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林潇南的预产期临近,除了名字,另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韩彻面前——产后的照顾。
晚饭后,韩彻斟酌着开了口。他没有直接提月子中心,而是先提到了请一位专业月嫂来帮忙。
“妈,潇南坐月子的时候,我想着,是不是请一位专业的月嫂来家里帮忙?”他语气平和,带着商量的口吻,“这样您也能轻松些,不用事事操心。”
正收拾碗筷的韩母动作一顿,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她放下手里的东西,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看向儿子,语气里带着长辈特有的笃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请月嫂?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外人哪有自家人上心?妈身体硬朗着呢,照顾潇南和宝宝绝对没问题,肯定比外面那些人周到。”
韩彻了解母亲的性格,要强,且坚信自己的经验。他耐心解释:“妈,我不是说您照顾得不好。只是新生儿护理和产妇恢复,现在都有更科学的方法。专业的月嫂有经验,能避免很多老法子里的误区,对潇南和宝宝都好。”他顿了顿,看向身边安静坐着的林潇南,眼神温柔,“而且,我也不想您太劳累。”
这话本是心疼,听在韩母耳里却变了味。她脸上的神色彻底淡了下去,嘴角微微下拉,声音也沉了几分:“小彻,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觉得妈老了,不中用了,还是觉得妈那些老办法会害了潇南和孩子?”
一股委屈和受伤的情绪在韩母心里弥漫开来。她放下身段提前过来,一心一意想着帮忙,儿子却似乎更相信外人,这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林潇南见状,连忙轻轻握住韩母的手,柔声打圆场:“妈,您别多想,韩彻他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心疼您,也心疼我。他是怕您太辛苦了。”
韩彻看到母亲眼底的失落,心里也不好受。他走到母亲身边,放缓了声音,语气是前所未有的诚恳:“妈,我怎么会嫌弃您?您为我们付出的,我都记在心里。”他伸手,像小时候那样,轻轻揽住母亲的肩膀,“正是因为感激您,才更不想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您一个人身上。您想想,到时候宝宝夜里哭闹,您能休息好吗?白天还要操持家务,照顾潇南,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
他引导着母亲看向现实的问题,而不是纠结于情感上的“被否定”。
“我和潇南也商量过,”韩彻继续道,将选择权部分交还给林潇南,以示尊重,“去月子中心环境是省心,但毕竟不如家里自在。所以请个月嫂来家里帮忙,是最折中的办法。白天有她负责宝宝和潇南的专业护理、营养餐,您就在旁边指导、把关,晚上我来负责。这样既用了科学的方法,又有您坐镇,我们都能轻松点,您说是不是?”
他没有强硬地二选一,而是提出了一个“合作”方案——专业月嫂执行,母亲监督指导。这既肯定了母亲“把关”的地位和价值,又引入了专业力量,减轻了所有人的负担。
韩母听着儿子条理清晰的分析,尤其是那句“您就在旁边指导、把关”,脸色稍稍缓和了些。她看了看儿子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儿媳依赖的目光,心里明白,孩子们终究是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但出发点确实是好的。
她叹了口气,语气软了下来:“你们年轻人,现在讲究多……我就是怕外人不用心。”
“妈,您放心,”韩彻立刻保证,“人选我会严格筛选,一定找口碑好、专业的。到时候还得您帮我们把把关呢。”
一场可能引发隔阂的风波,在韩彻诚恳的态度和巧妙的“分工合作”提议下,悄然化解。他没有在“听我的还是听您的”之间做选择,而是聪明地搭建了一个“我们共同为了潇南和宝宝好”的平台。
林潇南在一旁看着韩彻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婆媳之间微妙的平衡,心中充满了暖意和安全感。这个男人,不仅能在外面遮风挡雨,回到家里,也能用他的智慧和担当,为她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爱的天平,在他这里,从未倾斜。
晚饭后,韩彻斟酌着开了口。他没有直接提月子中心,而是先提到了请一位专业月嫂来帮忙。
“妈,潇南坐月子的时候,我想着,是不是请一位专业的月嫂来家里帮忙?”他语气平和,带着商量的口吻,“这样您也能轻松些,不用事事操心。”
正收拾碗筷的韩母动作一顿,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她放下手里的东西,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看向儿子,语气里带着长辈特有的笃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请月嫂?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外人哪有自家人上心?妈身体硬朗着呢,照顾潇南和宝宝绝对没问题,肯定比外面那些人周到。”
韩彻了解母亲的性格,要强,且坚信自己的经验。他耐心解释:“妈,我不是说您照顾得不好。只是新生儿护理和产妇恢复,现在都有更科学的方法。专业的月嫂有经验,能避免很多老法子里的误区,对潇南和宝宝都好。”他顿了顿,看向身边安静坐着的林潇南,眼神温柔,“而且,我也不想您太劳累。”
这话本是心疼,听在韩母耳里却变了味。她脸上的神色彻底淡了下去,嘴角微微下拉,声音也沉了几分:“小彻,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觉得妈老了,不中用了,还是觉得妈那些老办法会害了潇南和孩子?”
一股委屈和受伤的情绪在韩母心里弥漫开来。她放下身段提前过来,一心一意想着帮忙,儿子却似乎更相信外人,这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林潇南见状,连忙轻轻握住韩母的手,柔声打圆场:“妈,您别多想,韩彻他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心疼您,也心疼我。他是怕您太辛苦了。”
韩彻看到母亲眼底的失落,心里也不好受。他走到母亲身边,放缓了声音,语气是前所未有的诚恳:“妈,我怎么会嫌弃您?您为我们付出的,我都记在心里。”他伸手,像小时候那样,轻轻揽住母亲的肩膀,“正是因为感激您,才更不想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您一个人身上。您想想,到时候宝宝夜里哭闹,您能休息好吗?白天还要操持家务,照顾潇南,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
他引导着母亲看向现实的问题,而不是纠结于情感上的“被否定”。
“我和潇南也商量过,”韩彻继续道,将选择权部分交还给林潇南,以示尊重,“去月子中心环境是省心,但毕竟不如家里自在。所以请个月嫂来家里帮忙,是最折中的办法。白天有她负责宝宝和潇南的专业护理、营养餐,您就在旁边指导、把关,晚上我来负责。这样既用了科学的方法,又有您坐镇,我们都能轻松点,您说是不是?”
他没有强硬地二选一,而是提出了一个“合作”方案——专业月嫂执行,母亲监督指导。这既肯定了母亲“把关”的地位和价值,又引入了专业力量,减轻了所有人的负担。
韩母听着儿子条理清晰的分析,尤其是那句“您就在旁边指导、把关”,脸色稍稍缓和了些。她看了看儿子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儿媳依赖的目光,心里明白,孩子们终究是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但出发点确实是好的。
她叹了口气,语气软了下来:“你们年轻人,现在讲究多……我就是怕外人不用心。”
“妈,您放心,”韩彻立刻保证,“人选我会严格筛选,一定找口碑好、专业的。到时候还得您帮我们把把关呢。”
一场可能引发隔阂的风波,在韩彻诚恳的态度和巧妙的“分工合作”提议下,悄然化解。他没有在“听我的还是听您的”之间做选择,而是聪明地搭建了一个“我们共同为了潇南和宝宝好”的平台。
林潇南在一旁看着韩彻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婆媳之间微妙的平衡,心中充满了暖意和安全感。这个男人,不仅能在外面遮风挡雨,回到家里,也能用他的智慧和担当,为她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爱的天平,在他这里,从未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