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旭在京都的时候就上过学院,底子本就扎实。
即便到了魏良才的学堂接触新内容,倒也不算吃力。
白日里,他跟着魏良才在学堂的大班里听课。
虽偶有陌生知识点让他蹙起眉头,但总能在课上及时跟上节奏。
到了傍晚,学堂里的其他孩子都散了。
君元辰和陶云淑便帮李家旭补上先前没学过的内容。
这两人本就住在学堂,倒也方便。
昏黄的烛火从书屋的窗户里透出来,映着三个身影,落在摊开的书页上。
君元辰坐在桌案一侧,手里捏着戒尺,时不时指着书页上的字,耐心讲解。
陶云淑则在一旁磨墨,待李家旭遇着不懂的地方,便轻声提点一两句,声音温软却清晰。
李家旭听得认真,偶尔抬手在纸上写写画画。
不懂的地方便主动发问,三人凑在一处研学,倒也不觉枯燥。
魏良才的学堂本就名气不小。
他既是曾经的状元,学问声望摆在那儿,
又肯用心教,前来求学的人自然络绎不绝。
即便他一心优先收纳湖川乡的孩子,
可架不住求学者实在多,学堂里还是收了几十个学员。
从垂髫小儿到半大少年,满满当当挤了一屋子。
好在君元辰和陶云淑跟他也学了很长时间了,
而且二人的年龄已经不算太小了。
君元辰已满十三岁,陶云淑比他还要大上一两岁。
二人学问也十分扎实,平日里总能帮魏良才分担不少琐事。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像君元辰这般年纪,
再过一两年,便已是能谈婚论嫁、成家立业的岁数了。
后来魏良才索性将学堂分了班,大班由他亲自授课,教些稍深的内容。
小班则交给君元辰和陶云淑,专管识字启蒙。
两人教得认真,小班的孩子们也打心底里
即便到了魏良才的学堂接触新内容,倒也不算吃力。
白日里,他跟着魏良才在学堂的大班里听课。
虽偶有陌生知识点让他蹙起眉头,但总能在课上及时跟上节奏。
到了傍晚,学堂里的其他孩子都散了。
君元辰和陶云淑便帮李家旭补上先前没学过的内容。
这两人本就住在学堂,倒也方便。
昏黄的烛火从书屋的窗户里透出来,映着三个身影,落在摊开的书页上。
君元辰坐在桌案一侧,手里捏着戒尺,时不时指着书页上的字,耐心讲解。
陶云淑则在一旁磨墨,待李家旭遇着不懂的地方,便轻声提点一两句,声音温软却清晰。
李家旭听得认真,偶尔抬手在纸上写写画画。
不懂的地方便主动发问,三人凑在一处研学,倒也不觉枯燥。
魏良才的学堂本就名气不小。
他既是曾经的状元,学问声望摆在那儿,
又肯用心教,前来求学的人自然络绎不绝。
即便他一心优先收纳湖川乡的孩子,
可架不住求学者实在多,学堂里还是收了几十个学员。
从垂髫小儿到半大少年,满满当当挤了一屋子。
好在君元辰和陶云淑跟他也学了很长时间了,
而且二人的年龄已经不算太小了。
君元辰已满十三岁,陶云淑比他还要大上一两岁。
二人学问也十分扎实,平日里总能帮魏良才分担不少琐事。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像君元辰这般年纪,
再过一两年,便已是能谈婚论嫁、成家立业的岁数了。
后来魏良才索性将学堂分了班,大班由他亲自授课,教些稍深的内容。
小班则交给君元辰和陶云淑,专管识字启蒙。
两人教得认真,小班的孩子们也打心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