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宁的指尖仍停留在那片枯叶上,纸面微颤,似有余音未散。烛火映着她低垂的眼睫,在案前投下一道细长的影,不动如针。青霜立在门边,手中油纸包着半块桂花糕,却不敢出声。
“去吧。”谢昭宁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像琴弦初拨,“按昨夜所议,将消息递出去。”
青霜应了一声,脚步轻悄地退下。廊外风穿檐而过,吹得檐角铜铃轻响,她抬手按了按发间的银铃耳坠,快步消失在月洞门后。
书房内,谢昭宁缓缓收回手,将枯叶轻轻压在一张薄纸上。纸上列着数个名字,墨迹尚新。她目光扫过,落于最末一行空白处,提笔写下两个字:“周通”。
两日后清晨,青霜归来,袖中藏一卷画纸。她将纸摊开于案上,手指微微发抖:“布庄掌柜亲眼所见,那人曾在醉仙楼拍案高呼——‘谢氏女若不识抬举,便让她身败名裂!’话音未落,不过半日,坊间流言四起。”
画中男子约莫四十上下,面皮微黄,唇薄眉斜,颔下一缕山羊须修剪齐整,手中握一把折扇,扇面题字潦草。谢昭宁凝视良久,指尖沿着画像轮廓缓缓划过,忽而轻笑一声:“好一个幕僚自居的闲散文人。”
她并未动怒,反倒眸光渐亮,如月下溪水映星。那笑意不达眼底,却锋利如刃。
正午时分,林婉清与苏瑶联袂而至。二人未换常服,只披素色斗篷,帽纱低垂,掩去面上神色。踏入书房,林婉清先解斗篷,低声问:“可有进展?”
谢昭宁未答,只将画像推至案心。
苏瑶俯身一看,眉头骤紧:“这人我见过。三日前在春晖园外茶肆,他坐在临街窗畔,身边跟着两名随从,腰间佩的是三皇子府令牌。当时他正与酒客谈诗,言语间却屡次提及镇北王与你……语气轻佻。”
林婉清接道:“我还打听过。此人姓周名通,并非正式幕僚,只是常在府外自称‘三皇子门下清客’,逢人便吹嘘自己如何替主子谋划大事。府中真正幕僚皆不屑与他往来,只当他是个贪杯好名的妄人。”
谢昭宁听着,指尖轻轻叩击案角,节奏稳定如心跳。她忽然抬头:“他既无实职,又不受约束,为何敢公然散布如此诛心之语?”
苏瑶冷笑:“正因为无职无权,才最易被推出来当刀使。真出了事,三皇子一句‘不知此人,乃江湖骗子’便可撇清干系;若谣言成势,他又成了‘忠心护主’的义士。”
“借无名之辈行肮脏之事,事后还可弃如敝履。”林婉清咬牙,“真是好算计。”
谢昭宁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推开半扇。日光倾泻而入,照在案上画像一角,那双眼睛仿佛也在回望着她。她静立片刻,转身执起朱笔,在“周通”二字旁重重一点。
红痕如血。
“既然送上门来,那就别怪我顺藤摸瓜。”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他以为躲在幕后嚼舌根,便可毁人清誉。殊不知,每一句谎言出口,都已在为自己掘墓。”
青霜站在一旁,忍不住问:“小姐打算如何处置他?”
谢昭宁垂眸看着那点朱砂,淡淡道:“不急。现在最要紧的,是让他继续说,说得越多越好。我要他知道,自己掀起了多大的风浪,更要他误以为——我已动摇。”
苏瑶皱眉:“你是想让他得意忘形?”
“正是。”谢昭宁坐回椅中,指尖轻抚琴匣边缘,“人一旦以为胜券在握,便会松懈防备。他会炫耀,会拉拢同党,会留下更多痕迹。而那时,便是收网之时。”
林婉清沉吟片刻,忽道:“我还听闻,此人嗜赌成性,常出入南市赌坊,欠下不少银钱。前几日竟拿一幅伪作《兰亭序》抵债,被掌柜识破赶出门外。”
谢昭宁眸光微闪:“赌债、虚名、伪物……这样的人,最怕身败名裂。只要稍加引导,他便会为自保而露出破绽。”
苏瑶眼中闪过一丝敬服:“你早就在等这样一个人出现。”
“不是等。”谢昭宁摇头,“是我逼他现身。昨日我在西市弹了一曲《云水谣》,虽未明言反击,但琴音中有种决意,懂的人自然听得出来。那些造谣者听见风向不对,必定急于巩固战果。于是,就有人跳出来,想再添一把火。”
她顿了顿,声音渐冷:“周通,不过是第一个扑火的飞蛾。”
三人一时默然。窗外风拂竹叶,沙沙作响,如同暗流涌动。
良久,林婉清低声道:“接下来,我们怎么做?”
谢昭宁取过一张素笺,提笔写下几行小字,交予青霜:“你今夜再去一趟布庄掌柜处,请他留意周通近日行踪。若有异动,立刻汇报。另外——”她停顿片刻,“让卖字先生在茶肆提起一句:‘听说谢家女已心灰意冷,欲离京归隐江南。’”
苏瑶一怔:“这是放饵?”
“不错。”谢昭宁唇角微扬,“若他信了,便会放松警惕;若他不信,反而加紧造谣,那说明背后还有人在催促他行动。无论哪种,都是线索。”
青霜接过纸条,郑重收入袖中。
谢昭宁又转向林婉清:“你明日可邀几位平日交好的贵女游园,言语间透露些倦意。不必刻意,只需让人觉得我确有退意即可。”
林婉清点头:“我明白。越是自然,越不易被察觉是布局。”
“至于你。”谢昭宁看向苏瑶,“请叔父门下的清客们,在讲学时偶尔提及一句:‘谣言止于智者’。不必多说,点到为止。人心本就有疑,只需轻轻一推。”
苏瑶轻笑:“你这是要在无形中织一张网。”
“网早已铺下。”谢昭宁目光落在案上那点朱砂,“如今,只差最后一根丝线。”
夜色渐浓,烛火重燃。谢昭宁独坐案前,手中朱笔未搁,目光始终停驻在“周通”二字之上。窗外风穿回廊,吹得帷帘轻晃,她未曾起身,亦未召见他人。
良久,她低声对青霜道:“盯紧他,别让他跑了。”
“去吧。”谢昭宁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像琴弦初拨,“按昨夜所议,将消息递出去。”
青霜应了一声,脚步轻悄地退下。廊外风穿檐而过,吹得檐角铜铃轻响,她抬手按了按发间的银铃耳坠,快步消失在月洞门后。
书房内,谢昭宁缓缓收回手,将枯叶轻轻压在一张薄纸上。纸上列着数个名字,墨迹尚新。她目光扫过,落于最末一行空白处,提笔写下两个字:“周通”。
两日后清晨,青霜归来,袖中藏一卷画纸。她将纸摊开于案上,手指微微发抖:“布庄掌柜亲眼所见,那人曾在醉仙楼拍案高呼——‘谢氏女若不识抬举,便让她身败名裂!’话音未落,不过半日,坊间流言四起。”
画中男子约莫四十上下,面皮微黄,唇薄眉斜,颔下一缕山羊须修剪齐整,手中握一把折扇,扇面题字潦草。谢昭宁凝视良久,指尖沿着画像轮廓缓缓划过,忽而轻笑一声:“好一个幕僚自居的闲散文人。”
她并未动怒,反倒眸光渐亮,如月下溪水映星。那笑意不达眼底,却锋利如刃。
正午时分,林婉清与苏瑶联袂而至。二人未换常服,只披素色斗篷,帽纱低垂,掩去面上神色。踏入书房,林婉清先解斗篷,低声问:“可有进展?”
谢昭宁未答,只将画像推至案心。
苏瑶俯身一看,眉头骤紧:“这人我见过。三日前在春晖园外茶肆,他坐在临街窗畔,身边跟着两名随从,腰间佩的是三皇子府令牌。当时他正与酒客谈诗,言语间却屡次提及镇北王与你……语气轻佻。”
林婉清接道:“我还打听过。此人姓周名通,并非正式幕僚,只是常在府外自称‘三皇子门下清客’,逢人便吹嘘自己如何替主子谋划大事。府中真正幕僚皆不屑与他往来,只当他是个贪杯好名的妄人。”
谢昭宁听着,指尖轻轻叩击案角,节奏稳定如心跳。她忽然抬头:“他既无实职,又不受约束,为何敢公然散布如此诛心之语?”
苏瑶冷笑:“正因为无职无权,才最易被推出来当刀使。真出了事,三皇子一句‘不知此人,乃江湖骗子’便可撇清干系;若谣言成势,他又成了‘忠心护主’的义士。”
“借无名之辈行肮脏之事,事后还可弃如敝履。”林婉清咬牙,“真是好算计。”
谢昭宁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推开半扇。日光倾泻而入,照在案上画像一角,那双眼睛仿佛也在回望着她。她静立片刻,转身执起朱笔,在“周通”二字旁重重一点。
红痕如血。
“既然送上门来,那就别怪我顺藤摸瓜。”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他以为躲在幕后嚼舌根,便可毁人清誉。殊不知,每一句谎言出口,都已在为自己掘墓。”
青霜站在一旁,忍不住问:“小姐打算如何处置他?”
谢昭宁垂眸看着那点朱砂,淡淡道:“不急。现在最要紧的,是让他继续说,说得越多越好。我要他知道,自己掀起了多大的风浪,更要他误以为——我已动摇。”
苏瑶皱眉:“你是想让他得意忘形?”
“正是。”谢昭宁坐回椅中,指尖轻抚琴匣边缘,“人一旦以为胜券在握,便会松懈防备。他会炫耀,会拉拢同党,会留下更多痕迹。而那时,便是收网之时。”
林婉清沉吟片刻,忽道:“我还听闻,此人嗜赌成性,常出入南市赌坊,欠下不少银钱。前几日竟拿一幅伪作《兰亭序》抵债,被掌柜识破赶出门外。”
谢昭宁眸光微闪:“赌债、虚名、伪物……这样的人,最怕身败名裂。只要稍加引导,他便会为自保而露出破绽。”
苏瑶眼中闪过一丝敬服:“你早就在等这样一个人出现。”
“不是等。”谢昭宁摇头,“是我逼他现身。昨日我在西市弹了一曲《云水谣》,虽未明言反击,但琴音中有种决意,懂的人自然听得出来。那些造谣者听见风向不对,必定急于巩固战果。于是,就有人跳出来,想再添一把火。”
她顿了顿,声音渐冷:“周通,不过是第一个扑火的飞蛾。”
三人一时默然。窗外风拂竹叶,沙沙作响,如同暗流涌动。
良久,林婉清低声道:“接下来,我们怎么做?”
谢昭宁取过一张素笺,提笔写下几行小字,交予青霜:“你今夜再去一趟布庄掌柜处,请他留意周通近日行踪。若有异动,立刻汇报。另外——”她停顿片刻,“让卖字先生在茶肆提起一句:‘听说谢家女已心灰意冷,欲离京归隐江南。’”
苏瑶一怔:“这是放饵?”
“不错。”谢昭宁唇角微扬,“若他信了,便会放松警惕;若他不信,反而加紧造谣,那说明背后还有人在催促他行动。无论哪种,都是线索。”
青霜接过纸条,郑重收入袖中。
谢昭宁又转向林婉清:“你明日可邀几位平日交好的贵女游园,言语间透露些倦意。不必刻意,只需让人觉得我确有退意即可。”
林婉清点头:“我明白。越是自然,越不易被察觉是布局。”
“至于你。”谢昭宁看向苏瑶,“请叔父门下的清客们,在讲学时偶尔提及一句:‘谣言止于智者’。不必多说,点到为止。人心本就有疑,只需轻轻一推。”
苏瑶轻笑:“你这是要在无形中织一张网。”
“网早已铺下。”谢昭宁目光落在案上那点朱砂,“如今,只差最后一根丝线。”
夜色渐浓,烛火重燃。谢昭宁独坐案前,手中朱笔未搁,目光始终停驻在“周通”二字之上。窗外风穿回廊,吹得帷帘轻晃,她未曾起身,亦未召见他人。
良久,她低声对青霜道:“盯紧他,别让他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