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火车站。
蒸汽呜咽,白雾弥漫。
吴融提着一个简单的行李箱,走下火车。
他穿着一件深色风衣,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表情。
站台上人流涌动,他混在其中,毫不起眼。
刚走出出站口,两名穿着黑色中山装的男人便迎了上来。
他们没有佩戴任何徽章,但站姿笔挺,手上戴着皮手套。
“吴科长,我们奉命来接您。”
其中一人开口,语气平淡,没有情绪。
另一人已经拉开了一辆黑色福特轿车的车门。
这不是迎接,是押送。
“有劳了。”
吴融没有多问,径直上了车。
车门关上,隔绝了站台的喧嚣。
车子平稳地驶入南京市区,没有开往吴融的住处,也没有开往党务调查科的大楼,而是拐进了一条僻静的林荫道,最终停在一栋独立的西式洋楼前。
杨立仁的私人官邸。
“处长在书房等您。”
吴融被带上二楼。
厚重的木门被推开,一股雪茄和旧书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
杨立仁就坐在那张宽大的红木书桌后,没有看他,只是低头用一支银质的小剪刀,修剪着雪茄。
林婉儿站在一旁,正在煮水烹茶,沸水注入紫砂壶时发出细微的声响。
她全程低着头,目光只落在茶具上。
吴融将行李箱放在门边,脱下风衣和帽子,递给旁边的侍从。
他走到书桌前,站定。
“处长。”
杨立仁终于抬起头,他没有让吴融坐下。
他将剪好的雪茄放在烟灰缸里,没有点燃。
然后,他从抽屉里拿出几份文件,不轻不重地扔在桌上,推到吴融面前。
“吴融,你在上海,玩得很开心。”
他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喜怒。
吴融的目光扫过那几份文件。
一份是关于汇丰银行华人经理方德利失踪的报告。
一份是关于一批药品和布匹,通过黑市渠道被不明人士买走的情报。
还有一份,是英国领事馆发来的外交抗议照会,措辞严厉,抗议党务调查科人员骚扰汇丰银行的正常商业活动。
每一份,都指向他。
“狮子”醒了,并且亮出了爪牙。
林婉儿端着茶盘走过来,将一杯热气腾腾的碧螺春放在吴融手边的茶几上。
她放下茶杯时,指尖无意间在托盘边缘轻轻敲击了一下。
一下。
只有吴融明白,这是最紧急的警示。
杨立仁今天,是真的动了杀心。
“处长,为了党国,任何风险都值得。”
吴融没有去看那些文件,他弯腰,打开自己带来的公文包,从中取出一份厚厚的、用牛皮纸袋精心包装好的档案。
他将档案放在杨立仁面前,正好压住了那几份质问他的文件。
“这是我这次去上海的……全部收获。”
杨立仁眯起眼睛,看着这份不请自来的报告。
封面上,用宋体字写着一行标题:《关于上海青帮、洪门等地下组织渗透赤党分子之调查报告》。
他拆开封线,抽出里面的文件。
报告写得极为详实。
吴融在报告里称,追查共产国际资金的官方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他放出的烟幕。
他的真实目的,是利用这次行动,故意把水搅浑,将上海滩所有潜藏在水面下的势力都逼出来。
他解释,自己之所以秘密接触方德利,是因为方德利与青帮的一位头目有金钱往来。
他本想通过方德利策反那位头目,结果走漏了风声,方德利被青帮“清理门户”,人间蒸发。
而那批药品和布匹,是他设下的一个局,一个用来钓鱼的“诱饵”。
他放出消息,说有一批紧俏物资要送往江西苏区,引诱那些与红党有联系的地下组织前来接头。
报告的后面,附上了一份长长的名单。
上面列着十几个帮派堂口的名字,他们与红党地下交通站的疑似联系,甚至还有几笔资金的流动记录,时间、地点、金额,都清晰无比。
杨立仁的翻阅速度越来越慢,手指捏得纸张发皱。
他看得出来,这份报告里的情报,九分是真,一分是假。
而最要命的是,报告里点名的一个叫“杜老板”的青帮头目,正是他杨立仁在上海情报站的重点合作对象,更是抄送系在上海金融界的一枚重要棋子。
吴融的报告,等于是在指着杨立仁的鼻子说:处长,你的线人,可能是个双面间谍,甚至会引爆党内派系斗争。
杨立仁猛地将报告合上,丢在桌上。
“擅作主张!”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整个书房的空气都绷紧了,“你的眼里,还有没有党务调查科的纪律!”
“我的眼里只有敌人。”
吴融的回答不卑不亢,“任何可能被赤化的力量,都必须被清除。
哪怕他昨天还是我们的朋友。”
杨立仁死死地盯着吴融。
他精心布置的杀局,被吴融用一个更狠的“将计就计”给破了。
他现在没法处理吴融。
如果他因为这份报告而惩罚吴融,就等于是承认自己用人不察,甚至有通敌的嫌疑。
这个政治污点,他担不起。
吴融这把刀,不仅没被他借刀杀人,反而调转刀口,抵在了他自己的喉咙上。
书房里陷入了死寂。
杨立仁胸口起伏,最终,他眼中的杀意缓缓褪去,转为一种冰冷的审视。
“好,很好。”
杨立仁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他站起身,走到吴融面前,替他整理了一下根本没有乱的衣领。
“吴融,你的能力,我很欣赏。
但你要记住,你是党国的一颗螺丝钉,不是一根撬棍。
任何行动,都必须在我的授权下进行。
再有下次,军法从事!”
这是警告,也是敲打。
“是,处长。”
吴融微微低头。
就在这时,书桌上那部红色的加密电话,响了。
电话铃声打破了凝固的气氛,也给了杨立仁一个完美的台阶。
杨立仁看了一眼吴融,转身走到书桌后,拿起了听筒。
“是我。”
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小,但杨立仁的神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顾问先生……是,我明白……何部长亲自督战?”
杨立仁一边听,一边下意识地拿起笔,在桌上的便签纸上写了几个字。
吴融站在原地,看似在等待杨立仁的下一步指示,他的意识却已经沉入了脑海。
【启动‘区域无线电窃听’(初级)!】
【精神能量-10。】
【锁定目标:办公室内部微型窃听器(代号‘蝉’)……】
这是他去上海前,让李强以检修线路为名,装在杨立仁书桌底下的。
此刻,它就像吴融的一只耳朵,无声地张开。
电话里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入他的脑海。
“……第三次……剿……最后阶段……委员长……决心很大……”
“……主力……集结……抚河以西……”
“……目标……富田、高兴圩……一举歼灭……”
杨立仁的笔尖,在纸上重重点下。
“富田”两个字,墨迹深陷。
“我明白了。三天之内,所有情报支持,都会到位。”
杨立仁挂断了电话。
他看向吴融,眼神中的情绪已经完全收敛。
“你先回去休息。上海的事情,到此为止。”
“准备一下,有新的任务。”
“是。”
吴融转身,拿起自己的行李,走出了书房。
门关上的瞬间,杨立仁拿起那份关于上海帮派的报告,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猛地将其锁进了最底层的保险柜里。
他拉开抽屉,拿起那支未点燃的雪茄,却用手指生生将其捏断。
南京,电讯处。
林娥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戴着耳机,手指在电码本上飞速地记录着。
空气里满是无线电的嘶嘶声。
突然,一个极其微弱,却加密等级极高的信号,闯入了她的监听频道。
是军方的绝密频段。
她立刻调整设备,将信号放大。
一串急促的电码传来。
她一边记录,一边在脑中飞速破译。
“……奉总司令令……第三次围剿……‘长驱直入’……左、中、右三路……”
“……中央军第十一师、第十四师……明日拂晓……向兴国方向……开进……”
林娥的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深深的痕迹。
来了。
比预想的还要快!
三十万大军!
蒋介石亲任总司令!
她的心跳在胸膛里狂跳,但她的手依旧稳稳地记录着每一个电码。
她知道,这份情报的价值,足以改变一场战役的走向,拯救数万红军战士的生命。
但如何送出去?
整个电讯处,现在已经进入了战时管制,所有人员出入都受到严格监控。
她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压力。
与此同时,城南一处不起眼的民居内。
这里是吴融为“谍影部队”设立的秘密据点之一。
陈默正对着一台拆解开的无线电台,眉头紧锁。
“吴兄,你说的这个‘区域窃听’,理论上可行,但对信号的筛选和降噪要求太高了。我们的设备,根本达不到这个精度。”
吴融刚从杨立仁那里回来。
他脱下外套,在图纸上画了几个圈。
“关键不是设备,是算法。”
吴融将他从系统中获取的关于窃听模块的初级原理,用陈默能听懂的方式,转化成了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
“你看这里,我们需要一个动态的频率陷波器,过滤掉主频段之外的干扰。还有这里,用差分放大的方式,增强目标信号的信噪比……”
陈默的眼睛,越来越亮。
吴融说的这些东西,有些他闻所未闻,但逻辑上却天衣无缝。
“我明白了!”
陈默一拍大腿,“这……这太关键了!给我两天时间,我一定能把原型机做出来!”
“我需要你在一天之内,至少能监听到南昌和南京之间的军事通讯。”
吴融的语气不容置疑。
“一天?”
陈默愣住了。
“一天。”
吴融看着他,“这是命令。”
陈默看着吴融严肃的脸,重重地点了点头。
“是!保证完成任务!”
吴融走到窗边,看着南京深沉的夜色。
杨立仁的杀机只是暂时隐退,真正的风暴已经从江西席卷而来。
他必须抢在敌人合围之前,将“富田”和“高兴圩”这两个决定生死的坐标,送出去。
他拿起一张空白电码纸,笔尖悬停。
这一次的行动代号,他早已想好。
“听风”。
听,那来自敌人心脏的风声。
蒸汽呜咽,白雾弥漫。
吴融提着一个简单的行李箱,走下火车。
他穿着一件深色风衣,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表情。
站台上人流涌动,他混在其中,毫不起眼。
刚走出出站口,两名穿着黑色中山装的男人便迎了上来。
他们没有佩戴任何徽章,但站姿笔挺,手上戴着皮手套。
“吴科长,我们奉命来接您。”
其中一人开口,语气平淡,没有情绪。
另一人已经拉开了一辆黑色福特轿车的车门。
这不是迎接,是押送。
“有劳了。”
吴融没有多问,径直上了车。
车门关上,隔绝了站台的喧嚣。
车子平稳地驶入南京市区,没有开往吴融的住处,也没有开往党务调查科的大楼,而是拐进了一条僻静的林荫道,最终停在一栋独立的西式洋楼前。
杨立仁的私人官邸。
“处长在书房等您。”
吴融被带上二楼。
厚重的木门被推开,一股雪茄和旧书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
杨立仁就坐在那张宽大的红木书桌后,没有看他,只是低头用一支银质的小剪刀,修剪着雪茄。
林婉儿站在一旁,正在煮水烹茶,沸水注入紫砂壶时发出细微的声响。
她全程低着头,目光只落在茶具上。
吴融将行李箱放在门边,脱下风衣和帽子,递给旁边的侍从。
他走到书桌前,站定。
“处长。”
杨立仁终于抬起头,他没有让吴融坐下。
他将剪好的雪茄放在烟灰缸里,没有点燃。
然后,他从抽屉里拿出几份文件,不轻不重地扔在桌上,推到吴融面前。
“吴融,你在上海,玩得很开心。”
他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喜怒。
吴融的目光扫过那几份文件。
一份是关于汇丰银行华人经理方德利失踪的报告。
一份是关于一批药品和布匹,通过黑市渠道被不明人士买走的情报。
还有一份,是英国领事馆发来的外交抗议照会,措辞严厉,抗议党务调查科人员骚扰汇丰银行的正常商业活动。
每一份,都指向他。
“狮子”醒了,并且亮出了爪牙。
林婉儿端着茶盘走过来,将一杯热气腾腾的碧螺春放在吴融手边的茶几上。
她放下茶杯时,指尖无意间在托盘边缘轻轻敲击了一下。
一下。
只有吴融明白,这是最紧急的警示。
杨立仁今天,是真的动了杀心。
“处长,为了党国,任何风险都值得。”
吴融没有去看那些文件,他弯腰,打开自己带来的公文包,从中取出一份厚厚的、用牛皮纸袋精心包装好的档案。
他将档案放在杨立仁面前,正好压住了那几份质问他的文件。
“这是我这次去上海的……全部收获。”
杨立仁眯起眼睛,看着这份不请自来的报告。
封面上,用宋体字写着一行标题:《关于上海青帮、洪门等地下组织渗透赤党分子之调查报告》。
他拆开封线,抽出里面的文件。
报告写得极为详实。
吴融在报告里称,追查共产国际资金的官方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他放出的烟幕。
他的真实目的,是利用这次行动,故意把水搅浑,将上海滩所有潜藏在水面下的势力都逼出来。
他解释,自己之所以秘密接触方德利,是因为方德利与青帮的一位头目有金钱往来。
他本想通过方德利策反那位头目,结果走漏了风声,方德利被青帮“清理门户”,人间蒸发。
而那批药品和布匹,是他设下的一个局,一个用来钓鱼的“诱饵”。
他放出消息,说有一批紧俏物资要送往江西苏区,引诱那些与红党有联系的地下组织前来接头。
报告的后面,附上了一份长长的名单。
上面列着十几个帮派堂口的名字,他们与红党地下交通站的疑似联系,甚至还有几笔资金的流动记录,时间、地点、金额,都清晰无比。
杨立仁的翻阅速度越来越慢,手指捏得纸张发皱。
他看得出来,这份报告里的情报,九分是真,一分是假。
而最要命的是,报告里点名的一个叫“杜老板”的青帮头目,正是他杨立仁在上海情报站的重点合作对象,更是抄送系在上海金融界的一枚重要棋子。
吴融的报告,等于是在指着杨立仁的鼻子说:处长,你的线人,可能是个双面间谍,甚至会引爆党内派系斗争。
杨立仁猛地将报告合上,丢在桌上。
“擅作主张!”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整个书房的空气都绷紧了,“你的眼里,还有没有党务调查科的纪律!”
“我的眼里只有敌人。”
吴融的回答不卑不亢,“任何可能被赤化的力量,都必须被清除。
哪怕他昨天还是我们的朋友。”
杨立仁死死地盯着吴融。
他精心布置的杀局,被吴融用一个更狠的“将计就计”给破了。
他现在没法处理吴融。
如果他因为这份报告而惩罚吴融,就等于是承认自己用人不察,甚至有通敌的嫌疑。
这个政治污点,他担不起。
吴融这把刀,不仅没被他借刀杀人,反而调转刀口,抵在了他自己的喉咙上。
书房里陷入了死寂。
杨立仁胸口起伏,最终,他眼中的杀意缓缓褪去,转为一种冰冷的审视。
“好,很好。”
杨立仁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他站起身,走到吴融面前,替他整理了一下根本没有乱的衣领。
“吴融,你的能力,我很欣赏。
但你要记住,你是党国的一颗螺丝钉,不是一根撬棍。
任何行动,都必须在我的授权下进行。
再有下次,军法从事!”
这是警告,也是敲打。
“是,处长。”
吴融微微低头。
就在这时,书桌上那部红色的加密电话,响了。
电话铃声打破了凝固的气氛,也给了杨立仁一个完美的台阶。
杨立仁看了一眼吴融,转身走到书桌后,拿起了听筒。
“是我。”
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小,但杨立仁的神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
“顾问先生……是,我明白……何部长亲自督战?”
杨立仁一边听,一边下意识地拿起笔,在桌上的便签纸上写了几个字。
吴融站在原地,看似在等待杨立仁的下一步指示,他的意识却已经沉入了脑海。
【启动‘区域无线电窃听’(初级)!】
【精神能量-10。】
【锁定目标:办公室内部微型窃听器(代号‘蝉’)……】
这是他去上海前,让李强以检修线路为名,装在杨立仁书桌底下的。
此刻,它就像吴融的一只耳朵,无声地张开。
电话里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入他的脑海。
“……第三次……剿……最后阶段……委员长……决心很大……”
“……主力……集结……抚河以西……”
“……目标……富田、高兴圩……一举歼灭……”
杨立仁的笔尖,在纸上重重点下。
“富田”两个字,墨迹深陷。
“我明白了。三天之内,所有情报支持,都会到位。”
杨立仁挂断了电话。
他看向吴融,眼神中的情绪已经完全收敛。
“你先回去休息。上海的事情,到此为止。”
“准备一下,有新的任务。”
“是。”
吴融转身,拿起自己的行李,走出了书房。
门关上的瞬间,杨立仁拿起那份关于上海帮派的报告,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猛地将其锁进了最底层的保险柜里。
他拉开抽屉,拿起那支未点燃的雪茄,却用手指生生将其捏断。
南京,电讯处。
林娥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戴着耳机,手指在电码本上飞速地记录着。
空气里满是无线电的嘶嘶声。
突然,一个极其微弱,却加密等级极高的信号,闯入了她的监听频道。
是军方的绝密频段。
她立刻调整设备,将信号放大。
一串急促的电码传来。
她一边记录,一边在脑中飞速破译。
“……奉总司令令……第三次围剿……‘长驱直入’……左、中、右三路……”
“……中央军第十一师、第十四师……明日拂晓……向兴国方向……开进……”
林娥的笔尖,在纸上划出一道深深的痕迹。
来了。
比预想的还要快!
三十万大军!
蒋介石亲任总司令!
她的心跳在胸膛里狂跳,但她的手依旧稳稳地记录着每一个电码。
她知道,这份情报的价值,足以改变一场战役的走向,拯救数万红军战士的生命。
但如何送出去?
整个电讯处,现在已经进入了战时管制,所有人员出入都受到严格监控。
她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压力。
与此同时,城南一处不起眼的民居内。
这里是吴融为“谍影部队”设立的秘密据点之一。
陈默正对着一台拆解开的无线电台,眉头紧锁。
“吴兄,你说的这个‘区域窃听’,理论上可行,但对信号的筛选和降噪要求太高了。我们的设备,根本达不到这个精度。”
吴融刚从杨立仁那里回来。
他脱下外套,在图纸上画了几个圈。
“关键不是设备,是算法。”
吴融将他从系统中获取的关于窃听模块的初级原理,用陈默能听懂的方式,转化成了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
“你看这里,我们需要一个动态的频率陷波器,过滤掉主频段之外的干扰。还有这里,用差分放大的方式,增强目标信号的信噪比……”
陈默的眼睛,越来越亮。
吴融说的这些东西,有些他闻所未闻,但逻辑上却天衣无缝。
“我明白了!”
陈默一拍大腿,“这……这太关键了!给我两天时间,我一定能把原型机做出来!”
“我需要你在一天之内,至少能监听到南昌和南京之间的军事通讯。”
吴融的语气不容置疑。
“一天?”
陈默愣住了。
“一天。”
吴融看着他,“这是命令。”
陈默看着吴融严肃的脸,重重地点了点头。
“是!保证完成任务!”
吴融走到窗边,看着南京深沉的夜色。
杨立仁的杀机只是暂时隐退,真正的风暴已经从江西席卷而来。
他必须抢在敌人合围之前,将“富田”和“高兴圩”这两个决定生死的坐标,送出去。
他拿起一张空白电码纸,笔尖悬停。
这一次的行动代号,他早已想好。
“听风”。
听,那来自敌人心脏的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