湖中的石子,在不同的位置,激起了不同的涟漪。
它们能否汇合,能否掀起足以颠覆战局的波澜,现在,只能等待。
……
三天后。
党务调查科,情报股办公室。
吴融正在批阅一份关于南京城内米价波动的报告。
一切如常。
他面色如常,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三天他一直处于一种精神透支后的迟钝状态,全靠强大的意志力维持着表面的正常。
林婉儿那晚的行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杨立仁的办公室风平浪静,党务调查科内部也无人议论。
李强已经从上海发回了“货物已上船”的暗号。
陈默也确认了所有商业电报均被对方“签收”。
三条线,全部安全。
但吴融的心,始终悬着。
情报送达,不代表情报被采纳。
红军高层,会相信这份来历不明的、内容惊悚的情报吗?
他们会根据这份情报,调整整个战役的部署吗?
就在他思绪翻涌之际。
脑海中,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响起。
【任务反馈:‘铁树’已接收全部信息,并完成解读。】
【关联事件: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部已于一小时前,下达最新作战指令。】
吴融握着钢笔的手,停在半空。
成了。
情报不仅送到了,而且被采纳了。
那股强撑着的意志力瞬间松懈,巨大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
但他紧绷了三天的神经,终于得到了一丝安宁。
他能想象到,在遥远的江西山区,那支衣衫褴褛却意志如钢的军队,正在根据他送去的情报,悄然布下一张反包围的大网。
张辉瓒那条自以为是的奇袭毒蛇,将会一头撞进猎人早已准备好的陷阱里。
林婉儿的冒险,陈默和李强的奔走,这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他的“谍影部队”雏形,第一次协同作战,便完成了如此惊天动地的任务。
这不仅仅是一次情报的胜利。
更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用自己的力量,去撬动历史的走向。
他知道,第一次反围剿的结局,已经因为他而改变。
历史的车轮,开始偏离它原有的轨道。
这只是开始。
吴融的目光,投向墙上的地图。
国民党十万大军的围剿,绝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挫败而停止。
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就在这时。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
进来的是情报股的行动组长,钱峰。
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表情。
“吴股长。”
钱峰将文件放到吴融桌上,“南京电讯监听处刚刚上报的异常情况。”
吴融拿起文件。
【密级:机密】
【事由:关于赣南方向不明信号的分析报告】
【内容:三日前,我部监听到多段来自赣南方向的短促信号,加密方式闻所未闻,无法破译。
信号源位置模糊,但出现时间与消失时间极为接近。
初步判断,为匪谍新型通讯手段。】
吴融的指尖在纸面上轻轻划过。
来了。
虽然系统信道无法追踪,但陈默发送的那些伪装电报,还是被监听机构捕捉到了。
“你怎么看?”
吴融抬头问钱峰。
钱峰的表情很严肃:“匪谍的电讯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
多种不同的加密信号,同时出现,这说明他们可能不止一部新型电台。”
“而且,”钱峰压低了声音,“杨处长对这件事,非常重视。”
吴融没有说话。
杨立仁的重视,是必然的。
以杨立仁的敏锐,他或许无法破译内容,但他一定会嗅到这些异常信号背后,隐藏着某种不寻常的活动。
“杨处长有什么指示?”
“他让我和技术科合作,尝试分析加密规律。
另外……”钱峰顿了一下,“他让我来问问吴股长你,从情报分析的角度,怎么看这件事。”
这是试探。
杨立仁的试探。
吴融把文件放下,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
“很简单。”
钱峰一愣。
吴融伸出三根手指,语气平静而笃定。
“这不是强大,这是混乱。
三种不同的加密方式,在相近的时间,从同一个方向发出,只说明一个问题——他们内部的指挥和联络系统,出了大乱子。”
钱峰愣住了:“出现问题?”
“对。”
吴融的眼神锐利起来,“我的判断是,匪谍在赣南的某个重要联络点,被我们清剿前线的部队端掉了,或者干脆失联了。
这三段信号,是他们在用不同的备用方案,像没头的苍蝇一样,疯狂呼叫那个失联的联络点。”
这个解释,将“高明”扭曲成了“混乱”。
将一次精心策划的情报传递,描述成了一场手忙脚乱的内部事故。
钱峰的眉头先是紧锁,随即缓缓松开,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这个解释,比“敌人拥有三部新型电台”听起来,更符合他对匪谍“泥腿子”的刻板印象,也更能解释信号的杂乱无章。
“我明白了。”
钱峰用力点头,“我这就去向杨处长汇报,我们的调查方向,应该转向查清匪谍最近在赣南失联了哪个重要人物!”
看着钱峰匆匆离去的背影,吴融的嘴角悄悄牵起一丝笑意。
不,你不明白。
但杨立仁,会朝着这个方向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