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宁指尖抵着琴匣边缘,步履未停。青霜递来的纸条还藏在袖中,墨迹未干的“安魂香”三字如针,刺在她心头。她没有回江南旧居,也没有赴慈云寺,而是沿着王府西侧小径缓行。玄影已在角门等候,黑袍裹身,无声引路。
密道幽深,石壁冷硬,唯有足音轻叩。行至尽头,一道铁门半启,烛光自缝中渗出,映在她裙裾上,如碎金浮动。门内有人等她——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已备好。
萧景珩立于案前,未着王袍,仅披玄色暗纹长衫,袖口微卷,露出一截骨节分明的手腕。他正摊开一张泛黄舆图,指尖停在北境三关之间。听见脚步声,他抬眼,目光沉静:“你来了。”
谢昭宁未应,只将琴匣置于膝上,手指贴弦。她不急于问话,也不靠近,而是以《锐音曲》前奏悄然探入空气。琴音极细,几不可闻,却如丝线般缠绕对方心绪——怒意清晰,夹杂讥讽,无伪装痕迹。他的情绪像一把出鞘未尽的剑,锋芒内敛,却寒气逼人。
“我知你刚从沈墨白处得了些旧事碎片。”萧景珩收回视线,重落于地图,“但真正的局,不在过去,在眼下。”
谢昭宁终于开口,声音平稳:“你说的局,是指皇后与独孤漠?”
他点头,指尖划过地图上三处要塞:“朔阳、雁回、临川。这三地驻军近月调动频繁,兵部报称‘防边患’,可我派去的暗探回报——将领神志恍惚,夜半常自语咒文,营中焚香带腥气,与独孤漠所用蛊术一致。”
谢昭宁眉梢微动。她曾在宫中嗅到那股气息,藏于凤仪殿香炉深处,混着龙涎与麝香,若非养父教她辨香,绝难察觉。
“他们借巫蛊控将,制造外敌入侵假象。”萧景珩声音低沉,“一旦战火烧至京畿外围,皇后便可奏请陛下立四皇子为储,以‘临危受命’之名摄政。届时,朝堂清流皆成阻碍,尽数可除。”
谢昭宁沉默片刻,指尖轻拨第五弦。琴音微震,似有回应。她想起昨夜茶楼中沈墨白所言——顾氏遗音、谢家守钥、养父身份……那些线索如散珠,此刻却被眼前这张地图串起一线。
“你为何信我?”她忽然问。
萧景珩抬眸:“因为你没问‘为何信你’,而是直接质疑动机。你怀疑一切,包括我。”
她不否认。信任是奢侈之物,尤其对她这般活在谎言夹缝中的人。
他转身从案底取出一封火漆封缄的密函,递来:“这是我最信任的暗卫从独孤漠使者手中截下的。信使藏身驿馆夹墙,携带此信欲送往北境大营。”
谢昭宁接过,未拆。她将手指贴于封口,弹出一段极细微的《真言曲》音波。琴音渗入纸面,瞬间捕捉到书写者残留的情绪印记——狂热、忠诚、对“复辟”二字的执念,如烙印深深刻入墨痕。
她抬眸:“这不是普通军报,是誓约书。”
“所以,这不是夺嫡。”萧景珩声音冷峻,“是政变。”
室内一时寂静。烛火摇曳,映在两人之间,光影交错如界河。谢昭宁低头看着膝上琴匣,指尖余音未散。她想起六岁那夜的大火,想起养父抱着她逃出城外时低声哼唱的曲调——那正是《心音谱》第一段旋律。
原来从那时起,她便已卷入这场局。
“你何时开始查他们?”她问。
“十二岁。”萧景珩答得干脆,“父帅出征前夜,曾对我说:‘若有一日边境无故起战,必有人借刀杀人。’五年后,他死于通敌罪名,而真正勾结外邦的,是兵部尚书——皇后兄长。”
谢昭宁呼吸微滞。她终于明白他为何扮作纨绔,为何隐忍多年。权力之下,真相往往被埋得最深。
“那你为何现在拉我入局?”她再问。
“因为只有你能听懂那些声音。”他看向她的琴,“独孤漠用蛊控制人心,靠的是音律共振。而你,能以琴音反向感知情绪波动,甚至唤醒被压制的记忆。你是唯一能识破他手段的人。”
谢昭宁垂眸。她从未想过,《心音谱》不只是身世钥匙,更是破局之刃。
“你不怕我利用你?”她轻声问。
“怕。”他坦然,“但我更怕错过唯一能并肩的人。”
她抬眼,正对上他的目光。那双眼睛里没有惯常的漫不经心,也没有刻意掩饰的算计,只有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清醒。
“你提合作已有两日。”她说,“可至今未说,你要什么结局。”
“我要真相公之于世。”他一字一句,“我要萧家冤屈昭雪,我要皇权不再凌驾于律法之上,我要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记得他曾对天下许下的诺言。”
谢昭宁指尖微颤。她忽然意识到,他所求并非权位,而是秩序的重建。
“若陛下不愿?”她问。
“那便由我来改。”他说得平静,却重若千钧。
室内再度陷入沉默。谢昭宁缓缓抚过琴弦,一段极轻的旋律流转而出,是《静心曲》的起调。她不是在安抚自己,而是在确认——他的心跳依旧平稳,无一丝慌乱或虚伪。
她终于开口:“你让我看这些,不怕我转身离去?”
“怕。”他承认,“但我也知道,你不会。”
“为何?”
“因为你父亲临终前,让人把你送出城时,留下一句话。”他顿了顿,“‘琴声所向,即是归途。’”
谢昭宁猛地抬头。
那是养父临终前才告诉她的秘密。无人知晓。
“你见过他?”她声音微颤。
“没见过。”萧景珩摇头,“但我查过当年护送你的马车踪迹,也找到了那位老车夫。他记得,你父亲握着你的手,说了这句话。他还说,你哭得撕心裂肺,却在听到远处传来一段琴音后,忽然安静下来。”
谢昭宁胸口起伏。那段琴音,正是《心音谱》的序章。
原来,早在她不知情时,命运的线已悄然交织。
她低头看着膝上琴匣,指尖轻轻滑过第五弦。那根弦,与他在厅中所备古琴完全一致。十年等待,不是巧合。
“你为何等我?”她终于问出这一句。
萧景珩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向烛台,取下一枚铜钮,放入她掌心。铜钮背面刻着一朵半开的莲,与她玉扣上的纹路如出一辙。
“因为我知道,你会回来。”他说,“而当你回来时,必须有人站在你身后。”
谢昭宁握紧铜钮,指尖传来微凉的触感。她没有说信,也没有说不信。但她将琴匣轻轻放在案边,与他的手距离不过寸许。
烛火摇曳,映照两人侧影。地图摊开未收,密信静置一旁,阴谋如网铺展眼前。可此刻,室内并无杀伐之气,反倒有种奇异的安宁。
仿佛风暴将至前,最静的刹那。
萧景珩望着她,声音很轻:“接下来的路,会更险。”
谢昭宁抬手,指尖轻拨琴弦。一声清音荡开,如月下初雪落地。
“那就一起走。”
密道幽深,石壁冷硬,唯有足音轻叩。行至尽头,一道铁门半启,烛光自缝中渗出,映在她裙裾上,如碎金浮动。门内有人等她——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已备好。
萧景珩立于案前,未着王袍,仅披玄色暗纹长衫,袖口微卷,露出一截骨节分明的手腕。他正摊开一张泛黄舆图,指尖停在北境三关之间。听见脚步声,他抬眼,目光沉静:“你来了。”
谢昭宁未应,只将琴匣置于膝上,手指贴弦。她不急于问话,也不靠近,而是以《锐音曲》前奏悄然探入空气。琴音极细,几不可闻,却如丝线般缠绕对方心绪——怒意清晰,夹杂讥讽,无伪装痕迹。他的情绪像一把出鞘未尽的剑,锋芒内敛,却寒气逼人。
“我知你刚从沈墨白处得了些旧事碎片。”萧景珩收回视线,重落于地图,“但真正的局,不在过去,在眼下。”
谢昭宁终于开口,声音平稳:“你说的局,是指皇后与独孤漠?”
他点头,指尖划过地图上三处要塞:“朔阳、雁回、临川。这三地驻军近月调动频繁,兵部报称‘防边患’,可我派去的暗探回报——将领神志恍惚,夜半常自语咒文,营中焚香带腥气,与独孤漠所用蛊术一致。”
谢昭宁眉梢微动。她曾在宫中嗅到那股气息,藏于凤仪殿香炉深处,混着龙涎与麝香,若非养父教她辨香,绝难察觉。
“他们借巫蛊控将,制造外敌入侵假象。”萧景珩声音低沉,“一旦战火烧至京畿外围,皇后便可奏请陛下立四皇子为储,以‘临危受命’之名摄政。届时,朝堂清流皆成阻碍,尽数可除。”
谢昭宁沉默片刻,指尖轻拨第五弦。琴音微震,似有回应。她想起昨夜茶楼中沈墨白所言——顾氏遗音、谢家守钥、养父身份……那些线索如散珠,此刻却被眼前这张地图串起一线。
“你为何信我?”她忽然问。
萧景珩抬眸:“因为你没问‘为何信你’,而是直接质疑动机。你怀疑一切,包括我。”
她不否认。信任是奢侈之物,尤其对她这般活在谎言夹缝中的人。
他转身从案底取出一封火漆封缄的密函,递来:“这是我最信任的暗卫从独孤漠使者手中截下的。信使藏身驿馆夹墙,携带此信欲送往北境大营。”
谢昭宁接过,未拆。她将手指贴于封口,弹出一段极细微的《真言曲》音波。琴音渗入纸面,瞬间捕捉到书写者残留的情绪印记——狂热、忠诚、对“复辟”二字的执念,如烙印深深刻入墨痕。
她抬眸:“这不是普通军报,是誓约书。”
“所以,这不是夺嫡。”萧景珩声音冷峻,“是政变。”
室内一时寂静。烛火摇曳,映在两人之间,光影交错如界河。谢昭宁低头看着膝上琴匣,指尖余音未散。她想起六岁那夜的大火,想起养父抱着她逃出城外时低声哼唱的曲调——那正是《心音谱》第一段旋律。
原来从那时起,她便已卷入这场局。
“你何时开始查他们?”她问。
“十二岁。”萧景珩答得干脆,“父帅出征前夜,曾对我说:‘若有一日边境无故起战,必有人借刀杀人。’五年后,他死于通敌罪名,而真正勾结外邦的,是兵部尚书——皇后兄长。”
谢昭宁呼吸微滞。她终于明白他为何扮作纨绔,为何隐忍多年。权力之下,真相往往被埋得最深。
“那你为何现在拉我入局?”她再问。
“因为只有你能听懂那些声音。”他看向她的琴,“独孤漠用蛊控制人心,靠的是音律共振。而你,能以琴音反向感知情绪波动,甚至唤醒被压制的记忆。你是唯一能识破他手段的人。”
谢昭宁垂眸。她从未想过,《心音谱》不只是身世钥匙,更是破局之刃。
“你不怕我利用你?”她轻声问。
“怕。”他坦然,“但我更怕错过唯一能并肩的人。”
她抬眼,正对上他的目光。那双眼睛里没有惯常的漫不经心,也没有刻意掩饰的算计,只有一种近乎孤注一掷的清醒。
“你提合作已有两日。”她说,“可至今未说,你要什么结局。”
“我要真相公之于世。”他一字一句,“我要萧家冤屈昭雪,我要皇权不再凌驾于律法之上,我要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记得他曾对天下许下的诺言。”
谢昭宁指尖微颤。她忽然意识到,他所求并非权位,而是秩序的重建。
“若陛下不愿?”她问。
“那便由我来改。”他说得平静,却重若千钧。
室内再度陷入沉默。谢昭宁缓缓抚过琴弦,一段极轻的旋律流转而出,是《静心曲》的起调。她不是在安抚自己,而是在确认——他的心跳依旧平稳,无一丝慌乱或虚伪。
她终于开口:“你让我看这些,不怕我转身离去?”
“怕。”他承认,“但我也知道,你不会。”
“为何?”
“因为你父亲临终前,让人把你送出城时,留下一句话。”他顿了顿,“‘琴声所向,即是归途。’”
谢昭宁猛地抬头。
那是养父临终前才告诉她的秘密。无人知晓。
“你见过他?”她声音微颤。
“没见过。”萧景珩摇头,“但我查过当年护送你的马车踪迹,也找到了那位老车夫。他记得,你父亲握着你的手,说了这句话。他还说,你哭得撕心裂肺,却在听到远处传来一段琴音后,忽然安静下来。”
谢昭宁胸口起伏。那段琴音,正是《心音谱》的序章。
原来,早在她不知情时,命运的线已悄然交织。
她低头看着膝上琴匣,指尖轻轻滑过第五弦。那根弦,与他在厅中所备古琴完全一致。十年等待,不是巧合。
“你为何等我?”她终于问出这一句。
萧景珩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向烛台,取下一枚铜钮,放入她掌心。铜钮背面刻着一朵半开的莲,与她玉扣上的纹路如出一辙。
“因为我知道,你会回来。”他说,“而当你回来时,必须有人站在你身后。”
谢昭宁握紧铜钮,指尖传来微凉的触感。她没有说信,也没有说不信。但她将琴匣轻轻放在案边,与他的手距离不过寸许。
烛火摇曳,映照两人侧影。地图摊开未收,密信静置一旁,阴谋如网铺展眼前。可此刻,室内并无杀伐之气,反倒有种奇异的安宁。
仿佛风暴将至前,最静的刹那。
萧景珩望着她,声音很轻:“接下来的路,会更险。”
谢昭宁抬手,指尖轻拨琴弦。一声清音荡开,如月下初雪落地。
“那就一起走。”