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的竹骨在巷口碎裂,半截断柄跌入泥水。谢昭宁未回头,只将琴匣往肩头一压,左手扶住青霜的手肘,脚步未停。
十字街口的喧闹扑面而来。菜贩吆喝着翻动竹筐,鱼鳞混着污水在青石上打滑,几个孩童追着空陶罐滚过脚边。她目光扫过人群缝隙,正欲穿行,忽觉臂弯一沉——青霜整个人被一股力道猛地拽向侧巷,消失在堆叠的货箱之后。
她旋身疾步跟入,指尖已扣住琴匣暗格中的银针。窄巷深处,三名黑衣人围立,刀锋直指青霜咽喉。中间那人手背刺有蛇形纹路,袖口翻卷时露出半枚黑绣徽记,状如古钟盘绕扭曲藤蔓。
“小姐!”青霜挣扎着抬头,声音发颤。
谢昭宁不语,一步踏前,琴匣横挡于前。短刃劈落,撞上桐木外框,震得七弦齐鸣。她借反力拨动第七弦,《锐音曲》第一式自指下迸发,声波如刃割裂空气,直贯三人耳识。
三人身形俱是一晃,脚步踉跄。持刀者手腕微抖,刀尖偏离寸许。青霜趁机缩身滚开,却被另一人飞腿踹中腰侧,撞上土墙,闷哼一声。
谢昭宁右足点地,旋身切入,琴匣斜扬,连续三记短促高音轰出。《锐音曲》第二段层层叠加,音浪如金戈交击,逼得三人双耳溢血,跪地抱头。那刺有蛇纹者咬牙低吼:“带走谢氏女!”仍欲扑上,却被余波震得鼻血长流,伏地抽搐。
她一把拽起青霜,转身就跑。身后惨呼声未绝,但她已冲入市集深处。两人穿过摊档林立的鱼市,腥风扑面,竹篓倾倒,活虾在湿地上弹跳。卖藕妇人惊叫闪避,扁担横拦,谢昭宁抬腿跃过,足尖未沾水渍。
百步之外,拐入一条僻静小道。她扶青霜靠墙喘息,自己也倚壁而立,呼吸急促。左臂伤口崩裂,血顺指尖滴落,在青砖上凝成三点暗红。
“能走吗?”她低声问。
青霜咬唇点头,却在抬脚时痛得轻嘶。脚踝肿起一圈,鞋带早已磨断。“我……还能撑。”
谢昭宁解下腰间绸带,迅速缠紧她脚腕,又将琴匣绑牢肩后,一手环过她腋下,托住重心。两人贴着屋檐阴影前行,避开巡街差役的目光。
风送来远处更鼓声,三响。天色渐暗,炊烟升起。她默数街巷转折,绕过药铺、布庄、旧书肆,终于望见镇北王府西侧角门。高墙静立,檐角悬铃无动,墙内竹影婆娑,风过无声。
她扶青霜靠在墙根歇息,自己则凝神倾听。墙内脚步稀疏,犬吠未闻,似无值守。她伸手探了探墙缝,估量高度,正欲助青霜攀爬,忽觉脚下震动细微规律——每七步一停,如尺量距。
不是错觉。
她缓缓抬头,目光掠过青霜汗湿的鬓角,落在对面屋顶。瓦片边缘,一道衣角垂落半寸,黑布之上,蛇形环绕古钟的刺绣清晰可辨。
她不动声色,将青霜往墙角更深处推了半步,右手悄然滑向琴匣。第七弦微颤,感应到远处三处心跳,节奏一致,皆带抗音律训练特有的滞涩感。
铜人卫还未退。
她闭眼一瞬,再睁时眸光清冽。指尖轻抚弦面,预备再起《锐音曲》,却听墙头传来极轻一声响——是靴底蹭过瓦垄的声音,由远及近,稳而不慌。
她屏息。
那人并未跃下,只是停驻檐上,俯视片刻,随即转身离去,步伐从容,仿佛从未出现。
她未松手,弦上劲力仍蓄。直到十息之后,确认再无动静,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我们得翻过去。”她说,声音压得极低。
青霜点头,双手撑地欲起。谢昭宁蹲身托住她腰,助其踩上矮墩。指尖触到墙砖刹那,青霜忽然“啊”了一声,身子一歪,险些坠下。她急忙稳住,却发现对方掌心被碎砖划破,血渗了出来。
“别怕。”她轻声道,撕下袖角为她包扎,“我在。”
青霜看着她染血的左臂,眼眶发红:“小姐明明伤得更重……”
“我不疼。”她打断,语气柔和却不容置疑,“你记得小时候,我教你爬树?你说怕摔,我说‘别看下面,只管往上’。现在也一样。”
青霜吸了吸鼻子,重新抬手攀上墙沿。
谢昭宁退后两步,仰头望着她一点一点往上挪。风吹动她的发丝,银铃轻响。她忽然想起江南雨夜,养父教她调弦时说:“音正则心定,弦不断,则人不倒。”
如今七弦俱在,唯第五弦曾被人动过。她不信命运由他人调音。
青霜终于翻上墙头,坐在檐上,朝她伸出手:“小姐,快!”
她点头,正要起势,忽觉琴匣一震。第七弦无风自鸣,细微却清晰——有人正在靠近,步伐轻缓,却不带杀意。
她没动。
巷口转出一人,青衫洗得发白,手持龟裂书卷,步履沉稳。他看见她,微微一顿,随即低头继续前行,仿佛只是路过。
是沈墨白。
他走过巷中,未多看一眼,手中书页却悄然滑落一张。纸片随风飘至她脚边,墨迹未干:**蝶伏已启,风自南来**。
她弯腰拾起,攥入掌心。
青霜在墙上催促:“小姐!”
她仰头,目光穿过暮色,映着最后一缕天光。然后,她将纸条塞入琴匣夹层,抬手按住墙缝,足尖发力,纵身而起。
指尖刚触到墙沿,身后巷子深处,瓦片再度轻响。
她没有回头。
十字街口的喧闹扑面而来。菜贩吆喝着翻动竹筐,鱼鳞混着污水在青石上打滑,几个孩童追着空陶罐滚过脚边。她目光扫过人群缝隙,正欲穿行,忽觉臂弯一沉——青霜整个人被一股力道猛地拽向侧巷,消失在堆叠的货箱之后。
她旋身疾步跟入,指尖已扣住琴匣暗格中的银针。窄巷深处,三名黑衣人围立,刀锋直指青霜咽喉。中间那人手背刺有蛇形纹路,袖口翻卷时露出半枚黑绣徽记,状如古钟盘绕扭曲藤蔓。
“小姐!”青霜挣扎着抬头,声音发颤。
谢昭宁不语,一步踏前,琴匣横挡于前。短刃劈落,撞上桐木外框,震得七弦齐鸣。她借反力拨动第七弦,《锐音曲》第一式自指下迸发,声波如刃割裂空气,直贯三人耳识。
三人身形俱是一晃,脚步踉跄。持刀者手腕微抖,刀尖偏离寸许。青霜趁机缩身滚开,却被另一人飞腿踹中腰侧,撞上土墙,闷哼一声。
谢昭宁右足点地,旋身切入,琴匣斜扬,连续三记短促高音轰出。《锐音曲》第二段层层叠加,音浪如金戈交击,逼得三人双耳溢血,跪地抱头。那刺有蛇纹者咬牙低吼:“带走谢氏女!”仍欲扑上,却被余波震得鼻血长流,伏地抽搐。
她一把拽起青霜,转身就跑。身后惨呼声未绝,但她已冲入市集深处。两人穿过摊档林立的鱼市,腥风扑面,竹篓倾倒,活虾在湿地上弹跳。卖藕妇人惊叫闪避,扁担横拦,谢昭宁抬腿跃过,足尖未沾水渍。
百步之外,拐入一条僻静小道。她扶青霜靠墙喘息,自己也倚壁而立,呼吸急促。左臂伤口崩裂,血顺指尖滴落,在青砖上凝成三点暗红。
“能走吗?”她低声问。
青霜咬唇点头,却在抬脚时痛得轻嘶。脚踝肿起一圈,鞋带早已磨断。“我……还能撑。”
谢昭宁解下腰间绸带,迅速缠紧她脚腕,又将琴匣绑牢肩后,一手环过她腋下,托住重心。两人贴着屋檐阴影前行,避开巡街差役的目光。
风送来远处更鼓声,三响。天色渐暗,炊烟升起。她默数街巷转折,绕过药铺、布庄、旧书肆,终于望见镇北王府西侧角门。高墙静立,檐角悬铃无动,墙内竹影婆娑,风过无声。
她扶青霜靠在墙根歇息,自己则凝神倾听。墙内脚步稀疏,犬吠未闻,似无值守。她伸手探了探墙缝,估量高度,正欲助青霜攀爬,忽觉脚下震动细微规律——每七步一停,如尺量距。
不是错觉。
她缓缓抬头,目光掠过青霜汗湿的鬓角,落在对面屋顶。瓦片边缘,一道衣角垂落半寸,黑布之上,蛇形环绕古钟的刺绣清晰可辨。
她不动声色,将青霜往墙角更深处推了半步,右手悄然滑向琴匣。第七弦微颤,感应到远处三处心跳,节奏一致,皆带抗音律训练特有的滞涩感。
铜人卫还未退。
她闭眼一瞬,再睁时眸光清冽。指尖轻抚弦面,预备再起《锐音曲》,却听墙头传来极轻一声响——是靴底蹭过瓦垄的声音,由远及近,稳而不慌。
她屏息。
那人并未跃下,只是停驻檐上,俯视片刻,随即转身离去,步伐从容,仿佛从未出现。
她未松手,弦上劲力仍蓄。直到十息之后,确认再无动静,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我们得翻过去。”她说,声音压得极低。
青霜点头,双手撑地欲起。谢昭宁蹲身托住她腰,助其踩上矮墩。指尖触到墙砖刹那,青霜忽然“啊”了一声,身子一歪,险些坠下。她急忙稳住,却发现对方掌心被碎砖划破,血渗了出来。
“别怕。”她轻声道,撕下袖角为她包扎,“我在。”
青霜看着她染血的左臂,眼眶发红:“小姐明明伤得更重……”
“我不疼。”她打断,语气柔和却不容置疑,“你记得小时候,我教你爬树?你说怕摔,我说‘别看下面,只管往上’。现在也一样。”
青霜吸了吸鼻子,重新抬手攀上墙沿。
谢昭宁退后两步,仰头望着她一点一点往上挪。风吹动她的发丝,银铃轻响。她忽然想起江南雨夜,养父教她调弦时说:“音正则心定,弦不断,则人不倒。”
如今七弦俱在,唯第五弦曾被人动过。她不信命运由他人调音。
青霜终于翻上墙头,坐在檐上,朝她伸出手:“小姐,快!”
她点头,正要起势,忽觉琴匣一震。第七弦无风自鸣,细微却清晰——有人正在靠近,步伐轻缓,却不带杀意。
她没动。
巷口转出一人,青衫洗得发白,手持龟裂书卷,步履沉稳。他看见她,微微一顿,随即低头继续前行,仿佛只是路过。
是沈墨白。
他走过巷中,未多看一眼,手中书页却悄然滑落一张。纸片随风飘至她脚边,墨迹未干:**蝶伏已启,风自南来**。
她弯腰拾起,攥入掌心。
青霜在墙上催促:“小姐!”
她仰头,目光穿过暮色,映着最后一缕天光。然后,她将纸条塞入琴匣夹层,抬手按住墙缝,足尖发力,纵身而起。
指尖刚触到墙沿,身后巷子深处,瓦片再度轻响。
她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