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但凡有任何外行拿着1690年德法兰斯决战的例子对外毫无上限的夸耀卡尔大帝的军事能力
那听到这番言论的军事家们往往碍于对卡尔本人的尊重不做反驳,但在军事家与军队将领圈子内部,要问他们对于卡尔大帝的军事能力作何评价,那他们往往会相视一笑。
而一直以来,被人称为是卡尔大帝军事能力最好证明的兰斯会战,事实上,并非是卡尔的军事指挥多么精彩,完全就是彻彻底底的火力压制,是用炮弹堆出来的胜利。
…………………………
当法军还在琢磨着如何在正面佯攻的情况下利用法国中北部平原,使骑兵快速机动,从而对帝国军本部进行穿插包围时
帝国军的炮兵们便已然在卡尔的命令下成为了毫无感情的发射与瞄准机器
只要正面的法军敢进入大炮射程之内,便立刻会引来上百门大炮的多轮炮击
原本主要作用在攻城战,在野战中作为冲锋掩护,和士气打击工具的火炮,此刻却俨然成为战场杀伤的主角
法军为了掩护骑兵的行动,在正面的佯攻声势浩大,人数众多,而这又让卡尔的“优势火力学说”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两侧的突破精锐还未击破帝国军防线,正面佯攻部队就已经节节败退,被卡尔的本部部队反推了阵线,很快就在战线正面形成了一个突出部
这下就使得法国人的突破部队不得不停下进攻,否则,被侧翼阵地的帝国军缠住,卡尔突出的本部一旦调转炮口,那他们反而成了被包围的部分。
中路被破,不得已,法军暂时停止了进攻
…………………………
兰斯城中,法王路易十四所在,刚刚得到前线最新战报的前线参谋长塔列朗忐忑的向路易十四报告了如今前线的失利状况
“陛下,敌军火力太猛,我军正面部队完全不是对手,现如今只能先停止进攻了。”
路易十四听完却一点都不着急,他信誓旦旦的表示道:“不急!朕不信,开战七年,卡尔他到现在还有这么多炮弹,这种猛烈攻势对于炮弹的消耗是极大的,以这样的消耗速度,朕估计,他们也就一周左右便会将炮弹全部耗光。”
“陛下说的是,敌军妄图用第一波攻势击溃我们,这恰恰说明,他们急迫想要打出战果的心态,据此推断,料想他们不过只是强弩之末。”
有了手下的推波助澜,路易十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于是直接下达命令:“嗯,传朕命令,各阵地务必坚守战线,不得主动出击。”
随着路易十四的命令抵达法军前线,许多望着连天的炮火就犯怵的军官们也暗暗松了一口气——防守好啊,陛下英明啊!
………………………………
然而,正当所有法国人都以为帝国军猛烈的火炮攻势无法持续时,卡尔用长达一个月的连续轰炸与缓步推进,向法国人传达了一个信息——朕有的是钱。
一个月来,德国人的骇人轰炸直接让法军崩溃了,每天他们都在祈祷,这是德国人炮弹耗尽前的最后一天,然而每天,他们的希望都被不绝于耳的炮击声和不时飞来的残肢断臂给掐灭
终于,当法兰西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贞德卫队被德军全歼后,法国人终于意识到他们妄图用人命将帝国军的炮弹耗光的企图是多么的可笑
前线的狂轰滥炸逼得法军不敢露头,这保证了帝国军后勤哪怕在占领区也可以畅通无阻
而后勤的通畅也让源源不断的弹药及时补充给前线的炮兵
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永不停歇的轰炸
这种情况下,原本路易十四下达的防守命令反倒为法军士兵的丧命打了助攻
显然,想要终结法军困境的方法只有一个,主动出击,端掉帝国军的炮兵阵地,但路易十四始终坚信帝国军的攻势撑不了太久,导致法军始终没有进行主动的进攻,只能成为被动挨炸的对象
…………………………
战场上,错失良机的后果是显着的,路易十四过分的高估了卡尔的军事能力,又过分的低估了卡尔执政二十年奥地利攒下来的财富
卡尔的指挥下,为了让炮兵能够达到最好的发挥距离,他往往命令士兵进行极为激进的前压,导致炮兵的侧翼往往没有什么防护,暴露出了巨大的破绽,只要法国人敢拼死发动一次大规模反攻,那他们现在的境域将会好很多,但他们没有,所以,他们现在就要承受来自帝国军超饱和式的炮火攻击
开战仅仅一个月,法军便被帝国军再次退回兰斯城下,再加上南北两线包过来的侧翼部队,如今兰斯城的法军已经处于半包围状态
更别提,法军的人员伤亡巨大,一个月就伤亡超一万人,顺带一提的是,其中一半以上是由卡尔所在的正面战场贡献的
…………………………
当一众因战线收缩而再次相遇在兰斯城下的法国军官们看到其他战线上同样被炮弹轰的神经衰弱的同僚们时,他们往往都会十分无奈的相视苦笑,这一战他们是真憋屈,一直在挨打。
沟槽的德国佬,甚至不敢出来跟他们真刀真枪的干一架,憋着的浑身武艺无处释放,许多法军士兵连人都看不到就莫名其妙的被飞来的炮弹击中,进而被炸死。
…………………………
随着法国人退守兰斯城,兰斯会战军事上的失利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然而,令法国人没想到的是,这场战役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军事层面
随着法军在前线节节后退,法国巴黎,民众对于这场战争的观感也渐渐的发生了一些改变
法国人民已经受够了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奥地利本就不想跟法国人打仗,为什么他们的国王要主动招惹神圣罗马帝国?
为什么要把国家拖入战争的深渊?
随着这些质疑在巴黎出现,作为法国总责任人的路易十四在民众心中的观感也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变化——法国人的王?还是波旁王朝的独裁者?
本章,完。
那听到这番言论的军事家们往往碍于对卡尔本人的尊重不做反驳,但在军事家与军队将领圈子内部,要问他们对于卡尔大帝的军事能力作何评价,那他们往往会相视一笑。
而一直以来,被人称为是卡尔大帝军事能力最好证明的兰斯会战,事实上,并非是卡尔的军事指挥多么精彩,完全就是彻彻底底的火力压制,是用炮弹堆出来的胜利。
…………………………
当法军还在琢磨着如何在正面佯攻的情况下利用法国中北部平原,使骑兵快速机动,从而对帝国军本部进行穿插包围时
帝国军的炮兵们便已然在卡尔的命令下成为了毫无感情的发射与瞄准机器
只要正面的法军敢进入大炮射程之内,便立刻会引来上百门大炮的多轮炮击
原本主要作用在攻城战,在野战中作为冲锋掩护,和士气打击工具的火炮,此刻却俨然成为战场杀伤的主角
法军为了掩护骑兵的行动,在正面的佯攻声势浩大,人数众多,而这又让卡尔的“优势火力学说”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两侧的突破精锐还未击破帝国军防线,正面佯攻部队就已经节节败退,被卡尔的本部部队反推了阵线,很快就在战线正面形成了一个突出部
这下就使得法国人的突破部队不得不停下进攻,否则,被侧翼阵地的帝国军缠住,卡尔突出的本部一旦调转炮口,那他们反而成了被包围的部分。
中路被破,不得已,法军暂时停止了进攻
…………………………
兰斯城中,法王路易十四所在,刚刚得到前线最新战报的前线参谋长塔列朗忐忑的向路易十四报告了如今前线的失利状况
“陛下,敌军火力太猛,我军正面部队完全不是对手,现如今只能先停止进攻了。”
路易十四听完却一点都不着急,他信誓旦旦的表示道:“不急!朕不信,开战七年,卡尔他到现在还有这么多炮弹,这种猛烈攻势对于炮弹的消耗是极大的,以这样的消耗速度,朕估计,他们也就一周左右便会将炮弹全部耗光。”
“陛下说的是,敌军妄图用第一波攻势击溃我们,这恰恰说明,他们急迫想要打出战果的心态,据此推断,料想他们不过只是强弩之末。”
有了手下的推波助澜,路易十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于是直接下达命令:“嗯,传朕命令,各阵地务必坚守战线,不得主动出击。”
随着路易十四的命令抵达法军前线,许多望着连天的炮火就犯怵的军官们也暗暗松了一口气——防守好啊,陛下英明啊!
………………………………
然而,正当所有法国人都以为帝国军猛烈的火炮攻势无法持续时,卡尔用长达一个月的连续轰炸与缓步推进,向法国人传达了一个信息——朕有的是钱。
一个月来,德国人的骇人轰炸直接让法军崩溃了,每天他们都在祈祷,这是德国人炮弹耗尽前的最后一天,然而每天,他们的希望都被不绝于耳的炮击声和不时飞来的残肢断臂给掐灭
终于,当法兰西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贞德卫队被德军全歼后,法国人终于意识到他们妄图用人命将帝国军的炮弹耗光的企图是多么的可笑
前线的狂轰滥炸逼得法军不敢露头,这保证了帝国军后勤哪怕在占领区也可以畅通无阻
而后勤的通畅也让源源不断的弹药及时补充给前线的炮兵
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永不停歇的轰炸
这种情况下,原本路易十四下达的防守命令反倒为法军士兵的丧命打了助攻
显然,想要终结法军困境的方法只有一个,主动出击,端掉帝国军的炮兵阵地,但路易十四始终坚信帝国军的攻势撑不了太久,导致法军始终没有进行主动的进攻,只能成为被动挨炸的对象
…………………………
战场上,错失良机的后果是显着的,路易十四过分的高估了卡尔的军事能力,又过分的低估了卡尔执政二十年奥地利攒下来的财富
卡尔的指挥下,为了让炮兵能够达到最好的发挥距离,他往往命令士兵进行极为激进的前压,导致炮兵的侧翼往往没有什么防护,暴露出了巨大的破绽,只要法国人敢拼死发动一次大规模反攻,那他们现在的境域将会好很多,但他们没有,所以,他们现在就要承受来自帝国军超饱和式的炮火攻击
开战仅仅一个月,法军便被帝国军再次退回兰斯城下,再加上南北两线包过来的侧翼部队,如今兰斯城的法军已经处于半包围状态
更别提,法军的人员伤亡巨大,一个月就伤亡超一万人,顺带一提的是,其中一半以上是由卡尔所在的正面战场贡献的
…………………………
当一众因战线收缩而再次相遇在兰斯城下的法国军官们看到其他战线上同样被炮弹轰的神经衰弱的同僚们时,他们往往都会十分无奈的相视苦笑,这一战他们是真憋屈,一直在挨打。
沟槽的德国佬,甚至不敢出来跟他们真刀真枪的干一架,憋着的浑身武艺无处释放,许多法军士兵连人都看不到就莫名其妙的被飞来的炮弹击中,进而被炸死。
…………………………
随着法国人退守兰斯城,兰斯会战军事上的失利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然而,令法国人没想到的是,这场战役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军事层面
随着法军在前线节节后退,法国巴黎,民众对于这场战争的观感也渐渐的发生了一些改变
法国人民已经受够了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奥地利本就不想跟法国人打仗,为什么他们的国王要主动招惹神圣罗马帝国?
为什么要把国家拖入战争的深渊?
随着这些质疑在巴黎出现,作为法国总责任人的路易十四在民众心中的观感也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变化——法国人的王?还是波旁王朝的独裁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